青娥笑罢髭须绿:明贤药诗补骨记
楔子
明嘉靖二十三年深秋,苏州吴县的斜塘镇飘着冷雨,青石板路被淋得发亮,倒映着街边药铺的杏黄旗。“济世堂”药铺的后屋,一个身着洗得发白青衫的男子正埋首整理旧卷,指尖沾着墨痕与药香——他叫苏墨卿,本是书香子弟,因家道中落,又染了畏寒腰痛的毛病,便来药铺帮掌柜抄录药方,换些米粮度日。
窗外的雨敲打着竹窗,苏墨卿搓了搓冰凉的手,刚要把一叠泛黄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放回书架,书页却“哗啦”一声散开,一张折叠的笺纸掉了出来。他弯腰捡起,笺纸边缘已磨损,上面用瘦金体写着一首诗:“七年边戍向金微,身上将军赐衣。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落款是“唐·郑愚”。
“这诗……倒像是写药效的?”苏墨卿喃喃自语。他自幼熟读诗文,却不知郑愚还有此作。正琢磨着,药铺掌柜周老丈端着碗姜汤进来:“墨卿,天凉,喝碗姜汤暖暖身子。你这腰痛的老毛病,要是能寻个温肾的方子,也能少受些罪。”
苏墨卿把笺纸递过去:“周伯,您看这诗里‘夺得春光’‘白髭须’,会不会和补养的药有关?”周老丈接过笺纸,眯着眼看了半晌,忽然拍了下大腿:“哦!我想起来了,《和剂方》里有个‘补骨脂丸’,专治肾阳虚的毛病,能让人白髭转青!郑愚是唐代的官,听说他常年戍边,许是用了这方子,才写了这首诗!”
苏墨卿眼睛一亮,赶紧翻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补益门”里找到了“补骨脂丸”的记载:“补骨脂(酒炒)四两,胡桃仁(去皮)二两,杜仲(姜汁炒)四两……治肾气虚损,腰膝冷痛,发白齿摇。”他摸着自己酸痛的腰,又想起镜中满是白霜的髭须,忽然生出个念头:若是能验证这方子的功效,不仅能治好自己的病,或许还能为这民间常用的药,添一段诗文佳话。窗外的雨渐渐停了,一缕月光透过竹窗,落在笺纸的诗句上,像是为这桩心事镀了层温柔的光。
上卷 一 斜塘镇初遇病案 补骨丸初试温肾
第二日清晨,苏墨卿刚到药铺,就见个老者拄着拐杖站在柜台前,脸色苍白,捂着腰不停叹气。老者姓张,是镇上的私塾先生,年过花甲,白髭垂胸,最近总说腰痛得坐不住,夜里起夜三四回,连给学生讲课都得靠在椅背上。
“周掌柜,您再给我开点药吧,”张老丈声音发颤,“之前的‘肾气丸’吃了半个月,还是不管用,再这么下去,我这私塾都要关了。”周老丈皱着眉,刚要说话,苏墨卿上前一步:“张老丈,晚辈有个方子想请您试试——《和剂方》里的补骨脂丸,或许能解您的烦忧。”
张老丈愣了愣:“补骨脂丸?我倒没听过。这方子能治我的腰痛?”苏墨卿点点头,从袖中掏出昨晚抄的方子:“您这是‘肾阳虚’的症状——肾主骨,肾气虚了,腰就不结实;肾主封藏,封藏不住,夜里就老起夜。补骨脂能温肾助阳,像给肾里添把火;胡桃仁能益精健骨,像给火里添柴;杜仲能强腰脊,三药配伍,正好对症。”
周老丈接过方子看了看,有些犹豫:“这方子是官修医书里的,可民间用得少,会不会……”“周伯,我愿陪张老丈试药,”苏墨卿笑着说,“我自己也有腰痛的毛病,正好一起用,若是有不适,咱们再调整。”张老丈见他诚恳,便点了点头:“那我就信你一次!”
苏墨卿跟着周老丈炮制药材:先把补骨脂倒进黄酒里泡,泡了三天,直到籽儿吸饱酒气,再倒进锅里用文火炒,炒到褐色的籽儿微微发黄,散出香气;胡桃仁去皮后,放在石臼里捣成泥,连带着细小的胡桃壳碎一起留着——周老丈说,胡桃壳也有健骨的功效,民间用的时候从不扔;杜仲则用姜汁炒,炒到表面发焦,这样能去它的涩味,还能增强温肾的效果。
药材备好后,三人一起把补骨脂粉、胡桃泥、杜仲粉混在一起,加了些蜂蜜揉成丸,每颗有弹子大小,装在瓷罐里。张老丈每天早晚各服一颗,用温水送服;苏墨卿也按同样的法子,每天服一颗。
过了五天,张老丈兴冲冲地来药铺:“墨卿!你这方子太神了!我现在夜里只起夜一回,腰痛也轻了,昨天给学生讲课,整整站了一个时辰都不觉得累!”苏墨卿摸了摸自己的腰,果然也不那么酸了,手脚也比之前暖了些。周老丈看着两人的模样,笑着说:“没想到这官修医书里的方子,经你这么一说,倒比我这老掌柜还管用!”苏墨卿赶紧把张老丈的情况记在本子上,在“病案”二字下面,写了“张老丈,六十二岁,肾阳虚,腰痛、夜尿多,服补骨脂丸五日,症状大减”,字迹里满是郑重。
上卷 二 药铺里再遇新疾 加减方显民间智
又过了几日,周老丈的妻子李氏抱着个襁褓来药铺,脸色苍白,眼眶发黑。李氏刚生了孩子满一个月,却总说腰痛得不能抱娃,浑身发冷,连奶都少得很,孩子饿得直哭。周老丈给她开了“当归补血汤”,吃了七天,还是没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