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邻村翁妪双患病 辨证施药显真章
青溪村的阿瑶被治好后,苏衍用补骨脂酊治白驳风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周边的村落。半月后,邻村“石泉村”的李老汉和张婆婆结伴而来,两人皆是年过六旬,都患了白驳风,却症状各异。
李老汉身材高大,性格爽朗,一进苏衍的药铺,就大声说:“苏先生,听说你有治白斑的神药,快给我也试试!”苏衍见他面色红润,声音洪亮,拉起他的手,见手背和手腕处有几块白斑,边缘清晰,皮温正常,又诊了他的脉象,弦劲有力,舌苔薄黄。李老汉道:“我这白斑是去年夏天在田里干活,被暴雨淋了一场,回来就长了,起初不疼不痒,我也没当回事,谁知今年夏天一晒,白斑就更明显了,倒也不影响干活,就是看着不舒服。”
另一边的张婆婆则身形瘦弱,面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她撩起袖口,露出小臂上大片的白斑,连手指关节处都有,皮肤干涩粗糙,摸上去冰凉。“苏先生,我这病都三年了,”张婆婆叹着气说,“自从老伴走了,我就总觉得怕冷,夜里睡不好,后来就长了这白斑,越来越多,夏天都不敢穿短袖,稍微受点风就感冒。”苏衍诊其脉象,沉细而弱,舌苔白腻。
待两人说完,苏衍道:“二位虽都患白驳风,却是不同的证型,用药需有所区别。”他先对李老汉说:“你这是外感风邪,郁于肌肤,又因夏日暴晒,风邪与热邪交织,所以白斑边缘清晰,皮温正常。补骨脂酊可照常使用,但需调整用法——每日清晨太阳刚出时涂药,晒一刻钟即可,切不可在正午暴晒,以免加重热邪。另外,我给你开一副祛风清热的茶饮,用金银花、连翘、防风各五钱,煮水代茶,每日饮用,助药力驱散风邪。”
接着,苏衍转向张婆婆:“你这是气血亏虚,阳虚寒凝,肌肤失养日久,所以白斑蔓延,皮肤冰凉干涩。补骨脂酊需加一味药——取生姜汁,按药汁与姜汁一比三的比例混合,再行涂抹,生姜性温,能增强补骨脂散寒之力,又能温通气血。涂抹后,除了晒太阳,每日还要用热水袋敷白斑处半个时辰,以助阳气生发。内服之药,我给你开八珍汤加减,加桂枝、生姜,以补气血、温阳气,每日一剂,坚持服用。”
李老汉和张婆婆听了,虽不甚懂“证型”“气血”之说,却见苏衍说得条理清晰,便依言而去。李老汉回去后,每日清晨涂药晒太阳,又喝着清热茶饮,起初觉得涂药处有些灼热,想起苏衍的话,便减少了晒太阳的时间,几日后果然适应了。半个月后,他手背的白斑开始变淡,边缘出现淡褐色的晕圈,原本弦劲的脉象也平和了许多。
张婆婆则细心地按比例混合补骨脂酊和生姜汁,每日涂药后,先晒太阳,再用热水袋热敷。起初,她觉得皮肤还是冰凉,敷了十日左右,手臂竟渐渐有了暖意,夜里也能睡安稳了。一个月后,她小臂上的白斑边缘开始模糊,干涩的皮肤变得润泽,面色也比之前红润了些。两人再次上门时,李老汉笑着说:“苏先生,你这药真管用,我现在干活都有劲儿了!”张婆婆也感激地说:“先生,我现在不怕冷了,白斑也淡了,真是太谢谢你了!”
苏衍看着两人的变化,心中感慨:“中医治病,贵在辨证。同是白驳风,因体质、病因不同,用药和用法便要调整,若一概而论,怕是难有成效。”他忽然想起,石泉村多山地,村民常上山劳作,受风寒、湿热侵袭的人不少,或许还有更多患白驳风的人。于是,他便在石泉村的晒场边摆了个临时药摊,免费为村民诊病,凡患白驳风者,皆根据其证型,调整补骨脂酊的用法,或加姜汁,或加艾叶汁,或配合不同的内服方药。
这一日,石泉村的猎户赵大柱背着弓箭来找苏衍,他左腿外侧有一大片白斑,已近三年,因常上山打猎,风吹日晒,白斑处的皮肤格外粗糙。苏衍诊其脉象,浮紧有力,知其是外感风寒,滞留经络,便为他调制了加艾叶汁的补骨脂酊,嘱其涂药后晒太阳,再配合针灸足三里、血海两穴,以通经络、调气血。赵大柱依言而行,每日打猎归来,便在院中涂药晒太阳,再让妻子用艾草灸足三里穴。一个月后,他腿上的白斑竟淡去了大半,粗糙的皮肤也变得光滑。赵大柱高兴地说:“苏先生,你这法子比打猎还准!我这腿现在利索多了!”
苏衍在石泉村停留了十日,共诊治了十七位患白驳风的村民,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调整用药,竟有十五人见效。他将这些病案一一记录下来,详细写明患者的体质、病因、症状、用药方法及疗效,夜晚便在油灯下整理,想着日后若有机会,定要将这些经验传给更多人。他看着手中的病案,忽然觉得,这些来自民间的实践,或许比书本上的记载更鲜活,更贴近百姓的需求——毕竟,书本上的知识,最初也是源于前人的实践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