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大阪潮寒:渔痹寻仙草
日本天正二十年的秋,大阪湾的潮风裹着咸湿的凉意,吹得渔民藤吉的膝盖隐隐作痛。他撑着渔船靠岸时,左腿突然一软,险些摔进海里——这寒湿痹痛缠了他五年,每年入秋就加重,今年更甚,连渔网都快拉不动了。听说京都“曲直堂”的曲直濑道三用“霊毗草”治好了无数寒痹,藤吉揣着攒下的碎银,连夜雇了车马,往京都赶。
到了“曲直堂”,藤吉扶着门框,裤腿上还沾着海泥,脸色苍白如纸:“道三先生,您救救我!我这腿要是好不了,全家都要饿肚子了!”道三赶紧扶他坐下,指尖按在藤吉的膝盖上,又凉又肿,按下去能看到指印,再摸脉,脉息沉迟如冻住的溪涧,舌苔白腻得像刚碾的糯米粉——这不是单纯的寒痹,是“阳虚夹湿”,大阪湾的潮气钻进骨缝,光用霊毗草酒驱寒,还不够。
道三望着窗外飘落的樱叶,心里暗忖:之前治的寒痹多是干寒,像阿竹的西阵织匠,常年在干燥的工坊;可藤吉是渔民,常年泡在潮水里,湿气重,得在霊毗草酒里加祛湿的药才行。他摸了摸怀里的《启迪集》,里面还没记过阳虚夹湿的病案,这正是补充实践的好机会——毕竟,汉方的智慧,从来都是在解决新病症的过程中,慢慢丰满的。
第一卷 辨证调方:藿苓解潮痹
道三取来之前泡制的霊毗草酒,让藤吉先喝一小杯。半个时辰后,藤吉说膝盖暖了些,可还是觉得沉,像裹了层湿棉絮。道三点点头:“你这是湿气困在骨缝里,霊毗草能驱寒,却祛不了湿,得加茯苓才行。”他从药柜里取出茯苓,是去年秋采的,皮黑肉白,断面的纹理像云絮,“这茯苓是京都东山采的,能健脾祛湿,脾属土,土能克水,湿气一除,膝盖就不沉了。”
小次郎在一旁记录,好奇地问:“先生,茯苓和霊毗草怎么配?是一起泡还是分开煮?”道三笑着说:“得一起泡,取霊毗草冬根三钱,茯苓二钱,都切成薄片,用济州米酒泡,密封十天——比单用霊毗草多泡三天,让茯苓的湿气和酒的温气、霊毗草的阳气融透,这样既驱寒又祛湿,还不伤脾。”他还特意嘱咐:“泡的时候要每天摇一次酒坛,让药材的药性均匀散开,这是大阪药农传的法子,我之前听藤井掌柜提过。”
十天后,霊毗草茯苓酒泡好了。酒液呈浅褐色,飘着淡淡的药香,藤吉喝了第一杯,不仅膝盖暖了,连沉重感都轻了些;三天后,他能扶着墙慢慢走,不再一瘸一拐;七天后,左腿的肿消了,能试着蹲下来系鞋带;半个月后,他竟能跟着道三的学徒,在医馆的院子里慢跑,膝盖灵活得像没犯过病。
藤吉要回大阪时,道三给了他一坛霊毗草茯苓酒,还有些干药材:“回去后要是潮天膝盖疼,就每天喝一小杯,再用药渣煮水泡脚,泡脚能让药性从脚底的涌泉穴进去,更快祛湿气。”藤吉捧着酒坛,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道三先生,您不仅救了我的腿,还救了我的家!我回去就把这法子告诉其他渔民,让大家都能好起来。”
道三把藤吉的病案详细记在《启迪集》的注里,画了茯苓和霊毗草的配伍图,标注“阳虚夹湿者用,霊毗草三钱配茯苓二钱,济州米酒泡十天,每日摇坛,药渣煮水泡脚”。他摸着新添的字迹,心里满是欢喜——这又是一个实践出来的新法子,比典籍里的“治寒痹”更细致,也更贴近不同人的生活环境。小次郎看着病案,感慨道:“先生,现在的霊毗草用法,真是越来越全了,连渔民的潮痹都能治!”道三笑着点头:“汉方就是这样,跟着人的生活走,跟着病症变,才能真正管用。”
第二卷 工坊传艺:藿寄强筋骨
天正二十一年的春,大阪的铸剑工坊里,老铸剑师忠胜正对着火炉叹气。他铸了四十年剑,双手布满老茧,膝盖却因常年在潮湿的工坊里打铁,得了严重的膝痹,连举起铁锤都费劲,更别说弯腰查看铸剑的火候了。徒弟们劝他休息,可他放心不下工坊的传承,听说藤吉用霊毗草茯苓酒治好了潮痹,便让徒弟去京都请道三——可道三当时正忙于整理医案,便派已经能独立诊病的小次郎前往大阪。
小次郎背着药篓和《启迪集》,踏上了去大阪的路。到了铸剑工坊,小次郎见忠胜正扶着铁砧咳嗽,膝盖肿得像个小水桶,按下去忠胜疼得直吸气。小次郎摸了摸忠胜的脉,脉息沉涩,又看了看他的双手,指关节粗大,还带着旧伤——这不是普通的膝痹,是“寒湿痹兼筋骨劳损”,霊毗草驱寒,茯苓祛湿,还得加能强筋骨的药才行。
小次郎想起道三曾提过的“桑寄生”——之前金福实说过,朝鲜的山医常用桑寄生配霊毗草,治筋骨劳损的牧人。他便对忠胜说:“忠胜先生,您这膝痹夹着劳损,得用霊毗草配桑寄生,桑寄生能强筋骨,和霊毗草配着,既驱寒祛湿,又能补您多年打铁伤的筋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