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叶救荒记
下卷·藿叶传食章
第一卷 春和脾虚疳积生 藿芽麦芽益脾胃
永乐十四年春分,陈州的春寒渐渐退去,坡地上的淫羊藿冒出鲜嫩的绿芽,像撒在褐色土地上的碎玉。经历了去年的春荒,村里的粮食虽有了收成,可不少孩子却落下了“面黄肌瘦”的毛病——村西的小石头就是这样,五岁的孩子,个头比三岁的还矮,脸蛋蜡黄,嘴唇干裂,每天只吃几口饭就推开碗,娘急得直掉眼泪,带着他找遍了村里的郎中,都说是“疳积”,却没好法子治。
“阿嫂,您快看看小石头吧!再这么下去,孩子的身子就垮了!”小石头娘抱着孩子,闯进林阿嫂的院子时,眼眶通红,孩子趴在娘怀里,有气无力地揪着衣角。林阿嫂蹲下身,摸了摸小石头的肚子,胀鼓鼓的,再诊他的脉,脉象细弱如丝,舌苔薄白而腻——这是春和时节,脾虚失运,食积成疳。去年的饥荒让孩子脾胃受损,开春后虽有粮食,却消化不了,积在肠胃里,才成了这模样。
“弟妹别急,这病能治。”林阿嫂指着坡地上的藿芽,“这淫羊藿嫩叶辛甘温,归脾肾经,能温脾助运;再加上麦芽,麦芽甘平,归脾胃经,能消食化积,两者配着做成饼,孩子爱吃,还能治病。”她解释道,春天“春生”,脾胃阳气刚升,得用温性的食材帮着“醒脾”,藿芽的温性正好能暖脾胃,麦芽的甘平能消积食,像给“蔫了的庄稼”浇上温水,既不烧根,又能催芽。
小石头娘半信半疑:“可孩子连饭都不吃,能吃这饼吗?”林阿嫂笑着去坡地采了一把嫩藿芽,又从自家粮缸里抓了把麦芽(去年秋收时留的,晒得干燥),回到厨房,先把麦芽炒香,磨成细粉;再把藿芽洗净切碎,和麦芽粉、少量玉米面混合,加了点红糖(过年时省下的),用温水和成软面团,拍成小圆饼,在平底锅上烙得金黄。
饼刚烙好,甜香混着藿叶的清辛味就飘了出来。小石头闻到香味,从娘怀里抬起头,眼睛亮了亮。林阿嫂递过一块温热的饼,孩子咬了一小口,慢慢嚼着,竟没吐出来,还伸手要第二块。“你看,孩子爱吃。”林阿嫂笑道,“每天吃两块,早晚各一次,再喝碗小米粥,不出十天,保准好。”
小石头按此法吃了五天,肚子不胀了,能主动要饭吃;十天后,脸蛋有了血色,能跟着村里的孩子跑着玩了;半个月后,个头似乎都长了点。小石头娘提着一篮新蒸的馒头来谢林阿嫂:“阿嫂,您这‘藿芽麦芽饼’真是神!我问了村里的老嬷嬷,她们说以前闹饥荒,也有孩子得这病,就用麦芽炒着吃,只是没加藿芽,没想到加了之后这么管用!”
林阿嫂翻出《救荒本草》,在“淫羊藿”条目旁补充:“春和脾虚疳积,采嫩藿芽切碎,与麦芽、玉米面烙饼,加红糖调味,每日食之,温脾消食。民间麦芽食法与藿叶配伍,合春生养脾之理,《救荒本草》载其可食,实践拓展其健脾之效。”她望着坡地上嬉笑的孩子,春风拂过藿芽,叶片轻轻摇曳,像在为这重生的生机鼓掌。
第二卷 夏暑伤阳呕泻作 藿荷绿豆清暑湿
永乐十四年夏至,陈州的暑气格外烈,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天上,晒得地面发烫,连坡地上的藿叶都打了蔫。村里的李婶忙着在自家菜园里摘豆角,刚摘了半篮,就觉得头晕眼花,天旋地转,一头栽在菜畦里,被邻居扶回家后,又吐又泻,四肢无力,连喝口水都吐出来,家里人急得团团转,请来郎中,开了清热的汤药,喝了却更觉得胃里发凉,泻得更厉害了。
“阿嫂,您快救救李婶!再这么泻下去,人就没了!”李婶的儿媳跑来找林阿嫂时,声音发颤。林阿嫂赶到李婶家,见李婶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手脚冰凉,一摸额头,却滚烫——这是夏暑伤阳,湿浊下注。夏天“夏长”,陈州的暑气裹着湿气,李婶在太阳下暴晒,暑邪钻进体内,可她去年春荒伤了脾阳,清热药喝多了,寒上加寒,把脾阳伤得更重,才又吐又泻,手脚冰凉。
“不能再用清热药了,得清暑湿,还得护脾阳。”林阿嫂说罢,转身去院子里摘了几片鲜荷叶(自家种的,大如伞盖),又去坡地采了把鲜藿叶,回家后从粮缸里抓了把绿豆(去年秋收的,颗粒饱满)。“绿豆甘凉,能清暑利湿;荷叶苦平,能清热解暑;可这两样都偏凉,得用藿叶的辛温来制约,不然会伤了李婶的脾阳。”她解释道,这是“七情”里的“相畏”配伍,绿豆、荷叶的寒凉被藿叶的温性“制住”,既能清掉暑湿,又不会冻着脾胃,像给“烧红的锅”浇上温水,既降温,又不炸锅。
林阿嫂把绿豆淘干净,放进锅里,加足量水,煮到绿豆开花;再把荷叶洗净撕碎,鲜藿叶切碎,一起放进锅里,再煮十分钟,滤出汤汁,加了少许盐(补充吐泻流失的津液)。“让李婶先喝半碗,温着喝,别喝凉的。”她叮嘱李婶的儿媳。李婶喝了半碗,躺了半个时辰,竟没再吐,还说觉得胃里暖暖的,不那么疼了;又喝了半碗,过了一个时辰,泻也停了,能慢慢坐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