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岭藿油传
下卷·藿油承壮医
第一卷 春寒浸肾老妇苦 藿油桂苓温阳湿
道光二十六年春初,桂岭的残雪还沾在桐树枝头,漓江的水带着冰碴子,冷得刺骨。寨里的张阿婆每天清晨都要去江边洗衣,这日洗到一半,忽然觉得后腰像被冰水浇透,疼得直不起身,连木盆都差点掉进江里。被邻居扶回村后,阿婆的腰越来越疼,还肿了起来,按下去能陷出个小坑,夜里躺在床上,翻个身都要咬着牙。
“阿侬大夫,我这腰怕是要断了!”阿婆被孙儿搀进药庐时,声音发颤,后腰裹着厚厚的棉布,却仍觉得寒气往骨头里钻,“贴了草药,反倒觉得更沉,像背了块湿石头。”阿侬蹲下身,指尖轻按阿婆的后腰,触感冰凉,比春初的江水还冷,诊她的脉,脉象沉迟如弦,舌苔白滑得能滴出水来。
“阿婆,您这是春寒浸肾,湿邪困腰。”阿侬解释道,“春初‘春生’,阳气刚冒头,您天天在江边洗衣,寒水顺着腰眼钻进肾经——肾主水,肾阳被寒邪冻住,水湿排不出去,裹在腰里,所以又疼又肿;您贴的草药是凉性的,寒上加寒,自然没用。”
阿婆的孙儿急道:“阿侬大夫,快想想办法!我阿婆还等着洗衣做饭呢!”阿侬笑道:“用七制淫羊藿配肉桂和茯苓,保准您五天能下床。肉桂辛热,归肾脾经,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像桂岭的桐花火塘,把肾里的寒气‘烤’出去;茯苓甘淡平,能健脾利湿——把腰里的湿邪‘渗’出去;七制淫羊藿温补肾阳,桐油炒过七次,药力能顺着经络钻进肾里,温而不燥,正好和肉桂、茯苓搭着,又温阳又去湿。”
阿侬带着孙儿去桂岭阴坡采淫羊藿——春初的藿草刚冒芽,三枝九叶裹着淡绿的芽鞘,叶背泛着浅紫,沾着晨露,掐断后汁液清冽。“春采的藿草要带根,根能深扎土里,吸足地气,温肾力更纯。”阿侬一边挖,一边说,又去药庐后院取了块晒干的肉桂(外皮棕红,内里金黄,掰开来满是辛香),挖了些新鲜茯苓(带着泥土的潮气,内里雪白)。
回到药庐,阿侬取出陶瓮里的桐油,倒入竹锅,小火烧热后放入淫羊藿,一炒到叶片发蔫,二炒加少许桐油润色,三炒至叶边泛黄……七炒后,藿草变成深褐色,药香混着桐油的暖香,飘满整个药庐。她将炒好的藿草研成细末,与肉桂粉、茯苓粉混合,用蜂蜜揉成拇指大的药丸,递到阿婆手里:“每天早晚各吃一丸,温水送服,别再去江边洗衣了,让孙儿帮您,夜里睡前用热水袋敷敷腰。”
阿婆按此法服药,第一天吃完,就觉得腰里的“湿石头”轻了些,寒气散了点;第三天,肿胀消了大半,能慢慢坐起来;第五天,腰不疼了,能扶着墙在院子里走,还能给孙儿煮碗热粥。她特意让孙儿摘了束刚开的桐花送给阿侬:“阿侬大夫,这‘藿油桂苓丸’太神了!我问了寨里的老壮医,他说这法子是他太奶奶传的,‘春寒浸肾用藿桂,湿腰能好’,果然没错!”阿侬翻出《桂林府志》,在“医药”卷中找到“春寒伤肾,宜温阳利湿”的记载,在笔记上郑重写下:“春初春寒浸肾,湿邪困腰,七制淫羊藿(桐油炒七次,带根)四钱,肉桂一钱,茯苓三钱,研末蜜丸,五日痊愈。壮家‘藿桂配苓’口传经验,合‘春生养阳’之理,比《雷公炮炙论》‘羊脂拌炒’更适岭南湿重之体,《桂林府志》载其温阳,此补利湿之法。”
第二卷 夏暑湿痹织娘愁 藿油苍藿化浊邪
道光二十六年盛夏,桂岭的桐树长得枝繁叶茂,漓江的潮气裹着暑气,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寨里的织娘李阿妹在自家织房里赶制壮锦,织房挨着江边,潮气重得能在织机上结出水珠。这日织到正午,阿妹忽然觉得后腰又胀又疼,连踩织机的脚都没了力气,眼前阵阵发黑,差点栽倒在织机旁。
“阿侬大夫,我这腰胀得像要炸开,头还晕!”阿妹被丈夫扶进药庐时,脸色蜡黄,额上的汗珠混着潮气往下淌,后腰处的衣服被汗水浸得透湿,按下去能陷出个小坑,“喝了凉茶,反倒觉得更沉,连饭都吃不下。”阿侬诊了阿妹的脉,脉象濡数,像被水泡过的棉线,舌苔黄腻得能刮下一层,又问:“你是不是总在织房里吃冷粥?织机旁还放着湿毛巾?”阿妹点头:“天太热,冷粥解腻,湿毛巾擦汗凉快,没想到倒犯了病。”
“你这是夏暑湿痹,脾肾阳虚。”阿侬解释道,“盛夏‘夏长’,漓江的暑湿盛,你在织房里待久了,暑湿邪气滞在脾里——脾主运化,冷粥伤脾,湿邪更难排,顺着经络缠上肾,肾阳被湿邪裹住,所以又胀又晕;凉茶是凉性的,越喝越伤脾阳,自然不管用。”
阿妹的丈夫急道:“阿侬大夫,快想想办法!壮锦订单还等着交,耽误了要赔钱的!”阿侬笑道:“用七制淫羊藿配苍术和藿香,保准你三天能回织房。苍术辛温,归脾胃经,能燥湿健脾——把脾里的湿邪‘碾’出去,像桂岭的太阳晒透湿棉;藿香辛温,归脾胃肺经,能化湿解暑——把暑气‘散’出去,像漓江的风拂过闷热的织房;七制淫羊藿温补肾阳,桐油炒过之后,药力能钻进脾肾经络,温而不燥,正好把被湿邪裹住的阳气‘提’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