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沙参的名家,名方,代表方剂,以及解析

沙参(分南沙参、北沙参,功效相近,北沙参滋阴力强,南沙参兼能化痰)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历代名家基于其“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特性,创制了诸多名方,其应用体现了不同学术流派的诊疗思路。以下为代表性名家、名方及解析:

一、吴鞠通与《沙参麦冬汤》(温病学派代表)

出处: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甘草、桑叶、扁豆、天花粉

主治:温病后期,肺胃阴伤证(症见咽干口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解析: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宗师,强调“热邪伤阴”的病理机制。此方中,沙参为君药之一,其性凉而润,直入肺胃,既能滋阴润肺以复肺津,又能养胃生津以补胃阴;配伍麦冬、玉竹增强滋阴润燥之力,桑叶轻清宣透以散余邪,扁豆、甘草健脾养胃(“培土生金”)。

沙参在此方中的核心作用是“救阴而不恋邪”,适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阴津已伤之证,体现了温病学“顾护阴液”的核心思想。临床中,若兼痰少而粘,可用南沙参(兼化痰);若纯为阴伤,北沙参(滋阴力强)更宜。

二、魏之琇与《一贯煎》(滋阴疏肝代表)

出处: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症见胸胁隐痛、吞酸口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

解析:

魏之琇注重“阴虚肝郁”的复杂病机。此方以“滋阴为主,疏肝为辅”,北沙参在此方中并非直接疏肝,而是通过“滋阴养胃”间接发挥作用:其一,北沙参配伍麦冬滋肺胃之阴,与地黄、枸杞子共补肝肾之阴(“肺胃阴足则肝肾阴生”,体现“金水相生”“培土荣木”);其二,制约川楝子(疏肝)的苦燥之性,防其伤阴。

沙参的应用使全方“滋阴不滞气,疏肝不伤阴”,成为治疗阴虚兼肝郁的经典方,后世常用于慢性肝炎、胃溃疡等属阴虚肝郁者。

三、叶天士与肺胃同调法(养胃阴思想代表)

出处: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医案记载)

核心配伍:沙参常配麦冬、玉竹、川贝母、生扁豆等

主治:肺阴不足兼胃阴亏虚证(如久咳、低热、纳差、口干)。

解析:

叶天士提出“胃阴学说”,强调“肺阴依赖胃阴充养”(“肺为气之主,胃为气之海”)。其在医案中多次用沙参治疗“肺燥阴虚”,尤其注重“养胃以润肺”:如治“外感后余邪伤肺胃”,以沙参配麦冬、玉竹滋阴,加生扁豆、甘草健脾,使胃阴得复而肺津有源;若兼咳嗽痰少,加川贝母,南沙参(兼化痰)更合病机。

叶氏用沙参的特点是“不独补肺,更重养胃”,体现了“肺胃同调”的整体观,为后世治疗内伤燥证提供了思路。

四、张锡纯与滋阴清燥法(中西医汇通代表)

出处: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核心配伍:沙参配知母、玄参、生山药等

主治:阴虚劳热、肺燥咳嗽(症见午后低热、干咳无痰、乏力消瘦)。

解析:

张锡纯主张“中西汇通”,认为沙参“性凉而润,能滋阴补肺,兼益脾胃”。其在“滋阴清燥汤”加减中,以沙参为主,配伍知母(清热)、玄参(滋阴)、生山药(健脾),既清阴虚之热,又补肺胃之阴,同时兼顾脾胃(防滋阴药碍胃)。

张氏强调沙参“滋阴不腻,补而不滞”的特性,尤其适合“肺胃同虚、虚热内扰”者,拓宽了沙参在虚劳病中的应用。

总结

沙参的应用体现了历代名家对“阴虚证”的深刻把握:吴鞠通用于温病后期救阴,魏之琇用于阴虚兼肝郁的调和,叶天士侧重肺胃同补,张锡纯兼顾滋阴与护脾。其核心在于:沙参通过滋养肺胃之阴,既能复津液之亏,又能制虚火之扰,配伍不同药物可适应“燥、热、郁、虚”等复杂病机,成为滋阴润燥类方剂的核心药之一。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