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沙参的使用和炮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

沙参作为常用中药,其临床使用与炮制方法的历史演变,与品种辨析、药性认识深化及临床需求变化密切相关。根据历代本草与医籍记载,可大致分为以下阶段: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初始记载,品种未分,炮制简略

沙参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记载其功效为“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未明确品种,亦未提炮制,推测为原生药材直接使用(如洗净、切片)。

魏晋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次描述沙参形态:“根如葵根,大者如指,赤黄色,性苦恶,白实者良”,仍未区分南北,但开始关注药材质量(“白实者良”)。此时炮制仍以简单净制为主,如“去芦”(去除根头残留茎基),因芦头多木质化,非药用部分需去除以保证药效。

二、隋唐至宋代:应用扩展,炮制初步规范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沙参多与麦冬、玉竹等配伍,用于“肺痿”“咳嗽”等证,功效向“润肺止咳”扩展。此时炮制仍以净制、切制为主,如“切”“锉”(便于煎煮溶出药效)。

宋代是中药炮制规范化的关键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确沙参炮制需“去芦,洗,切,焙”,增加“焙”(低温干燥)步骤,既便于储存,又避免高温破坏成分。同时,沙参在方剂中应用增多,如《圣济总录》中“沙参汤”治“肺热咳嗽”,此时仍未明确区分南北沙参,多为桔梗科植物(后世南沙参)。

三、金元至明代:药性认识深化,品种开始辨析

金元时期,医家对沙参药性的认识从“补中益肺”转向“滋阴润燥”。李东垣《珍珠囊》提出沙参“甘苦微寒,清肺火,补肺气”,明确其寒凉之性;张元素进一步总结其“主咳逆上气,补五脏之阴”,为后世“养阴”功效奠定基础。

明代,沙参品种混淆问题凸显。李时珍《本草纲目》首次指出:“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记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开小紫花,长穗如铃铎,结实如冬青实,中有细子。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白色,像人参而体轻松……” 描述的实为桔梗科南沙参。

同时,明代医家开始注意到另一种“沙参”(伞形科植物,后世北沙参),如《本草汇言》载:“北地沙参,质地坚实,味甘微苦,功专滋阴清肺”,但未明确与南沙参的区分。炮制方面,《本草品汇精要》细化为“去芦,洗净,润透,切片,晒干”,强调“润透”(软化药材便于切片),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四、清代:南北沙参明确区分,炮制与功效关联深化

清代是沙参品种与功效明确区分的关键时期。《本草从新》首次明确:“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良……南沙参,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种味带辣者,不可用。” 并指出北沙参“专补肺阴,清肺火”,南沙参“功同北沙参而力稍逊,兼能祛痰”。

炮制方面,因南北沙参药性差异,方法略有侧重:北沙参质地坚实,多需“润透切片”(避免硬脆断裂);南沙参体轻松,“洗净切片,晒干”即可。部分医籍记载南沙参可“蜜炙”(如《得配本草》),通过蜜的甘温之性缓和其寒凉,增强润肺止咳之力,适用于肺虚久咳。

五、现代:炮制标准化,临床应用精细化

现代通过植物分类明确: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炮制规范载于《中国药典》:

- 北沙参:除去残茎及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净制 切制);

- 南沙参:除去根茎、须根及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同北沙参,因南沙参含较多黏液质,润透时需避免过久导致霉变)。

临床应用中,北沙参偏于养阴生津(如治胃阴不足之口干咽燥),南沙参偏于清肺化痰(如治肺热咳嗽伴痰少难咯),炮制均以生用为主,蜜炙品多用于肺虚久咳(现代研究证实蜜炙可增强其多糖成分的润肺作用)。

总结

沙参的历史演变核心是“品种辨析-药性认识-炮制优化”的协同发展:从早期混用、简单净制,到明清明确南北区分、炮制与功效关联,再到现代标准化,体现了中药“辨品种、明药性、精炮制”的临床思维,为其“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现代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