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川芎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范围,作用特点

川芎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活血行气药,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作用特点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有着明确记载,结合现代应用总结如下:

一、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肝、胆、心包经。

二、四气五味解析

- 四气(药性):温。指川芎药性温和,能散寒通阳,适用于寒证或气血凝滞属寒者,但阴虚火旺、热证明显者需慎用(恐助热伤阴)。

- 五味(药味):辛。“辛能散、能行”,体现为川芎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特性——既能发散风邪(治外感或内生风邪),又能推动气血运行(破瘀滞、通经络)。

三、功效与主治范围

川芎的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其主治范围围绕“气血瘀滞”“风邪阻滞”导致的疼痛及相关病证展开:

1. 活血行气,主治血瘀气滞诸证

- 妇科疾病: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经行延迟、量少色暗)、痛经(经前或经期腹痛,血块排出后痛减)、闭经,以及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小腹刺痛)。常配伍当归、白芍等(如四物汤加川芎)。

- 心腹疼痛:治胸痹心痛(血瘀气滞型,表现为胸闷胸痛、痛有定处),常与丹参、红花配伍;治胃脘痛(气滞血瘀型,胃痛拒按、痛如针刺),可配延胡索、香附。

- 症瘕积聚:对于瘀血凝结形成的腹部包块(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可通过活血散瘀助包块消散,常配三棱、莪术。

- 跌打损伤:治外伤所致的瘀血肿痛(如骨折、扭伤),能活血消肿、通络止痛,常与**、没药同用(如七厘散)。

2. 祛风止痛,主治风邪或风瘀所致疼痛

- 头痛:被誉为“头痛要药”,无论外感风邪还是内伤(血瘀、血虚、风湿)所致头痛,均可随证配伍使用:

- 外感风寒头痛(头痛剧烈、恶寒无汗),配羌活、细辛(如川芎茶调散);

- 外感风热头痛(头痛而胀、面红目赤),配菊花、石膏;

-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配独活、藁本;

- 血瘀头痛(头痛固定如刺),配桃仁、红花;

- 血虚头痛(头痛隐隐、伴头晕乏力),配当归、熟地(如八珍汤)。

- 风湿痹痛:治风湿痹阻经络所致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如风湿性关节炎),因能“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可增强止痛之力,常配独活、秦艽(如独活寄生汤)。

四、作用特点

1. “血中气药”:川芎既能入血分(活血散瘀),又能入气分(行气解郁),气血同调,尤其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如痛经伴胸胁胀痛、跌打肿痛伴局部气滞)。

2. 止痛范围广,“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 上行头目:善治头部疼痛,通过祛风、活血双重作用缓解各种头痛;

- 中开郁结:行气止痛,治胸胁、胃脘等中焦气滞血瘀痛;

- 下行血海:活血调经,治妇科经产瘀血证,故有“通达周身气血”之称。

3. 性温偏燥,以“通”为核心:其辛温之性可散寒祛风,但其燥烈之性易伤阴血,故阴虚火旺(舌红少津、潮热盗汗)、气虚出血(如崩漏)者需慎用,避免加重阴虚或出血。

综上,川芎以“活血不滞、行气不散、祛风止痛”为核心特点,是中医治疗“气血瘀滞兼风邪”相关疼痛病证的核心药物,临床应用需紧扣其“辛温行散、气血同调”的特性,合理配伍以扬长避短。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