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龟堂石斛记:陆放翁的晚岁寄怀》(上卷)

楔子

南宋绍熙五年,山阴的秋阳,总带着一股子慵懒的暖意。陆游的“龟堂”里,更是静得能听见香炉里檀香燃烧的“噼啪”声。这位年近七旬的老翁,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袍,坐在窗边的竹椅上,望着案上刚栽好的几盆花草,眼神里有落寞,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案上最显眼的,是一方青釉方盆,里面栽着几株石斛——茎节紫褐如老竹,叶片狭长如剑,虽还没开花,却透着一股倔强的生机;旁边是个巴掌大的小盆,堆着人工凿刻的“小盆山”,山坳里嵌着一株水黄杨,枝叶小巧如翠云;最角落里,是一盆含苞的百合,青绿的花苞鼓鼓囊囊,像藏着一肚子的话。

“方石斛栽香百合,小盆山养水黄杨。”陆游拿起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温茶,茶味微苦,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旁人都说他“晚岁唯好静”,可谁又知这“静”里,藏着多少“无奈”?

第一回 龟堂初筑避尘嚣,旧物新栽寄闲情

龟堂是陆游在山阴故居旁辟出的小院落,因他自号“龟堂老人”而得名。院子不大,却收拾得雅致:墙角堆着几块太湖石,石缝里冒出几丛野菊;窗下搭着竹架,爬满了何首乌的藤蔓;正屋的窗台上,摆着一溜儿大小不一的花盆,都是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老物件——有缺了口的汝窑残片拼的盆,有农户弃用的粗陶瓮,还有一方青釉方盆,釉色温润,边角却磕了个小豁口,据说是前朝遗物。

“这方盆,配石斛正好。”半年前,陆游在集市上第一眼看到这盆,就想起了年轻时在蜀地见过的石斛——那草附石而生,茎节如古钗,最是坚韧。他当时就想:“若栽上几株,摆在案头,倒也能添些生气。”

可真要动手时,他又犯了难。晚年的陆游,手脚已不如从前灵便,弯腰栽花都觉得吃力。仆人想代劳,他却摆摆手:“我自己来。这点小事,还做得了。”

他特意从会稽山的崖壁上,托药农寻来几株野生石斛。那药农说:“陆大人,这草性子倔,得用青石屑拌腐叶土栽,浇水不能太勤,见干见湿才好。”陆游一一记下,像当年在军中记军令似的认真。

栽石斛那天,是个晴朗的春日。他搬来方盆,先用清水泡了半日,洗去内里的尘垢;又取来晒干的青石屑,拌上去年秋天收集的菊叶腐土,一层一层铺进盆里,指尖触到冰凉的石屑,竟有种久违的踏实感;然后小心翼翼地解开包裹石斛的湿布,根须如银线,缠绕着一小块原生的青石,他连石带根放进盆中央,再用细土慢慢填满缝隙,动作轻得像在安抚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好了,安家住下吧。”陆游对着盆里的石斛喃喃自语,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他找来一根竹片,在盆沿插了个小牌子,写上“石兰”二字——那是石斛的古名,他总觉得比“石斛”更雅致些。

第二回 百合初绽香盈袖,黄杨凝翠伴晨昏

栽下石斛后,陆游又陆续添了些花草。有次去城东的花市,见一担百合含苞待放,洁白的花苞像沾了露水的玉簪,他便买了几株,栽在石斛旁边的陶盆里。“百合,百合,百年好合,”他笑着对自己说,“不求百年,只求这院子里,能多些香气。”

没过几日,百合真的开了。洁白的花瓣舒展着,边缘泛着淡淡的鹅黄,香气清幽,不像玫瑰那般浓烈,却能钻进人的骨头缝里。陆游常搬把竹椅,坐在盆边,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时读几页《周易》,有时写几行诗句,更多时候,只是望着百合的花瓣,看阳光透过花瓣,在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香百合,香百合,你倒真会解闷。”他摘下一片落在案上的花瓣,夹进《剑南诗稿》的手稿里,那是他正在整理的诗集,里面藏着他一生的壮志与失意。

小盆山养的水黄杨,是他从老友张镃那里讨来的。张镃是有名的“花痴”,在南湖边建了“玉照堂”,搜罗了天下奇花异草。见陆游来访,便指着一丛刚上盆的水黄杨说:“放翁,这草性子耐,旱也熬得,涝也受得,最适合你这龟堂。”

陆游接过小盆山,见那水黄杨的枝叶紧凑如团云,叶片细小如雀舌,在人工堆凿的“山坳”里扎根,竟有种“虽处小盆,不改苍劲”的气度。他把小盆山摆在石斛和百合中间,案上顿时有了“山有草木,室有清香”的意趣。

从此,龟堂的晨昏,便与这几盆花草分不开了。

清晨,他第一件事便是给石斛浇水——用铜勺舀来井华水,沿着盆沿慢慢浇,生怕冲坏了根须;然后给百合松松土,看有没有新的花苞冒出来;最后对着小盆山的水黄杨,揉揉它的叶片,像在跟老友打招呼。

傍晚,夕阳透过窗棂,照在石斛的茎节上,紫褐的茎泛着古铜色的光;百合的香气在暮色里更浓了,混着檀香,让人忘了尘世的烦忧;水黄杨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仆人见他整日与花草为伴,笑着说:“大人如今倒像个小孩子,跟花草较上劲了。”

陆游闻言,只是笑笑,心里却道:“你们哪里懂,这花草里,有比人更可靠的东西。”

第三回 白日悠悠难打发,花草无言解心愁

山阴的日子,漫长得像没有尽头。尤其是冬日,阴雨天一来,能连着半个月不见太阳。陆游坐在龟堂里,听着窗外的雨声,常常会想起年轻时的岁月——

想起二十岁那年,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满心想的是“扫胡尘,靖国难”;

想起在南郑的军旅生涯,他跟着王炎巡边,雪夜里喝着烈酒,与将士们约定“直捣黄龙”;

想起被贬斥的那些年,他在夔州、成都辗转,却始终没忘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志……

可如今,他只是个赋闲在家的老翁,连出门都要拄着拐杖。那些未竟的理想,像一根刺,扎在心里,平日里被花草的清香盖着,可一到这漫长的白日,就会隐隐作痛。

“老翁不是童儿态,无奈庵中白日长!”一日午后,雨又下了起来,陆游望着案上的石斛,忽然生出一股自嘲。他不是真的像孩童般沉溺于花草,只是这龟堂里的白日太漫长,除了与这些草木相伴,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他走到案前,伸手抚摸石斛的茎节。那茎节一节一节,分明得像刻上去的,每一节上都留着去年修剪的痕迹,却依旧向上生长,没有因为被修剪而枯萎,反而更显坚韧。“你倒比我有骨气。”陆游喃喃道。

百合的花期过了,只剩下青绿的叶片,却依旧努力地从土里汲取养分;水黄杨的叶片上沾了雨珠,沉甸甸的,却没一片肯轻易掉落。它们都在认真地活着,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白日有多长。

陆游忽然觉得,这些花草,其实是懂他的。石斛的“坚”,是他未改的初心;百合的“香”,是他藏在心底的温柔;水黄杨的“韧”,是他熬过岁月的支撑。它们不说话,却用自己的生长,告诉他:就算白日漫长,就算壮志未酬,也要好好活着,像它们一样,在自己的方寸天地里,活出几分生气。

他取来纸笔,坐在案前,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案上的花草静静伫立。他提笔写下:“方石斛栽香百合,小盆山养水黄杨。老翁不是童儿态,无奈庵中白日长!”写完,将笔搁在砚上,望着纸上的字迹,忽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几句诗,像把心里的郁结,轻轻吐了出来。

第四回 盆中乾坤藏壮志,草木有情寄余怀

自那日后,陆游与案上花草的相伴,又多了几分说不清的默契。他不再仅仅是照料它们,更像是在与它们“对话”。

他会对着石斛的新茎,说:“你又长高了一节,比去年更壮实了。想当年我在南郑,骑的那匹‘雪点雕’,也是这般日日见长。”

他会闻着百合的余香,叹:“这香气,倒像成都锦江边上的栀子花,只是那时我忙着公务,没心思细嗅。”

他会摸着水黄杨的叶片,笑:“你这性子,倒像我那老友辛弃疾,倔得很,却让人佩服。”

有次,小孙子来龟堂玩,见爷爷对着花盆说话,觉得好笑:“爷爷,花草哪听得懂呀?”

陆游拉着孙子的手,指着石斛的茎节:“你看这一节一节,是不是像台阶?它想往上长,就算长在盆里,也没忘了往上。人也一样,就算老了,也不能忘了年轻时想登的台阶。”

小孙子似懂非懂,却学着爷爷的样子,轻轻摸了摸石斛的叶片。

冬日的阳光难得露脸时,陆游会把石斛、百合、水黄杨都搬到院子里的石桌上,让它们晒晒太阳。他自己则坐在旁边的竹椅上,裹着厚厚的棉袍,看着这些花草在阳光下舒展,忽然觉得,这“龟堂”虽小,却也藏着一片乾坤——有山(小盆山),有水(浇花的井华水),有草(石斛),有花(百合),像个缩小的世界。

而他,就是这个小世界的守护者。不是因为“童儿态”,是因为在这个小世界里,他能暂时忘了自己是个“壮志未酬”的老翁,只做个与草木相伴的“龟堂老人”;能在漫长的白日里,找到一点寄托,让那些翻涌的心事,慢慢沉淀在花草的清香里。

他知道,开春后,石斛会抽出新的花茎,百合会再次孕育花苞,水黄杨的枝叶会更加繁茂。而他,也会继续坐在这龟堂里,看着它们生长,写下新的诗句。

或许,晚年的日子,就是这样吧——在无奈中寻得一点滋味,在漫长里品出几分安然,让草木的有情,来慰藉人生的无常。

(上卷终,下卷待续)

注:上卷紧扣陆游《龟堂杂兴》的诗句与晚年心境,以“龟堂”为核心场景,铺陈陆游栽种石斛、百合、水黄杨的过程,展现“方石斛栽香百合,小盆山养水黄杨”的景致。通过环境描写、陆游与花草的互动、内心独白,刻画他“老翁不是童儿态”的自嘲与“无奈庵中白日长”的隐痛,突出花草作为“精神寄托”的意义。融入陆游的回忆(南郑军旅、成都生涯)、与小孙子的对话等细节,为下卷“花草见证心境变迁”“诗句流传寄怀”铺垫,凸显诗人晚年在现实困境中,借草木排遣愁绪、坚守初心的文人风骨,呼应“看似闲适,实则寄托”的赏析内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