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石上清风:苏轼与石斛的黄州寄怀》(上卷)

楔子

北宋元丰三年,黄州的雨,总带着一股洗不掉的寒意。苏轼住在临皋亭的简陋居所里,窗外是泥泞的土路,屋内是四壁萧然的书案。案上摆着一叠旧书,一方残砚,还有一块从江边捡来的怪石——石质坚硬,棱角分明,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

这日午后,雨稍歇,苏轼披着蓑衣,沿着赤壁的江岸散步。江水拍打着滩涂,卷上来一些奇形怪状的卵石。他弯腰拾起一块,忽然想起前日友人马梦得送来的几株“石兰”,说“此草附石而生,可解烦忧”。那时他只顾着整理《易传》的手稿,随手将草插在一个破瓦盆里,竟忘了照料。

回到居所,苏轼急忙去看那草——竟还活着!茎节分明,叶片虽有些蜷曲,却透着一股不肯低头的绿意。他望着案上的怪石,忽然有了主意:“以石为盆,以江为镜,你这草,该有个像样的家。”

第一回 寒居拾得江头石,枯盆暂寄石兰生

苏轼找来一把旧刻刀,对着那块江边怪石琢磨起来。这石呈青灰色,中有天然凹陷,像个浅浅的斛(古代的容器),他小心地将凹陷处的碎石剔去,又用江水反复冲刷,直到石盆干净得能映出人影。“山骨裁方斛”,他喃喃自语,这石头的风骨,倒配得上那株草。

马梦得送来的“石兰”,其实是石斛。苏轼在《本草经集注》里见过记载:“石斛,生石上,茎如金钗,能滋阴补虚。”只是此刻的他,更在意的不是药效,而是这草的性子——马梦得说,它在悬崖上都能开花,水少了不枯,雨多了不烂,像个倔强的汉子。

他将石斛从破瓦盆里取出,根须竟已盘结如网,带着瓦盆的碎土。苏轼找来一把小竹刀,轻轻将旧土剔去,又去江边舀了些干净的沙砾,铺在怪石的凹陷处,再把石斛的根须舒展开,埋入沙砾中。“委屈你了,”他对着草说,“以后,这石盆就是你的家。”

他把石盆摆在书案靠窗的位置,每日清晨,用铜勺舀江水泡灌;傍晚,便搬出去,让它沾些夕露。不过半月,石斛竟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轻颤,像在回应他的照料。

有次夜里读书,苏轼忽觉口渴,起身倒水,见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石盆上,石斛的影子映在案上,细碎如筛月,又落在旁边的空杯空盘里,像撒了一地碎银。“碎月落杯盘”,他脱口而出,这清逸的景致,竟扫去了几分贬谪的愁绪。

第二回 三友相伴消永日,一箪清贫见初心

黄州的日子,清贫却也清净。苏轼常说自己“老去怀三友”——这“三友”,不是指人,而是案上的怪石、石斛,还有墙上挂着的那幅《枯木怪石图》(他自己画的)。

每日晨起,他必做三件事:一是给石斛浇水,看它的叶片上凝着的晨露;二是摩挲怪石,感受它冰凉的质感;三是对着枯木图发呆,想些人生的道理。这三样,都是“硬骨头”,却让他在困顿中觉得踏实。

“平生困一箪”,他的饮食确实简单,常常是一箪米饭,一碟咸菜。但每当看着石盆里的石斛,他便觉得日子有了滋味。这草“秀色亦堪餐”——不是真的能吃,是看着它的青翠,闻着它的草木香,便觉得五脏六腑都清爽了,比珍馐更能解心馋。

有回鲁元翰(时任杭州通判,苏轼的好友)寄来一封信,说“闻子由(苏轼弟弟)近况不佳,兄亦多保重”。苏轼读罢,心中怅然,走到案前,见石斛的新茎已长到三寸,节间分明,像一把小小的剑,直指天空。“坚姿聊自儆”,他忽然觉得,这草是在提醒自己:处境再难,也不能丢了风骨。

他铺开纸,想给鲁元翰回信,却不知从何说起。贬谪的苦,说多了怕友人担忧;说少了,又觉得辜负了这份牵挂。他望着石盆里的石斛,忽然有了主意:不如,把这怪石石斛寄给鲁元翰?

第三回 石盆初成寄远思,霜雪犹存君子心

苏轼找来了一个结实的木盒,先用软草将怪石裹了三层,又在石斛周围填了些江边的湿沙砾,怕路途颠簸伤了根。他还特意在盒里放了一小罐赤壁的江水,附了张字条:“此水养石斛,如见赤壁月。”

一切收拾停当,他坐在案前,提笔给鲁元翰写诗。窗外的月光正好,照在石盆原来的位置,空荡荡的,却仿佛还留着石斛的影子。他想起这草在石盆里生长的日子,想起它“附石而生”的坚韧,想起它“碎月落杯盘”的清逸,诗句便顺着笔尖流了出来:

“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写怪石与石斛的由来,一个是山之骨,一个是江之珍。

“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记石斛在案头的景致,月光与草影,是清贫中的雅趣。

“老去怀三友,平生困一箪。”——道自己的处境,三友相伴,一箪足矣。

“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赞石斛的品性,既是自勉,也是寄情。

写到这里,苏轼停了停,想起鲁元翰为人刚直,在官场也常遇不顺。他笔尖一转,写下对友人的期许:“好去髯卿舍,凭将道眼看。”——髯卿是鲁元翰的戏称,他希望友人能以“道眼”观物,看懂这怪石石斛里藏的心意。

最后一句,他想了许久。此时已近深秋,黄州的早晚已有霜意,石斛的叶片边缘虽有些微红,却依旧挺立。“东坡最后供,霜雪照人寒。”——这是他能送给友人的最后“供养”了,不是金银,是这经霜历雪却愈发精神的石斛,是它照见人心的那份清寒与坚守。

诗写完,苏轼将诗稿折好,放进木盒。他抚摸着木盒,像在与老友告别:“怪石,石斛,你们去鲁公那里,要好好长啊。告诉鲁公,我在黄州,还好。”

送信的差役明日一早便要出发。苏轼将木盒交给差役时,特意叮嘱:“轻拿轻放,这里面是‘君子’。”

差役不解,苏轼却笑了:“到了杭州,鲁公自会懂。”

第四回 孤灯残影忆初心,一纸诗笺寄江湖

木盒送走后,书案上的位置空了,苏轼心里也空落落的。他找来一个普通的陶盆,从江边又捡了块小石头,种上一株从老石斛上分下来的幼苗。“就当你还在吧。”他对着幼苗说。

夜里,他又想起鲁元翰。两人相识多年,鲁元翰为人豪爽,却也刚正,在杭州任上,常因得罪权贵而处境艰难。“凭将道眼看”,其实也是在劝自己——以平常心看待荣辱,像石斛一样,不管长在悬崖还是案头,都守着自己的根。

他想起年轻时,在京城的日子,那时意气风发,总觉得“致君尧舜”易如反掌。如今贬到黄州,才明白“坚姿”二字有多难。但这石斛教会他:难,才要更坚韧。

窗外的风刮得紧了,像是要下霜。苏轼走到新种的石斛幼苗前,见它在风中微微摇晃,却没折断。“霜雪照人寒”,这寒意,是清冷,也是清醒。它提醒着自己,就算身处江湖之远,也要像这草一样,带着一身霜雪,照见初心。

他不知道鲁元翰收到怪石石斛会是什么反应,也不知道这株草能否在杭州活下去。但他知道,这封信,这首诗,这怪石石斛,已经把他此刻的心境,带到了千里之外。

或许,友谊就是这样——不必常相见,只需一点信物,一句诗,便能懂彼此心中的“坚姿”。

(上卷终,下卷待续)

注:上卷紧扣苏轼《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的诗句与背景,以“怪石石斛”为线索,铺陈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处境与心境变化。通过“拾石种斛”“三友相伴”“寄物赠诗”等情节,展现“山骨裁斛”的由来、“碎月落盘”的雅趣、“坚姿自儆”的自勉,以及对友人“道眼观物”的期许。融入苏轼与鲁元翰的友谊、贬谪生活的清贫与坚守等细节,为下卷“鲁元翰收赠品诗”“石斛见证情谊”铺垫,凸显“借物咏怀”的核心,再现苏轼在逆境中以草木自励、以诗友共勉的文人风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