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葎草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

葎草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在历代名医的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在不同流派及疾病治疗中均有体现。以下从古代经典记载、现代名医经验及特色应用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古代经典记载中的葎草应用

葎草的药用价值在历代本草典籍中均有明确记载,其应用方向与现代临床实践高度契合:

1. 《名医别录》(陶弘景)

首次记载葎草“主瘀血,止精溢盛气”,强调其活血通淋的功效,为后世治疗淋证、瘀血证提供依据。

2. 《新修本草》(苏敬)

指出葎草“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明确其利尿通淋、退热止痢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湿热下注之证。

3. 《本草纲目》(李时珍)

总结葎草“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辟温疫”,并记载外用敷蛇蝎伤的经验,体现其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特点。书中还收录多首葎草单方,如捣汁治膏淋、鲜茎煎服治砂石淋等,至今仍具临床参考价值。

二、现代名医的临床应用经验

(一)国医大师及当代名家的特色用法

1. 朱良春(1917-2015)

- 退虚热、消水肿:善用葎草配伍十大功劳叶治疗风湿热、结核性低热,认为其“散结除蒸”之功显着。曾以葎草单味煎汤治愈包裹性胸膜炎,证实其利水逐饮的特效。

- 通络止痛:在热痹治疗中,以葎草配合虎杖、寒水石为主药,对血沉增速、抗“o”增高者疗效显着。

2. 徐书(当代名医)

- 抗结核与退热:临床中葎草常与天龙、百部、黄精配伍,用于肺结核潮热及抗结核药引起的胃溃疡,既能抑菌又能护胃。曾以葎草100g配伍小柴胡冲剂治愈高热1周患者,体现其退热迅捷的特点。

- 利水消肿:借鉴民间经验,用干品5-10g煎水治疗肾病水肿,3-5天即可见效,尤其适用于湿热壅盛型水肿。

3. 刘尚义(国医大师)

- 肿瘤辅助治疗:在肺癌化疗后阴虚低热的治疗中,将葎草20g加入三甲复脉汤化裁方中,利用其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之效,缓解潮热盗汗、疲乏无力等症状。

4. 王传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

- 前列腺增生:在双虎通关丸(琥珀、虎杖、当归尾等)基础上,以葎草30g与白花蛇舌草同煎送服,增强清热利湿、通淋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气血瘀阻型前列腺增生。

(二)民间名医与地方流派经验

1. 陈源生(四川名医)

擅用葎草治疗肺结核、胃溃疡、泌尿系感染等。曾以葎草120g煎汤冲服乌贝散治愈邓树君的肺结核合并胃溃疡,患者服用半年后症状全消。其经验强调葎草“清热解毒不伤正,化瘀散结不耗气”的特点。

2. 张觉人(四川名医)

指出葎草对肺结核、尿路感染、皮肤疮癣有独特疗效,尤其推崇其外用治瘰疬、毒虫咬伤的传统方法。

3. 万密斋(明代儿科名医)

虽未直接使用葎草,但其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泻的思路,与葎草外洗治疗湿热泻痢的民间经验形成互补,体现“内外同治”的中医特色。

三、名医应用的核心方向与配伍特点

1. 清热利湿,通淋消肿

- 泌尿系疾病:葎草与海金沙、石韦等配伍(如王传航的双虎通关丸),用于热淋涩痛、水肿;与白茅根、冰糖同用(民间验方),治疗尿路感染。

- 风湿痹痛:朱良春以葎草配虎杖、寒水石,针对湿热痹阻关节红肿热痛,疗效显着。

2.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 皮肤疮疡:鲜品捣烂外敷(如《外科大成》治痈肿),或与蒲公英、金银花配伍,增强抗炎抑菌作用。

- 结核类疾病:陈源生、徐书等以葎草配合百部、黄精等抗痨药,治疗肺结核潮热、瘰疬,现代研究证实其含黄酮类成分具有抑菌活性。

3. 退热除蒸,扶正祛邪

- 虚热不退:朱良春用葎草配白薇、桂枝汤,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徐书以葎草单味煎服,3天内可使午后低热(38c左右)消退。

- 肿瘤辅助:刘尚义在肺癌化疗后阴虚发热方中加入葎草,利用其退热利湿之功,缓解放化疗副作用。

4. 活血通络,兼顾脾胃

- 瘀血证:李时珍记载葎草“主瘀血”,现代名医在前列腺增生、妇科瘀血证中,常以葎草配合活血药(如桃仁、莪术),化瘀而不伤正。

- 脾胃保护:陈源生治疗胃溃疡时,以葎草煎汤冲服乌贝散,既清热解毒又护胃制酸,体现“攻补兼施”的配伍智慧。

四、名医应用的共性与创新

1. 药性认知的一致性

历代名医均认同葎草“苦寒清利”的药性,强调其“清热而不峻烈,利湿而不伤阴”的特点,尤其适合湿热、热毒证的治疗。

2. 鲜品应用的重视

民间及现代名医(如徐书、陈源生)偏好使用鲜品,认为其活性成分保留更完整,药力更强。例如,鲜葎草捣汁治咽喉肿痛、绞汁涂擦带状疱疹,起效迅速。

3. 炮制与配伍的灵活化

- 炮制:朱良春指出阴干品黄酮类成分保留率高,退热除蒸效果佳;酒洗品则增强活血散瘀作用,适用于瘀热互结之证。

- 配伍:名医根据证型灵活配伍,如葎草配百合润肺止咳(治肺热咳嗽)、配冬凌草清热解毒(治肿瘤),体现“随证变法”的辨证思维。

4. 现代药理的结合

名医经验与现代研究相互印证:葎草含黄酮类(槲皮素、绿原酸)、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炎、抑菌、利尿等作用,为其治疗感染性疾病、泌尿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五、典型医案举隅

1. 朱良春治渗出性胸膜炎案

患者胸胁胀满、寒热往来,朱老以葎草60g(干品)配伍控涎丹,7剂后胸水明显减少,热势下降。其核心在于葎草“利水逐饮、散结除蒸”的功效。

2. 徐书治肾病水肿案

某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反复,徐书用葎草干品10g煎水,3天后尿量增加,水肿消退。此方源自民间经验,体现葎草“利水消肿而不伤正气”的特点。

3. 陈源生治肺结核案

邓树君患肺结核合并胃溃疡,陈老以葎草120g煎汤冲服乌贝散,3天后胃痛消失,半年后诸症皆除。葎草既抗痨退热,又协同乌贝散护胃止血,标本兼治。

总结

葎草在历代名医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围绕“清热、利湿、解毒”三大核心功效展开,从《本草纲目》的单方应用到现代名医的复方配伍,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尤其在感染性疾病、泌尿系疾病、虚热证及肿瘤辅助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名医们通过精准辨证、灵活配伍及炮制创新,充分挖掘葎草的药用价值,为现代临床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其苦寒之性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且过敏体质者外用时需谨慎。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现代药理,探索葎草在免疫调节、抗肿瘤等领域的深层机制,以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