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玄参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药材

其原文明确记载:\"味苦,微寒,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一名重台。生川谷\"。这一记载不仅确立了玄参的药用地位,更通过\"生川谷\"的描述,点明了其生长环境的原始性与分布的广泛性。

一、中品定位的历史逻辑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中品的核心特征是\"可斟酌其宜\",即需根据病情灵活使用。玄参被列为中品,与其药性特点密切相关:

1. 药性双向调节:玄参味苦微寒,既能清热凉血(如治腹中寒热积聚),又能滋阴润燥(如补肾气、利咽喉),这种双向调节特性使其适用范围较广,但需辨证施治,符合中品\"斟酌其宜\"的定位。

2. 主治虚实夹杂:书中提到的\"女子产乳余疾\",既包括产后瘀血阻滞(实邪),又涉及气血亏虚(虚证),体现了玄参治疗虚实夹杂证的特点,这与上品纯补、下品专攻的属性形成鲜明对比。

3. 后世印证:魏晋《名医别录》新增\"暴中风,伤寒身热\"等外感热病主治,宋代《证类本草》记载其炮制方法,明代《本草纲目》详述配伍禁忌,均体现了玄参需在临床中灵活应用的中品特性。

二、\"生川谷\"的地理内涵

《神农本草经》对玄参产地的记载\"生川谷\",看似简略却蕴含深意:

1. 自然分布特征:\"川谷\"指河流谷地与山间盆地,这类环境湿度高、腐殖质丰富,与玄参喜湿润、忌强光的生长习性高度契合。现代研究表明,玄参野生种群多分布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及丛林中,印证了\"川谷\"的地理指向。

2. 早期用药特点:汉代药物采集以野生为主,\"生川谷\"反映玄参在当时尚未大规模人工栽培。直至唐代,《千金翼方》仍记载华州(今陕西华县)产玄参,《范子计然》称\"玄参出三辅,青色者佳\",显示北方为主要产区。

3. 道地性的萌芽:尽管《神农本草经》未明确限定产地,但\"川谷\"的记载为后世道地性研究奠定基础。明代以后,浙江宁波所产玄参因其品质上乘,成为\"浙八味\"之一,其拉丁名\"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即源于此,这一转变标志着玄参从野生采集向人工栽培的成熟过渡。

三、产地记载的后世拓展

《神农本草经》的\"生川谷\"在后世文献中得到细化与补充:

1.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今出近道,处处有\",表明玄参分布广泛且已被普遍使用。南朝《健康记》载\"建康出玄参\"(建康即今南京),是南方产地的最早记录。

2. 唐宋时期:唐代《太平寰宇记》记载河南府将玄参作为贡品,宋代《赤城志》提到台州天台山产玄参,显示产地逐渐向南方扩展。此时玄参的道地性尚未形成,但各地药材开始呈现质量差异。

3. 明清时期: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浙江宁波、磐安等地的玄参因其\"质坚性糯、皮细肉黑\"成为道地药材。清代《药物出产辨》明确记载\"产浙江杭州府\",标志着玄参道地性的确立。

从《神农本草经》的\"生川谷\"到现代\"浙八味\"的形成,玄参的产地记载既是一部中药材地理分布的变迁史,也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见证。这种从自然分布到道地药材的演变,既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品质的追求,也为现代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了历史依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