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四季终章 《四季·龙参轮回证大道》 (2)

第四折 龙髓春芽贯五行

冬至夜子时,朱标古墓的地宫穹顶突然迸裂万道金光,龙参母根在光束中通体透亮如琉璃盏,根须上的龙纹竟化作流动的医经文字——《神农本草经》的药性歌括、《黄帝内经》的四时调神大论、《本草纲目》的参类图谱,皆以血红色光纹在根须上明灭流转。最惊人的是根芯处,四季参药竟在同一株根茎上同时生长:春芽正顶破冻土,芽尖凝着未消的冬霜;夏茎已抽出三指长,茎秆间隐有雷火闪烁;秋露在叶尖聚成珠串,珠内映着残月轮廓;冬髓于根须末端结晶,晶纹如北斗七星排列,四者在寸许根茎上折叠生长,恰似时间被压缩成螺旋状的生命年轮。

龙太子与朱标的虚影自母根中升腾,龙太子身披玄冰甲,爪托冬髓晶,晶面映着肾经太溪穴的光纹:“吾以水精凝冬髓,化春芽,应‘水生木’——肾水涵养肝木,如泉眼润灌新枝。”朱标身着赤火袍,手持夏茎炭,炭灰飘落处竟烧成心经少冲穴的轨迹:“吾以火德炼夏茎,结秋露,应‘火生金’——心火温煦肺金,似炉鼎锻冶精金。”二者同声道:“草木轮回,实乃天地大道之药喻,非独形质之变,实为气之流转。”话音落时,母根渗出的参津在地面自动书写“五行相生”四字,每笔皆按五行色流转:横画为青(木)、竖画为赤(火)、撇画为黄(土)、捺画为白(金)、点画为黑(水),字成之时,东狮山的五座山峰竟同步变色:东峰青、南峰赤、中峰黄、西峰白、北峰黑,如五行旗阵呼应天地。

村民李秀才因冬月苦寒伤肾,指尖常年青紫如冻茄,触到参津“水”旁的黑点时,忽见自身肾区(后腰)腾起天蓝色光雾,光雾中浮现出玄武神龟虚影,龟甲纹路与他掌纹中的“坎”位暗合。三息之间,青紫从指尖退至指根,一股暖流自太溪穴上行至命门,多年的夜尿频多之症竟随暖流消退。更奇的是张屠户,他因嗜酒伤脾,面色常年萎黄如枯叶,当参津“土”旁的黄撇掠过他的足三里穴,竟见中央黄龙虚影口吐谷芽,芽尖触及之处,他胃脘间多年的痞满感如气球泄气,镜中面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为明黄,此正合《脾胃论》“土为万物之母,脾虚则五脏失养”。

母根处的五行流转突然加速——春芽(木)梢头滴下青液,滴在夏茎(火)上竟燃起赤焰;夏茎(火)迸出火星,落在秋露(金)上凝为白霜;秋露(金)坠下珠串,砸在冬髓(水)上融成玄水;冬髓(水)渗出液滴,浇在春芽(木)上催出新苞,形成完美的五行闭环。老秀才观此奇景,忽悟《难经·三十五难》“五脏各有腑相配合,腑皆属阳,脏皆属阴”的深意——春芽配肝(木)、夏茎配心(火)、秋露配肺(金)、冬髓配肾(水),中央母根配脾(土),五脏通过太子参的四季形态,演绎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先天之秘。

此时朱标古墓的石椁突然浮现五行炼丹图:龙太子于北方(水)投冬髓入炉,朱标在南方(火)引夏茎锻烧,炉中先腾青焰(木),再凝白气(金),最终落黄粉(土)于丹鼎。丹成之时,炉盖自动打开,飞出五颗丹丸:青丹刻“甲乙木”、赤丹刻“丙丁火”、黄丹刻“戊己土”、白丹刻“庚辛金”、黑丹刻“壬癸水”,分别对应五脏五行。老秀才取青丹给柳氏服下,见她肝经所过之处(两胁至巅顶)泛起青色光带,多年的梅核气随光带流动而散,此乃“五行相生,以木疏土”的活证。而母根深处传来轰鸣,根须按五行方位炸开五道光柱——东木柱生风、南火柱燃焰、中土柱涌泉、西金柱凝霜、北水柱结冰,五气交汇处,赫然显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古篆,每字皆由太子参的四季精气凝结而成。

第五折 四气五味入膏丹

立春晨,老秀才于寅时(3-5点)踏霜入参田,按四象方位采撷四季参药:东方青龙位取带露春芽(得木气之升)、南方朱雀位摘含雷夏茎(得火气之炎)、西方白虎位收凝霜秋露(得金气之肃)、北方玄武位掘埋雪冬髓(得水气之藏),中央黄龙位采三年生母根(得土气之和)。五样药材置于千年紫檀药斗,春芽青碧如翡翠、夏茎赤艳似珊瑚、秋露莹白若珠玉、冬髓幽蓝同玛瑙、母根土黄类蜜蜡,五色相杂间,竟在斗中形成微型五行阵,药香随四气升腾:春芽香似新柳抽枝(酸)、夏茎香如焦麦炒豆(苦)、秋露香若霜菊初绽(辛)、冬髓香比陈酿沉檀(咸)、母根香同谷芽炊饭(甘),五味合鸣,引得东狮山的雀鸟按五脏经络啼鸣——肝经雀唱角音、心经雀鸣徵音、肺经雀啭商音、肾经雀吟羽音、脾经雀和宫音。

熬炼“四气膏”的铜锅为朱标古墓出土的八卦炼丹鼎,鼎身铸有二十四节气神纹:立春神人身披青芽甲、夏至神人手持赤茎鞭、秋分神人袖藏白露瓶、冬至神人足踏冬髓靴。老秀才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序投药:卯时(5-7点)下春芽(木)、午时(11-13点)入夏茎(火)、酉时(17-19点)凝秋露(金)、子时(23-1点)结冬髓(水),中央母根(土)则于辰时(7-9点)、未时(13-15点)、戌时(19-21点)、丑时(1-3点)分四次投入,恰合脾主四时之理。当最后一味母根入鼎,铜鼎突然自行旋转,鼎盖的八卦纹与参田的太极图遥相呼应,喷出的药气按五行方位化形:东为青雾龙、南为赤焰雀、西为白霜虎、北为玄冰龟、中为黄土龙,五灵神兽在鼎上空盘旋,爪牙间竟抓着《神农本草经》的药性要诀:“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膏成之时,铜鼎发出钟鸣般的嗡响,万千金箔自鼎中飞出,每片金箔都刻着一味药的四气属性:春芽金箔书“温(木)”、夏茎金箔书“热(火)”、秋露金箔书“凉(金)”、冬髓金箔书“寒(水)”、母根金箔书“平(土)”。老秀才以羊脂玉钵承接膏体,见膏色如半透明琥珀,表面浮着五色彩丝——青丝绕左(肝)、赤丝缠前(心)、白丝覆右(肺)、玄丝盘后(肾)、黄丝居中(脾),每勺膏体舀起时,丝缕间竟映出人体五脏投影:肝如青龙、心似朱雀、肺类白虎、肾像玄武、脾若黄龙。柳氏因产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如纸,舀一勺膏体入口,顿觉五感全开:舌尖先尝酸(肝)、舌根后品苦(心)、舌侧辨辛(肺)、舌底感咸(肾)、舌中回甘(脾),同时见自身任脉(前)与督脉(后)随膏气发光,丹田处腾起的暖流传遍四肢百骸,三日后镜中见两颊泛起健康的淡红色,此乃“酸入肝而能生血,甘入脾而能统血”的验效。

更奇的是膏丹引动的天象:东狮山的云雾按五行变色——东谷青云如带(木)、南坡赤霭似霞(火)、西峰白气若练(金)、北涧玄雾成涛(水)、中峰黄云凝锦(土),五方云气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顺序流转,在山巅聚成巨大的“四气五味”图。龙太子与朱标虚影立于图中,龙太子指东谷青云:“春芽之酸,非独味也,乃木气之收敛而生发。”朱标指南坡赤霭:“夏茎之苦,非独燥也,乃火气之炎上而通脉。”二者同声道:“四气五味,非草木自有,乃天地四时之气化,医者识此,方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非独药石,实乃调气。”言毕,五方云气突然化作药雨落下,雨珠按性味融入膏钵,原本半钵膏体竟自动涨满,且每滴雨珠都在钵中凝成《本草备要》的药性歌诀,如“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之类,字字皆由四气五味组成。

此时朱标古墓的丹炉突然自行起火,炉中飞出五颗丹丸,与膏钵中的五色彩丝遥相呼应:青丹(木)刻“疏肝”、赤丹(火)刻“清心”、黄丹(土)刻“和脾”、白丹(金)刻“润肺”、玄丹(水)刻“滋肾”。老秀才取黄丹给脾虚便溏的王婆婆服下,见她足三里穴(胃经合穴)处泛起土黄色光晕,光晕中浮现出黄龙耕地的虚影,三日后泄泻止而食欲增,此正合《景岳全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膏钵中的五色彩丝突然离体,在空中组成“四气调神”四大字,每字都由万千药香粒子构成,随风飘散时,柘荣村的老弱病残皆闻香而愈,此乃太子参以四气五味贯通天地人三才的终极显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