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亡国的时候?你是说?”
李暄差点把崇祯年号给说出来,不过话到了嘴边上,还是停住了。
要是崇祯那时候,上下其手贪污军饷,那倒的确是可能。
而且那时候,已经不能说是贪污了。
得说是明抢!
前线上那些军阀,都已经不把崇祯放在眼里了,完完全全就是土皇帝的做派。
崇祯发下去的军饷,全部喂饱了这些土皇帝。
“不过你问这个干什么?”
李暄使劲晃了晃脑袋,把崇祯时代的事儿晃走,好心的劝蒋瓛:
“我可告诉你,蒋瓛,你是个厚道人,我是为了你好,皇上多疑的很!”
“你可千万别在他面前说什么亡国,什么贪污军饷这些事。”
“不然你小命不保啊。”
朱元璋听见李暄说自己多疑,立马不高兴了。
咱多疑吗?
咱一点都不多疑!
咱那叫防患于未然!
而蒋瓛这,看李暄迟迟就是说不到正题上,只能用闲聊继续引导李暄。
“太师,其实就是闲聊嘛,这不反正也没事儿,就闲聊扯闲篇儿呗。”
“诶,那你要这么说!那咱们就聊聊!”
男人的通病,就是对战争话题很感兴趣。
李暄这段时间一直也无聊,于是这时便来了兴趣。
盘腿往地上一坐,和蒋瓛聊了起来。
反正崇祯那时候的事儿,李暄知道的一清二楚,整个大明没有人能比他再清楚了。
“假如真的到了快亡国的那天,皇上镇不住下面的人了,那倒是的确会出现你说的。”
“底下人上下其手,盘剥贪污军饷的情况。”
“而且!”
李暄随便一说,话匣子就收不住了。
蒋瓛双眼激动的放光,这正是了解崇祯朝官员贪污手段的好时候,忍不住靠近。
朱元璋也竖起来耳朵仔细偷听,嘴角忍不住上扬。
没想到这厮竟然真的知道!?
这边,李暄则是接着说道:“而且那已经不能叫贪污了,应该说是明抢!”
“明抢?”蒋瓛说。
李暄点点头,很严肃:“真到了那天,其实皇上就已经没有多大的威望了,前线上的军阀,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
“比如朝廷现在有一笔军饷,要发完前线,首先盯上这笔银子的,就是户部和兵部。”
“这些银子还没出京城!就得先瘦身百分之三十,也就是三成。”
蒋瓛眼睛瞪直了,“这么多!?”
朱元璋眼睛也直了,完全没想到,竟然会少这么多!
李暄想到崇祯时期那些官员的嘴脸,忍不住说道:
“多吗?你不懂,快要亡国的那个时期,那些官员的胆子有多大。”
朱元璋看了看蒋瓛。
蒋瓛明白了,继续引导李暄:“太师,那你说他们会怎么贪?用什么手段贪?”
李暄压根就没想到,朱元璋会在这!
他只是把这次当成了一个闲聊,就像大学时在宿舍,和兄弟谈天说地那样。
看蒋瓛想知道,也没卖关子,乐呵呵的把知道的都说了出来。
“比如户部,首先最底层的户部书办,这些小鬼就要先分走一部分。”
“你不要看他们地位低,但他们却是具体的经办人员,位卑而权重。”
“这些人负责制作拨款文书、核算账目,轻易就能吃的饱饱的。”
“确实。”蒋瓛很认同李暄说的这一点,因为他办案的时候,往往发现这些底层小官儿,是最能贪的。
朱元璋听的更认真了,只有知道有哪些人贪,是怎么贪的,才能更好的收拾这些蠹虫!
李暄继续说道:“再有就是户部、兵部郎中、主事等等这些中层的人,这些人是各司的主官,负责审核、批准。”
“他们随便少写一笔,就是成千上万两的银子进入口袋。”
“除了这些人,再往上,就是户部兵部的侍郎,尚书,他们贪的,是最大头的一笔。”
“为什么?”蒋瓛不懂这里面的门道了。
洪武朝的尚书,侍郎胆子都很小,出事往往都是政治上的事。
和贪污关系很少。
这一点,蒋瓛确实不清楚。
朱元璋也忍不住好奇,崇祯朝的大官儿,是怎么贪污的。
李暄告诉蒋瓛:
“这里面就涉及到‘折色’和‘火耗’。”
“你想,朝廷拨款往往不是足额的现银。”
“一部分会以‘折色’的形式,用绢布、粮食等实物抵充。”
“假设一千万两的军饷,其中两百万是由实物来抵扣的,那户部和兵部的尚书稍微动一动手脚。”
“价值一百万银两的实物,动一动笔,写成两百万,那省下来的一百万两实物,不就到了口袋里?”
蒋瓛听得眼睛直了:“他们这么明目张胆!?”
李暄习以为常:“都快亡国了,谁不是想着能多捞一笔是一笔?”
其实李暄看蒋瓛震惊,心里也在想。
我这还是没说的那么严重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