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灯的光晕在桌面上投下一圈稳稳的暖黄,将陈果和罗辑的身影框在其中,连带着摊开的赛程表都像是被镀上了层柔和的金边。陈果的指尖在“季定赛淘汰赛6—21名”那一行字上反复碾过,指甲在纸面留下淡淡的白痕,她抬起头时,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绷,像是在问一个早已在心里盘桓了许久的问题:“罗辑,我想问问……就假设,是叶修他们五个人,在和平精英这个新战场上,从季定赛开始走这条路——你说,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数据会是多少?”
罗辑正低头整理着刚算好的几组概率公式,闻言笔尖一顿,墨水滴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黑点。他抬眼看向陈果,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几分探究:“你具体是指哪种情况?”
“就是……”陈果深吸了口气,像是要把心里那点犹豫压下去,“季定赛淘汰赛,他们没能冲进前面的名次,落在6到21名里,而且还是后五名,连决赛的舞台都摸不到,只能去打常规赛的突围赛。关键是,去了突围赛之后,状态一直调不回来,特别不好,这种情况下,数据会跌到多少?”
她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赛程表边缘的折角,声音放得更低了:“还有,如果他们在春季赛的常规赛里,始终绕不开那6场突围赛——就是说,七周下来,每次都得从6到21名里挣扎,一场常规赛的正赛都打不了,状态始终起不来,一直这么低迷着……更别说常规赛的总决赛了,怕是连门槛都摸不到。最后连季后赛的机会都抓不住,在季后赛里被后五名淘汰了……”
说到“常规赛的总决赛都进不去”时,陈果的声音明显沉了下去,像是在说一个连自己都不愿相信的假设。她指尖重重按在赛程表上“常规赛总决赛”那几个加粗的字上,指腹下的纸张微微发皱:“你也知道,常规赛总决赛是春季赛里最重要的节点之一,进不去,就意味着连展示自己的最高舞台都没机会登上。要是真走到这一步,后面的路只会更难。”
罗辑沉默了片刻,伸手把桌上散落的演算纸归拢到一起,又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新的白纸,笔尖在纸上悬了几秒,才缓缓落下。“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全程没有任何反弹的低迷,对吗?包括连常规赛总决赛的资格都拿不到。”他一边问,一边在纸的顶端写下“极端低迷模型(含常规赛总决赛缺席)”几个字。
“嗯。”陈果点头,目光紧紧盯着他的笔尖,像是想从那些即将落下的数字里,找到一丝反驳的余地。
“那我们得从季定赛淘汰赛开始算,一步步加到常规赛总决赛的门槛上。”罗辑的笔尖在“6—21名后五”的位置画了个圈,“正常情况下,一支中游队伍在季定赛淘汰赛的基础数据是:场均淘汰2.8,排名分75,团队转移成功率62%,关键团战胜率45%。但如果是状态不好,尤其是像你说的,连决赛资格都拿不到,落到后五去打突围赛,这些数据会出现连锁反应。”
他在纸上快速列下一串数字:“首先是场均淘汰,会跌到1.8左右。不是说个人能力下降,而是团队配合出了问题——可能该补枪的时候没人跟,该拉枪线的时候队友没到位,导致明明有机会的团战,打出来却是零换三。然后是排名分,会掉到50以下,因为他们很难撑到决赛圈,要么是前期搜资源时就因为沟通失误被劝架,要么是中期转移时路线判断出错,直接扎进人堆里。”
“更关键的是团队协同数据。”罗辑的笔尖重重敲了敲纸面,“正常队伍的信息同步率能达到80%,就是说队友报点、标记物资、提醒危险的时候,其他人能在1秒内做出反应。但状态不好的时候,这个同步率会跌到40%。可能叶修报了‘左前方山坡有人’,其他人要么没听清,要么反应慢了半拍,等举枪的时候已经被人打了背身。这种失误多了,转移成功率会从62%暴跌到30%,相当于十次转移里,有七次会出问题,要么掉人,要么被迫绕远路,把自己逼进劣势圈。”
他抬头看了眼陈果,见她没说话,继续说道:“这时候数据干预其实已经没什么用了。本来季定赛突围赛的干预率在15%到20%,但对状态低迷的队伍来说,就算把干预率提到25%,效果也会打五折。因为问题不在战术,而在执行——你明明制定了‘先控房区再清周边’的战术,可队员落地就抢不到枪,或者守房时没人看后门,再好的战术也落不了地。这种时候,数据只会一路往下掉,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快。”
陈果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着,像是在跟着他的话计算节奏:“那到了常规赛的突围赛呢?七周都打不了正赛,一直困在6到21名的循环里,连常规赛总决赛的边都摸不着,数据会怎么变?”
“这才是最伤的,尤其是连常规赛总决赛都进不去,对队伍的打击是双重的——不光是数据,更是心气。”罗辑的笔尖在纸上画了条陡直的下降曲线,“常规赛的突围赛虽然只有6场,但七周下来就是42场高强度对抗。对状态不好的队伍来说,这不是锻炼,是消耗。首先是体力,连续七周打突围赛,队员的平均反应速度会比正常情况慢0.3到0.5秒——别小看这半秒,在和平精英里,足够让一个爆头的机会变成被爆头的结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