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岐黄手记 > 第494章 国际合作的新成果·疫苗佐剂研究

仁济堂的诊室刚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淌进来,在药柜的玻璃门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怀瑾正低头整理红景天的研究笔记,桌上的电话忽然尖锐地响起,打破了诊室的宁静。

来电显示是越洋号码,一串陌生的数字后面,藏着她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哈佛医学院的艾伦教授。苏怀瑾的心猛地一跳,指尖在听筒上顿了半秒才接起,几乎是同时,电话那头爆发出一阵激动得发颤的声音,连电流都带着震颤:“苏!成功了!红景天作为疫苗佐剂的动物实验彻底成功了!”

艾伦的声音像被点燃的炮仗,在耳边炸开:“免疫力提升15%,而且副作用比传统铝佐剂低30%!这简直是突破性的发现!我们重复了三次实验,数据完全一致——上帝啊,这太不可思议了!”

苏怀瑾握着听筒的手指微微收紧,掌心沁出细汗。她走到窗边,阳光正好落在办公桌上那株红景天标本上。紫色的花瓣被压得平整,边缘却还带着点自然的卷曲,依稀能看出当年在高原阳光下绽放的鲜活模样。玻璃罩上蒙着层薄尘,是三年来无数次被指尖摩挲过的痕迹。

“我就知道……”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难以察觉的哽咽。这三年,像一场漫长的跋涉。从最初在实验室里研究红景天苷的抗疲劳机制,显微镜下那些跳动的细胞忽然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免疫反应;到偶然发现它含有的多糖成分能精准激活树突状细胞,像给免疫系统装了“信号灯”;再到聚焦疫苗佐剂研究,在无数个深夜调整提取物浓度,看着培养皿里的细胞从凋亡到存活,从微弱反应到强效激活……光是记录实验数据的笔记本,就用空了整整五本。

“我们准备把成果发表在《柳叶刀》上。”艾伦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通讯作者必须有你。苏,这不仅是科学突破,更是传统医学对现代防疫的重大贡献,你的名字必须在上面!”

苏怀瑾望着窗外河坊街的青石板路,赵小胖的奶茶店正在收摊,伙计们搬着保温桶的身影在阳光下晃悠。她忽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和艾伦视频会议的场景,那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老教授,看着她PPT里“红景天——《本草纲目》记载‘活血益气’”的字样时,眼里满是怀疑:“苏,我们需要的是分子机制,不是古老的传说。”

而现在,这位老教授在电话里说:“我重新读了《晶珠本草》,你们的祖先早就知道红景天‘补元气、抗邪毒’,这简直是预见!”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仁济堂。弟子们正围着电脑整理堆积如山的国际邮件,其中一封来自某跨国药企的代表,邮件标题赫然写着“五千万美元专利收购意向”,正文里承诺“独家生产,全球销售,利润分成另议”。

阿凯盯着屏幕上的数字,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黑曜石,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瑾姐,卖吗?这钱能建多少个社区健康站啊,能帮多少药农扩种红景天啊!”他调出计算器,噼里啪啦地算着,“林芝那边的种植基地,至少能再扩种两千亩,还能建个现代化的加工厂……”

弟子们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诊室里像开了锅的水。小棠却忽然开口:“可红景天是卓玛她们村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的,要是专利被买断,那些非洲的药农怎么办?上次看新闻,他们连基础疫苗都缺……”

苏怀瑾没有说话,走到药架前取下一瓶红景天饮片。褐色的根茎上还带着泥土的痕迹,是上周卓玛从林芝寄来的新货。她捻起一根放在鼻尖轻嗅,淡淡的药香里,仿佛能闻到高原的阳光和卓玛的笑声。

“不卖。”她转过身,语气平静却坚定,“专利可以共享,但绝不买断。”她拿起笔,在回复邮件的对话框里写道:“红景天是中国药农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的,它的价值该属于全世界,尤其是那些疫苗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提供技术支持,让更多人受益。”

阿凯愣住了,随即红了脸:“瑾姐,我……”

“钱很重要,但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苏怀瑾把红景天放回药架,“祖父说过,医者的手,是握药碾的,不是握钱袋的。”

没过多久,WHO的官方网站首页就转载了这项研究。标题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中国红景天:传统药材的现代突破》,配图是去年苏怀瑾在林芝种植基地拍的照片——她蹲在田埂上,和卓玛一起查看红景天的长势,两人手里都捧着刚采的药材,笑得露出牙齿,背景是连绵的雪山和蓝天白云。

评论区里炸开了锅。尼日利亚的医生留言:“我们非洲的药田里也能种红景天吗?求栽培技术手册!”巴西的公共卫生专家写道:“希望能尽快应用到疟疾疫苗上,这里太需要了!”还有来自印度的网友发了张照片,是当地市场上售卖的红景天药材:“原来我们早就有这种宝贝,只是不知道它的力量!”

陆则衍拿着打印好的报道走进来时,苏怀瑾正在整理红景天的栽培技术资料。他把报道放在桌上,眼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你看,这才是真正的‘中医走出去’——不是推销几吨药材,不是开几家分店,是分享历经千年沉淀的智慧,让传统医学成为人类健康的共同财富。”

苏怀瑾翻看着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留言,忽然想起林芝的卓玛。去年冬天,卓玛寄来的信里夹着张照片,照片上是尼泊尔的药农在田里劳作,身后的青稞架旁,整整齐齐地种着红景天幼苗。卓玛在信里说:“瑾姐,我们把种子分给了邻国的乡亲,他们学会了标准化种植技术,今年冬天就能盖新羊圈了。”

阳光透过窗玻璃,落在红景天标本上,紫色的花瓣仿佛重新染上了鲜活的色彩。苏怀瑾忽然明白,最好的传承从来不是独占,而是让药香飘得更远。就像这红景天,从青藏高原的田埂,到实验室的培养皿,再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药田,它以不同的姿态存在,却始终守着“治病救人”的初心,在不同的土地上,开出同样温暖的花。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岐黄手记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