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46章 臣渊谨奏为陈心迹、申礼法、慰社稷事

臣渊谨奏为沥陈心迹、恪遵礼法、慰安社稷事

臣渊,谨昧死顿首上言于太上皇陛下。窃惟大吴启基自神武皇帝,历元兴、永熙诸帝,以宗庙为根、礼法为干、苍生为叶,方得基业绵亘数十载。今臣荷陛下潜邸旧恩,又承今上萧栎殊遇,总摄全**政、九边防务,兼掌御史台监察之责,位高而责重,夙夜未尝安枕。然臣心有千回百折之结,不敢不剖肝沥胆,陈于陛下之前 —— 非为自辩,实为全宗庙之礼、安社稷之危、慰苍生之望也。

破题

夫宗庙者,列祖列宗魂魄所寄,故《大吴会典?宗庙志》明载 “天子岁三祀,诸侯岁二祀,庶人无祀”,此乃国本之所在;礼法者,上下尊卑秩序所系,故《大吴律?礼律》严定 “昭穆有序,嫡庶有别”,此乃治道之纲维。臣尝思迎陛下还宫,以正东宫之位、亲主宗庙之祀,此礼之当为也;又虑今上边尘未靖、京营待整、流民未安,恐一旦有动,扰邦国之稳,此势之当慎也。礼与势相衡,公与私相角,臣踟蹰其间,非敢惜身,实乃社稷之重,迫臣不敢轻发耳。

承题

昔者,陛下久居南宫,不得亲赴太庙行秋祭之礼,臣闻之,夜起对《永熙帝御笔祀典》长叹 —— 陛下乃大吴正统,昔年亲率京营退瓦剌于德胜门,功在社稷,今却困于南宫,连 “岁祀太庙” 之礼亦不得行,此非独陛下之憾,实乃宗庙之辱也。臣遂草《请迎太上皇还东宫疏》,疏中详陈 “今秋祭在即,陛下若不亲往,太庙祝文无主祭之名,何以告慰列祖列宗?又,京营旧卒多陛下旧部,见陛下久居南宫,军心渐有动摇,若迎陛下还东宫,可安军心、固京防”。疏入内宫三日,今上召臣于养心殿,以 “边警迭起,大同卫报瓦剌万骑窥边,京营刚换防,粮道未稳” 为由斥回,谓臣 “过涉宗藩之事,有妨军政要务”,更谕 “此后不得再提‘迎还’之语,违者以‘越权干政’论”。臣退而出,立于养心殿阶下,见阶前梧桐叶落,忽忆陛下昔年赐臣之 “忠勤” 银牌,指腹摩挲腰间虚处,心实痛之 —— 非敢违今上之旨,实以礼法难违;然今上既有所忌,臣亦不敢强争,恐启朝局之扰,致边军分心、瓦剌乘隙,此臣之第一难也。

起讲

更有甚者,理刑院副提督、诏狱署提督之流,初则攀附今上,以 “整肃吏治” 为名,行构陷忠良之实。昔年宣府卫总兵,因拒石崇 “私调边军粮饷” 之求,石崇遂诬其 “通瓦剌、献军情”,徐靖则令诏狱卒严刑逼供,竟致赵总兵屈死诏狱。臣彼时刚兼兵部尚书,力奏赵总兵冤情,今上虽免赵总兵家属连坐,却未治石、徐之罪,二人遂益发骄纵,视臣为眼中钉。及臣整饬军政,核宣府卫粮饷,追还李默所贪五百石,又严督工部尚书张毅修缮大同卫火器,稍抑石、徐 “借军器贪墨” 之势,二人见今上对臣渐有倚重,竟复见风使舵,潜通南宫。石崇尝令其亲信吏员,私送南宫 “陛下旧御带” 一角,伪称 “京营旧卒三千人已归心,只待陛下一声令下,便入内宫逼今上禅位”;徐靖则密令诏狱卒 “备好短刀、甲胄,若石大人传信,即刻开正阳门暗门,迎陛下入宫”。彼辈鹰视狼顾,唯知权势,不知 “宗庙之重在乎安,苍生之苦在乎稳”—— 若听其鼓噪,京营必乱,边军必疑,瓦剌必乘隙来犯,陛下纵得复位,亦恐陷大吴于 “内有兵戈、外有强敌” 之境。臣每从秦飞密报中见此等谋画,辄夜不能寐,恐陛下为其蒙蔽,误信 “速举可成” 之议,此臣之第二难也。

入手

臣自受命总领军政以来,无日不以 “维持大吴运作” 为念,非敢言劳,实乃 “大吴若倾,陛下无托身之所,今上亦无安枕之席”。宣府卫粮饷亏空,臣亲至户部粮库,逐页核对宣府卫三年粮册,夜至丑时,指节磨出薄茧,终查出李默 “以‘边地霜灾’为名多领五百石,藏于私宅粮仓”,遂令陈忠追回粮石,送大同卫济边;大同卫火器朽坏,臣亲至工部军器库,试射新造鸟铳,臂被火药熏黑,仍严令周瑞 “三日内必送三百具修好的鸟铳至大同卫,误期则以‘慢军’论罪”;京营换防之际,石崇令吏员传 “谢渊欲借换防夺陛下旧部兵权” 之谣,臣遂亲至京营前营,与兵卒同食糙米饭、同饮冷茶汤,执老兵张三之手说 “吾与尔等皆大吴子民,唯知守京师、护百姓,岂有私夺兵权之理?陛下若归,亦必念尔等守城之功”,兵卒闻之,流言乃散。凡此种种,非臣好为辛劳,实以边军在大同卫忍饥寒、流民在南城待赈济,臣若稍怠,军政必乱,而石崇之流必乘乱生事。然今上察臣总军政、掌监察,权柄稍重,时有猜疑 —— 上月臣奏请 “调京营兵五百守居庸关”,今上竟令玄夜卫暗探随营监视,谓 “恐谢渊借调兵私结边将”;同僚见今上有疑,或有倒戈者,如吏部侍郎张文,初则与臣共商 “文官考核细则”,后竟私通石崇,谓臣 “挟军权以胁君,不除之必为祸”,更在吏部考核中,将臣举荐的边地清官某,贬为 “下等”,欲断臣之臂助。臣处此 “外防边患、内防猜忌” 之境,进则恐触今上之忌,退则恐负陛下之望,此臣之第三难也。

起股

陛下素以仁厚着于朝野,久居南宫,未尝无复位之念,然亦深明 “社稷安稳重于一己之位”。臣闻魏奉先尝对人言,陛下每接石崇密函,必独坐思政堂良久,手指京营旧符,叹 “若举事而乱京营,陷百姓于兵戈,吾宁居南宫,食粗米、穿旧袍,不忍见大吴残破”。陛下此心,实乃苍生之福、宗庙之幸。臣更感陛下之试探 —— 上月陛下令魏奉先携 “旧御赐玉带” 一角至兵部,奉先传陛下语 “此带乃永熙帝赐吾,今吾老矣,带尚在,渊尚念旧否?” 臣见带,泪湿袍角,却不敢直言 “复位”,只以 “带在如陛下在,臣必护宗庙、安百姓,待时机至,必令陛下得亲祀太庙” 为答。臣非敢搪塞,实以石崇之流已在南宫侧门布暗探,若臣言及 “复位”,彼辈必借题发挥,逼陛下 “速举”,而京营未稳、边军未归,此时举事,无异于自毁长城。后陛下又令旧吏致信臣,问 “边军可恃否?京营可信否?” 臣答曰:“边军唯知有大吴律法,不知有私党;京营唯知有宗庙社稷,不知有篡逆。若陛下肯待‘边患平、流民安’之时,臣当徐图之,必使陛下得归东宫,又使大吴无一丝动荡。” 此乃臣肺腑之言,非虚语也。

中股

外间或谓臣为 “主和派”,臣不敢受此名,然臣确以 “平稳” 为第一要务。盖大吴自青漠堡之败后,元气未复:大同卫边军每卒月饷仅三两,尚欠发两月;南城流民逾三千,每日饿死伤者数人;工部军器库仅存鸟铳千具,半数朽坏不能用。此时若内有宗藩之争,外有瓦剌之扰,则大吴必如 “累卵之危”。石崇等鹰派之徒,唯知 “速战速决”,不知 “久安长治”—— 彼等近日更密议,请陛下 “矫诏调宣府卫兵入京师,逼今上禅位”,臣闻之,急令岳谦加强居庸关布防,谓 “宣府卫兵乃大吴北防之盾,无今上诏不得入畿,若石崇矫诏,岳都督当‘拒诏护关’,违者以‘通逆’论”。盖《大吴律?兵律》明载 “边军无天子玺书,不得离汛地一步”,石崇之议,既违律,又误国 —— 宣府卫兵调走,瓦剌必袭大同卫,而大同卫火器未足,恐难支撑,京师则成 “无盾之境”。臣宁受 “畏缩不前” 之讥,不敢从其计,非为自身安危,实为陛下之尊、社稷之固、苍生之命也。

后股

今臣于宗庙礼法之前,不得不妥协 —— 此妥协,非弃陛下而从今上,乃弃 “速迎复位” 之念,而求 “徐图礼法” 之策。臣已令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密遣暗探扮作理刑院吏员,混入石崇私会旧党之所,录下 “事成后杀谢渊、除岳谦” 之语,又令张启核验石崇私送南宫的 “旧御带”,果见带角有 “理刑院密探科” 暗纹,此皆石崇 “借陛下之名谋私” 之实证;臣又令都督同知岳谦,每日卯时亲至京营校场练兵,令兵卒背诵 “守社稷,护百姓,尊礼法,拒私党” 十二字,更选京营旧卒百人,为 “东宫护卫”,实则令其暗中监视南宫周围暗探,若石崇有异动,可即时报信。臣之所为,皆为待一良机:或今上感悟,见边患渐平、流民渐安,许陛下还居东宫,以承宗庙祭祀;或瓦剌遣使求和,大同卫防务稳固,臣可借 “庆和” 之名,奏请今上 “邀陛下共赴太庙祭天,以告和平之喜”,届时再徐图复位之事。此良机未至,臣不敢动,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 既负陛下数十年知遇之恩,又负大吴万千苍生之望。

束股

臣本一介寒士,蒙永熙帝拔擢,陛下潜邸时又授臣 “参军” 之职,今虽居正一品太保,却无党无援,唯以 “忠” 字自守。今上之猜疑,臣忍之,以 “君疑臣,臣当自谨”;同僚之倒戈,臣容之,以 “士叛我,我当自省”;石崇之构陷,臣避之,以 “奸害我,我当自固”—— 皆为陛下、为社稷也。冬日批公文,臣书房炉中无炭火,书吏劝添炭,臣答 “边军在大同卫尚卧雪守城,吾何敢独暖?”;春日赈流民,臣亲至南城粥棚,执勺分粥,流民某问 “大人乃兵部尚书,何以至此?” 臣答 “吾与尔等皆大吴子民,尔等饥,吾亦不安”。臣非欲邀名,实以 “社稷之安,在百姓之安;百姓之安,在官员之廉”。

伏望陛下体察臣之苦心,勿为石崇鹰派所惑,勿因一时犹豫而躁进,待臣扫除奸邪、安定时局,则宗庙之礼可全 —— 臣必亲扶陛下入太庙,捧祝文,行三跪九叩之礼;社稷之安可保 —— 边军无患,流民有食,京营稳固;陛下复位之事,自可水到渠成。臣若有一字虚言,有一事负陛下,甘受《大吴律》“欺君罔上” 之罪,伏剑于太庙之前,以谢列祖列宗、以谢大吴苍生。

臣渊谨奏。

成武年 臣渊 顿首再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