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666章 独对密报长叹久,大吴社稷待良人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太上皇萧桓困南宫,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递密报,言李嵩党羽欲截江南北伐粮饷。桓览报,忆秦飞昔年任山西巡抚时,力阻矿税、赈济边民事,叹‘昔年拔擢秦飞,非因私谊,乃识其忠,今观其行事,果未错识’。时桓倚秦飞为南宫与外界通联之关键,忆旧非为怀旧,乃为明‘忠良可恃,奸佞可除’之理,坚‘清奸护社稷’之志。” 昔年山西矿税风波,李嵩党羽借征税之名盘剥边民,秦飞冒 “触怒权贵” 之险,阻矿税、查贪腐、赈饥民,其忠勇已显;今秦飞掌玄夜卫北司,查李嵩奸情、护北伐粮饷,其忠勇更甚。今唯述桓忆秦飞山西事半日之独角始末,不涉旁支,以细节显桓之识人眼光、秦之忠良本色、奸佞之卑劣,补大吴 “忠良护民” 历史闭环之缺。

南宫孤坐忆前尘,山西旧吏记忠真。

力阻矿征安赤子,敢摧贪腐护边民。

当年若未识君志,今日何凭破佞臣。

独对密报长叹久,大吴社稷待良人。

南宫正殿的晨雾尚未散尽,窗纸滤进的光带着几分朦胧,萧桓坐在案前,指尖捏着秦飞刚递来的密报 —— 麻纸边角还沾着露水的痕迹,显是连夜从宫外送来。密报上写 “李嵩令户部侍郎陈忠,拟在江南粮饷运京途中,借‘瓦剌袭扰’之名截留三万石,转存其私仓”,字迹是秦飞特有的刚劲笔锋,末尾还附了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的勘验注:“已查实陈忠与李嵩门生粮铺往来书信,截留计划属实。” 萧桓反复摩挲着 “秦飞” 二字,墨痕未干,似能触到秦飞书写时的急切,记忆忽然飘回数年前的山西,那时秦飞还是刚任巡抚的官员,却已显露出 “护民抗权” 的忠勇。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外玄夜卫的岗哨 —— 那些岗哨多是李嵩心腹,却不知秦飞已在其中安插了自己人,这密报能顺利递进来,便是秦飞的布置。萧桓想起困南宫这些日,若不是秦飞冒险通消息,他早已成了聋子、瞎子,连谢渊在京师的安危、萧栎的北伐计划都无从知晓。指尖按在冰凉的窗棂上,他忽然想:当年拔擢秦飞任山西巡抚,虽有谢渊举荐的缘故,但若非自己看出秦飞 “不阿权贵、心系百姓” 的特质,怕是也不会轻易应允,如今看来,那一次的识人,竟成了今日对抗李嵩的关键。

记忆中的山西,是赤地千里的旱情与矿税的双重压榨。那时永熙帝刚崩,他初登帝位,户部尚书刘焕为填补国库亏空,奏请 “开山西铁矿征税,以充边军粮饷”,吏部尚书李嵩立刻附和,说 “山西铁矿丰饶,征税可解燃眉,且矿监由吏部选派,可防地方贪腐”。当时朝堂之上,除了谢渊略表担忧,其余官员竟无一人反对 —— 后来他才知,李嵩早已与矿商勾结,拟派去的矿监是其门生,征税所得,一半入国库,一半入李嵩私囊,这便是官官相护的惯用伎俩:借 “为国” 之名,行 “谋私” 之实。

旨意下到山西时,秦飞刚从陕西按察使任上调任山西巡抚,接旨当日便上书反对,说 “山西连年大旱,边民已食草根、剥树皮,若再开矿征税,矿夫需从民中征调,田地必荒;且矿税苛重,边民恐难承受,恐生民变”。可奏疏递到京师,却被李嵩压下,还在朝堂上说 “秦飞初到山西,不知地方实情,恐为地方官蒙蔽,当令其遵旨行事,不得推诿”。萧桓想起当时的自己,初掌朝政,对地方事务尚不熟悉,竟信了李嵩的话,令秦飞 “暂遵旨,待后续再议”—— 如今想来,那时的犹豫,险些让山西边民陷入绝境,也险些埋没了秦飞的忠勇。

后来秦飞的第二封奏疏,是带着边民的血书递来的。奏疏里附了十多张麻纸,上面是边民的手印与潦草的字迹:“矿监到县,强征矿夫,不从者杖打;税银苛重,一亩地需缴矿税五钱,民无生路,愿卖儿鬻女,只求停税”,还有一张画,画着一个老妇抱着饿死的孙儿,旁边写着 “此为大同府边民王氏,孙儿因无粮饿死,王氏愿以死谏,请陛下停矿税”。萧桓至今记得,当时他捧着那些血书,手指被麻纸的毛边划破,血滴在 “卖儿鬻女” 四字上,与边民的血痕混在一起,让他第一次明白,李嵩口中的 “为国征税”,竟是以边民的性命为代价。

奏疏中,秦飞还详细写了矿监的暴行:大同府矿监(李嵩门生)到任后,不仅苛征矿税,还纵容矿兵抢掠民宅,将反抗的矿工押入矿洞活埋,当地知县因劝阻,被矿监以 “通匪” 罪名押入县衙大牢。秦飞当时已率巡抚衙门的兵丁,赶到大同府解救知县,却被矿监以 “擅调兵马,图谋不轨” 为由弹劾,李嵩在京师立刻响应,奏请 “革秦飞巡抚职,押京问罪”—— 官官相护的恶,在那时暴露无遗,李嵩为保门生,竟不惜诬陷忠良,置边民死活于不顾。

萧桓想起自己当时的震动与决断:他压下李嵩的弹劾奏疏,令玄夜卫北司(当时秦飞尚未掌此职)派密探赴山西查核。密探传回的消息,比秦飞的奏疏更惨烈:大同府周边三个县,因矿税与矿兵抢掠,已有百余户百姓逃亡,二十余边民饿死,矿洞外的乱葬岗上,埋着不少无名矿工的尸体。密探还带回了矿监与李嵩的书信,信中写 “矿税已收五万两,其中两万两已送京,存于李尚书私仓,后续将再征五万两”—— 铁证如山,让他彻底看清了李嵩的贪婪与卑劣。

他当即下旨:“革山西矿监职,押京交刑部审讯;停山西铁矿征税,已征税款退还边民;令秦飞全权负责山西赈灾,所需粮饷从国库调拨,地方官需全力配合,若有推诿,以《大吴律?渎职律》治罪。” 旨意下到山西时,秦飞正率人在大同府开仓放粮,边民跪在巡抚衙门外,喊着 “陛下圣明”“秦大人忠良”,那些声音,后来通过玄夜卫密探的描述,传到萧桓耳中,让他第一次感受到 “识人善任” 的重量 —— 若当时听了李嵩的话,革了秦飞的职,山西不知还要多死多少人,大吴的边地不知还要乱多久。

萧桓的思绪回到秦飞赈灾的细节:秦飞不仅开仓放粮,还组织边民开垦荒地,种植耐旱的粟米;为解决矿工的生计,他奏请朝廷将闲置的矿场改为农具作坊,让矿工学习打铁,制作农具分给百姓;对逃亡的边民,他派衙役四处寻访,将他们接回原籍,分给种子与粮食。密探传回的奏报中,写 “秦巡抚每日只睡两个时辰,白日巡查粮站与荒地,夜里批阅赈灾文书,身上的官袍已多日未换,却仍精神抖擞”—— 这样的勤政与爱民,让萧桓暗下决心:此等忠良,日后当委以重任。

后来山西赈灾结束,秦飞递来的奏报中,附了边民送的 “万民册”,上面记录了每一户受赈边民的姓名与感激之语,末尾还有边民集体按下的手印。萧桓将 “万民册” 存于太庙,作为 “忠良护民” 的见证。而李嵩因矿监案受牵连,虽未被革职,却也被他训斥了一番,罚俸半年 —— 现在想来,当时的惩罚还是太轻,让李嵩有了后来的嚣张,竟敢在瓦剌围城时私通细作、截留粮饷、构陷谢渊。

萧桓从回忆中回过神,案上的密报仍摊开着,“李嵩令陈忠截留北伐粮饷” 的字句,与当年 “李嵩令矿监私收矿税” 的场景渐渐重叠。他不禁冷笑:李嵩的手段从未变过,都是借 “为国” 之名谋私,都是靠官官相护掩盖罪行,当年在山西未能彻底惩处他,如今他竟愈发胆大妄为,连北伐粮饷都敢截留 —— 北伐粮饷关乎京师安危、上皇归期,李嵩此举,已是通敌叛国之实,绝不能再姑息。

他走到案前,取来狼毫笔,在密报空白处写下:“秦飞:截留粮饷之事,需严密监视,待粮车出发后,可派玄夜卫死士护送,若陈忠敢动手,即刻擒获,不必禀朕,可先斩后奏。另,查李嵩私仓位置,待粮饷安全后,一并查抄,获取其贪腐证据,交刑部审讯。” 写下 “先斩后奏” 四字时,他特意加重了笔力,墨痕深透纸背 —— 这是对秦飞的信任,也是对李嵩的决绝,当年在山西,他靠秦飞护了边民;如今在南宫,他仍要靠秦飞,护北伐粮饷,护大吴社稷。

萧桓想起秦飞这些年的成长:从山西巡抚到陕西布政使,再到如今的玄夜卫北司指挥使,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每一次任职都有政绩。在陕西任布政使时,他查核地方赋税,发现多名州县官截留赋税,私分国库粮饷,他毫不留情,将这些官员押解京师,交刑部审讯,为朝廷追回了十万两白银与三万石粮饷;掌玄夜卫北司后,他整顿密探队伍,清除了不少李嵩安插的眼线,让玄夜卫重新成为 “监察奸佞、护持社稷” 的力量 —— 这样的忠勇与能力,正是他当年看中的特质,如今一一兑现,让他愈发庆幸 “昔年识人未错”。

他想起李嵩这些年的诋毁,那些画面在脑海中愈发清晰 —— 昔年朝堂之上,李嵩捧着弹劾疏的手微微发颤,却故意拔高声音,将 “秦飞专权” 四字说得满殿皆闻:“玄夜卫直属于帝,掌缉捕监察之权,秦飞任北司指挥使以来,屡不遵吏部调遣,甚至私查户部粮饷,此乃专权之兆!若再让其掌此权柄,恐成尾大不掉之势,危及社稷!” 话刚落,吏部侍郎张文便立刻附和,捧着《大吴官制录》上前:“《官制录》载‘玄夜卫需受吏部、刑部双重监督’,秦飞却拒吏部核查密探名册,此乃违制!臣请陛下革其职务,另选忠良任之!”

那时他虽未准奏,却也被这番话扰了心神,竟让秦飞暂停玄夜卫北司事务三日,待查核后再复职 —— 后来才知,那三日里,李嵩已令门生暗中查抄秦飞的府宅,妄图找出 “通敌” 的假证据,若非秦飞早有防备,将政务文书存于御史台,怕是早已蒙冤。更让他心冷的是,在他被俘瓦剌后,李嵩竟借着 “国无主” 的由头,联合理刑院、诏狱署官员,奏请监国萧栎 “换玄夜卫指挥使,以安朝局”,推荐的人选正是他的门生、原镇刑司副提督石崇(石迁亲信,已被处死)。那时他在漠北的帐篷里,听被俘的小太监转述此事,心揪得发紧,却连传一句 “不可换” 的话都做不到,只能整夜望着北方,盼着萧栎能看清李嵩的用心。直到后来秦飞递来密报,说 “成武帝力保臣留任,斥李嵩‘临危换将,乃自毁长城’”,他才松了口气,心中满是庆幸:还好栎儿明辨是非,还好秦飞未被构陷,否则玄夜卫落入奸佞之手,大吴的朝堂便真的成了李嵩的天下。

他又想起自己当年对秦飞的期许,那是秦飞从山西巡抚调任陕西布政使时,他在文华殿偏殿召见的场景 —— 窗外飘着细雨,打在阶下的梧桐叶上,发出 “沙沙” 的响。秦飞身着青色布政使袍,站在阶下,腰杆挺得笔直,虽刚经历山西赈灾的辛劳,眼底带着血丝,却仍目光明亮。他手指叩了叩案上的《陕西政务册》,册页上记着陕西州县的赋税亏空,声音温和却郑重:“朕知你在山西护了边民,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如今去陕西,那里州县官多是李嵩门生,你既要查赋税亏空,又要防他们构陷。为官者,忠字是根,可若只有忠而无谋,怕是护不了民,也保不住自己。日后遇奸佞,需多思一步,多留一手证据,既要护得百姓安稳,也要让自己能长久为大吴效力,懂吗?”

秦飞当时躬身行礼,额头抵着青砖,声音坚定得几乎发颤:“臣定谨记陛下教诲!忠字为先,谋字为要,凡行事必留证据,凡护民必尽全力,绝不负陛下信任,绝不负百姓期盼!” 如今想来,秦飞这些年的每一步,都践行了这句承诺 —— 查陕西赋税亏空时,他先令玄夜卫密探收集州县官私分粮饷的账册,再联合御史台共同弹劾,让李嵩门生无从辩驳;掌玄夜卫北司后,他将每一份查案记录都备份存于御史台,防的就是奸佞销毁证据;如今查李嵩截留粮饷,他先拿到陈忠与粮铺的往来书信,再请张启勘验墨痕,确认无误后才递来密报,这般沉稳周全,比当年在山西时更甚,怎能不让他放心?

暮色渐浓时,小太监提着宫灯进来,灯芯 “噼啪” 爆了个火星,昏黄的光洒在案上,将密报上的字迹映得格外清晰。萧桓伸手接过宫灯,指尖触到冰凉的灯杆,转身将灯放在案角,才小心翼翼地折起密报 —— 先沿中线叠出整齐的折痕,再将边角捋平,仿佛那不是一纸密报,而是捧着秦飞的忠勇与大吴的希望。紫檀木盒就放在案边,盒盖打开时,带着一股陈年的木香,里面铺着的深蓝色绒布已有些褪色,“万民册” 的残页躺在中央,边缘卷曲发黄,上面的指印还能看出当年边民按印时的用力:有的指印边缘带着裂纹,显是当时手冻得发僵;有的指印沾着些许泥土,想来是刚从田里赶来便按了印。

萧桓指尖轻轻抚过残页,粗粝的纸页磨得指腹发麻,却像触到了当年山西边民的体温 —— 他想起那年秦飞回京复命,捧着 “万民册” 跪在太庙前,声音带着赈灾奔波后的沙哑:“陛下,山西边民说,若不是陛下停了矿税,若不是臣能放手赈灾,他们早没了活路。这‘万民册’上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手印,都是百姓对陛下的感念,也是对臣的期许。臣此生,定不负这份期许。” 如今秦飞掌玄夜卫,手握生杀大权,却从未滥用:诏狱署有官员严刑逼供谢渊旧部,他立刻上书弹劾,将人革职查办;李嵩门生私通瓦剌细作,他亲自带队擒获,证据确凿后才交刑部 —— 这般 “权不滥用,只为护民”,不正是 “万民册” 上百姓所盼的忠良模样吗?

他提着宫灯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夜风裹着南宫的凉意吹进来,带着一丝草木的清香。抬头望北方星空,北斗七星的光格外明亮,像一串指引方向的灯,落在他的衣襟上。他将宫灯放在窗台上,指尖轻轻叩着灯杆,在心中一字一句地默念:“秦飞,当年朕在山西识你忠勇,拔你于巡抚任上,今日你果然没让朕失望。那三万石北伐粮饷,是京师将士的救命粮,是谢渊守城门的底气,你定要护好它,别让李嵩的奸计得逞;李嵩的罪证,你要查得仔细,那些私仓的粮、贪腐的银,都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就这么算了。若粮饷能安全抵京,谢渊便能稳住安定门;若李嵩能伏法,栎儿便能清了朝堂的污浊;若北伐能胜利,朕便能早日归京,再看一眼大吴的百姓…… 朕在南宫等着你的捷报,等着那一天。”

夜深了,萧桓将密报放在枕边,灯芯已弱了些,昏黄的光透过薄帐,在帐上投下细碎的影。他躺下时,手轻轻搭在密报上,麻纸的质感贴着脸颊,像秦飞递报时那双手的温度 —— 秦飞递密报时,指尖总是带着些薄茧,那是常年握笔、查案磨出来的,此刻仿佛也透过密报,传到他的掌心。迷迷糊糊间,他又回到了昔年山西的大同府:

粮站前,秦飞穿着半旧的巡抚袍,袖口沾着粟米的碎屑,正弯腰给一个白发老妇递陶碗,碗里的粟米粥冒着热气,老妇接过时,眼泪滴在碗里,却笑着说 “多谢秦大人,多谢陛下”;不远处的荒地上,边民们握着新制的农具,在刚开垦的田里播种,孩童们追着蝴蝶跑,手里攥着刚摘的野菊花,笑声飘得很远;农具作坊里,前矿工老王正抡着锤子打铁,火星溅在墙上,映出他刻的 “大吴太平” 四个字,每一笔都透着希望。他站在城楼之上,看着这满目的生机,忽然听见秦飞的声音:“陛下,您看,百姓要的从来不多,只是安稳的日子,只是不被苛税、战乱所扰……”

他笑着点头,眼泪却不知不觉落了下来 —— 这便是他此生最盼的画面:李嵩的奸党被清了,瓦剌的铁骑退了,上皇归京了,谢渊的箭创好了,秦飞还在护着百姓,大吴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这样安稳的笑容,再也没有矿税的压榨,再也没有战乱的恐惧,再也没有奸佞的迫害。

宫灯的光渐渐暗了,萧桓的呼吸也平稳下来,嘴角还带着那抹安心的笑意。他知道,这梦不是空想 —— 有秦飞这样的忠良在,有谢渊、萧栎这样的君臣在,这太平的日子,终会来的;他当年识人的眼光,终会成为大吴社稷最稳的那块基石,支撑着这片江山,走得更远。

片尾

南宫的夜静得只剩风卷窗纸的轻响,萧桓枕边的密报仍带着墨香,秦飞的字迹在宫灯的光里,像一道无声的誓言。殿外的玄夜卫岗哨换了班,新上岗的侍卫是秦飞安插的人,他轻轻咳嗽了一声,那是与南宫内应约定的信号 —— 一切都在按秦飞的计划进行,截留粮饷的阴谋,终将被粉碎。

萧桓睁开眼,望向北方的天际,北斗七星格外明亮,指引着京师的方向。他想起秦飞在密报中写的 “臣定护粮饷安全,护京师安危,护陛下与上皇团圆”,那些字句,像暖流一样淌过心田。他知道,此刻的秦飞,或许正在部署玄夜卫死士,或许正在查核李嵩私仓的位置,或许正在为北伐粮饷的安全奔波 —— 这样的忠良,是大吴的脊梁,是他困于南宫时,最坚实的依靠。

风渐渐小了,宫灯的光愈发稳定,萧桓重新闭上眼睛,心中满是期盼 —— 期盼秦飞的捷报,期盼京师的平安,期盼北伐的胜利,期盼大吴的太平。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忆故吏半日,非仅 “怀旧” 之事,实为 “明忠奸、坚信念、定对策” 的心理转折。从观秦飞密报触发回忆,到忆山西矿税风波中秦飞的忠勇与李嵩的卑劣;从念昔年自己的识人善任与决断,到思今日秦飞掌玄夜卫查奸佞的沉稳;从感 “忠良可恃” 的安心,到定 “借秦飞清奸佞” 的对策,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 “识人善任” 的重要性 —— 昔年识秦飞之忠,护了山西边民;今日靠秦飞之勇,护了北伐粮饷;他日借秦飞之力,定能护了大吴社稷。

此忆旧之事,有三重意义:其一,证 “忠良终不负信任”—— 秦飞昔年护民,今日护社稷,其忠勇始终如一,印证了萧桓识人的眼光;其二,显 “奸佞终难掩罪证”—— 李嵩昔年借矿税谋私,今日借粮饷谋私,手段未变,其贪婪与卑劣终将暴露;其三,定 “清奸护社稷” 的对策 —— 以秦飞为核心,查李嵩截留粮饷之罪,为后续清剿奸党、稳固北伐打下基础。

然危局仍在:李嵩党羽遍布朝堂与地方,截留粮饷的阴谋虽被察觉,却仍有实施的可能;瓦剌仍挟上皇,京师防务仍紧;北伐粮饷虽有秦飞护持,却仍需警惕其他奸佞的阻挠。萧桓之忆旧,非为沉溺过去,乃为以史为鉴 —— 昔年能破矿税之弊,今日便能破粮饷截留之谋;昔年能识秦飞之忠,今日便能识更多忠良之勇。大吴的中兴,非一人之功,乃君臣同心、忠良协力之功,而南宫忆故吏之日,便是这 “同心协力” 的新起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