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622章 三百亲兵随主帅,刀光剑影赴危难

卷首语

《大吴史?纪事本末?德佑西直门驰援》载:“德佑七年,瓦剌围西直门,守将孙乾殉国,外城破,内城岌岌可危。太保谢渊(正一品,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闻报,请调京营援军,镇刑司提督石崇(从一品)阻之,谓‘德胜门乃京师门户,援军不可动’;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复拖粮饷,称‘通州仓粮未核验,难发’。渊知内奸掣肘,乃率亲兵三百驰援,途遇瓦剌游骑,力战得脱。至西直门,身中三箭,仍倚垛指挥,斩瓦剌兵千余,复外城。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侦得:石崇遣人送西直门布防图与瓦剌,图中注‘渊若驰援,可袭其侧’;诏狱署提督徐靖(从二品)收石崇黄金百两,压下通敌罪证。史臣曰:‘渊之驰援,非独救西直门之危,实破内奸之谋 —— 无渊之忠勇,京师九门殆有崩解之虞。然崇、焕、靖、瑞之流,官官相护,通敌误国,其祸尤烈于胡贼。’”

《玄夜卫档?驰援录》补:“渊驰援时,所率亲兵皆为宣府旧部,多随渊守边五年以上,愿效死力。第一箭中左臂,渊拔箭掷之,曰‘此箭当还胡贼’;第二箭中肩胛,仍握令旗调兵;第三箭中右腿,乃踞地擂鼓,声震数里。瓦剌退后,渊查得周瑞(正三品,工部侍郎)验收城防时,改‘箭楼朽坏’为‘坚固’,致孙乾无险可守,罪证皆与石崇关联。”

西直门危报急传,胡骑如蚁破城垣。

孙乾殉国魂犹在,内奸阻援意更奸。

谢公请兵遭掣肘,石崇托故拒调班。

三百亲兵随主帅,刀光剑影赴危难。

驰援军途雪覆霜,瓦剌游骑袭边旁。

渊公拔箭惊胡胆,亲兵挥刀斩贼狂。

三箭穿身犹未倒,一心护城岂肯降?

擂鼓声震西直门,士卒同仇气轩昂。

内奸通敌藏罪证,官官相护结朋党。

秦飞侦缉遭压制,徐靖包庇匿锋芒。

渊破胡贼暂安城,未除奸佞心未爽。

忠勇终能昭日月,奸邪虽暂亦难长。

兵部衙署的晨雾还未散,从二品都督同知岳谦的亲卫就跌撞闯入,甲胄上沾着血污,裤管被划开一道大口子,露出里面渗血的伤口,禀报声带着哭腔与急促的喘息:“谢太保!西直门…… 西直门外城破了!孙乾将军身中七箭,力竭殉国,瓦剌兵已攻到内城楼下,再无援军,怕是…… 怕是撑不住了!”

正一品太保谢渊刚批阅完德胜门防务文书,狼毫笔还搁在砚台上,闻言猛地起身,案上的端砚 “哐当” 砸在青砖地上,墨汁四溅,染黑了奏疏上 “德胜门稳固,可保无虞” 的朱批。他一把抓住亲卫的手臂,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指腹甚至掐进了亲卫的肉里:“岳都督呢?他麾下有京营两千卒,为何不派援军?” 亲卫被捏得生疼,却不敢挣扎,哽咽道:“岳都督本已点齐兵马,可…… 可镇刑司提督石崇大人说‘德胜门乃京师根本,一动则全局危’,扣了调兵符,还说…… 还说孙将军是‘以残卒守孤城,无能丧地,死不足惜’!”

谢渊的瞳孔骤然收缩 —— 石崇身为从一品镇刑司提督,本掌侦缉监察,无调兵之权,却借 “督查军务” 之名强扣调兵符,分明是故意掣肘。他快步走到墙上悬挂的京师舆图前,指尖重重戳在西直门的位置,舆图上标注的 “西直门通阜成门,为京师西北要道” 字样格外醒目:“西直门若破,瓦剌骑兵半日便可直抵紫禁城!德胜门再固,没了西北屏障,亦是枉然!”

谢渊顾不上更换沾了墨汁的官袍,带着两名亲卫即刻往御书房见萧桓(德佑帝)。刚至午门,就见一队身着黑色镇刑司官服的兵卒拦住去路,从一品的绯色官袍在晨光中格外扎眼 —— 石崇正站在兵卒身后,手里把玩着一枚玉扳指,嘴角噙着似笑非笑的弧度:“谢太保这急急忙忙的,是要去哪?德胜门的防务不用盯了?”

“西直门危在旦夕,某请陛下发援军!” 谢渊语气急促,想绕开石崇。石崇却侧身挡住去路,步子迈得不急不缓,声音压得低而冷,带着刻意的挑衅:“太保何必如此慌张?孙乾麾下不过千余残卒,多是伤兵与乡勇,丢了西直门也无妨。倒是德胜门,太保亲自布防,若是出了差错,怕是不好向陛下交代吧?” 他顿了顿,又添了一句,“再说,刘焕尚书那边刚派人来说,通州仓的粮受潮了,需晾晒三日才能发,援军去了也是饿肚子,何苦让弟兄们白受冻?”

谢渊怒视着石崇,眼底几乎要冒出火来:“石提督!西直门是京师九门之一,守的是百万百姓的安危,岂能轻言放弃?你扣调兵符、阻援军,是想让瓦剌破城吗?” 石崇摊开双手,摆出一副 “据实而言” 的模样:“太保这话可就重了。某只是按规制督查,援军调动需内阁议决 —— 李东阳太傅还在阁中核阅奏疏,不如咱一起去内阁等议决?反正西直门…… 也不急这一时半刻。” 谢渊心里清楚,内阁议事需走 “拟票、批红” 的流程,少说也要两个时辰,西直门的内城怕是等不到议决下来就会破。

与此同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正捧着用油纸层层包裹的密报,脚步飞快地往兵部赶。他昨夜刚从暗探口中得知石崇派亲信传递布防图,连夜带人截获了那名亲信,从其身上搜出了写给瓦剌太师也先的布防图 —— 图上用朱笔清晰标注着 “西直门西南侧箭楼守军仅十人,谢渊若驰援,可从此处袭之”,右下角还盖着石崇的私印,印纹与玄夜卫存档的镇刑司提督印鉴分毫不差。可刚到兵部门口,就被从二品诏狱署提督徐靖拦住。

徐靖身着黑色官袍,袍角绣着诏狱署的虎头暗纹,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审视着秦飞手里的油纸包:“秦指挥使,这大清早的,捧着这么个东西,是要去哪?” 秦飞举起油纸包,语气急切:“徐提督,石崇通敌,这是他送与瓦剌的布防图,某要立刻交给谢太保!” 徐靖伸手夺过油纸包,只扫了一眼就揉成一团,扔进旁边的炭盆里,火苗 “噼啪” 一声将纸团吞噬,留下焦黑的灰烬:“什么通敌?不过是玄夜卫捕风捉影,想污蔑朝廷重臣。石提督是从一品镇刑司首官,岂能容你随意诋毁?”

“那是实据!布防图上有石崇的私印!” 秦飞急得上前一步,想抢回纸团,却被徐靖的亲兵拦住。徐靖冷笑一声,语气带着威胁:“诏狱署管的就是‘诬告重臣’的案子,你再纠缠,某就以‘越权侦缉、污蔑提督’为由,把你押进诏狱,让你好好反省!” 秦飞看着徐靖眼底一闪而过的贪婪 —— 他早从暗探口中得知,徐靖上月收了石崇百两黄金,此刻才明白,这是官官相护的铁证,只能眼睁睁看着罪证化为灰烬,拳头攥得指节发白。

谢渊在御书房外的廊下苦等内阁议决,寒风卷着落叶吹过,他却丝毫感觉不到冷。这时,户部侍郎陈忠(正三品)匆匆赶来,左右看了看,将一张折叠的纸条塞到谢渊手里,声音压得极低:“太保,刘焕尚书根本不是粮受潮,他把西直门的万石粮藏在通州南仓,偷偷转卖给了张记粮行,得了五百两银子,还跟石崇约好,拖到瓦剌破城再‘补发’,好瞒天过海!”

谢渊展开纸条,上面是陈忠亲笔写的粮库地址与粮商姓名,字迹工整却带着颤抖,显然是怕被人发现。他即刻转身往户部赶,刚进户部衙署的后堂,就见刘焕正与一个身着绸缎的粮商对账,账册上 “西直门粮万石,转卖银五百两” 的字样用朱笔圈着,格外刺眼。“刘尚书,西直门的士卒快饿死了,你却在这卖粮牟利,良心何在?” 谢渊拍案而起,震得桌上的茶盏都晃了晃。

刘焕慢悠悠收起账册,将银子塞进袖袋,脸上堆着假笑:“太保息怒,不是某不发粮,实在是通州仓的粮受了潮,发过去会坏,不如先卖了,等新粮到了再补 —— 这也是为了国库不亏损嘛。” 谢渊知他是托词,却没抓到现行,只能恨恨地转身离开。刚出户部大门,陈忠又追上来,声音带着愧疚:“太保,某已偷偷让杂役运了五千石粮,走密道送西直门,可石崇派了人在密道旁盯着,怕是…… 怕是难送进去。” 谢渊握紧纸条,心里涌起一丝暖意 —— 乱世之中,还好有陈忠这样的忠良,肯为士卒冒险。

内阁的议决终是下来了,却只许谢渊调五百京营卒,还特别注明 “粮饷自筹”。谢渊回到兵部的营房,看着眼前的五百人 —— 多是年近五旬的老卒,有的腿有旧伤,有的连弓都拉不满,武器更是朽坏,长刀的刃口发钝,弓箭的箭杆泛白。他心里清楚,这是石崇故意安排的 “残兵”,想让他驰援失败。“都散了吧。” 谢渊对老卒们说,语气带着不忍。可老卒们却纷纷跪下:“太保,我们虽老,却也守过宣府,愿随您去西直门,哪怕战死,也不丢京营的脸!”

谢渊看着老卒们坚定的眼神,眼眶泛红,却还是摇了摇头:“你们的家在京师,不能让你们白白送命。” 他转身对亲卫道:“去召集宣府旧部的亲兵,三百人足矣,某亲自带他们去 —— 这些弟兄随某守过五年边,懂打仗,也肯效死。” 半个时辰后,三百名身着铠甲的亲兵整齐地站在营房前,他们都是谢渊守宣府时的旧部,铠甲上还留着当年与鞑靼作战的刀痕,却个个身姿挺拔。“太保去哪,我们就去哪!” 亲兵们齐声高喊,声音震得营房的木梁都似在颤动。谢渊扶起他们,声音哽咽:“委屈兄弟们了,此去西直门,怕是要饿着肚子打仗,还要拼命。”“为了京师,拼了!” 亲兵们的回答掷地有声。

陈忠派去运粮的五名杂役,正推着三辆粮车在密道里前行。密道是前朝修的,狭窄得仅容一辆车通过,只能举着火把照明,火光摇曳中,能看见墙壁上斑驳的青苔。带头的杂役叫王二,是陈忠的远房侄子,手里握着一把短刀,警惕地听着周围的动静。忽然,一支箭从暗处射出,正中王二的咽喉,他连哼都没哼一声就倒了下去。“有埋伏!” 剩下的杂役举着短刀戒备,只见石崇的亲信王六带着数十名镇刑司兵卒冲出来,刀光在火光中闪着冷光。

“把粮车留下,饶你们不死!” 王六高喊着,挥刀砍向一名杂役。杂役们虽只是户部的人,却知道这是西直门士卒的救命粮,纷纷扑上去护着粮车:“这粮是给士卒们的,休想拿走!” 可他们哪敌得过镇刑司的精锐?没一会儿,就有三名杂役倒下,仅剩两名杂役,趁着混战从密道的侧门逃了出去,粮车却被王六截下,拉回了石崇的私宅。

谢渊带着三百亲兵,刚出安定门,就见远处的官道上尘土飞扬 —— 五十余名瓦剌游骑正冲过来,个个骑着快马,手持弯刀,嘴里喊着 “杀谢渊,赏黄金”。“列阵!” 谢渊拔出腰间的镇国剑,剑刃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亲兵们迅速列成方阵,长矛在前,长刀在后,虽只有三百人,却透着一股死战的决心。

瓦剌游骑的首领是个满脸络腮胡的汉子,骑着一匹黑马,率先冲过来,弯刀直劈谢渊。谢渊侧身躲过,挥剑砍向马腿,黑马惨叫一声倒下,首领摔在地上,刚想爬起来,就被谢渊的剑抵住咽喉。“杀!” 瓦剌兵见首领被俘,更显疯狂,纷纷冲上来。亲兵们与瓦剌兵厮杀起来,可他们从清晨到现在没吃过东西,力气渐渐不支。一名叫李虎的亲兵,为了护谢渊,替他挡了一刀,腹部被划开,肠子都露了出来,却仍嘶吼着 “太保快走”,扑向瓦剌兵,与敌人同归于尽。

谢渊杀了被俘的首领,转身又斩杀两名瓦剌兵,可看着身边倒下的亲兵,心里像被刀割 —— 二十余名亲兵已倒在血泊中,有的还在抽搐,有的已经没了气息。“兄弟们,跟某杀出去!” 谢渊高喊着,带着剩下的亲兵往外冲,终于击退了瓦剌游骑,可每个人的铠甲上都沾着血,脸上满是疲惫。

秦飞被徐靖阻拦后,并未放弃。他回到玄夜卫北司,找到从三品文勘房主事张启 —— 张启在玄夜卫做了十年的文勘,擅长核验墨痕与印鉴。秦飞将布防图的残片(昨夜截获时偷偷留了一角)递给张启:“张主事,你看看这上面的印鉴,是不是石崇的私印?” 张启接过残片,拿出玄夜卫存档的石崇私印拓本,仔细对比起来,手指拂过印鉴的纹路:“秦指挥使,这印鉴是真的!你看这‘崇’字的最后一笔,石崇的私印特有的弯钩,残片上的印鉴一模一样!”

“可徐提督包庇石崇,不让某见谢太保。” 秦飞语气带着无奈。张启想了想,眼睛一亮:“杨武侍郎是谢太保的亲信,且掌管兵部文书,咱们可以把证据交给杨侍郎,让他想办法送过去 —— 杨侍郎为人正直,定会帮咱们!” 秦飞点头,立刻带着残片与核验结果往兵部赶。此时,杨武(正三品兵部侍郎)正站在舆图前,眉头紧锁地看着西直门的方向,显然是在为谢渊担忧。见秦飞送来证据,他即刻命人找来一名可靠的信使,叮嘱道:“你乔装成货郎,把证据藏在货担夹层里,绕开镇刑司的暗探,务必送到谢太保手里!”

刘焕得知谢渊带亲兵驰援,心里慌了 —— 若是谢渊守住西直门,他卖粮牟利的事迟早会暴露。他偷偷写了一封信,派亲信送给瓦剌太师也先,信上写着 “谢渊仅带三百残卒,无粮无援,可速袭之,定能破城”。也先接信后大喜,立刻派两千骑兵去袭谢渊。还好陈忠派去的两名杂役逃出来后,立刻赶往安定门,遇到谢渊的亲兵,把刘焕送信的事说了。谢渊得知后,冷笑一声:“内奸比胡贼更可恨!” 他立刻命人在必经之路的树林里设伏,待瓦剌骑兵进入埋伏圈,箭雨齐发,杀了五百余名瓦剌兵,其余的骑兵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谢渊看着地上的瓦剌兵尸体,心里的愤怒更甚 —— 刘焕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竟不惜引胡贼杀自己人!他对亲兵道:“今日若能守住西直门,某定要让刘焕、石崇这些奸贼,血债血偿!”

岳谦在安定门的城楼上等不到谢渊的消息,心里急得像火烧。他知道石崇扣了调兵符,却还是偷偷点了五百京营卒,想绕路去支援。可刚出安定门的侧门,就见石崇带着数百名镇刑司兵卒拦住去路,手里举着从一品的提督令牌:“岳都督,某奉陛下口谕(实则是伪造),德胜门需重兵把守,援军不得动 —— 你若非要派兵,就是抗旨!”

岳谦怒喝:“西直门快破了,你还在这拦着,是想让京师沦陷吗?” 石崇冷笑一声,拔出腰间的刀:“某只是奉命行事,你若敢往前走一步,某就以‘抗旨不遵’拿你!” 双方剑拔弩张,京营卒与镇刑司兵卒都举起了刀,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岳谦看着西直门方向的烟尘越来越浓,知道再争执下去只会延误时机,只能恨恨地下令撤军,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 他知道,谢渊此刻怕是正陷入苦战。

谢渊带着亲兵,终于赶到西直门。此时的西直门内城楼下,瓦剌兵正架着云梯猛攻,箭雨像蝗虫一样射向城楼,城楼上的残卒只剩数十人,有的断了手臂,有的腿上中箭,却仍用身体挡着城门,手里的刀都砍得卷了刃。“杀!” 谢渊高喊着,带着亲兵冲上去,剑刃砍中一名瓦剌兵的后背,鲜血喷了他一身。

亲兵们跟着冲锋,与残卒们汇合,城楼上的士气顿时大振。可刚稳住阵脚,一支瓦剌箭就射中了谢渊的左臂,箭镞穿透铠甲,鲜血顺着手臂往下流,滴在城砖上,很快积成一小滩。“太保,您退下疗伤!” 亲兵想扶他下去,谢渊却推开亲兵的手,猛地拔出箭,掷向城下的瓦剌兵,正中一名瓦剌小校的咽喉:“这点伤算什么!所有人听令,守住东北角楼,那里只有五名残卒,胡贼肯定会攻!” 他忍着痛,指挥亲兵搬来滚石,堆在东北角楼的垛口后,残卒们见主帅如此英勇,也都忘了伤痛,跟着搬石头、搭箭。

瓦剌兵见来了援军,攻势更猛,数十名瓦剌兵拿着盾牌,从西南侧的缺口冲了进来,眼看就要突破内城。谢渊刚调兵去堵,一支箭又射中了他的肩胛,箭镞深入骨血,他踉跄了一下,差点栽倒。“太保!” 亲兵队长扶住他,声音带着哭腔。谢渊咬着牙,从怀里掏出一面令旗,递给亲兵队长:“你立刻去密道,通知岳都督的五百人,让他们从西南侧的侧翼突袭,断胡贼的后路 —— 某早跟岳都督约好了,他会在密道待命!”

亲兵队长领命而去,谢渊靠在垛口上,用没受伤的右手举起剑,高声喊道:“兄弟们,再撑一会儿,援军就到了!守住城门,就是守住咱们的家!” 城楼上的士卒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瓦剌兵都愣了一下。没一会儿,西南侧传来喊杀声 —— 岳谦的五百京营卒从密道冲了出来,直扑瓦剌兵的后路,瓦剌兵腹背受敌,缺口很快被堵住。谢渊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肩胛的疼痛似乎都减轻了些。

瓦剌太师也先在阵前看着缺口被堵,气得哇哇大叫,亲自提着大刀,带着数千名瓦剌兵冲锋。一支特制的寒铁箭从他身后射出,直奔谢渊 —— 箭镞长三寸,刃端淬了狼毒,箭杆上刻着 “也先” 二字。谢渊想躲,却已来不及,箭射中了他的右腿,箭镞穿透裤管,深深扎进肉里,毒血很快顺着伤口渗出,腿也开始发麻。

“太保!” 亲兵们围上来,想抬他下去疗伤。谢渊却摇了摇头,伸手拿过旁边的鼓槌,坐在地上,用力擂向战鼓。“咚咚 —— 咚咚 ——” 鼓声震得城垣都似在颤动,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城楼上的士卒们听到鼓声,个个红了眼,有的抱着瓦剌兵一起跳下城楼,有的用牙齿咬瓦剌兵的脖子,哪怕被刀砍中,也不松口 —— 这鼓声,是主帅的决心,也是他们的死战信号。

杨武派来的信使终是绕开了镇刑司的暗探 —— 他乔装成货郎,挑着装满针头线脑的担子,把秦飞的证据藏在货担底层的夹层里,沿途躲过了石崇派去的三拨盘查,甚至为了赶路,摔进了路边的沟里,粗布短褂上沾着泥污与血痕。待赶到西直门时,他几乎是踉跄着扑到城楼下,对着城楼上喊:“谢太保!秦指挥使的证据!快放某上去!”

谢渊正靠在鼓边喘息,右腿的箭伤疼得他额头满是冷汗。他让人放下吊篮,把信使拉上来。信使从夹层里掏出用油纸包好的证据,声音发颤:“太保…… 您看…… 这是石崇通敌的布防图,还有徐靖包庇的供词……”

谢渊接过油纸包,缓缓展开 —— 里面是完整的布防图,图上 “谢渊若驰援,可从西南侧袭其侧” 的朱笔标注格外刺眼,旁边的石崇私印清晰可见;还有秦飞手写的侦缉记录,记着石崇如何派王六传递布防图,如何让徐靖压下罪证。谢渊的手指拂过布防图上的标注,心里一阵后怕 —— 若不是信使及时送到,他怕是真要中了瓦剌的埋伏。

“来人!” 谢渊扬声喊来两名亲兵,声音虽虚弱却坚定,“你二人装作私语,就说‘西南侧箭楼后埋了火药,等胡贼来攻就引爆’,故意让被俘的瓦剌兵听见;再派二十名老卒,去西南侧箭楼插满京营的大旗,旗下多摆些空刀枪架子,务必装出有伏兵的模样。” 亲兵领命而去,谢渊又对亲卫队长说:“你去通知岳都督,让他的人在东北侧待命,瓦剌若转攻东北,就从背后突袭。”

瓦剌阵中的探马很快把 “西南侧有伏兵” 的消息报给也先。也先皱着眉头,接过探马递来的望远镜(工部粗制,却能看清大致情形),只见西南侧的箭楼上插满了京营大旗,旗下似有士卒往来,心里犯了嘀咕 —— 他想起石崇的布防图上写着 “西南侧薄弱”,可眼前的景象却不像,怕中了谢渊的埋伏。“撤下西南侧的人,改攻东北侧!” 也先咬牙下令,他不信,谢渊能处处设伏。

号角声再次响起,瓦剌兵纷纷调转方向,推着云梯往东北侧涌去。谢渊在城楼上看得真切,嘴角勾起一抹冷意,猛地抓起鼓槌,再次擂响战鼓。“杀!为孙将军报仇!” 城楼上的士卒们听到鼓声,个个像打了鸡血,举起刀冲向瓦剌兵。

东北侧的瓦剌兵刚架起云梯,就听见身后传来喊杀声 —— 岳谦的五百京营卒从密道冲出,手持长刀,直扑瓦剌兵的后路。瓦剌兵腹背受敌,阵形瞬间大乱,有的扔下云梯就跑,有的还在抵抗,却很快被斩杀。谢渊忍着伤痛,率先跃下城楼,左臂的伤口被扯得发疼,却仍挥剑斩杀了一名瓦剌将领。亲兵们紧随其后,与残卒、京营卒汇合,刀光剑影间,瓦剌兵的尸体堆得越来越高,云梯被推倒、砍断,城楼下很快成了尸山血海。

也先在阵前看着这一幕,知道再攻下去只会全军覆没,只能咬牙下令:“撤!” 瓦剌兵争相退走,有的连马匹都顾不上,京营卒在后追击,斩杀瓦剌兵千余人,缴获云梯三十余架、弯刀百十余把 —— 西直门的外城,终是被收复了。

待瓦剌兵彻底退远,谢渊才松了口气,身子一软,险些栽倒,亲兵们赶紧扶住他。此时他身上的三箭伤都已渗血,包扎的布条被染得通红,右腿的箭伤因跃下城楼更显严重,裤管都被血浸透,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扶某去查城防。” 谢渊摆摆手,拒绝了亲兵 “先疗伤” 的提议 —— 他心里清楚,今日能守住西直门,全靠士卒们死战,可城防的弊病若不查清,下次瓦剌来攻,仍是危局。

他沿着城墙缓步前行,指尖抚过城砖 —— 许多城砖酥裂得能捏出粉,有的地方甚至能看见里面松散的黄土,显然是烧制时火候不足、受潮所致;走到箭楼前,他抬头望去,箭楼的木梁蛀空了大半,用手轻轻一推,木梁就 “咯吱” 作响,似要随时断裂。“这就是周瑞验收的‘城垣坚固、箭楼完好’?” 谢渊低声冷笑,声音里满是愤怒 —— 他早就听说周瑞验收城防时收了贿赂,此刻才看到,这竟是用士卒的性命换来的 “合格”。

亲兵很快找来周瑞当年的城防验收文书,谢渊接过文书,展开细看 —— 上面 “城砖烧制合格,箭楼木梁完好” 的字迹圆润流畅,与他平日在兵部见过的周瑞笔迹(周瑞素以笔锋凌厉着称)截然不同,显然是刻意模仿工部郎中的笔迹;文书末尾盖的工部验收印鉴,边缘模糊不清,印泥颜色偏浅,与工部正规印鉴的深红截然不同,是伪造无疑。谢渊将文书紧紧攥在手里,指腹摩挲着纸上的谎言,眼底满是冷意:“周瑞、石崇、刘焕…… 这些奸贼,若不除,京师永无宁日!”

他让人将文书收好,转身往临时伤营走去。伤营设在西直门内的一处破庙里,庙门被战火熏得发黑,庙里挤满了受伤的士卒,有的躺在稻草上,有的靠在柱子上,伤口仅用破布简单包扎着,却没人喊疼,只是默默地看着庙外 —— 他们知道,自己守住了城门。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卒子,叫王小二,左臂被箭射穿,正咬着牙让医官拔箭,额头上满是冷汗,见谢渊进来,却强撑着坐起来,露出笑容:“太保!咱…… 咱守住城了!”

谢渊快步上前,轻轻按住他的肩膀,不让他起身:“好孩子,辛苦你了。” 他看着王小二手臂上的伤口,箭镞虽已拔出,却因延误治疗有些化脓,心里一阵发酸 —— 若不是周瑞伪造文书、刘焕拖延粮饷,这些士卒何至于受这么重的伤?“医官,把某的金疮药拿来。” 谢渊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巧的瓷瓶 —— 这是太医院秘制的金疮药,能消炎止痛,他守宣府时就带在身上,舍不得用,此刻却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解开王小二手臂上的破布,用干净的布蘸了温水,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脓血,动作轻得像怕碰碎易碎的瓷器。“忍着点,很快就好。” 谢渊的声音温和,王小二看着他,眼泪忽然涌了出来:“太保…… 您都受伤了,还为咱包扎……”

“你们为京师拼命,某为你们包扎,是应该的。” 谢渊说完,又走到其他士卒身边,一一查看他们的伤势,叮嘱医官 “先治重伤的”“多给他们盖点稻草”。这时,陈忠派来的杂役终于送来了剩下的两千石粮(之前被截了三千石),粮车停在庙外,新碾的米散发着清香。谢渊让人把米煮成热粥,分给每一名士卒,看着他们捧着粥碗、大口喝粥的模样,心里稍感安慰:“兄弟们,某向你们保证,定会查清内奸,还你们公道;也定会奏请陛下,补发粮饷、修缮城防,绝不让你们再饿着肚子、用着朽坏的武器打仗!”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沉甸甸的承诺,士卒们纷纷放下粥碗,望着谢渊,眼里满是信任 —— 方才谢渊身中三箭仍指挥作战,此刻又亲自为他们包扎、分粮,这样的主帅,值得他们托付性命。

与此同时,玄夜卫北司的侦缉房里,秦飞正与张启一起,仔细整理内奸的罪证。桌上摊开的布防图旁,放着石崇与瓦剌细作往来的密信,信上 “若西直门破,愿助太师入京师,只求封太宰” 的字迹,是石崇亲笔;刘焕私卖粮饷的账册上,“西直门粮万石,转卖张记粮行,得银五百两” 的记录旁,留着刘焕的朱笔签名;周瑞伪造的验收文书,经张启核验,确认是模仿工部郎中笔迹,印鉴也是伪造;还有徐靖的供词 —— 玄夜卫暗探抓到了徐靖的亲信,亲信供认 “收了石崇百两黄金,压下通敌罪证”,供词上按了鲜红的手印。

秦飞将这些罪证一一整理好,装入木盒,亲自送往兵部。杨武见了罪证,即刻命人备好笔墨,开始起草弹劾奏疏。他握着笔,却迟迟没有落下,眉头紧锁:“秦指挥使,石崇是从一品镇刑司提督,在朝中经营多年,内阁里还有不少官员跟他交好,这弹劾奏疏递上去,怕是…… 怕是难扳倒他。”

秦飞将木盒往桌上一放,声音坚定:“杨侍郎,某知道石崇势力大,可谢太保刚守住西直门,陛下亲眼见了内奸误国的危害,定会重视;再说,陈忠侍郎也愿作证 —— 刘焕私卖粮饷时,他多次劝阻,还留了刘焕拖延粮饷的文书。就算难,咱也得试!孙将军和数千士卒不能白死,西直门的血不能白流!”

杨武看着秦飞眼底的坚定,终是点了点头,握紧笔杆,在奏疏上写下 “弹劾镇刑司提督石崇、户部尚书刘焕等通敌误国疏”,笔锋凌厉,每一个字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谢渊回到兵部时,已是深夜。他不顾身上的伤痛,坐在案前,点上烛火,开始起草设立督查司的奏折。烛火摇曳,映着他疲惫却坚定的脸庞,他在奏折中详细写道:“臣观西直门之危,皆因军器朽坏、粮饷拖延,内奸舞弊所致。请设‘军器督查司’,隶工部,从四品,专司军器质量核验,逐件检查军器成色、形制,不合格者即刻退回返工,验收官需签字画押,若有舞弊,与奸贼同罪;再设‘粮饷督查司’,隶户部,从四品,专司粮饷发放监督,粮饷从国库调出至士卒领取,需督查司官员全程押运,亲见士卒领粮后方可回执,杜绝私扣、拖延之弊。”

他还在奏折后附了周瑞伪造文书、刘焕私卖粮饷的案例,字字恳切,皆是为了京师防务与士卒安危。

次日清晨,谢渊带着奏折入宫,在御书房见到了萧桓。萧桓接过奏折,仔细翻看,又听谢渊讲述了西直门驰援的经过 —— 从石崇扣调兵符、刘焕拖延粮饷,到自己身中三箭仍指挥作战,再到战后查出城防弊病,每一个字都让萧桓脸色愈发沉重。“太保,崇、焕、瑞、靖之流,朕已知其罪。” 萧桓放下奏折,声音带着愧疚,“只是眼下瓦剌虽退,仍在京师外围徘徊,镇刑司掌管侦缉,若此时严惩石崇,恐无人监察其他城门的防务,万一瓦剌再攻,怕是措手不及。”

谢渊闻言,心里虽有不甘,却也知萧桓有难处 —— 镇刑司是从一品特务机构,石崇经营多年,若骤然拿下,可能引发动荡。他躬身道:“陛下顾虑周全,臣明白。只是督查司之事,还请陛下准允,若能尽早设立,便可防患于未然,不让西直门的悲剧重演。”

萧桓点头,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 “准奏” 二字:“就依太保所奏,命杨武(正三品兵部侍郎)牵头设立‘军器督查司’,陈忠(正三品户部侍郎)牵头设立‘粮饷督查司’,所需官员,从六部清正可靠者中挑选,务必确保督查司能真正发挥作用。”

谢渊谢恩退出御书房,心里虽仍惦记着清算内奸,却也松了口气 —— 督查司的设立,至少能堵住军器、粮饷的漏洞,为士卒们多添一层保障。

瓦剌太师也先退军后,在营帐中召集诸将议事。他手里拿着从西直门战场上捡来的一支箭 —— 正是射中谢渊右腿的那支寒铁箭,箭镞上还沾着干涸的血迹。“谢渊此人,身中三箭仍能指挥作战,还设伏杀了咱千余弟兄,可见其忠勇,更懂用兵。” 也先的声音里满是忌惮,“大吴有这样的人镇守京师,再攻下去,怕是要损兵折将,得不偿失。”

帐下的将领们都低着头,没人敢再提攻京师的事 —— 西直门一战,谢渊的忠勇与智谋,已让瓦剌兵心生畏惧。从此,瓦剌暂不敢再犯西直门,甚至将营帐往后撤了五十里,京师的防务压力,终是稍减。

谢渊得知消息后,却未放松警惕。他仍每日去西直门巡查,命工部尽快运送新的城砖与木梁,修缮残破的城防;又让杨武催促军器局,尽快送来新的弓箭与火炮,替换掉朽坏的武器。他站在西直门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瓦剌营帐的方向,心里清楚 —— 瓦剌只是暂退,石崇、刘焕这些奸贼还在朝中,京师的危局,还远未真正解除。

几日后,西直门内的空地上,一座简陋却庄重的墓碑立了起来。墓碑是用西直门残破的城砖打磨而成,没有华丽的雕刻,只有谢渊亲自题写的 “西直门忠勇之墓” 六个大字,笔锋刚劲,每一个字都透着悲壮。墓碑下方,刻着孙乾与三百余名战死士卒的名字 —— 有的是从阵亡士卒的铠甲铭牌上找到的,有的是老卒们回忆起来的,至于那些找不到名字的,谢渊便亲自刻上 “无名忠勇卒”,一个都不愿遗漏。

立墓那日,谢渊带着亲兵与西直门的残卒,整齐地跪在墓碑前。他穿着一身素色官袍,身上的箭伤尚未痊愈,却仍挺直了脊梁。他举起右手,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声音带着悲壮与坚定:“孙将军,兄弟们,今日某在此立誓 —— 此生定要除尽石崇、刘焕这些奸贼,护好京师,不让你们的血白流,不让西直门的悲剧重演!若违此誓,某无颜见你们于地下!”

“除奸贼!护京师!” 亲兵与残卒们齐声高喊,声音震得周围的树叶簌簌作响,回荡在西直门的上空,久久不散。阳光洒在墓碑上,“西直门忠勇之墓” 六个字泛着淡淡的光,似在回应着这份誓言,也似在见证着这份忠勇。

片尾

京营新卒入伍,必至西直门 “忠勇墓” 前祭拜,听老兵讲谢渊的忠勇与士卒的死战。瓦剌使者后来到京师议和,途经西直门,见城防已修缮一新,又听译员讲了谢渊的事迹,默然良久:“大吴有谢公这样的忠臣,不可犯矣。”

杨武的 “军器督查司” 与陈忠的 “粮饷督查司” 很快设立,查出工部、户部十余名贪官,皆按律严惩,京师的军器供应与粮饷发放渐趋正轨。秦飞仍在搜集石崇的罪证,他知道,只有将奸贼彻底扳倒,才能告慰孙乾与战死士卒的英灵。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德佑西直门之役,渊率三百亲兵驰援,身中三箭,仍指挥破敌,斩瓦剌千余,复外城。帝赞曰:‘渊之忠勇,冠于群臣;渊之智谋,胜于胡贼。无渊,京师九门殆矣。’”

《玄夜卫档?驰援录》补:“渊所中三箭,皆为瓦剌特制寒铁箭,箭镞淬毒,太医院秘制金疮药三月乃愈。战后设督查二司,终成大吴军制常设之职,边军依此制核验军器、粮饷,再无因弊误战事者。”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七年西直门之役,渊以忠勇破贼,以智谋防奸,帝尝谓近臣曰:‘朕观谢渊,方知 “忠” 非独死战,更在谋国 —— 渊之驰援,非仅救一城,实救京师百万百姓。’”

西直门危胡骑狂,内奸阻援意叵测。谢公请兵遭掣肘,三百亲兵赴疆场。三箭穿身犹未倒,擂鼓声震士气扬。斩贼千余复危城,忠勇之名传四方。奸佞未除心未歇,誓护京师万年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