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461章 雪覆圜丘列鼎彝,龙章亲授使臣知

卷首

《大吴会典?誓师授印仪》 载:“亲征祭天日,帝‘授监察官印信、赐便宜行事权’,需于‘昊天上帝神位前盟誓’,所授印信‘需刻监察职掌’,圣旨‘明载先斩后奏之范围’,曰‘凡贪腐军饷至五十石、私通敌寇露实证者,不必奏请’。都察院印‘铜质七斤,方三寸’,印文‘都察院之印’为小篆,侧刻‘德佑年制’,授印时‘百官观礼,军民见证’,以示‘皇权授监察,不避勋贵’。”

雪覆圜丘列鼎彝,龙章亲授使臣知。

印含霜气凝三法,旨带天威肃万师。

未许奸邪藏暗窟,先将斧钺示明祠。

北征莫叹风霜苦,自有丹心照汗青。

祭天誓师祭表

维德佑二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皇帝萧桓谨以三牲清酒,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太祖神武皇帝、元兴皇帝神位前:

伏以皇天眷佑大吴,列祖肇基鸿业。太祖亲征鄱阳湖,定鼎江南;元兴五征漠北,威镇朔方。皆以 “天子守国门” 为训,以 “军民共守” 为纲。今北元背盟,铁骑踏雪逾塞,大同卫孤悬塞外,被困已逾三日。边军主将周毅血书告急:“伤卒冻毙十之七八,矢尽粮绝仍倚墙而战,无一人肯降。” 其忠可泣天地,其苦足动鬼神。

臣桓承祖宗之业,居九五之尊,每览血书 “城破人亡” 四字,未尝不抚案流涕。京中勋贵或贪军饷,或私通敌寇,致边军饥寒交迫;镇刑司旧部朋比为奸,匿罪证于暗窟,乱军心于将发。此非独北元之患,实乃内奸之毒也。

今日率百官祭天,聚三军誓师,非为耀武于漠北,实乃救边军于水火。臣谨以都察院印授御史谢渊,赐 “先斩后奏” 之旨,许其 “遇贪腐五十石、通敌有实证者,不必奏请,立斩以徇”。愿天垂鉴:臣必与边军同袍同泽,与将士共赴危难,荡平北元,清剿内奸。使守边者无寒心,护民者有底气,以慰列祖在天之灵,以安四海兆民之心。

谨具表以闻,伏惟尚飨!

亲征誓师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统御万邦,以 “守祖宗疆土、安四海民生” 为己任。德佑二十九年冬,北元背盟犯边,大同卫受困,边军血战三日,矢尽粮绝,主将周毅血书言 “生为大吴卒,死为大吴魂”,其忠烈感天动地。朕不忍边军独守寒城,故躬率六师,祭天誓师,北出居庸,以援大同。

兹授都察院御史谢渊 “都察院印”,铜质七斤,印文 “都察院之印”,侧刻 “德佑年制”,掌亲征大军监察之权:凡粮草账册不符、军械质量短少者,凭印核查;凡将官克扣军饷、私放敌探者,凭印拘押。

再赐 “先斩后奏” 圣旨:亲征途中,遇贪腐军饷逾五十石、有账册可稽者;私通北元、获密信或人证者;推诿军务、致战机延误者,无论爵级高低,文官至三品、武官至总兵,不必奏请,谢渊可持此旨立斩,事后奏闻即可。勋贵有犯者,削其爵位,同罪论处;镇刑司旧部有犯者,连坐其族,绝不宽宥。

盖闻 “三军以气为主,以法为纪”。谢渊当以印为凭,以旨为令,整肃军纪,清剿奸邪,勿畏强权,勿徇私情。大军将士当奋勇争先,护国安边,凡立功者,赏银封侯,荫及子孙;凡违令者,军法从事,罪及宗族。

朕与边军有约:城存则同守,城危则同援;与天下有约:守边者必赏,害民者必诛。今祭天誓师,龙旗北指,愿天地祖宗佑我大吴,佑我将士,早荡胡尘,复我河山!

钦此!

德佑二十九年十一月三十,天坛的晨雾尚未散尽,青石板路上的薄霜在晨光中泛着冷辉。圜丘坛三层汉白玉栏杆外,五万京营将士已列阵两刻,铠甲上的霜花未融,枪尖却齐齐指向天际,阵列肃静如林。萧桓立于坛顶,通天冠上的珠串随呼吸轻颤,十二章纹衮龙袍在猎猎北风中微展,目光扫过坛下百官与将士,最终落在神位前的香案上 —— 那方 “都察院印” 与明黄圣旨,正泛着沉甸甸的光泽。

太常寺卿唱赞 “祭天礼毕”,萧桓转身面向誓师台,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青红紫袍的朝服在霜地里铺成渐变的色带。礼官抬上香案,“都察院印” 置于紫檀木匣中,铜质印角在晨光中发亮,匣侧刻着 “监察百官,整肃纲纪” 八字;旁边的圣旨用鎏金龙纹轴卷起,轴头镶嵌的绿松石在香烛映照下闪着幽光。谢渊立于台侧,青袍下摆沾着霜粒,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佩 —— 那是元兴帝赐给御史的旧物,此刻却觉掌心比玉佩更凉。

“将士们!” 萧桓的声音穿过礼官传声,在空旷的天坛回荡,带着穿透寒风的力度,“大同卫被围三日,周毅将军血书言‘伤卒冻毙十之七八’,可北元铁骑每前进一步,边军就用血肉填进一步!” 他抬手直指北方,玄色袖袍在空中划出凌厉弧线,“他们守的不是孤城,是朕的国门,是你们父母妻儿的安宁!今日祭天誓师,朕不要你们为龙椅而战,要你们为边关的忠魂而战,为天下的民心而战!”

坛下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回应:“为忠魂而战!为民心而战!” 声浪震得坛边松柏落雪簌簌,连香案上的烛火都剧烈摇晃。人群中,几个曾阻挠亲征的勋贵脸色微变,下意识对视一眼 —— 他们中有人的子侄还在镇刑司旧部,此刻听着 “整肃纲纪” 的誓词,指尖已悄悄攥紧朝珠。

萧桓抬手示意肃静,北风卷着坛边的松涛骤然停了一瞬,他目光如炬,扫过坛下百官,最终稳稳落在谢渊身上,声如洪钟:“谢渊,出列。”

谢渊应声跨步,青袍下摆扫过誓师台前的霜地,带起细碎的冰碴,他跪在铺着白毡的蒲团上,脊梁挺得如松竹般笔直,连呼吸都刻意放缓 —— 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个动作,都将被五万将士、满朝百官看在眼里。

萧桓从礼官手中接过紫檀木匣,木匣边角雕着缠枝莲纹,被历年掌印者摩挲得发亮。他亲自开匣,铜印离匣时与木匣摩擦,发出 “嗡” 的轻响,七斤重的铜质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压得他手腕微沉。“此印自神武年间传下,已有百年。” 萧桓的声音陡然转沉,带着穿越时光的威严,目光扫过坛下,“元兴帝北征漠北时,御史张澜持此印,在狼居胥山斩通敌千户三人,账册摆在阵前,人头悬在旗杆,三军见之,士气大振。”

他指尖轻抚印面,似在触碰祖辈的温度:“今朕将它授你。亲征路上,凡粮草账册不符、有‘损耗’‘霉变’等虚言搪塞者,你可凭印核查仓廪;凡勋贵将官克扣军饷、使边军‘冬无棉甲、食无杂粮’者,你可凭印拘押,锁拿至军前对质;凡私放敌探、为北元通风报信者,你可凭印封其府邸,搜出实证。”

说罢,他双手捧印,缓缓置于谢渊掌心。冰凉的铜质透过青袍袖口,直抵心脉,谢渊低头凝视,印面 “都察院之印” 六个小篆字深刻如刀,笔画间还留着历任御史的掌纹痕迹;印侧 “德佑年制” 的款识棱角分明,尚未被岁月磨平,带着新铸的锐气。“臣谢渊接印!” 他双手举印过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青袍随动作绷紧,“臣以血誓:印在则法在,法在则军清!绝不让一粒军粮落入私囊,绝不让一个奸佞脱法网!若有负陛下所托,甘受军法,以谢天下!” 话音落时,额头抵着蒲团边缘,叩得笃实。

萧桓颔首,转身取过那卷圣旨,明黄绢面在晨光中泛着金辉,龙纹轴转动时发出 “咔” 的轻响。他展开圣旨,朱批墨迹未干,“先斩后奏” 四字用朱砂加粗,笔锋如刀,划破绢面般凌厉。“谢渊听旨。”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撞在天坛的红墙上,反弹回来,震得坛下松枝落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亲征大军所至,谢渊掌监察之权 —— 遇贪腐军饷逾五十石、账册可稽者;私通北元、获密信或人证者;推诿军务、致战机延误者,无论爵级高低,文官至三品、武官至总兵,不必奏请,谢渊可持此旨立斩,事后奏闻即可!”

圣旨的尾音在广场回荡,坛下勋贵队列里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谢渊接过圣旨,指尖触到绢面的温热 —— 那是萧桓亲书时掌心的汗渍,混着朱砂的暖意,烫得他心头一震。他高举圣旨,再次叩首,额头撞在白毡上,发出闷响:“臣谢渊,领旨!”

“陛下!” 忽有一人踉跄出列,是镇刑司旧部出身的佥都御史李嵩。他袍角扫过霜地,带起细碎的冰碴,声音发颤,眼神瞟向勋贵队列,“谢御史虽忠直,然‘先斩后奏’权柄过重!《大吴律》载‘勋贵犯法需三法司会审’,若擅斩,恐失朝廷体面……”

话未说完,谢渊猛地抬头,青袍随动作掀起一角,目光冷冽如刀:“李大人忘了王林案?!” 他声音陡然拔高,震得坛下鸦雀无声,“王林私卖战马五千匹,若等三法司会审,北元早已拿着咱们的良驹踏破大同卫!边军在雪地里冻毙时,谁来讲‘朝廷体面’?” 他转向萧桓,字字铿锵,“陛下,臣请以玄夜卫密探为耳目,以军粮账册为铁证,每斩一人,必录口供、存物证,封存案卷回京备查!若有冤狱,臣愿以项上人头谢罪!”

萧桓望着谢渊坚毅的侧脸,又扫过李嵩发白的脸,缓缓开口,声音比北风更冷:“准奏。” 他目光扫过坛下,“今日授印赐旨,就是要让天下知道:大吴的律法,护的是守边的忠魂,不是贪腐的蛀虫;朕的皇权,授的是监察的铁腕,不是勋贵的情面!”

北风再次卷起,吹动谢渊手中的圣旨与铜印,青袍猎猎作响,似在应和这场涤荡阴霾的誓言。

萧桓看向李嵩,眼神带着警告:“王林党羽至今未清,镇刑司旧账堆积如山,若按常法拖沓,大军未至大同卫已粮尽。李卿若担心冤狱,不如回去清查本部账目,看看有多少军饷‘损耗’在自家库房!”

李嵩脸色煞白,跪地叩首不敢再言。坛下将士见状齐声欢呼,声浪惊飞树梢残雪 —— 他们知道,这道圣旨不仅是给谢渊的尚方剑,更是给所有贪腐蛀虫的催命符。

萧桓转向先锋营主将周骥,授以红漆帅旗:“你父周毅在大同卫血书‘城破人亡’,你当带这面旗,三日抵宣府,让边军知道,援军已至!” 周骥接旗时指节发白,红旗展开的瞬间,“周” 字在风中猎猎作响,他哽咽着立誓:“末将若延误时辰,甘受军法!”

礼官宣读誓文的声音响起,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凡通敌者,诛三族;凡贪饷者,曝尸三日;凡怯战者,斩于阵前……” 萧桓取过酒爵,将酒洒在坛下冻土中,酒液渗入处冒出白汽,似在告慰九泉下的边军忠魂。“出发!” 他拔剑直指北方,龙渊剑出鞘时龙吟轻响,“踏平黑风口,直抵大同卫!”

大军开拔时,天坛外的街巷早已被百姓堵得水泄不通。青石板路上的薄霜被往来脚步碾成湿泥,卖早点的摊贩忘了收摊,包子蒸笼的白汽混着寒风里的欢呼,在晨光中凝成朦胧的暖雾。白发老妪拄着拐杖挤到路边,将裹着三层棉纸的红糖包往士兵怀里塞,枯瘦的手指攥着士兵的甲胄带不肯放:“孩子,带上路上吃,暖身子…… 我家老三也在大同卫,你们替我看看他还活着没……” 话未说完,浑浊的眼泪已顺着皱纹滚落,在冻红的脸颊上结成细冰。

巷口的孩童们举着自制的木枪,枪杆上缠着红布条,踩着雪水跟在队伍旁奔跑,奶声奶气地喊着 “杀北元”“护陛下”,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得太急,摔在雪地里,手里的木枪却仍紧紧攥着,玄夜卫缇骑弯腰想扶,她却自己爬起来,拍着身上的雪继续追,红布条在风中跑得欢快。

谢渊策马行至德胜门,青袍下摆被北风掀起,露出腰间悬着的玄夜卫令牌,冰凉的金属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忽闻身后马蹄声急促,一名玄夜卫缇骑身披玄色披风,马鬃上还沾着雪粒,隔着三丈远便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呈上密信:“大人,沈指挥使密报!”

谢渊勒住马缰,雪花落在他的眉梢,他接过密信时指尖微顿 —— 信封用的是镇刑司的旧笺,封口处的火漆已裂,显然是从信使身上紧急搜出的。展开信纸,墨迹潦草如乱草,显然是仓促写就,却在 “黑风口伏兵需借粮车掩护” 一句上,“粮车” 二字被反复涂改,墨团晕染了半页纸,像是写信人既想点明关键,又怕泄露天机。

“呵。” 谢渊忽然低笑一声,笑声里裹着寒意,指腹划过那团墨迹,“李嵩今早在坛下阻挠授旨时,眼神就躲躲闪闪,原来是怕儿子的狐狸尾巴露出来。” 他抬眼望向张家口方向,那里的炊烟在天际线若隐若现,“借粮车掩护?倒是把王林那套阴私手段学了个十足。”

他将密信递给身旁的亲兵,声音陡然转厉:“传我将令!周骥先锋营即刻改道,从黑风口侧翼山坳隐蔽推进,待粮车遇伏时从后包抄;玄夜卫缇骑三百人,换上粮夫服饰,随我亲押粮车前行,务必将北元伏兵与内应一网打尽!”

亲兵接令时手微微发颤,这道命令既险又妙 —— 用粮车作饵,既能引出伏兵,又能揪出军中内应。玄夜卫缇骑早已按捺不住,纷纷摘下头盔换上粗布帽,腰间的弯刀藏进粮袋夹层,翻身上马时甲叶轻响,眼神却亮得像雪地里的寒星。

北风卷得更急,谢渊的青袍下摆扫过马腹,露出怀中隐约的轮廓 —— 那是贴身存放的都察院印与圣旨,铜印的冰凉透过锦袋渗出来,与圣旨绢面的温热交织在胸口,像一块沉甸甸的秤砣,压得他心头清明。他知道,坛下勋贵们那几道意味深长的眼神、李嵩跪地时颤抖的膝盖、王谦密信里的慌乱涂改,不过是亲征路上第一重暗礁。而他手中的印是规矩,旨是锋芒,足以劈开这些藏污纳垢的礁石。

圜丘坛顶,萧桓望着大军远去的尘烟在雪地里拖出长痕,玄色龙袍的袖口被风掀起。李德全捧着暖炉上前,低声道:“陛下,李嵩在坛下直冒冷汗,怕是已经收到消息了。”

萧桓没有回头,目光仍追着那面飘扬的龙旗,指尖轻叩腰间的白玉佩,玉佩上 “守国” 二字被摩挲得发亮:“朕要的就是他收到消息。” 他忽然轻笑一声,声音里带着彻骨的冷意,“王林的党羽像躲在墙缝里的耗子,不丢块肉出去,怎会知道洞在哪儿?”

他看向神位前仍在燃烧的香烛,青烟袅袅缠着晨光上升:“谢渊有印有旨,更有这满街百姓的民心作盾,这些蛀虫越是急着跳出来,越能让三军看清 —— 谁在护国安边,谁在通敌叛国。”

晨光终于穿透云层,金色的光芒泼洒在圜丘坛的 “天心石” 上,将那方空置的印匣照得透亮,铜匣边缘的 “监察” 二字在光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先锋营的号角声,呜咽而坚定,越过天坛的红墙,越过德胜门的箭楼,在辽阔的雪原上回荡,似在宣告:这场涤荡贪腐与敌寇的征途,已伴着民心与刀光,真正启程。

片尾

祭天誓师的威仪震慑京师,萧桓以印信与圣旨赋予谢渊监察重权,当场驳斥勋贵阻挠,显露出肃清贪腐的决心。大军开拔途中,谢渊依密报设伏,于黑风口截获通敌粮车,查实李嵩之子王谦私通北元的罪证,以 “先斩后奏” 旨立斩王谦,军心大振。坛下暗流涌动的勋贵自此敛迹,镇刑司旧部惶惶不可终日,亲征大军在严明法纪与忠勇信念的护持下,朝着大同卫稳步推进。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三十日,帝祭天誓师于天坛,授谢渊都察院印,赐‘先斩后奏’旨,许‘贪腐五十石、通敌有证者立斩’。时有镇刑司旧党李嵩阻议,帝斥之,曰‘边军冻毙时,法司何在?’三军肃然。大军行至黑风口,渊依密报破北元伏兵,斩通敌粮官王谦,获军械三百件,军威大震。

论曰:‘誓师之要,在明法纪、鼓民心。萧桓授印赐旨,非仅赋权,实乃破勋贵相护之局。谢渊临机斩王谦,以铁腕证圣意,使‘先斩后奏’非虚文,令‘整肃纲纪’入军心。古之亲征,必以监察为耳目,德佑此举,得之矣。’

(十二月初一,大军抵宣府卫,边军信使持周毅血书迎于道左,言‘城中粮尽三日,仍可再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