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334章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卷首语

《大吴河渠通志》载:\"治河之要,首在知患。\" 德佑年间,黄河水患频仍,堤岸屡决,然历代水患记载散佚不全,致治河无据。谢渊以左都御史之职,洞察河政积弊,奏请建立黄河水患编年档案库,欲以干支为序,辑录舆图、奏疏、民谣,汇千年河患之变。此举触及河官集团利益,镇刑司暗中作梗,地方官吏推诿塞责。谢渊凭监察之权,循考据之道,在历史迷雾与现实阴谋中抽丝剥茧,终成河患治理之瑰宝,惠泽当世。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德佑十二年秋,铅云低垂,谢渊策马疾驰在开封城外的官道上。枯黄的野草在风中瑟缩,道路两旁坍塌的堤岸如断骨般横陈,断裂的木桩斜插在泥泞中,仿佛是大地溃烂的伤口。远处黄河浊浪排空,裹挟着折断的树木与房屋残垣,如万兽奔腾般咆哮着冲刷河岸。谢渊勒住缰绳,望着对岸一片泽国,沉没的村庄仅露出屋顶,幸存的百姓抱着树干在浊流中沉浮,凄厉的哭喊刺破苍穹,让人心悸。

\"大人,这已是今年第二次决口。\" 师爷赵文脸色惨白如纸,怀中的灾情奏报被冷汗浸透,字迹晕染模糊,\"河道衙门的记录残缺不全,连上次决口的具体位置都无从查证。\" 他声音发颤,手指死死攥着缰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谢渊翻身下马,踩着及膝的淤泥走向决口处。腐臭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弯腰捡起半块刻着 \"元兴十年修\" 字样的石碑,石碑表面布满青苔,字迹斑驳难辨。指腹摩挲着那凹凸不平的碑文,他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一阵刺痛:\"百年间黄河决口数十次,却无完整记载。如此治河,与盲人摸象何异?\" 他攥紧石碑,碎石划破掌心,鲜血滴落在泥水中,瞬间被浊流吞噬,仿佛从未存在过。

当夜,驿站内油灯昏黄。谢渊伏案疾书,案头堆满残破的河防图册,纸张边缘卷边泛黄,多处被虫蛀出孔洞,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狼毫笔尖悬在宣纸上良久,终于落下:\"陛下,臣奏请建立黄河水患编年档案库,按干支纪年收录历代河患,辑舆图、汇奏疏、采民谣,使治河者有典可依!\" 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墙上,时而扭曲,时而拉长,如同他此刻起伏不定的心情。

谢渊的书房内,檀香萦绕,却难掩空气中的凝重。案头铺着新绘的《档案库规制图》,朱砂标注的库房布局清晰可见。他握着竹尺反复丈量图纸,突然停下,眼神坚定:\"档案柜要用山西铁梨木,此木坚硬防虫,可保百年不坏。锁具需暗合《鲁班经》机关,非知诀窍者不得开启。\"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师爷赵文小心翼翼递上奏折草稿,双手微微颤抖:\"大人,工部驳回建库申请,称 ' 耗费钱粮,徒劳无功 '。\"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瓦片碎裂声。谢渊快步推开窗,只见黑影一闪而过,地上散落着半块带泥的砖石,还带着新鲜的痕迹。他盯着砖石,眼神冰冷如霜,心中已然明了几分。

深夜,谢渊独自翻阅旧档。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张匿名字条,字迹潦草:\"河患记录,动人心魄,莫要自误。\" 他将字条凑近烛火,看着火焰慢慢吞噬纸张,嘴角泛起一抹冷笑:\"越是阻拦,越说明其中必有隐情。\" 窗外,乌云遮蔽月光,一场暴雨即将来临,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文华殿内,金砖地面倒映着摇曳的烛影,气氛庄严肃穆。谢渊怀抱厚重的《建库疏》,蟒袍上的獬豸补子泛着冷光。他跪在丹墀,挺直脊背,声音响彻大殿:\"陛下,黄河水患乃国之大患,若无完整记录,何以知河患规律?何以定长久之策?此档案库是治河的根基,更是万千百姓的希望!\" 他的话语中饱含着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对治河的坚定信念。

工部尚书周崇礼出列,象牙笏板微微颤抖,额角渗出细密汗珠:\"谢大人,建库需征调民夫三千,耗费白银二十万两。国库空虚,此等奢靡之举,实不可取!\" 他眼神闪烁,不敢直视谢渊,话语中满是推诿之词。

\"奢靡?\" 谢渊猛地抬头,眼中怒火熊熊,仿佛要将一切不公都焚烧殆尽,\"去年河防修缮虚报开支三十万两,那些白银都用在了何处?\" 他展开一卷残破的账本,纸张边缘破损,墨迹斑驳,\"正德县河道衙门的记录,竟将 ' 三年决口五次 ' 篡改为 ' 一次 ',如此欺上瞒下,难道不是奢靡?这是拿百姓的性命在开玩笑!\" 他的声音如惊雷般在殿内炸响,震得众人心中一颤。

殿内一片哗然。德佑帝手指敲击龙案,神色凝重:\"谢卿所言,可有实证?\"

\"臣已派人暗访!\" 谢渊从袖中掏出一叠证词,纸张边缘还带着水渍,那是奔波取证时留下的痕迹,\"这是河工的口述,是沿岸百姓的联名状!若不建立档案库,真相将永远被掩埋,更多的百姓将遭受水患之苦!\" 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字字如重锤敲击人心,饱含着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和对百姓的责任担当。

最终,德佑帝下旨:\"准奏!限三月内筹备完毕。\" 谢渊叩首谢恩时,瞥见镇刑司大太监王真与周崇礼交换了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心中警铃大作,他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山西潞州的铁梨木林场内,阳光炙烤着大地。谢渊亲自查验木材,粗壮的树干横七竖八堆放在空地上,散发着浓郁的木香。他用匕首刮开树皮,观察木质纹理,眼神专注:\"此木年轮细密,质地坚硬,正合所用。\" 他的话语中透着专业与严谨。

\"大人!\" 一名衙役气喘吁吁跑来,满脸焦急,\"木材商称朝廷欠款未结,拒绝供货!\" 谢渊赶到商铺,只见掌柜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文书,脸上带着挑衅的神色:\"谢大人请看,工部早已发函,叫停一切采购。\" 文书上工部大印鲜红刺目,墨迹却未完全干透,显然是刚刚伪造的。

深夜,存放木材的仓库突发大火。火光冲天,热浪扑面而来,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谢渊冒着火舌冲进火场,隐约间,他看见几个黑影在火场外围徘徊,其中一人腰间的镇刑司腰牌在火光中一闪而过。当大火扑灭时,价值万两的木材已化为焦炭,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这场阴谋。

正当谢渊四处筹措木材时,一封匿名举报信送至德佑帝手中:\"谢渊借建库之名,中饱私囊,与木材商勾结牟利!\" 镇刑司缇骑如狼似虎包围衙署,谢渊被强行带走时,怀中还紧抱着《档案库规制图》,那是他心血的结晶,也是治河的希望。

诏狱内,刑具寒光闪烁,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恐惧。镇刑司指挥使张彪手持皮鞭逼近,眼神凶狠:\"谢渊,招了吧!\" 谢渊嘴角带血,却大笑出声,笑声中充满了对邪恶的蔑视:\"你们越是着急,越证明档案库戳中了你们的痛处!黄河水患记录里,藏着多少贪腐的秘密?你们以为这样就能阻止我吗?\"

千钧一发之际,玄夜卫统领李正率人闯入,甲胄碰撞声打破了诏狱的死寂:\"陛下有旨,即刻放人!\" 原来,谢渊早已将收集的证据 —— 篡改的河防记录、官员与商人的往来信件,暗中送呈德佑帝。当真相大白时,王真与周崇礼脸色惨白如纸,他们的阴谋终究未能得逞。

档案库破土动工之日,却无人愿做监工。烈日高悬,谢渊挽起衣袖,亲自搬砖砌墙,汗水湿透了他的官袍。\"我不信,没有他们,这库就建不起来!\" 他的话语坚定有力,粗粝的砖石磨破了手掌,鲜血染红了砖块,但他毫不在意。

老河工刘老汉抹着眼泪加入,声音哽咽:\"谢大人,俺们信你!当年俺爹就死于瞒报的决口,这档案库里,藏着俺们河工的命啊!\" 越来越多百姓自发参与,他们肩挑背扛,在尘土飞扬中筑起库房的根基,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谢渊的信任。

然而,建成的档案柜却频频失窃。谢渊连夜蹲守,终于在一个雨夜发现端倪:镇刑司的人利用特制工具,试图破解《鲁班经》机关。他带领玄夜卫当场擒获盗贼,从其口中得知,有人妄图销毁记载着贪污证据的河患档案。他握紧拳头,心中的怒火再次燃起,他发誓一定要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档案。

档案库竣工前夕,一场特大暴雨席卷黄河流域。谢渊冒雨查阅档案,泛黄的舆图上,历代决口位置如密密麻麻的伤疤,刺痛着他的双眼。突然,他发现永乐年间的记录存在重大疑点:某段河道标注 \"十年未决\",可当地民谣却唱 \"三年两决,白骨盈野\"。

\"彻查!\" 谢渊拍案而起,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决心。顺着线索,他找到了当年幸存的河工。老人颤巍巍从墙缝里掏出一卷血书,双手不停地颤抖:\"元兴帝二十三年,河道总督贪墨修河银,强令隐瞒决口真相......\" 那血书承载着无数人的冤屈和血泪。

王真得知消息后,亲率缇骑包围档案库。火把将夜空照得通红,缇骑的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谢渊手持血书,站在库房门前,眼神坚定如铁:\"你们销毁得了档案,销得了民心吗?这些档案是百姓的命,是治河的根,你们休想毁掉!\" 千钧一发之际,德佑帝圣旨到:\"谢渊所奏属实,涉案人等,即刻查办!\" 正义终于降临。

在谢渊的主持下,档案库制度不断完善。设立专职典吏,制定《档案管理条规》,明确 \"损毁档案者,斩立决\";每卷档案一式三份,分存京师、河道衙门与地方州府。他还亲自编写《河患检索指南》,详细说明查阅方法,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当第一份完整的水患档案装订成册时,谢渊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眼中满是欣慰与感慨。窗外阳光洒落,照亮了档案封皮上 \"德佑十二年黄河决口实录\" 几个字。这一刻,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都化作了守护百姓的坚定信念。

片尾

德佑十三年,德佑帝下旨将水患档案库制度推广全国。各地纷纷效仿,长江、淮河等流域也建起档案库。谢渊不辞辛劳,四处巡视指导,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他都亲自讲解档案库的重要性,传授管理经验。

\"大人,御史台弹劾您越权!\" 师爷神色紧张地递上奏折。谢渊微微一笑,将奏折投入火盆,火光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只要能摸清河患规律,护百姓平安,这罪名,我担了又如何?\"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黄河水正缓缓流淌,带着希望奔涌向前。

如今,黄河沿岸的百姓每逢水患时节,便会前往当地的档案库。他们抚摸着铁梨木档案柜,看着泛黄的舆图和奏疏,口中传颂着谢渊的事迹:\"多亏了谢大人建的档案库,让治河有了依凭,咱老百姓才能少遭些水患的罪。\" 各地的治河官员也常聚于档案库中,依据前人的记载商讨治水良策,谢渊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守护百姓、治理水患而不懈努力。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建水患档案库,可知治河之要,在于知往鉴今;治国之道,贵在明察秋毫。其以铁梨木为骨,筑千年档案之基;以《鲁班经》为盾,护历史真相之秘。此库非独藏河患之变,更载人间之正道。谢公不畏强权,不惧生死,终使黄河水患昭然于世,为当世治河者立不朽之典范。今之治河护民者,当效谢公之勇,守此库,护此史,方不负黎民所托,社稷所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