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31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卷首语

《警世贤文?勤奋篇》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谢渊释褐入仕,弃翰林而赴工部,非不知脂膏之地难濯,实因寒梅之香已沁入骨髓 —— 父之血谏、民之饥苦、朝之积弊,皆化作腰间玉佩的凛冽寒光。当他在典籍室拂去三十年尘埃,指尖触到被篡改的账册,便知此身已入洪流,唯有以梅枝为剑,方能在贪腐浊流中,辟出一条清正之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奉天殿丹墀铺着太和砖,新科进士乌纱帽上的银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谢渊却垂手而立,青衫下摆被穿堂风掀起角边,露出素绢内衬上暗绣的寒梅,针脚间藏着 \"清正\" 二字的篆体。

\"谢渊,观政衙门拟翰林院庶吉士,可有意否?\" 吏部尚书李邦彦的声音里带着试探,他记得二十年前,谢承宗正是在此地撕碎了詹事府的官牒,此刻案头的《谢侍御弹劾录》残页上,\"漕运贪腐\" 四字仍染着褐色斑点。

\"回大人,\" 谢渊的声音如松枝般清越,\"《大吴会典?工部卷》开宗明义:' 百工之事,国之基也。' 渊虽不才,愿随父亲足迹,查核工程案牍,为匠人争工食,为朝廷固根基。\"

丹墀下响起压抑的嗤笑。二甲进士张修远肘击同榜王汝贤,乌纱帽翅跟着晃动:\"放着玉堂金马不做,偏去啃工部的烂账 —— 没听说西华门修缮案的物料折耗,能养肥三个太府寺?\" 王汝贤望着谢渊腰间玉佩,忽然想起家中老仆曾说,此玉与二十年前血谏漕运的谢侍御所佩别无二致,喉间便如塞了棉絮,半句笑话也接不得。

文华殿西廊,致仕刑部侍郎周勉扶着朱漆廊柱,浑浊的目光追随着谢渊的身影。他记得泰昌年间的雪夜,谢承宗正是在此处将《漕运贪腐证据录》塞进他的官轿,玉坠上的寒梅纹还沾着血渍。此刻看见谢渊路过廊柱时,指尖在 \"愿将赤血化梅香\" 的旧刻上轻轻一叩 —— 新漆虽掩住字迹,却掩不住石面上的凹痕。

工部典籍室的木门 \"吱呀\" 推开,霉味混着虫蛀的气息扑面而来。谢渊取下腰间玉佩,用红绳系在窗棂上,寒梅纹在逆光中投下剪影,恰如父亲血书中那朵永不凋零的梅。他踩着吱嘎作响的木梯,取下积尘的《皇城修缮志》,元兴十七年的卷宗封皮上,\"西华门修缮\" 四字的朱批已褪成浅红,像道愈合的伤疤。

泛黄的纸页间,雌黄涂改的痕迹格外刺眼。\"物料折耗银三万两\" 的条目下,渗出底下的小楷 \"实耗八千两\",墨迹新鲜得能辨出笔锋转折。谢渊的指尖忽然顿在页脚 —— 半枝寒梅纹用松烟墨绘成,梅尖朝西,正是当年清流党传递密信的暗号。更令他心悸的是,\"太府寺\" 三字的提按转折,与父亲手札中 \"漕运司\" 的写法如出一辙。

掌案郎中李大人的接风宴设在醉仙居顶楼,越州锦缎的桌围在烛火下泛着珠光。谢渊盯着盘中的清蒸鲈鱼,鱼腹里填满龙涎香薰过的糯米 —— 这是太府寺宴请的标配,与典籍室中被盗的元兴二十年账册包装用的是同一种香料。\"谢公子初入仕途,\" 李大人的玛瑙杯碰在谢渊的青瓷盏上,溅出几滴葡萄酒,\"工程上的 ' 例得扣除 ',原是官场通例......\"

谢渊忽然瞥见对方靴底沾着的银粉。那是工部典籍室封存账册的火漆银屑,他今早开箱时曾沾在指尖。此刻李大人靴底的银屑与账册封泥的缺损处完全吻合,而对方袖口若隐若现的纹路,正与父亲残图上的私兵标记一致。

子夜的典籍室漏下月光,谢渊借着松明子的微光比对律条。《大吴律?厩库律》明载 \"物料折耗不得过一成\",而西华门修缮案的折耗竟达六成,更可疑的是工食簿上,十七个匠人姓名被反复划改,最新的墨迹里混着朱砂 —— 那是太府寺做账的专用颜料。

房梁传来瓦片轻响时,谢渊已吹灭烛火。他贴着墙根挪动,月光在西北角砖缝里勾出半张纸角的轮廓。小心撕下,泛黄的宣纸上,父亲的小楷力透纸背:\"元兴十七年冬,西华门石价浮冒事,与太府寺右曹王崇年相关,其靴底有......\" 字迹在此处被撕断,断口处的毛边显示是仓促间所为。

片尾

寒梅初绽的深夜,谢渊将父亲的残页夹入《西华门修缮志》,玉佩在窗棂上投下的影子恰好覆盖 \"太府寺\" 三字。他不知道,此刻掌案郎中李大人正在密室与太府寺飞贼密谈,案头堆着刚从典籍室盗出的元兴二十年工食账册,每本账册的扉页都画着新鲜的纹路 —— 那是给幕后主使的报信暗号。

更鼓敲过三声,致仕老臣周勉的马车停在工部后巷。老人抖开棉袄,露出藏在贴身处的黄绫密旨,泰昌帝的朱砂批语在灯笼下分外醒目:\"萧氏官窑砖纹与越州弩箭模具同出一窑,太府寺王崇年必涉其中。\" 他望着典籍室的灯火,想起谢承宗临刑前托人带出的话:\"若吾儿入工部,必看元兴十七年卷宗页脚。\"

夜风掠过廊檐,将谢渊的青衫吹得猎猎作响。他摸着镇纸上 \"清正\" 二字,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焚烧账册的气味 —— 那是松烟墨混着雌黄的焦香,与二十年前诏狱里焚烧血书的味道一模一样。玉佩在胸前发烫,仿佛在提醒他,当年父亲未能走完的路,此刻正从他的笔尖重新延伸。

而在太府寺深处,王崇年盯着密探送来的《谢渊行状》,目光停在 \"腰间玉佩\" 的描述上。他记得泰昌年间的诏狱,谢承宗就是握着这样的玉佩,在墙壁上画下最后一朵寒梅。此刻他捏碎手中的狼毫,墨汁溅在密折上,将 \"谢承宗之子\" 五个字染得通红,像极了当年诏狱墙上的血痕。

(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