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23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玄桢记 第23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0 14:25:14

卷首语

《论语?季氏》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当谢渊策论如惊雷破雾,震碎贪腐者的太平迷梦,太府寺内的权臣显贵便如触须被灼的巨蟒,于阴湿处吐信示威。王尚书捏碎的不只是茶盏,更是二十年经营的贪腐网络;他部署的查抄令,亦非止于**,而是妄图绞杀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且看青史之上,邪不压正,从来不是书生空想,而是无数如谢渊者以血墨相争的必然。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永熙二年九月初七,戌初刻。太府寺后堂烛影摇红,青玉案上的狻猊香炉吐着龙涎香,却掩不住室内凝滞的杀机。王崇年盯着案头《工部革新十策》抄本,指节碾过 \"激变商民案实为构陷\" 的朱批,忽听得 \"咔嚓\" 一声,羊脂玉茶盏在掌心碎成齑粉。

\"大人!\" 贴身幕僚陆明远慌忙扶住他颤抖的手腕,见血珠混着茶水渗进策论纸页,将 \"太府寺右曹郎中王崇年主理\" 的字句染得猩红。王崇年却恍若未觉,目光落在抄本末章的 \"贪腐连坐法\" 上 —— 那条款分明是对着他的项上人头而来。

他忽然开口,声音像生锈的门轴,\"萧烈殿下让我们在商民诉状里掺私盐案底,嫁祸谢承宗。如今这小子竟从元兴十七年的海塘砖里翻出窑口印记......\" 他猛然抬头,眼中闪过狠厉,\"去告诉扬州砖窑的王九,把当年的窑籍全部烧毁,再派人盯着老石匠的家人 —— 若敢多嘴,就送去越州当苦力。\"

陆明远刚要退下,王崇年又唤住他,从袖中掏出半幅黄绫:\"拿着这道空白圣旨,去五城兵马司。凡是敢私藏策论的书肆,以‘通敌’论处。尤其文墨轩,当年谢承宗的血书就是从那里流出......\" 他指尖划过黄绫上的蟠龙纹,\"记住,要让百姓知道,妄议朝政者,便是这个下场。\"

亥时三刻,太府寺西侧门。二十名玄夜卫装束的汉子鱼贯而出,每人腰间悬着刻有太府寺暗纹的铜牌 —— 那是王崇年豢养的私兵。为首者接过陆明远递来的策论抄本,在 \"元兴帝北征折耗案\" 处画了红圈:\"大人放心,卑职会在策论里夹带越州锦缎,坐实谢渊勾连外敌。\"

王崇年望着他们消失在夜色中,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雪夜。那时他还是太府寺员外郎,奉魏王萧烈之命,将伪造的商民诉状呈给元兴帝萧珏。诉状里写着谢承宗 \"苛待商民,致三百人围堵漕运衙门\",却只字不提太府寺私扣三成漕粮的事实。\"可惜啊,\" 他对着烛火冷笑,\"谢承宗到死都不知道,他追查的私盐案,不过是我们转移军资的幌子。\"

子时初刻,密道开启。襄王萧漓的特使从暗门进入,袖中露出半方刻着的玉印:\"尚书大人,殿下听闻谢渊提及海塘砖的‘萧’字印记,甚是关切。当年元兴帝分封时,襄王封地的窑口标记......\"

\"休要多言!\" 王崇年打断他,将碎茶盏踢入炭盆,火星溅在 \"萧\" 字印记上,\"告诉殿下,老朽自会处理。当年能让谢承宗的血书变成‘激变证据’,如今也能让谢渊的策论成为‘通敌罪证’。\" 他忽然取出一份盖着通政司官印的公文,\"明日早朝,便用这个 ——\"

公文标题赫然是《谢渊私通越商,策论藏逆》,内页黏着半片越州锦缎,缎面山形纹与谢渊策论的落款墨痕重叠,像极了刻意伪造的暗记。王崇年望着公文,想起白天收到的密报:谢渊的策论副本已送入通政司。\"很好,\" 他喃喃自语,\"你送证据,我便送罪名,这朝堂之上,从来不是黑白分明,而是胜者执笔。\"

丑时三刻,谢府东侧巷。老石匠的儿子被人拖进巷口,布袋里掉出半块海塘砖,砖底 \"萧\" 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为首的玄夜卫抽出佩刀,刀鞘上的太府寺纹章闪过寒芒:\"说!你爹刻砖时,还跟谁见过面?\" 少年紧咬嘴唇,鲜血从嘴角流出,却始终不发一言 —— 他不知道,此刻谢渊正在书房对照元兴十七年的《窑口册》,发现所有标着 \"萧\" 字的砖窑,都在襄王封地的管辖范围内。

片尾

太府寺的密令随着五更梆子传遍九门,查抄的火把映红了文墨轩的匾额。王崇年望着案头新送来的《越商密约》抄本,嘴角勾起冷笑 —— 这份伪造的密约,将谢渊的策论主张与越**情巧妙嫁接,明日早朝,便可坐实其 \"通敌\" 之罪。然而他不知道,谢渊早已从老石匠的海塘砖、陆凯的残页、以及父亲遗留的漕运图中,拼凑出当年太子党争与贪腐网络的关联;更未料到,那半块刻着 \"萧\" 字的砖,正成为揭开襄王与太府寺勾结的关键证物。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谢府,谢渊望着窗外被烧毁的书肆残骸,手中握着刚收到的密信:\"王崇年连夜伪造越商密约,明日将在朝堂发难。\" 他摸出父亲遗留的寒梅玉佩,玉佩夹层里,正是二十年前谢承宗未能呈给元兴帝的海塘砖窑记录。此刻,玉佩与案头的策论副本、太府寺分赃账册、商民诉状原件摆在一起,形成一道跨越二十年的证据链。而在太府寺后堂,王崇年正对着铜镜整理朝服,却未注意到袖口沾着的龙涎香,与当年陷害谢承宗时用的香粉,气味分毫不差 —— 那是越州进贡的秘制香,全大吴只有三人用过。

(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