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1025章 朝论每思贤士苦,庭议常惜栋梁沦

卷首语

《大吴会要?新政录》载:自魏进忠伏诛已历数载,彼时天下初定,乱象犹存。帝萧桓心怀壮志,欲振朝纲,遂大行新政,决意彻查清算阉党余孽,整肃官场吏治,以正朝纲,以安民心。

一日,帝于朝堂之上,与群臣共议西北军饷诸事。其间,帝亲览旧档,目光扫处,忽见谢渊之名,不禁神色凝重,手中朱笔戛然而止,喟然长叹曰:“想当年,谢渊冒死谏言,力阻克扣军饷之举,其言辞恳切,字字泣血,情真意切,朕竟悔当初未听其言,致有今日追思之憾!” 此语一出,朝堂阶下顿时一片死寂,众人皆噤若寒蝉,唯闻殿外风声呜咽。

越日,帝之喟叹迅速传遍朝堂内外。时逢吏部正拟新选官规,旨在选拔贤能,革新吏治;户部亦忙于核校盐铁旧账,力求厘清财政,开源节流。百官于新政研讨之际,每每论及,无不提及谢渊。或忆其于朝堂之上,据理力争,勇抗权势之凛凛英姿;或叹惜其精心谋划之良策,竟被无端沉埋,终不得施展。众人思及于此,皆不禁怅然若失,感慨万千。

忠魂遗志

紫殿风清扫旧尘,良臣寒骨埋尘坌。

直言曾折奸佞锐,遗策今苏黎庶贫。

朝论每思贤士苦,庭议常惜栋梁沦。

新政当承未竟志,莫教青史再含颦。

早朝散时,秋霜未消,宫道青石板上凝着薄白。萧桓提及谢渊的话语,如晨雾漫过朱红宫墙,先在各部堂官间传开,又顺着廊庑飘进各司署。太子太保沈敬之拄着檀木拐杖走在最前,拐杖头叩击石板,笃笃声响里满是沉郁,身后几位老臣亦步亦趋,没人先开腔,却都默契地放慢了脚步。

“谢玄桢(谢渊)当年在文华殿,为西北军饷与魏进忠拍案对峙,”沈敬之忽然停步,转身看向众人,霜白胡须上沾着细碎的霜花,“他把军饷亏空的账册拍在御案上,墨汁溅脏了绯色官袍也毫不在意,只喊‘陛下若信奸佞,边关必乱’。那时老夫拉他衣角,他却回头说‘沈公,我若退了,戍卒就要冻毙荒野’。”

尚书令楚崇澜闻言,指尖摩挲着袖中半枚竹制书签——那是谢渊当年赠他的,竹纹间还留着谢渊批注《盐铁论》时的墨痕。“何止军饷,”他接口道,“谢公当年递的《民生疏》,开篇就说‘百姓之贫,非惰也,税重也’,力主废魏党设的‘织造附加税’。如今我们推行新政,废的正是这苛税,江南织造局的奏报刚到,说织户们都在念谢公的好。”

兵部尚书秦昭按了按腰间的佩刀,刀穗是西北戍卒所赠的粗麻线编的。“当年戍卒断粮三月,是谢公乔装成商贩,私运二十石麦饼入营,”他声音发哑,“魏进忠告他‘通敌资寇’,他在天牢里还写密信给我,说‘秦兄,守住边关,莫让我的麦饼白送’。如今军饷足额,烽火台林立,可谢公再也看不到了。”

年轻的吏科给事中赵毅跟在队尾,听得眼眶发红。他虽未见过谢渊,却在整理旧档时读过那封天牢密信,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沈公、楚公,”他上前一步,“如今选贤令推行,我们是不是该把谢公的事迹写进《新官守则》?让后辈知道,何为‘为官当忠’。”沈敬之闻言颔首,拐杖又叩了叩石板,这一次,声响里多了几分坚定。

吏部衙署的窗棂糊着新的桑皮纸,阳光透进来,在案上的旧卷宗上投下光斑。沈敬之回到署中,便让吏员取来当年谢渊任职吏部时的存档,木盒打开时,一股樟香混着墨香扑面而来,最上面是一本《选官刍议》,封皮已被翻得发毛。

“你看这里,”沈敬之指着其中一页,对吏部右侍郎陆文渊说,“谢公主张‘选官不问出身,但看实绩’,当年他举荐苏州小吏李董,说‘此子在县丞任上,三个月厘清积案四十起,比世家子弟强十倍’。魏进忠骂他‘引寒门乱朝堂’,他却硬顶着把李董保了下来。”

陆文渊俯身细看,只见页边有谢渊的朱批,字迹遒劲:“官者,民之牧也,牧者当知草枯苗荣,而非论门阀高低。”他想起昨日李董从苏州送来的奏报,说当地秋粮亩产比去年增三成,忍不住叹道:“如今李董已是苏州知府,百姓为他立了德政碑,这都是谢公当年的眼光。可惜谢公没能看到,他保下的寒门士子,如今都成了新政的骨干。”

吏员端来热茶,沈敬之却没碰,伸手从卷宗下抽出半块干透的麦饼——那是谢渊当年去西北赈灾时,从怀里摸出来给流民的,后来被流民辗转送到吏部,沈敬之一直存着。“这麦饼比黄金还重,”他摩挲着麦饼上的齿痕,“谢公说‘当官的若吃不下百姓吃的苦,就别占着百姓的粮’。如今我们拟新选官规,第一条就得加‘亲赴基层三月’,这是谢公教我们的。”

陆文渊点头,提笔在新拟的《选官规》上写下“以谢渊为鉴,务求真才”八个字。窗外的秋风卷着银杏叶飘进来,落在《选官刍议》上,仿佛在为这份迟来的践行,添一抹无声的呼应。

尚书省议事厅的烛火点到第三根时,楚崇澜仍在翻谢渊的《民生策》。案上摊着两卷文书,一卷是谢渊的手迹,纸边有被水浸过的皱痕——那是当年魏党查抄谢府时,谢夫人藏在水缸里才保住的;另一卷是工部郎中江澈的治水奏疏,字迹虽异,“疏水而非堵水”的核心却如出一辙。

“谢公当年勘察江南水患,在太湖边住了半个月,”楚崇澜用银箸指着《民生策》中的治水图,“你看这道引流渠,他标着‘绕田而行,不毁一苗’,江澈如今修的主干渠,走的正是这个线路。前日江澈来信说,当地老河工都记得,当年谢大人跟着他们踩泥巴,裤脚全是淤斑。”

工部尚书冯衍凑过来,指腹抚过谢渊画的水闸示意图:“这‘叠石水闸’的法子,比我们之前用的木闸结实十倍,魏党当年说这是‘劳民伤财’,把图纸烧了,还好谢公留了副本给我。如今江南水闸建成,今年秋汛没淹一亩田,这都是谢公的心血没白费。”

户部尚书周霖捧着盐铁账册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激动:“楚大人,谢公当年提的‘盐课分户管理法’太管用了!之前盐商勾结官吏,私吞盐税三成,如今我们按谢公的法子,把盐课分到州县核算,这个月的盐税就比上月多了六成,而且百姓买盐的价钱降了一半。”

楚崇澜闻言,拿起朱笔在《民生策》的封皮上题了“新政之基”四字。烛火跳着溅出火星,落在谢渊的签名上,他下意识地用指腹按灭,指尖触到纸页上的凹痕——那是谢公反复修改时留下的指印。“谢公虽不在了,但他的法子还在,”楚崇澜轻声道,“我们把这些策论编印成册,发给各州府,让天下官员都学学,什么是真的为民做事。”

都察院的夜总是比别处沉,左都御史虞谦对着一盏孤灯,翻着魏党构陷谢渊的卷宗。最上面的是谢渊的狱中血书,纸页泛黄,“臣无通敌之心,唯怀报国之志”十个字,是用指甲蘸着血写的,笔画边缘还留着指甲划过的裂痕。

“当年魏进忠让人把谢公的奏疏全换成了‘反诗’,呈给陛下,”虞谦的手指捏得指节发白,指腹在“通敌”罪名下反复摩挲,磨得纸边起毛,“谢公在朝堂上辩白,拿出军饷账册当证物,魏党却让人当场烧了,说‘奸贼伪造证据’。老夫当时就在场,看着谢公被锦衣卫(玄夜卫)拖走,他回头喊‘虞兄,帮我把账册残页收好’,声音都哑了。”

内阁阁老杨启(掌监察)推门进来,带来了新查到的证据——魏党亲信的供词,上面写着“是魏公让我们买通狱卒,不给谢渊水喝,逼他画押”。“这些狗贼,”杨启把供词拍在案上,“谢公在狱中渴了三天,却宁肯舔墙上的潮气,也不画那个‘反’字。如今我们清算余孽,第一个要办的,就是当年害谢公的狱卒和笔吏。”

虞谦拿起血书,对着灯光照了照,背面隐约有淡淡的字迹,是谢渊写的《监察要则》:“御史当如剑,斩奸佞而不避权;当如镜,照冤屈而不欺心。”“你看,”他把血书递给杨启,“谢公到死都在想监察的事。如今我们整肃御史队伍,就按他写的这个来,敢徇私的、敢避祸的,一律罢官。”

窗外的梆子敲了三下,杨启把血书小心收好,放进特制的木盒里。“明日早朝,我们把这些证据呈给陛下,”他沉声道,“不是为了追封,是为了让所有人都知道,谢公是冤的,忠良是不会被埋没的。”虞谦点头,孤灯的光映在两人脸上,也映在血书的残页上,红得像从未冷却的赤诚。

吏部的选官册上,寒门士子的名字占了三成,温庭玉(吏部左侍郎)用朱笔圈出一个叫“陈默”的书生,备注着“谢渊当年举荐,因魏党打压未仕”。“这个陈默,在江南教农桑五年,写的《蚕桑新法》很有用,”温庭玉对陆文渊说,“谢公当年的举荐信里写‘此子肯蹲田埂,能成大器’,我们这次把他补到户部,管农桑事务正好。”

户部衙署里,方泽(户部右侍郎)正盯着漕运账册,上面的损耗率从去年的三成降到了一成。“这都是谢公的法子,”他指着账册上的“分段监运”字样,“谢公说‘漕运贪腐,多在中途换船时’,让每段都设监官签字,谁出问题找谁。如今漕船到京,米袋都是封好的,再也没人敢私拆了。”

礼部的科举新题拟好了,吴鼎(礼部尚书)圈定了“农桑利弊论”作为考题,旁边批注着“谢渊当年言‘科举当考实务,而非死记经书’”。“之前的科举,考的都是八股文,选出的官连麦苗和杂草都分不清,”吴鼎对侍郎贺安说,“谢公当年就骂‘这样选官,是让书生误国’,如今我们改考题,就是要选能做事的人。”

刑部的狱牢里,郑衡(刑部尚书)正在复核当年谢渊平反过的“苏州盗牛案”。卷宗上有谢渊的批注:“民家丢牛,如丢半条命,不可轻判”。“谢公当年为了这个案子,亲赴苏州查了十天,找出了真凶,还了平民清白,”郑衡叹道,“如今我们平反魏党冤案,就要学谢公,不避权贵,只认证据。”

工部的工坊里,卢浚(工部右侍郎)正看着工匠们造新式农具,图纸是谢渊当年画的“曲辕犁”改良版。“谢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犁比旧犁省力三成,”卢浚拿起一把刚造好的犁,“等明年春耕,发到江南去,百姓种地就不用那么苦了。谢公没做完的事,我们接着做。”

京郊的“忘忧茶肆”里,几张方桌拼在一起,沈敬之、孟承绪、纪云舟几位老臣围坐,桌上摆着一壶青梅酒——那是谢渊当年亲手酿的,谢府被抄后,是纪云舟冒着风险藏下来的,如今酒坛封泥已裂,酒香淡得像隔年的记忆。

“英宗在位时,谢公还是个小御史,就敢弹劾国舅爷贪腐,”孟承绪(中书令)给众人倒酒,酒液清冽,映着窗外的银杏黄,“当时英宗把他贬到云南烟瘴地,他走之前还跟我说‘孟兄,我虽走了,但弹劾的奏疏我抄了十份,总会有人看到’。这份韧劲,如今的年轻官员里少见啊。”

纪云舟(侍中)端起酒杯,却没喝,只是闻了闻:“谢公回来后,就开始查魏党,他把魏党贪腐的证据藏在《论语》的夹层里,每天带在身上。有一次魏进忠搜他的身,他把书吞进嘴里,差点噎死,才保住了证据。后来那些证据,成了我们清算魏党的关键。”

沈敬之喝了口酒,辣得眼角发红:“谢公的夫人来找过我,说谢公在天牢里,最后说的是‘告诉陛下,江南的水渠该修了,西北的军饷该发了’。他到死都没说自己的冤屈,只想着百姓和边关。如今陛下终于醒了,可谢公却看不到了。”

茶肆老板端来一盘麦饼,是按谢渊当年的法子做的,粗面里掺了野菜。“几位大人,”老板轻声说,“小的父亲当年是西北戍卒,吃过谢大人送的麦饼,总说谢大人是活菩萨。如今听说朝廷在推行谢大人的法子,小的这麦饼,就当给谢大人上杯酒。”老臣们闻言,都默默拿起麦饼,嚼得格外慢。

西北边关的烽火台刚建成第十二座,蒙傲(大将军)站在台顶,望着远处的戈壁,手里捏着半枚铜符——那是谢渊当年给戍卒发的“求救符”,说“看到这个符,不管多远,我都来送粮”。如今烽火台的狼烟升起,传递的是捷报,而非求救信号。

赵烈(西北参将)捧着捷报上来,上面写着“鞑靼退至漠北,三年不敢南犯”。“将军,这都是托谢公的福,”赵烈声音洪亮,“当年军饷欠发,是谢公私运粮饷来;如今我们按谢公的法子,在烽火台周围开垦屯田,粮草够吃了,将士们打仗也有劲儿了。”

蒙傲指着台下的屯田,田里的麦长势正好:“谢公当年说‘边关要稳,先让戍卒有饭吃’,我们现在屯田的法子,就是他当年写在密信里的。你看那些老兵,都在田埂上插着小木牌,写着‘谢公之田’,说要让子孙都记得,是谁让他们能在边关安家。”

军卒们抬来一坛酒,是用屯田种的粮食酿的,酒坛上刻着“谢公同饮”四个字。“将军,”一个老兵上前道,“当年谢大人送麦饼来,说‘等打退鞑靼,我们喝庆功酒’,如今庆功酒有了,谢大人却不在了,我们敬他一杯。”蒙傲点头,亲自斟酒,洒在烽火台的基石上,酒液渗进石头缝里,像在诉说迟来的敬意。

夕阳西下,烽火台的影子拉得很长,蒙傲把那半枚铜符挂在台顶的旗杆上,铜符在风里叮当作响。“谢公,”他对着南方轻声道,“边关稳了,百姓安了,你的心愿,我们替你实现了。”

苏州的田埂上,李董(苏州知府)正跟着老农查看新麦,麦穗饱满,沉甸甸的压弯了麦秆。老农蹲下身,抚摸着麦秆,对李董说:“李大人,这‘分段育苗法’,还是当年谢大人教我们的,说‘早育苗,晚移栽,不怕倒春寒’。如今麦子亩产增三成,我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李董望着成片的麦田,想起当年谢渊在苏州当县丞时的情景——谢渊蹲在田埂上,把自己的官靴脱下来,给脚磨破的老农当垫子,手把手教他们育苗。“谢公当年说,‘当官的要把百姓的田当自己的田种’,”李董对身边的县吏说,“如今我们设的‘农桑学堂’,就是按谢公的意思办的,要让每个农户都学会新法子。”

江南水渠边,江澈(工部郎中)正在检查水闸,几个老河工围着他,指着水闸说:“谢大人当年画的图纸,我们都记在心里,这水闸的位置、高度,跟他画的一模一样。他说‘水渠要顺着地势走,不能硬来’,如今这水,想浇哪块田就浇哪块田,太方便了。”

浙江布政使秦仲带着赈灾银来到灾区,百姓们捧着新收的玉米迎上来,说:“秦大人,这玉米是谢大人当年从番邦引来的种子,说‘多种杂粮,不怕灾年’。如今灾年也有收成,我们都记得谢大人的好。”秦仲把赈灾银分给百姓,说:“朝廷推行新政,就是要完成谢大人的心愿,让大家都能吃饱穿暖。”

傍晚的炊烟升起,李董和江澈坐在田埂上,吃着老农送来的玉米饼。玉米饼的香气里,仿佛混着谢渊当年的笑声。“谢公没做完的事,我们接着做,”江澈咬了口玉米饼,“等水渠全线修通,我们还要修水库,让江南再也没有水患,再也没有饿肚子的百姓。”

翰林院的书房里,沈修(翰林院编修)正在抄录谢渊的奏疏,指尖沾着墨汁,在“陛下明鉴”四个字上反复描红。他的父亲当年是谢渊的下属,因替谢渊说话被魏党贬谪,临终前让他“一定要把谢公的忠直传下去”。

吏科给事中赵毅拿着自己的弹劾奏疏,来向沈修请教。奏疏里弹劾的是一位贪腐的知府,赵毅怕自己言辞不够恳切,特意来看看谢渊当年的弹劾疏。“谢公的奏疏,不说空话,全是证据,”赵毅指着谢渊的奏疏,“你看这里,他列了贪腐的时间、地点、证人,让奸佞无可辩驳。我要学他,做一把敢斩奸佞的剑。”

户科给事中钱溥刚从江南督查赈灾回来,带回了一本《谢公赈灾录》,是当地百姓自发编的,里面记着谢渊当年赈灾的一件件小事:给孤儿送棉衣,给病人熬药,帮老人修房子。“谢公的赈灾,不是只发粮,而是真的把百姓当家人,”钱溥对同僚说,“如今我们督查赈灾,就要学谢公,逐户核查,不让一粒赈灾粮被私吞。”

工科给事中程昱巡查西北烽火台回来,带来了一块烽火台的城砖,砖上刻着谢渊的名字。“戍卒们说,每修一座烽火台,就刻上谢公的名字,”程昱抚摸着砖上的字迹,“他们说‘谢公是我们的恩人,要让他看着边关安稳’。我这就上书陛下,把谢公的名字刻在所有烽火台上,让后人都记得。”

沈修把抄好的谢渊奏疏装订成册,取名《忠直集》,送给每一位新入仕的官员。“谢公是我们的老师,”他对年轻官员们说,“他教我们怎么当官,怎么为民,怎么在奸佞面前不低头。我们要把他的精神传下去,让大吴的朝堂,永远有忠直的声音。”

萧桓的御案上,多了一个紫檀木盒,里面放着谢渊的《民生策》和那半块麦饼。每日批阅奏折前,他都会先翻几页《民生策》,指尖抚过谢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赤诚。当他看到江南丰收的奏报时,总会想起魏进忠鬼魂说的“共犯”二字,更觉谢渊的冤屈,是自己当年最大的过错。

内阁议事时,周伯衡(首席阁老)总会把谢渊的遗策摆在案中央:“谢公的法子,都是从百姓中来的,我们推行新政,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当大臣们为“是否减免灾区赋税”争论时,他就翻开谢渊的《减税疏》,上面写着“灾年减税,非仁政,乃保命——百姓活,江山活”,争论便会立刻平息。

朝会之上,萧桓不止一次提及谢渊:“谢渊当年的话,朕没听,让他蒙冤,让百姓受苦。如今你们当学谢渊,有话直说,有策敢提,不要怕得罪朕,更不要怕得罪权贵。”百官闻言,都躬身应“诺”,声音比以往更响亮——谢渊的忠直,成了他们直言进谏的底气。

魏党余孽被彻底清算那天,百官在朝堂上列班,没人提议为谢渊举行盛大的祭奠,却都默契地穿着素色官袍。楚崇澜上奏:“陛下,谢公当年的遗策已全部推行,江南治水功成,西北边关安稳,盐铁改革见效,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对谢公最好的告慰。”

萧桓望着阶下的百官,又看了看御案上的《民生策》,忽然明白:真正的“思谢渊”,不是哭哭啼啼的祭奠,而是把他的遗志变成现实,把他的忠直变成朝堂的风气。他拿起朱笔,在《民生策》的封皮上写下“国之良臣”四字,沉声道:“谢渊的名字,要写在大吴的新政里,写在百姓的心里,这比任何祭奠都重要。”

片尾

萧桓谈及谢渊的话语,最终化作了朝堂上最坚实的行动。没有追封的盛典,没有宏大的祠庙,谢渊的名字,却刻在了新政的每一项举措里:江南的水渠边,有他的治水思路;西北的烽火台上,有他的戍边理念;吏部的选官册中,有他的识人标准;百姓的粮袋里,有他的民生关怀。

沈敬之主导的选贤令,让寒门士子有了出头之日,李董、江澈等谢渊当年举荐或影响的人才,成了新政的中流砥柱;楚崇澜推行的盐铁与漕运改革,让国库充盈的同时,百姓负担大减;蒙傲主持的边关屯田,让西北彻底安稳,鞑靼再不敢轻易来犯。

百官论政时,仍会时常提及谢渊,不是空泛的惋惜,而是具体的践行:“按谢公的法子,这事儿该这么办”“谢公当年说过,治民要先懂民苦”,他的话语成了朝堂上的“新政标尺”,无需刻在碑上,却记在每个为官者的心上。沈修编纂的《忠直集》被列为新官入职必读之书,书页间的批注里,满是年轻官员“愿效谢公”的赤诚。

西北的烽火台陆续建成,每一块城砖都刻着“谢渊”二字,戍卒们换岗时总会抚一抚砖上的字迹,像与老战友道别。江南的农桑学堂里,先生教孩童读的第一句便是“谢公教我种新麦”,孩子们捧着的课本,封面是百姓手绘的谢渊蹲田埂的画像,线条质朴却神情真切。苏州的惠民药局前,百姓自发摆上一碗清水——那是谢渊当年赈灾时,给口渴孩童递水的模样,如今成了百姓最朴素的追思。

萧桓的御案上,《民生策》的纸页已被翻得发卷,空白处添满了他的批注:“此处当推广至全国”“谢公之策,今日方悟”。每年春耕,他都会命人将谢渊当年引来的玉米种子,分发给西北屯田的戍卒与江南的农户;每逢秋汛,他会亲自批阅治水奏疏,若有偏离“绕田疏水”原则的方案,便提笔批下“阅谢公太湖旧图”。他不再提“悔”字,却用每一次决策,践行着对忠良的告慰。

卷尾

史官在《大吴新政录》末页写道:“谢渊之冤,以新政雪之;谢渊之志,以民心承之。所谓忠魂,非烟祀之祭,乃活于江山万姓间。” 这话被萧桓看到,他提笔在旁批注:“朕之幸,谢公之愿,大吴之福。”

这年深秋,苏州的田埂上,李董陪着一位白发老农查看新收的冬麦。老农捡起一粒饱满的麦种,塞进李董手里:“李大人,你看这麦种,比当年谢大人带来的还要好。等明年播种,我要把谢大人的名字,也种进地里。” 远处的农桑学堂传来孩童的读书声,与西北烽火台的戍歌遥遥相应,风过处,麦浪翻滚如金涛,载着未竟的遗志,奔向无尽的清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