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995章 不因质贱辞微用,肯为冬深竭寸身

卷首语

天德六年孟春,金陵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大吴朝堂的朱红廊柱上,似仍凝着谢渊弃市时溅落的暗红血痕——那血曾顺着柱上的龙纹蜿蜒而下,如泣如诉,如今虽被新漆盖过,却在识者心中烙下永难磨灭的印记。通州知州沈仲书、监察御史王彦的灵牌,已在“谢党案”后悄悄入了城郊义庄,连块正儿八经的石碑都没有,两人皆以“狱中染病”为由仓促结案,距下狱不过月余,民间已开始悄悄流传“魏公爷杀人不见血”的低语。

魏进忠携“肃谢党”之功,权掌理刑院与玄夜卫,官拜正一品太师兼掌理刑院事,丹陛之下的朝班,三个月间换血过半。新补的官员个个身着簇新官袍,躬身时袍角扫过金砖的声响都带着刻意的恭顺,唯有魏进忠立在东列,蟒袍下摆绣的金线在晨光里晃眼,竟比御座前的鎏金炉还要张扬,俨然成了龙椅旁的“影子天子”。

德佑帝萧桓,端坐龙庭已二十余载,前有“北狩之难”被鞑靼俘虏的惊魂,后赖谢渊以残兵死守德胜门、力挽狂澜复都,此刻看着阶下躬身的身影,只觉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陌生的谄媚越来越浓。当户部新贵赵三唾沫横飞地将江南赈灾银从三百万两削至五十万两,话音刚落便下意识转头向魏进忠颔首请示时,龙椅上那双曾蒙尘的眼,终于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芒——这哪里是肃清奸逆,分明是奸逆在借“除逆”之名,行换血朝堂之实。

薪柴

山泽枯株束作薪,寒炉煨火暖衣巾。

不因质贱辞微用,肯为冬深竭寸身。

焰舔铜壶融夜雪,光摇竹牖照归人。

尘烟散尽余灰在,犹护春苗待晓晨。

萧桓的指节轻轻叩在龙椅扶手上,檀香木的纹理被鎏金包边磨得光滑温润,却硌得他掌心发紧,连带着指节都泛起青白。朝会已至巳时,日头透过殿顶的藻井洒下,在金砖上投下斑驳光影,议题从北境军饷转到江南赈灾,丹陛之下的官员们躬身如仪,动作整齐划一,可他扫过一圈,却像在看一群被丝线操控的提线木偶——站在户部侍郎王汉臣身旁的赵三,上个月还是魏府后院管账的先生,连户部的“四柱清册”都认不全,此刻却穿着绣云雁的正二品官袍,腰束玉带,与身旁的王汉臣交换了个眼神后,才上前奏事,头先转向东列的魏进忠,眼神确认无误后,才慢悠悠转过来对着龙椅,声音里都带着讨好的颤音;兵部侍郎苏文更离谱,此人原是魏进忠府中帮闲的幕僚,靠替魏进忠写“生祠赋”才得官,此刻捧着军报念到“振武军戍边开平卫”时,竟错读成“宣武军”,那宣武军是魏进忠义子秦云麾下的私军番号,满朝皆知其与振武军一守北境一驻京畿,绝无混淆之理,偏他堂而皇之“口误”,脸上还带着浑然不觉的坦然。

“苏侍郎。”萧桓的声音不高,平稳得像殿外的石阶,却让殿内的呼吸都顿了半拍,连檐角的铜铃声响都清晰了几分,“振武军乃元兴帝萧珏亲设,当年随先帝北征鞑靼,血洒斡难河,才定下开平卫的防线,至今已六十载。你掌兵部武选司,管着天下武官的任免调遣,连这等开国功勋的番号都记混?”

苏文的脸瞬间从粉白变成惨白,官帽上的金饰被他的颤抖带得叮当作响,他不是先叩首谢罪,而是下意识侧头去看魏进忠的靴底——那是一双绣着云纹的皂靴,是魏进忠特意让尚衣监仿制的御靴样式,只差一颗龙纹扣。魏进忠立刻上前一步,蟒袍扫过金砖的声音清脆刺耳,如同一记闷鞭抽在众人心头,“陛下圣明。”他躬身时,腰间的玉带扣撞出轻响,姿态恭顺却难掩威势,“苏侍郎初入部堂,军务繁杂生疏在所难免。

近来朝局多事,谢党余孽仍在暗中作祟,陛下龙体为重,这些簿书细务,臣已命理刑院掌印太监孙成协同核查,账目、军册皆一一比对,断不会出半分纰漏,不必劳烦圣心费神。”

这话如同一记软钉子,精准扎在萧桓心口最闷的地方。理刑院系先帝仿元兴朝旧制所设,本是监察百官、整肃吏治的机构,如今倒成了魏进忠“代天理事”的私器,连兵部的军册都要经他的人核查,这是把皇权往哪里放?萧桓的目光掠过苏文,落在御史台末位的新人身上——那是魏进忠的远房侄子魏镞,一个连《大吴律》“谋反”条都背不全的国子监监生,上个月刚通过“恩荫”补了监察御史的缺。此刻魏镞正低头盯着地砖上的纹路,仿佛殿上的争执与他毫无干系,手指却紧张地抠着官袍的衣角。可萧桓记得,三天前玄夜卫南司的人冒险递来的密报里写着,魏镞镞镞镞镞在平康坊的酒楼里醉酒叫嚣“如今的御史台就是魏府的看门狗,谁挡魏公爷的路,就咬谁”,那话被邻桌的翰林院编修听见,吓得连夜托病辞官回了乡。

“江南赈灾,赵尚书说只需五十万两?”萧桓收回目光,转开话题,语气依旧平静,却让殿内的温度骤降几分,目光沉沉落在赵三身上。此时站在赵三身侧的户部侍郎王汉臣,忙躬身附和:“陛下,赵尚书核账精当,江南水患虽重,但灾民多为流民,分散安置即可,五十万两足以支撑到夏粮丰收。”这王汉臣是魏进忠去年安插进户部的亲信,原是顺天府的小吏,靠攀附魏府幕僚才得此职位,此刻话音刚落,便偷瞄了一眼东列的魏进忠,见其微微颔首,顿时松了口气。赵三被萧桓的目光扫得一个激灵,忙从袖中掏出账册,那账册用青布包裹,边角挺括,显然是精心准备的,可他却不按规制呈给阶下侍立的内侍省太监,反而绕开内侍,小步趋至魏进忠身侧,腰弯得几乎贴地,双手将账册举过头顶。魏进忠随意扫了一眼,用指腹沾了沾茶水,在账册封面轻轻一点——那是他们私下约定的“可行”暗号,赵三这才如蒙大赦,转身朝向御座,迈着细碎的步子上前。萧桓翻开账册,首页“江南水灾灾民册”五个大字写得龙飞凤舞,下面却一片空白,连受灾州县的名字都没列;再往后翻,全是“修缮北境行宫物料单”,从金砖的尺寸到琉璃瓦的颜色,记录得详尽无比,墨迹新鲜得能闻到松烟味,显然是昨夜刚补的。“朕前日收到江南巡抚密折,”萧桓的指尖划过空白页,指甲在纸上留下浅浅的印痕,“三州被淹,圩堤溃决,灾民逾百万,逃荒至金陵城外的就有三万余人,易子而食者已有记载,地方官跪求赈灾银如盼甘霖。你这五十万两,按如今江南的粮价,够买几石米?够救几条命?王侍郎说能支撑到夏粮,你倒说说,这百万灾民靠什么挨过这三个月?”

赵三的额头渗满冷汗,顺着脸颊滑进衣领,凉得他打了个寒颤,嘴唇哆嗦着说不出完整的话,只反复念叨“臣……臣遵魏大人……魏太师的意思”。王汉臣也慌了神,垂着头不敢接话,方才的底气荡然无存——他压根没去过江南,所谓“分散安置”不过是照搬魏府幕僚教的话术。魏进忠刚要上前打圆场,却见萧桓的目光已越过他,落在御史台最靠前的那个空位上。那是王彦生前的位置,王彦任监察御史时,每日卯时便到台署,将各地奏章分类整理,遇有贪腐案必刨根问底,如今那位置坐着魏镞,一个日上三竿才姗姗来迟的纨绔。“王彦在时,江南赈灾案必亲赴灾区核账,粮册上的每一笔都要与灾民的手印比对,”萧桓的声音轻得像落雪,却让殿内的暖意都淡了几分,“他曾说‘赈灾银是百姓的救命钱,漏一分就是杀一命’,如今他去了,连灾民的数目都成了糊涂账,连账册都敢留白。赵尚书掌户部,王侍郎佐之,你们就是这样为朕打理国库、安抚百姓的?”这话既问赵三,也点王汉臣,没提“冤”字,没指摘任何人,可魏进忠的后背却微微发紧,冷汗浸湿了蟒袍内衬——王彦下狱前,正查核秦云克扣宣府卫边饷的奏疏,连秦云私吞军粮的账册抄本都拿到了,那奏疏递到通政司便石沉大海,半月后就传出“染病身亡”的消息,萧桓此刻突然提起,绝非无意。魏进忠强压下心头的慌乱,躬身笑道:“陛下圣仁,体恤百姓。王彦虽去,臣已命理刑院派得力人手严查赈灾款项,赵尚书与王侍郎初掌户部细务,偶有疏漏亦是常情,每一两银子的去向都有记录,断不会让百姓受苦,更不会让宵小之徒中饱私囊。”萧桓没接话,只是抬手,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不容置疑:“退朝。”

退朝后,萧桓没回后宫与魏妃议事,也没去御书房处理常例奏章,径直往养心殿走。明黄色的龙袍袍角扫过汉白玉栏杆,带起的风都裹着阶下寒梅的冷香,吹得他脸颊微凉。老太监张伴伴早已候在养心殿外的廊下,他是萧桓潜龙时就跟着的亲信,见证过萧桓被软禁南宫的屈辱,也陪着他熬过“北狩之难”的绝境,魏进忠几次想把他调去皇陵守墓,都被萧桓以“念其年老,不忍远遣”挡了回去。“陛下,”张伴伴躬身引路,枯瘦的手指捧着拂尘,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谨慎,“御膳房备了莲子羹,用银壶温着,刚炖好的,软糯得很,正合陛下胃口。”他偷瞄了一眼萧桓的神色,见其眉峰紧蹙,沉郁得像要下雨,顿了顿又补了句,声音压得极低,“昨日通州递来的祭文,是沈大人的儿子沈安写的,那孩子才十二岁,亲笔抄了三遍,托国子监的同窗辗转送来。他说沈大人临终前,手都僵了,还死死攥着当年陛下赐的那枚玉佩,指节都泛了青。”

“都下去。”萧桓踏进养心殿,不等内侍宫女奉上茶盏,便挥手屏退所有人。殿门“吱呀”一声关上,隔绝了外面的所有声响,他才转身盯着张伴伴,目光锐利如刀,“沈仲书和王彦,当真都是染病而亡?理刑院的卷宗写着‘疫症暴毙’,可这金陵城开春以来,并无疫症流传,诏狱里更是每日用艾草熏烤,怎么偏就他们两个染了病?”张伴伴的膝盖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冰冷的金砖上,磕了个实实在在的响头,额头都红了,却不敢抬头直言,只伏在地上回话:“陛下容禀,老奴不敢欺瞒。沈大人的儿子沈安托人带话,说他去诏狱收尸时,见沈大人的囚衣上全是污渍,却没有半分疫症该有的红斑;指缝里全是抓挠的血痕,像是被什么东西疼得难受,指甲缝里还嵌着囚室墙壁上的泥土。狱卒说他‘得了疫症,发了疯’,可沈安摸了父亲的身体,还是温的,嘴角还有未干的血迹。”他停顿了一下,从袖中掏出一个巴掌大的锦盒,用颤抖的双手举过头顶,“这就是沈安托人送来的锦盒,为了避开理刑院的盘查,藏在给御膳房送菜的食盒底层,混在萝卜缨子里才带进来的。沈大人下狱后,理刑院每日只给半碗馊水,连块干净的窝头都没有,所谓‘疫症’,怕是……怕是另有隐情。”

萧桓上前一步,亲手接过锦盒,手指的力道之大,让指节都泛了白。锦盒是普通的紫檀木做的,边角被摩挲得发亮,显然是沈仲书随身携带多年的物件。他轻轻打开盒盖,一枚羊脂玉佩静静躺在里面,玉质温润,上面用阴刻手法刻着“忠勤”二字,是永熙帝萧睿当年亲赐给沈仲书的御笔,字迹苍劲有力。而此刻,“忠”字的刻痕里,竟嵌着点点暗红——那是血渍,早已干透,却在日光下透着触目惊心的色泽。萧桓的思绪瞬间飘回蝗灾那年,他刚登基不久,跟着沈仲书去通州放粮,彼时地里的庄稼全被蝗虫啃光,百姓饿得啃树皮,沈仲书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泞,挨家挨户送粮,把自己的棉袍脱给冻得瑟瑟发抖的孩童,脚底板磨出血泡,一瘸一拐的,却笑着对他说“陛下,百姓暖了,朝廷的根基才能稳”。那时萧桓便想,有沈仲书这样“忠勤”的官员,是大吴之幸,是万民之福。可如今,这枚刻着先帝期许、承载着百姓信赖的玉佩,竟成了旧臣最后的遗物,成了冤屈的见证。

“王彦呢?他的死,又有什么说法?”萧桓捏着玉佩,温凉的玉质透过指尖传到心口,却压不住掌心的烫意,声音都发了哑。张伴伴的声音更低了,几乎贴在金砖上:“王大人死前三天,曾让人递过一封密折,是他熬夜写的,说要参秦云克扣宣府卫边饷三万石,还附了秦云亲信的供词和账册抄本,证据确凿。可那密折刚进通政司,就被理刑院的掌印太监孙成亲自截走了,通政司的老吏偷偷告诉老奴,孙成当时就说了‘这等诬陷忠良的东西,不必呈给陛下污眼’。第二天,王大人就‘突发恶疾’,上吐下泻,等老奴托诏狱的旧人去探望,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能用手指着天,眼角流着泪。狱卒私下跟老奴的人说,是孙成让人给王大人灌了‘安神汤’,灌完没多久就没了气,那汤里到底是什么,谁也不敢问。”萧桓的呼吸猛地一沉,他清晰地想起王彦的模样——那个总皱着眉、连朝服都常沾着墨渍的御史,为人刻板得近乎迂腐,上次朝会还当众力陈“魏公爷生祠劳民伤财,应暂缓修建”,话音刚落就被魏进忠斥为“谢党余孽”,转头就被打入诏狱。“魏进忠说他们通谢党,”萧桓的拳头攥得咯咯响,“证据呢?所谓的‘罪证’在哪里?”张伴伴伏在地上摇头:“理刑院呈给陛下的供词,都是孤证,要么是牢里的死囚攀咬,要么是魏党亲信的证词,连谢大人的亲笔书信都没一封,只说‘同党招认,事属无疑’。”

萧桓将玉佩小心翼翼放回锦盒,指尖在盒盖上反复摩挲着,冰凉的木质感让他混乱的心绪稍定。他想起谢渊死时的场景,天德三年冬,德胜门的雪下得齐腰深,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脸,谢渊被绑在城门楼子上,身上还穿着那件打了补丁的棉甲——那是他守德胜门时穿了五年的旧物,棉絮都从破口处露了出来。临刑前,谢渊没有哭求,只是对着皇宫的方向磕了三个头,高声喊着“大吴江山,百姓为根;臣尽忠矣,陛下保重”,而当时监斩的,正是魏进忠,他站在暖阁里,隔着厚厚的窗纱,冷漠地看着这一切。那时萧桓刚从北境回京,被魏进忠以“龙体未愈,需静养”为由软禁在南宫,连谢渊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等他重掌权柄出来时,谢渊的尸骨已被百姓偷偷埋在德胜门外的老槐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忠肃公谢渊之墓”的木牌。如今沈仲书、王彦又接连“病逝”,死的都是敢跟魏党呛声、敢为百姓说话的人,这绝非巧合。“去把近三个月的官员任免名册,还有沈仲书、王彦的完整卷宗,都调给朕。”萧桓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别从吏部和理刑院调,去翰林院的旧档库,找最底层的抄本,别声张,让你的干儿子去办——他是翰林院的典籍官,做这事方便。”

养心殿的烛火燃到未时,烛泪堆了厚厚一层,名册与卷宗摊满了宽大的紫檀木案,萧桓亲手翻着,越翻越心惊,指尖都开始发抖。吏部铨选司的“新补官员册”用的是上好的宣纸,墨迹是新研的松烟墨,字迹工整秀丽,显然是精心誊写的,册中记录的正三品以上官员共二十七人,五人是魏氏宗亲——魏进忠的弟弟魏进禄补了太仆寺卿,侄子魏镞镞镞镞镞补了监察御史,连他远房的表亲李福都升了通政使;九人是魏府幕僚,苏文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几个是替魏进忠写文吹捧的文人;十一人是理刑院出身,全是孙成的亲信,如今把持着六部的司务厅,掌管着官员的考核与文书流转。而被罢免、下狱的二十三人名册,纸页粗糙发黄,像是临时从旧档里撕下来的,沈仲书、王彦赫然在列,罪名全是“谢党余孽,通敌谋逆”,可卷宗里连份像样的攀咬供词都没有,只有理刑院盖的朱红大印,连他这个天子的御批都没有——按大吴官制,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免与定罪,必须有天子亲批,如今魏党竟直接越俎代庖。沈仲书的卷宗里,唯一的“罪证”是通州生祠监工的禀帖,说他“阻扰生祠工程,辱骂监工,意图谋反”,可那禀帖的落款日期是三月初七,而沈仲书早在二月底就被打入诏狱,根本不可能“阻扰工程”,这破绽拙劣得令人发指。

“王彦的卷宗里,连那封参秦云的密折影子都没有,仿佛从未存在过。”萧桓指着王彦卷宗里的空白页,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张伴伴站在一旁,手里捧着温茶,却不敢递上前,只是低声回话:“陛下,老奴托通政司的旧人查过,王大人那封密折确实递进去了,还盖了通政司的收发印,是现任通政使李福亲手交给孙成的——李福是魏公公的表亲,三个月前刚从顺天府丞升上来,而他的位子,就是顶了王大人的缺。老奴还听说,李福上任第一天就立下规矩,所有奏章必须先经他过目,涉及魏公公和秦将军的,一律单独存放,不许呈给陛下。”萧桓的指节重重叩在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震得烛火都晃了晃。他想起苏墨,那个翰林院最年轻的编修,二十岁中进士,是谢渊的门生,学问好,性子刚,上个月只因在朝堂上提了句“谢大人守德胜门有功,不应被污为逆臣”,就被魏进忠以“狂悖无礼,妄议朝政”贬戍南疆,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临走前只给翰林院的同窗留了八个字:“忠奸自有公论,拭目以待”。

“通政司是朕的耳目,是天下奏章通达天听的关键,如今成了魏进忠的筛子,只捡他爱听的递,忤逆他的全扣下,这朝堂还成何体统?”萧桓的声音里带着彻骨的寒意,目光扫过案上的卷宗,“先帝设通政司,就是为了防止权臣壅蔽圣听,如今倒成了权臣壅蔽圣听的工具,真是讽刺。”他翻到沈仲书的赈灾记录,天德二年永定河决堤,通州、武清等地被淹,沈仲书时任通州知州,用五十万两赈灾银救了十万灾民,账册明细到每一粒米、每一块木板,连给灾民买棉衣的针线钱都记在上面;而如今赵三用五十万两应付百万灾民,却只字不提赈灾的具体办法,只说“魏大人已有定夺”。两相对比,疑点像潮水般涌上来——魏进忠的“定夺”,到底是定的灾民的命,还是他自己的私利?萧桓越想越心惊,后背的冷汗浸湿了龙袍内衬,他突然明白,魏进忠要的不是“肃谢党”,是要借着“肃谢党”的名义,把所有不听话的官员都换掉,把朝堂变成他的一言堂。

“陛下,您看这份。”张伴伴上前一步,从袖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条,纸条是普通的草纸,边缘都磨毛了,上面的字迹用炭笔写成,歪歪扭扭,显然是怕被人认出笔迹。“这是玄夜卫南司的陈千户偷偷塞进来的,”张伴伴压低声音,“陈千户的父亲当年是谢大人麾下的参将,在德胜门之战中为掩护谢大人战死,他对谢大人忠心耿耿,对魏公公的所作所为早就不满,只是势单力薄,不敢明着反抗。”萧桓展开纸条,上面只有寥寥数字:“太仓库银,月入魏府十万两”。太仓库是大吴的国库,掌管天下税银、盐课、漕运等所有收入,是朝廷的命脉所在,如今竟成了魏进忠的私库,每月都有十万两银子流入魏府,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暗地里的贪腐不知有多少。萧桓想起赵三说的“剩余款项用于修缮北境行宫”,北境行宫是先帝的行宫,早已荒废多年,根本无需修缮,哪里是修行宫,分明是要挪去建魏进忠的生祠——通州的生祠刚完工,鎏金塑像比太庙的先帝像还要高大,耗费白银三十万两,那些银子,都是从太仓库和赈灾银里抠出来的。

萧桓将纸条捏在掌心,纸角划破了皮肤,渗出血珠也浑然不觉。他想起魏进忠近日的一系列举动:让义子秦云将宣府卫的三万精锐调归京营,由秦云任京营副总兵,掌控京城防务;让孙成接管玄夜卫的密探网,监视百官的一言一行,连后宫的妃嫔都有他的眼线;连后宫的魏妃都开始插手尚宫局的事务,安插自己的亲信管理宫女太监,名义上是“替陛下打理后宫”,实则是要监控后宫的动向。这一步步,环环相扣,缜密得可怕,不是“肃清谢党”,是借“除逆”之名,铲除异己、安插亲信,架空他这个天子。可他没有证据,魏党遍布朝堂,理刑院、玄夜卫、六部司务厅都在魏进忠手里,甚至连京营的兵权都有一半在秦云手里,稍有不慎,就是第二个“南宫之困”,甚至可能落得个被废黜的下场。萧桓将名册与卷宗轻轻合上,锦盒里的玉佩硌得他心口发疼——他不能急,只能等,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等一个能一击即中、让魏党无可辩驳的机会。他是大吴的天子,是萧氏的子孙,绝不能让祖宗的江山,毁在魏进忠这样的奸佞手里。

酉时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养心殿的地砖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萧桓没换便服,只是摘下了皇冠,长发用玉簪束起,看上去少了几分帝王的威严,多了几分沉郁。他让张伴伴去翰林院找周启——周启是谢渊的门生,如今被派去整理前朝旧档,成了个闲职,魏党没把他放在眼里,正好方便传信。“告诉周编修,”萧桓盯着窗外的月光,“让他悄悄查沈仲书、王彦的旧部,还有谢大人当年的奏疏底稿,尤其是涉及边饷和赈灾的,都抄一份给朕。”

张伴伴回来时,带回了周启的回话和一个木箱。周启没敢亲自来,只托张伴伴转话:“谢大人的奏疏都有暗记,结尾会画个小小的德胜门城楼,魏进忠当年呈的‘通敌信’,根本没有暗记。”木箱里全是谢渊的奏疏底稿,萧桓翻开最上面一本,是天德三年守德胜门时的急件,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军粮尚可支三日,臣愿与城共存亡”,旁边是永熙帝的朱批“朕信你”。萧桓的眼眶热了,谢渊守着一座空城,抵挡鞑靼十万大军,怎么会通敌?沈仲书、王彦为百姓、为边军发声,怎么会是“余孽”?

“周编修说,沈大人在通州时,曾把生祠的预算账册抄了一份,藏在翰林院的《通典》里。”张伴伴低声道,“那账册上写着,建一座生祠要花三十万两,够宣府卫全军三个月的粮饷。沈大人就是因为不肯强征民夫、不肯挪用赈灾银,才被魏公公记恨。”萧桓的手指抚过奏疏上的暗记,那是一个极小的城楼图案,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想起理刑院呈上来的“罪证”,上面确实没有这个暗记,当时他只当是谢渊一时疏忽,如今才明白,那根本就是假的。

“让周编修把账册取出来,妥善收好。”萧桓的声音变得郑重,“告诉那些还在的旧臣,朕知道他们难,也知道他们冤,但现在不是时候。魏党势大,玄夜卫的眼线无处不在,稍有不慎,就是满门抄斩。”他拿起一本奏疏,是沈仲书写的《赈灾十策》,里面详细写着如何核查粮价、如何安置灾民,最后一句是“官者,民之父母,不可负民”。萧桓将奏疏贴在胸口,那里跳动着的,是大吴的江山,是百姓的期盼。

张伴伴刚要退下,就听见殿外传来魏进忠的声音:“臣魏进忠,求见陛下,有江南赈灾的急件要呈。”萧桓眼神一凛,连忙将木箱推到书架后,用锦盒盖住卷宗,又擦了擦眼角的湿意,沉声道:“宣。”魏进忠捧着账册走进来,蟒袍扫过金砖的声音清脆刺耳,他躬身递上账册:“陛下,赵三已拟定赈灾章程,臣已核查过,十分妥当。”萧桓翻开账册,首页就是“五十万两开支明细”,大半写着“官役俸禄”,灾民的口粮只占三成。他没说话,只是指尖在账册上轻轻划过,目光落在魏进忠的发间——才半年,魏进忠的发间就添了些银丝,可那双眼睛里的权势欲,却越来越盛。

天德五年的春风,吹暖了金陵城的柳梢,却吹不散龙椅上的疑云。萧桓将玉佩藏于内襟,将疑虑压于心底,看着阶下依旧嚣张的魏党,知道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沈仲书的血、王彦的冤、谢渊的忠,都成了帝王心中最沉的砝码。魏进忠以为掌控了朝堂就掌控了一切,却不知那枚嵌着血渍的玉佩,那本藏着暗记的奏疏,早已在黑暗中埋下了火种。当民心与忠魂汇聚成炬,便是奸佞覆灭之日,而此刻的萧桓,正以帝王的隐忍与智慧,静待风起。

魏进忠走后,萧桓将账册扔在案上,胸口的闷意越来越重。他知道魏进忠是来试探的,沈仲书的儿子递祭文、王彦的旧部在通州低语,这些风声定然传到了魏进忠耳朵里。可他不能动,理刑院的缇骑还在皇城巡逻,京营的兵权有一半在秦云手里,他能做的,只有把怀疑藏在心里,装作依旧信任魏进忠的样子。萧桓走到窗边,看向德胜门的方向,月光下的城楼轮廓分明,那是谢渊用生命守护的地方,也是沈仲书、王彦用性命扞卫的信仰。

他想起张伴伴说的,宣府卫的老兵还在营外给谢渊立着木牌,秦云几次要拆,都被士兵们拦了回去;通州的百姓,偷偷给沈仲书的灵牌摆上了馒头和水。民心还在,忠魂未绝,这就是他的底气。萧桓回到案前,将锦盒里的玉佩拿出来,放在月光下,血渍嵌在“忠勤”二字里,像一双睁着的眼睛。“沈大人,王大人,”他轻声道,“朕知道你们的冤屈,也知道你们的忠肝义胆。再等等,朕一定会为你们讨回公道。”

片尾

次日朝会,萧桓依旧端坐龙椅,神色平静地听魏进忠奏事。赵三上前请旨赈灾,萧桓没驳回,只是淡淡道:“让周启跟着去江南,他是翰林院编修,懂账册,帮着核查粮款。”魏进忠愣了一下,周启是谢渊门生,他本想慢慢收拾,可萧桓的语气不容置疑,只能躬身应下。散朝时,萧桓特意叫住魏进忠:“魏大人,沈仲书的儿子年纪小,孤苦无依,赏些银两,让他安心读书。”

魏进忠躬身领旨,心里却犯了嘀咕——萧桓突然提沈仲书,又派周启去江南,难道是察觉了什么?可他看萧桓的神色,依旧温和,不像有发难的意思,只能压下疑虑,转身去安排。他没看见,龙椅上的萧桓,在他转身的瞬间,目光变得锐利如刀,落在他的蟒袍后摆上——那上面绣着的蟒纹,已快赶上龙袍的规制。

萧桓知道,这只是开始。派周启去江南,是为了拿到赵三克扣赈灾银的实据;赏沈仲书的儿子,是为了稳住旧臣的心。他要一点点收集魏党的罪证,一点点夺回被架空的权力,就像谢渊当年守德胜门那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殿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锦盒里的玉佩上,“忠勤”二字泛着微光,仿佛在回应他的决心。皇权与奸佞的较量,没有硝烟,却比战场更凶险,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卷尾

【天德六年孟春】金陵城启扉时,晨雾如乳,漫过聚宝门的箭楼,浸得皇城朱红廊柱湿冷。丹陛之下,新漆覆裹的廊柱泛着油光,然识者抚之,犹觉光绪三年谢渊弃市时溅落的血痕未干——彼时血珠顺龙纹凹槽蜿蜒,滴在阶前金砖的缝隙里,虽经三冬雨雪、两度髹漆,那暗褐印记仍在暮夜中泛着冷光,如忠魂泣诉。

谢党案既结三载,通州知州沈仲书、监察御史王彦之灵,仍寄于城郊义庄西隅,仅以松木为牌,书“沈公仲书”“王公彦”数字,无碑无冢,与流民枯骨为邻。二人均以“诏狱染疫”定谳,自下狱至殒命,不及四十日。金陵城坊市间,挑担的货郎、织锦的妇孺偶有私语,皆以袖掩口:“魏公爷的刀,比疫症快。”语毕即噤声,恐为玄夜卫细作所闻。

太师魏进忠,以“肃清谢党、安定朝局”功,总领理刑院、玄夜卫两司,阶正一品,蟒袍金带,立朝班东首。其袍绣四爪蟒纹,金线密匝,日光穿雾而来,竟比御座前鎏金香炉更显灼目。三年间,朝班凡六十七员,罢黜、下狱、贬戍者四十四人,新补者三十一人,或为魏氏宗亲,或为府中幕僚,或为理刑院旧部——太仆寺卿魏进禄乃其弟,通政使李福为其表亲,监察御史魏镞则是远房侄辈,连兵部侍郎苏文,亦曾为其捉笔撰写生祠碑记。

诸臣入朝,皆着簇新绯色、青色官袍,躬身时袍角扫过金砖,声响齐整如叩钟,唯魏进忠立而不俯,仅垂首三分,腰间玉带扣与蟒袍金纹相击,声压众臣。时人私谓“影子天子”,盖因章奏必先经其府,御批亦需其颔首而后发,德佑帝萧桓之宸居,竟成虚设。

帝年四十七,御极已二十有一载。早岁遭“北狩之难”,为鞑靼所掳,赖兵部尚书谢渊率残兵死守德胜门,鏖战三月复金陵,方得还朝。故帝对谢渊素怀倚重,然谢党案发时,为魏进忠所蔽,竟准其弃市之请。今见朝班旧识十不存三,新臣皆以魏马首是瞻,帝心渐醒。

是日朝议江南赈灾,户部尚书赵三出列奏事。三原为魏府管账,骤升二品,奏疏未诵先窥魏进忠神色,高声言:“江南水灾,原请三百万两,臣核之,五十万两足矣。”语毕,袖中账册未呈内侍,先趋至魏进忠身侧,膝弯微屈以献。魏进忠指腹沾茶,在账册封面轻点,三始转呈御座。

帝展册视之,首页“灾民册”三字之下一片空白,后页尽是“北境行宫修缮物料”,自金砖尺寸至琉璃瓦色泽,记载详备。帝指节叩击龙椅扶手,檀香木鎏金包边硌得指节泛白,声传殿内:“前日江南巡抚密折至,言三州圩溃,灾民逾百万,逃至金陵城外者三万余,易子而食已有七例。五十万两,按江南米价,日供一升,可活几何?”

赵三汗透官袍,语无伦次:“臣……臣遵魏太师钧旨。”魏进忠上前躬身,声如洪钟:“陛下,赵尚书初掌户部,细务未熟。臣已命理刑院孙成核查,粮款必无差池,陛下龙体为重,不必为此烦忧。”

帝默然,目光掠过御史台——王彦旧位已坐魏镞,其人正低头抠弄袍角,对殿上争执充耳不闻。帝忆王彦死前曾递密折,参魏进忠义子秦云克扣宣府边饷,折入通政司即石沉大海,越旬日便报“疫亡”。此时晨雾渐散,日光直射龙椅,帝眸中蒙尘尽褪,掠过一丝寒芒,虽转瞬即逝,已让魏进忠后颈发紧——这不是昔日被软禁南宫的傀儡天子,是握着江山权柄的萧氏主君。

史官曰:“桓帝之醒,始于天德六年孟春。廊柱血痕未消,朝堂奸佞已固,然龙驭虽迟,其锐未钝。寒芒起于宸居,燎原之势,已在旦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