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979章 磷火舔开忠骨色,大荒沉夜照孤星

卷首语

《大吴玄夜卫秘档?德佑三年事》详实载曰:春四月庚申夜,太保谢渊竟以 “通敌谋逆” 之莫须有罪,被处以弃市之刑。受命监斩者,乃兵部侍郎李仁。行刑之夜,寒风似刀,割面生疼,刑场四周火把摇曳,光影在众人脸上跳跃,映出一片森然。

当那寒光一闪,谢渊颈血喷溅而出,洒落在冰冷的冻土之上。李仁目睹此景,心中如遭重锤,五脏六腑似被一股无形之力狠狠搅动。待归府之后,竟止不住地呕血半升,整个人摇摇欲坠。

自那日后,李仁阖门谢客,府门紧闭,宅中一片死寂。连续三日,他未上朝理政,只是将自己关在书房之中,仿佛与外界隔绝。

而李仁之孙李肇所着《秋灯闻见录》亦存有证:“先大父每提及谢太保之死,神情必凝重万分,每每抚案长叹,继而垂泪。其指节因用力紧握,泛出一片惨白之色,久久不语。良久,方缓缓道出:‘那晚的血,溅在冻土上,比三九天的冬雪还凉,粘在靴底,暖不透。’话语间,满是悲怆与无奈。”

今时今日,吾等依据此两则珍贵史料,又缀以李仁残简之中尚未刊印之语,试图细致入微地还原那个寒星黯淡,坠于刑场枯树之上的凄凉之夜,再现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悲歌。

一、待斩——霜啃镣牙裂冷声,鬼火啄灯血影横。旧恩淬刃锋先颤,骨里秋寒比雪生。

二、刑刃——鬼头刀起裂风腥,血溅颓墙作赤铭。磷火舔开忠骨色,大荒沉夜照孤星。

三、归程——血痂粘靴碾鬼声,寒星坠地作磷灯。冤魂絮绕青碑冷,犹唤清官雪罪名。

四、残烛——烛泪堆灰洇血章,兵符啮指冷霜长。孤灯照见旧年甲,犹有刀痕渗月光。

五、惊梦——烽烟化鬼扑床寒,刀痕剜骨透衣残。德胜门影沉如墨,犹听当年战鼓酸。

六、早衙——朝衣结霜立鬼墀,牙咬唇血忍哀思。惊雷待碾奸魂骨,雾锁金銮待破时。

七、对质——铁证凝血叩丹墀,奸魂脱壳语如痴。北番使者牵凶线,血字昭昭照佞皮。

八、棺前——檀棺吞泪血濡裳,指抚棺纹冷透肠。忠烈名镌枯骨上,字生寒芒刺夜长。

九、路祭——麦饼渗血奠孤魂,怨魄牵旗过野坟。老妇哭残棉絮暖,秋风吹落旧时恩。

十、安魂——钟撞坟林鬼气醒,血沸肝肠恨未平。秋菊饮红开似火,忠魂借艳照丹青。

第一节 待斩

德佑三年的春,来得比往年更烈些。朔风卷着枯叶掠过金陵城的雉堞时,连皇城根的石狮子都似冻得缩起了爪。便是这样一个寒夜,《大吴玄夜卫秘档·德佑三年事》的竹册上,落下了一笔浸着凉气的记载:“秋七月庚申夜,历仕三朝、曾护驾于危难之际的太保谢渊,以‘通敌谋逆’罪弃市。监斩官,兵部侍郎李仁。是夜刑毕,仁踉跄归府,甫入内堂便呕血半升,青衫染赤。自此阖门谢客,三日称病不朝,廊下铜环蒙尘,竟无一人敢叩。”

玄夜卫的秘档素来简冷如铁,字字只记其事,不载其情。可这份冰冷,终究被时光里的私语焐出了褶皱——李仁之孙李肇,在《秋灯闻见录》中为祖父补全了那些未说出口的震颤:“先大父晚年卧于病榻,每忆及谢太保弃市之夜,必推枕坐起,枯手抚案,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泪珠子砸在砚台里,混着残墨晕开一片昏黑。良久,方哑着嗓子道:‘那晚的血,不是热的。溅在冻得硬邦邦的刑场土上,滋滋地冒着凉气,比三九天护城河里的冰碴还凉。粘在靴底,走了三里路回府,竟还是冰的,暖不透啊……’”

岁月剥蚀了刑场的血迹,磨平了监斩台的木痕,却磨不去亲历者骨血中的寒意。谢渊临刑前是否有呼号?李仁举刀时眼神看向何处?寒星之下,刑场枯树的枝桠间,是否曾掠过一只惊鸟的哀啼?这些秘档未载的细节,散落在李仁临终前焚毁未尽的残简中——那几页焦黑的竹片上,依稀可辨“霜寒透甲”“忠魂难安”的断语,墨迹被泪水洇得模糊。

今循《秘档》所载与《闻见录》所记,复从残简的烬余中拾掇碎片,以笔为灯,照亮那个寒星坠于刑场枯树的夜。不为翻案,只为让那夜的血、那夜的泪、那夜暖不透的寒凉,都能在文字里,寻得一处可栖之地。

李仁的靴底碾过刑场的冻土时,听见冰碴碎裂的轻响,像极了那年德胜门城楼上,北元箭矢撞在城砖上的脆声。夜已深,玄色天幕上只悬着几颗寒星,玄夜卫的校尉举着防风灯笼,橙黄的光在他玄色官袍上晃,照出前襟绣的“兵部”二字——这官职,是谢渊三年前在永熙帝面前力荐的。那时德胜门刚破北元,谢渊左肩中箭,箭簇穿透甲胄,血顺着甲缝往下淌,还拉着他的手说:“李仁,你懂边事,兵部缺你这样的实心人,别学那些只磨嘴皮子的官。”

镇刑司提督魏进忠的亲信石崇走过来,皮靴踩在血痕未干的冻土上,发出“咕叽”的闷响,声音像磨过的砂纸,还带着酒气:“李侍郎,吉时快到了,谢渊那边都验明正身了,镣铐都勒进肉里了。”李仁没回头,目光钉在刑场中央那根发黑的木桩上,木头上还留着前几日斩盗匪的刀痕,此刻正渗着黏腻的夜露,湿冷得像谢渊当年在德胜门递给他的伤药——那药汁也是这样,凉得钻骨头。

他是辰时接的监斩诏。那时他正在书房校勘《北疆军饷册》,谢渊亲手改的批注还在——“宣府卫冬衣需加絮,每兵三钱银,不可克扣”,墨迹未干,传诏太监就撞开了门,明黄圣旨上“通敌谋逆”四个字,刺得他眼生疼。他想求见陛下,被宫门侍卫拦在丹陛外,只听见魏进忠在殿内高声道:“陛下,李仁乃谢渊旧部,恐有私念,当换他人监斩。”

是陛下的声音传出来,冷得像殿角的冰:“不必,李仁知法,让他去。”他那时就懂了,陛下要的不是一个公正的监斩官,是一个“懂事”的旧部——用他的刀,斩断谢渊在朝堂最后的余温,也断了百官对“谢太保”的念想。

防风灯笼的光突然晃了晃,是校尉的手在抖。谢渊被两个玄夜卫押着过来,粗麻囚服磨出毛边,领口沾着干涸的血渍,磨破了他腕上的旧伤——那伤是当年护驾时为陛下挡箭留下的,疤痕像条暗红的蜈蚣,谢渊总说“小伤”,却在阴雨天疼得睡不着,李仁还给他送过当归酒,酒气混着药香,是那年冬夜最暖的味道。

“李侍郎。”谢渊开口,声音比平时低哑,却没半点颓势,“北疆的《烽燧调度图》,我放在府中书架第三层,锁匙是龙纹的,你得派人取来,交给秦飞。”李仁喉结滚了滚,说不出话,只看见谢渊颈间的枷锁磨出了红痕,像他当年在德胜门城楼上,被弓弦勒出的印子。

石崇在一旁冷笑:“谢逆,死到临头还谈公务?李侍郎,陛下有旨,验明正身后即刻行刑,不得拖延。”李仁抬手,示意玄夜卫松开谢渊的镣铐——他想让谢渊走得体面些,就像当年凯旋时那样,腰杆挺直。

谢渊却摆了摆手,自己走到木桩前,转身时目光扫过刑场外围的黑影——那是百姓,偷偷来送他的,有个老妇抱着个布包,隐约是当年谢渊赈灾时给她的棉絮。谢渊对着黑影的方向,轻轻躬身,动作缓得像怕惊着夜露。

李仁突然想起,去年豫州大旱,谢渊把自己的俸禄全捐了,还拉着他和秦飞凑钱,买了三千石米。那时李嵩说“国库空虚,不可滥施”,谢渊拍着案几道:“百姓快饿死了,谈什么国库?”如今李嵩的吏部尚书坐得稳,谢渊却要成刀下鬼。

远处传来更夫敲梆的声音,三响,子时到了。石崇举起令牌:“李侍郎,请下令。”李仁的手按在腰间的佩刀上,那刀是谢渊送的,柄上刻着“守土”二字,此刻硌得他掌心发疼,像有无数根针在扎。

第二节 刑刃

“行刑”两个字从李仁喉咙里滚出来时,带着铁锈味的血腥气,呛得他喉头发紧。他看见刽子手的鬼头刀举起来,刀背沾着前番行刑的血痂,刀锋映着灯笼的光,亮得像德胜门城头的月光——那年谢渊就是在那样的月光下,抱着他的胳膊笑,甲胄上的血滴在他的官袍前襟,晕开一朵暗红的花,说“我们守住城了”。

刀落下的瞬间,李仁猛地别过脸,指节攥得发白,指甲掐进掌心。他听见枷锁落地的脆响,听见百姓压抑的抽气声,还听见谢渊最后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带着霜气的夜风:“李仁,替我告诉陛下,魏进忠的账,玄夜卫北司暗格里有底。”然后是血溅在冻土上的闷响,像熟透的柿子砸在地上,比他当年在德胜门中箭的声音还让他心悸——那箭伤是疼在肉上,这声响是扎在心上。

石崇凑过来,手里拿着验尸文书:“李侍郎,画押吧。”李仁低头,看见文书上“谢渊”二字旁留着空白,等着他的签名。他的笔刚蘸了墨,就被一阵风刮得墨汁滴在“逆”字上,晕开一团黑,像谢渊当年为他包扎伤口时,渗在白布上的血。

“谢太保的尸身,怎么处置?”李仁的声音发颤,他不敢看刑场中央,却能想象那摊血正在变冷,像他昨夜去求刘玄时,首辅府紧闭的大门一样冷。刘玄刚从湖广回来,是谢渊最铁的朋友,可他连门都没开,只让管家递出一张纸条:“忍,方能雪冤。”

石崇嗤笑:“一个逆臣,扔乱葬岗就是了。不过魏提督有令,留着他的头,挂在德胜门示众三日,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看看,通敌的下场。”李仁猛地抬头,盯着石崇的眼睛:“石副总管,谢太保是朝廷一品大员,即便获罪,也当有棺椁。”

石崇脸色沉下来:“李侍郎,你这是要抗旨?”他身后的镇刑司校尉都拔出了刀,刀锋对着李仁的咽喉。李仁没退,他想起谢渊在兵部说的“为官者,守的不是官帽,是良心”,于是伸手按住佩刀:“我是监斩官,按《大吴刑律》,罪臣虽死,三品以上官身需保全尸,石副总管要违律吗?”

僵持间,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带着人来了。他刚从宣府卫回来,盔甲上还沾着风尘,看见刑场的景象,红了眼,却没失态,只是对着李仁躬身:“李侍郎,秦飞奉陛下密令,接管谢太保尸身,送往忠烈祠暂厝。”

石崇愣了:“陛下何时有此旨意?”秦飞拿出密诏,玄色封皮上盖着皇帝的私印:“就在方才,玄夜卫南司查到魏提督私通北元的密信,陛下让我彻查。”石崇的脸瞬间白了,后退两步,不敢再拦——他知道玄夜卫的手段,魏进忠若倒,他也活不成。

李仁走到谢渊的尸身前,蹲下身。谢渊的眼睛没闭,瞳孔里映着寒星,像还在看北疆的方向。他伸手去合谢渊的眼,指尖触到的皮肤冰凉,颈间的伤口狰狞,却比他想象中干净——刽子手的刀很快,没让他受太多罪。

谢渊的掌心攥着半块兵符,是永熙帝亲赐的宣府卫调兵符,边角磨圆了,是他日夜摩挲的结果。李仁把兵符收进袖中,那兵符还带着谢渊的体温,暖得像当年在德胜门,谢渊递给他的那碗热汤。

秦飞递过来一件素色官袍:“李侍郎,这是谢太保的常服,我带来了。”李仁点点头,和秦飞一起,小心地给谢渊换上官袍。官袍很合身,就像谢渊从未离开过兵部,从未离开过他们这些旧部。

第三节 归程

离开刑场时,夜露凝在发梢,凉得像冰珠。李仁的官袍前襟沾着谢渊的血,是刚才换衣服时蹭上的,血已经半干,硬邦邦地粘在布上,像块冰冷的铁,硌得他胸口发闷。秦飞骑马跟在他身边,盔甲上的风尘还没拍净,声音压得很低:“李侍郎,谢太保说的账,在玄夜卫北司的暗格里,钥匙是他给我的那枚龙纹扣,藏在他书房砚台底下。”

李仁“嗯”了一声,目光落在前方的街道上。有百姓在街角烧纸钱,火光微弱得像萤火虫,纸钱灰被夜风吹得打旋,粘在李仁的官靴底。看见他们过来,百姓都跪了下来,领头的老妇捧着那包棉絮,棉絮用青布包着,边角磨得发毛,哭着说:“李侍郎,求您为谢大人做主啊,他当年给我的棉絮,暖了三个冬天。”李仁勒住马缰,马打响鼻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清晰,他翻身下马,膝盖砸在冻硬的石板上,对着百姓深深鞠躬:“诸位放心,谢太保的冤,我必雪,若违此誓,有如此石。”

秦飞在他身后低声道:“李侍郎,小心被人听见。魏进忠的人还在暗处盯着。”李仁直起身,抹了抹眼角的泪:“听见又如何?谢太保为百姓死,我为他喊冤,有何不敢?”他想起谢渊常说的“民心是江山的根”,如今根还在,谢渊却不在了。

路过吏部尚书李嵩的府邸时,看见门口挂着红灯笼,隐约有丝竹声传出来。李仁的牙咬得咯咯响——谢渊在刑场流血,李嵩却在府中享乐,这就是所谓的“官官相护”,这就是谢渊用命守护的朝堂。

秦飞看出他的怒气,劝道:“李侍郎,李嵩是魏进忠的人,如今魏进忠的罪证快齐了,等陛下彻查,他们一个都跑不了。”李仁点点头,却还是觉得心口堵得慌。他想起三年前,李嵩为了儿子的官职,给谢渊送过黄金百两,被谢渊当众扔了出去,说“吏部是选官的,不是卖官的”。

回到府邸时,管家迎上来,脸色慌张:“大人,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在书房等您,说有要事。”李仁心里一紧,张启是秦飞最信任的人,专精文书勘验,谢渊案的“证据”就是经他手复核的,他来,定是有新发现。

走进书房,张启立刻起身,递过来一卷文书:“李侍郎,这是我连夜从镇刑司旧档里抄出来的,谢太保‘通敌’的密信,墨痕是新的,纸质却是三年前的旧纸,明显是伪造的。还有边军粮饷账册,和户部存档的差了六十万石,都进了魏进忠的私库。”

李仁接过文书,指尖抚过那些红圈标注的疑点,手又开始抖。张启接着说:“负责伪造密信的刘百户,今日午时被魏进忠灭口了,尸体抛在乱葬岗,我已经让人找到,尸身上有镇刑司的刑伤。”

“魏进忠真是丧心病狂。”李仁把文书拍在桌上,茶水溅了出来,“谢太保当年弹劾他克扣粮饷,他就怀恨在心,如今竟构陷他通敌,真是天理难容。”他想起谢渊在朝堂上与魏进忠的争执,谢渊拍着案几道:“你拿将士的命换钱,和北元有何区别?”

张启压低声音:“秦指挥使让我转告您,三日后是陛下的生辰,刘玄首辅会借贺表之机,把这些罪证呈上去。到时候北元使者也会到场,当面指证魏进忠。”李仁点头,他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也是最险的机会——翻案就等于说陛下错了,弄不好就是满门抄斩。

送走张启后,李仁独自坐在书房,看着桌上谢渊的《北疆防务考》。那是他亲手抄录的,上面有谢渊的批注:“守边如守家,不可有丝毫懈怠”。他想起谢渊的家人,谢渊的妻子早逝,只有一个幼子,如今还在乡下,不知道父亲已经遇害。

第四节 残烛

李仁让管家端来一碗小米粥,粥熬得浓稠,飘着几粒枸杞,却怎么也咽不下去。粥的热气熏得他眼睛发酸,眼前总浮现谢渊临刑前的模样,脊背挺得笔直,像文华殿前的汉白玉柱,从未弯过一丝一毫。他想起自己刚入兵部时,谢渊手把手教他看军图,粗粝的手指点在“宣府卫”三个字上,说“这每一条线,都是将士的命,漏看一笔,可能就是几十条人命”。

窗外的风刮得更紧了,吹得窗棂“吱呀”响。李仁起身走到窗前,看见玄夜卫的暗探在街角值守——是秦飞派来保护他的,他知道,从他接下监斩诏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站在了魏进忠的对立面,再也退不回去了。

他从袖中拿出那半块兵符,放在烛火下看。兵符上刻着“宣府卫”三个字,是永熙帝的御笔,边角被谢渊摩挲得圆润,带着体温的暖意。永熙帝当年托孤时,拉着谢渊的手,也拉着他的手,说“朕把江山交给你们了,守好百姓”,如今江山还在,谢渊却成了“逆臣”,这让他怎么对得起先帝冰凉的灵位,怎么对得起谢渊磨圆的兵符。

突然,门外传来轻微的响动。李仁握紧了佩刀,却看见管家端着一盏新的烛台走进来,烛火很亮,照得书房里的影子都晃了起来。“大人,这烛是秦指挥使让人送来的,说能照得亮些,您也好连夜看文书。”

李仁接过烛台,烛油滴在他的手上,烫得他一缩,却突然觉得清醒了些。他知道,谢渊的死不是结束,是开始。他要带着谢渊的兵符,带着那些罪证,为谢渊翻案,为那些被魏进忠害死的将士翻案,为大吴的江山扫清阴霾。

他重新坐回书桌前,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谢渊案疑点”几个字。然后一条一条列下去:密信伪造、粮饷不明、证人灭口、官官相护。每写一条,他的手就稳一分,他的决心就坚定一分。

写到“德胜门战功”时,他停住了笔。那年北元围城,谢渊带着他和秦飞,在城楼上守了七天七夜,水米未进。最后一天,谢渊中了箭,还笑着说“再坚持一下,援军就到了”。如今援军到了,谢渊却不在了。

烛火突然跳了一下,映在他前襟的血痕上,像一朵开在暗夜里的花。李仁想起谢渊最喜欢的花是梅花,说“梅花生在寒天,有骨气”。如今谢渊的血,也像梅花一样,开在了这寒夜里,开在了这污浊的朝堂上。

他把写好的疑点清单折好,放进怀里,贴身藏着。然后拿起谢渊的《北疆防务考》,一页一页地看。看到“宣府卫需增兵三千”时,他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滴在书页上,晕开了谢渊的批注。

夜已经深了,远处传来更夫敲梆的声音,四响,丑时到了。李仁站起身,走到院子里,对着刑场的方向深深鞠躬。夜风很冷,却吹不散他心中的热血——他知道,这条路很难,但他必须走下去,为了谢渊,为了江山,也为了自己的良心。

第五节 惊梦

李仁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那半块兵符,兵符的棱角硌着掌心。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德胜门,城楼上的灯笼红得像火,谢渊穿着银甲,甲胄上的血已经擦净,笑着对他说:“李仁,你看,北疆的烽火熄了,百姓在城楼下种麦,麦穗黄得晃眼。”

他刚要回话,就看见魏进忠带着一群镇刑司的人冲了上来,手里拿着“通敌”的文书,对着谢渊高喊:“谢逆,陛下有旨,拿你归案!”谢渊拔出佩刀,却被石崇从背后捅了一刀,血从他的盔甲缝里渗出来,滴在城楼上的砖上,像一朵朵红梅。

“不要!”李仁冲上去,想拦住魏进忠,却被李嵩死死拉住。李嵩的声音很阴:“李侍郎,识时务者为俊杰,谢渊是逆臣,你别跟着他送死。”他挣扎着,却怎么也挣不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魏进忠的刀,刺向谢渊的胸膛。

“李仁,记住我的话,魏进忠的账,一定要算。”谢渊的声音越来越弱,却依旧坚定。李仁哭着点头,看着谢渊倒在城楼上,眼睛望着北疆的方向,没有闭上。

他猛地惊醒,冷汗浸透了官袍。窗外的天已经蒙蒙亮了,烛火已经燃尽,只剩下一截烛泪,像凝固的血。他摸了摸怀里的疑点清单,还在,那半块兵符也还在,温热的,像谢渊的体温。

管家走进来,端着一盆热水:“大人,该洗漱了,卯时还要上朝。”李仁点点头,接过毛巾,擦了擦脸。水很凉,却让他彻底清醒了——梦是假的,但谢渊的死是真的,魏进忠的罪也是真的。

他换了一件干净的官袍,却发现前襟的血痕怎么也洗不掉,像刻在了布上,也刻在了他的心里。他想起秦飞说的话,三日后陛下生辰,是翻案的最好时机。他必须做好准备,不能有丝毫差错。

他走到书房门口,看见东方泛起了鱼肚白。远处的忠烈祠方向,隐约传来钟声,很沉,却很有力量。他知道,那是秦飞在为谢渊祈福,也是在提醒他,时间不多了。

李仁深吸一口气,走出了府邸。街上的百姓已经开始忙活了,看见他,都停下脚步,对着他躬身行礼。他知道,百姓们都在等一个公道,等一个为谢渊昭雪的日子。他握紧了拳头,心中默念:“谢太保,等着我,我一定不会让你白死。”

第六节 早衙

走到午门时,秦飞已经在等他了。秦飞穿着玄夜卫的制服,脸色很沉:“李侍郎,魏进忠那边有动静了,他让石崇去收买北元使者,想让使者翻供。”李仁皱眉:“使者现在在哪?”秦飞道:“在玄夜卫北司的密牢里,我派了人看守,很安全。”

“那就好。”李仁松了口气,“刘玄首辅那边怎么样了?贺表准备好了吗?”秦飞点头:“首辅大人凌晨就入宫了,贺表已经准备好了,罪证都夹在里面。陛下一向信任首辅,应该会看。”

两人走进午门,遇见了礼部尚书王瑾。王瑾是魏进忠的人,锦袍玉带穿得齐整,手里把玩着玉扳指,看见他们,皮笑肉不笑地说:“李侍郎,昨夜监斩辛苦了。谢逆伏法,真是大快人心啊,陛下都夸你识大体。”他说话时,嘴角的笑纹都透着虚伪,李仁没理他,径直走了过去——他闻到王瑾身上的熏香,和魏进忠府里的一模一样,这股香,脏了谢渊的血。

到了奉天殿,百官已经站好了队列。李仁站在兵部的位置上,目光紧紧盯着殿门。过了一会儿,陛下的仪仗到了,萧桓坐在龙椅上,脸色很沉,不知道在想什么。

朝会开始,先是各部尚书奏事。李嵩奏报吏部考核的情况,王瑾奏报先帝陵寝的祭祀安排,都避而不谈谢渊的事。李仁知道,他们是在等魏进忠开口,想看看陛下的态度。

终于,魏进忠出列,躬身道:“陛下,谢逆已伏法,其党羽秦飞、张启等人,仍在暗中活动,恐有不轨之心,恳请陛下将他们拿下,以绝后患。”他的话音刚落,秦飞立刻出列:“陛下,臣冤枉!魏提督所言,纯属构陷!”

萧桓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扫过,没有说话。这时,刘玄出列,手持贺表:“陛下,今日是陛下生辰,臣有贺表呈上,另有机密要事,恳请陛下御览。”李仁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萧桓让太监接过贺表,慢慢打开。李仁看见陛下的脸色,从平静到凝重,再到愤怒。当陛下看到夹在贺表中的罪证时,手指微微颤抖,猛地把贺表拍在案上:“魏进忠!你好大的胆子!”

魏进忠脸色惨白,跪倒在地:“陛下,臣冤枉!这是刘玄等人伪造的证据,他们是为谢渊报仇!”萧桓冷笑:“冤枉?传北元使者上殿!”李仁知道,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倾斜了。

第七节 对质

北元使者被玄夜卫带了上来,他裹着厚毡,却还是抖得像筛糠,一见魏进忠,“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磕出青印,连连磕头:“陛下饶命!是魏进忠让小人联系北元可汗,说只要北元出兵牵制边军,他就割让北疆三州,还送了六十万石粮饷作为定金!那粮饷是用麻袋装的,印着镇刑司的戳记,小人所言句句属实,不敢有半句虚言!”

“你胡说!”魏进忠嘶吼着,想冲上去打使者,却被玄夜卫的校尉按住。“陛下,这胡狗是被秦飞收买了,故意污蔑臣!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怎么会通敌叛国!”

秦飞拿出私印模子和粮饷账册:“陛下,这是魏进忠的私印模子,与使者供词上的印鉴完全吻合。这是镇刑司的粮饷账册,记录着六十万石粮饷的去向,都送到了北元的大营!”

张启也出列,递上勘验文书:“陛下,经玄夜卫文勘房核验,谢太保‘通敌’的密信,墨痕与纸质不符,是用三年前的旧纸伪造的,伪造者刘百户已被魏进忠灭口,尸体已找到,身上有镇刑司的刑伤。”

证据确凿,魏进忠再也说不出话,瘫倒在地上。李嵩、王瑾等人吓得面如土色,纷纷跪倒在地:“陛下,臣等失察,还请陛下恕罪。”萧桓的目光扫过他们,冷冷地说:“此事与你们无关,但日后若再结党营私,休怪朕无情。”

李仁出列,躬身道:“陛下,谢太保蒙冤而死,其忠勇可昭日月,其功绩可载史册。恳请陛下为谢太保昭雪,以慰忠魂,以安民心。”秦飞、刘玄等人也纷纷跪倒:“恳请陛下为谢太保昭雪!”

萧桓沉默了很久,目光落在殿外的天空上。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开口:“传朕旨意,追赠谢渊为忠烈公,赐谥文忠,以国礼安葬。魏进忠通敌构陷,罪证确凿,打入天牢,交由三法司会审!”

听到这话,李仁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他想起了昨夜刑场上的血,想起了谢渊临刑前的嘱托,想起了百姓的哭声。谢渊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这一切,都值了。

朝会结束后,李仁走出奉天殿。阳光照在他的身上,很暖,却让他想起了谢渊当年在德胜门城楼上的笑容。他从袖中拿出那半块兵符,对着阳光看,兵符上的“宣府卫”三个字,格外清晰。他知道,谢渊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

第八节 棺前

李仁奉旨主持谢渊的葬礼。他来到忠烈祠,谢渊的尸身已经入棺,棺木是用上好的檀香木做的,是陛下特批的,木纹清晰,还带着新刨的木茬香。他走到棺前,手指抚过棺盖,上面刻着“忠烈公谢渊之柩”七个字,是他昨夜在书房,蘸着研了三遍的墨写的,墨迹浓得像血,渗进木缝里。

秦飞走到他身边,递过来一本《北疆防务考》:“李侍郎,这是谢太保的原稿,我从他府中取来了。上面的批注,都是他对北疆的牵挂。”李仁接过书,翻开第一页,就看见谢渊写的“致君尧舜,泽民四方”八个字,力透纸背。

“谢太保的幼子,我已经派人接到京里了。”秦飞的声音很轻,“孩子才五岁,还不知道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告诉他,他父亲去守北疆了,等他长大了,父亲就回来了。”

李仁点点头,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想起谢渊当年说“等北疆太平了,就回家陪孩子”,如今北疆太平了,谢渊却再也回不去了。他对着棺木深深鞠躬:“谢太保,你的孩子,我们会照顾好;你的北疆,我们会守好;你的冤屈,我们已经为你洗清了。”

刘玄也来了,他拄着拐杖,走到棺前,老泪纵横:“贤弟,是我来晚了,让你受了这么多委屈。如今奸人伏法,你可以安心了。”他从袖中拿出一封书信,“这是你当年写给我的信,说‘若有一日我蒙冤,你定要为我昭雪’,我做到了。”

百官也纷纷来到忠烈祠,为谢渊送行。李嵩、王瑾等人站在最后面,脸色很难看。李仁没理他们,他知道,这些人迟早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百姓们也来了,挤满了忠烈祠的院子,连城墙根都站满了人。他们手里拿着纸钱、素色绢花,还有人捧着刚蒸好的麦饼,说是给谢大人“路上当干粮”。对着棺木深深鞠躬时,哭声震天,却没人敢喧哗。有个老妇把那包棉絮轻轻放在棺前,棉絮里还裹着一颗晒干的红枣,哭着说:“谢大人,您当年给我的棉絮,暖了三个冬天,这颗枣是那年您给的,我留到现在,您在那边,别冻着,别饿着。”

李仁主持了葬礼仪式,当棺木被抬出忠烈祠时,他走在最前面,像当年谢渊带着他们凯旋一样,腰杆挺直。阳光照在棺木上,泛着金色的光芒,像谢渊的丹心,永远照亮着这片江山。

走到刑场时,李仁让棺木停了下来。他对着刑场的方向,对着那片曾染过谢渊鲜血的冻土,深深鞠躬:“谢太保,这里的血,我们已经为你洗净;这里的冤,我们已经为你昭雪。你可以安心地去了。”风卷着纸钱的灰烬飘过,落在他的官帽上,像谢渊当年拍在他肩上的雪。

第九节 路祭

棺木重新启程时,晨光已漫过街角的槐树。李仁走在棺侧,听见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昨夜在刑场外围送行的百姓,此刻竟自发跟了上来,手里捧着自家蒸的麦饼、温的茶水,悄悄塞进玄夜卫校尉的手里。“给谢大人送送路,”有个穿粗布短褂的汉子红着眼说,“当年他在豫州放粮,我娘才活下来。”

秦飞策马在旁,低声对李仁道:“户部陈侍郎派人送来了奠仪,还有他亲手写的挽联,说‘忠魂昭日月,浩气满乾坤’。”李仁点头,陈忠当年因核查粮饷被魏进忠打压,是谢渊力保才留任,如今这份心意,既是敬谢渊,也是敬公道。

行至德胜门时,城门校尉领着一众守军在道旁跪拜,为首的校尉举着一面褪色的军旗——那是当年谢渊率军大破北元时的帅旗,旗角虽残,“保境安民”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辨。“谢太保当年就在这城楼上,亲手把这面旗插上去的!”校尉哽咽着,将军旗轻轻靠在棺木旁,“如今旗还在,太保却……”

李仁伸手抚过军旗上的弹痕,那是北元火炮留下的印记,谢渊曾指着这道痕对他说:“每道伤都是功勋,也是警醒——江山守不住,这痕就成了耻辱。”他对着守军拱手:“诸位放心,谢太保的旗,我们会替他扛下去。”

路过国子监时,数十名学子捧着竹简跪在路边,齐声诵读《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琅琅书声震得李仁眼眶发热,谢渊曾兼任国子监祭酒,每半月必来讲学,这篇《出师表》,是他最常念的。

有个年幼的学子捧着一卷手抄的《北疆防务考》,走到李仁面前:“李侍郎,这是学生抄的谢太保的书,求您替我放在他棺前。”李仁接过书,指尖触到学子冻得发红的手,那卷书的纸页边缘都磨毛了,显然是反复翻看的结果。“我一定送到。”他郑重承诺。

行至半途,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带着人赶来,手里捧着一叠卷宗:“李侍郎,这是魏进忠构陷谢太保的完整罪证,还有他克扣粮饷的明细,我已经整理成册,呈给三法司了。”他将卷宗递给李仁,“刘百户的尸身勘验报告也在里面,致命伤是镇刑司的独门刑具所致,铁证如山。”

李仁翻看卷宗,看到“六十万石粮饷入北元大营”的记录时,指节攥得发白。谢渊当年在朝堂上拍案怒斥魏进忠“食君之禄,叛国之实”,如今字字应验。他将卷宗交给身后的亲信:“妥善收好,这是谢太保的清白,也是边军的血泪。”

送葬的队伍越走越长,从最初的玄夜卫、百官,渐渐变成了绵延数里的人龙。百姓们自发地在路边摆上香案,点燃纸钱,连平日里闭门的商铺,也都摘下幌子,以示哀悼。李仁看着这一幕,突然懂了谢渊说的“民心是根”——即便权奸能蒙蔽圣听,能斩落忠良的头颅,却永远捂不住百姓的嘴,压不住民心的秤。

日近正午,队伍终于抵达忠烈祠。李仁抬头望去,祠前的石狮子旁,刘玄正拄着拐杖等候,他身后,是早已布置好的灵堂,“忠烈千秋”的匾额高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第十节 安魂

棺木被缓缓抬入忠烈祠,放置在灵堂中央。李仁亲自上前,揭去棺盖上的素布,露出“忠烈公谢渊之柩”七个苍劲的大字——这是他昨夜在书房,含泪写下的,每一笔都带着对谢渊的敬仰与愧疚。

秦飞将那面德胜门的帅旗,挂在棺木左侧;张启把学子抄录的《北疆防务考》,放在棺前的供案上;刘玄则将那封谢渊当年写给他的信,点燃后放在香炉旁,“贤弟,你的冤屈洗清了,这些话,你在天有灵,听着吧。”

李仁从袖中取出那半块兵符,轻轻放在供案中央。兵符上还残留着谢渊的体温,也带着刑场冻土的寒凉,像谢渊跌宕的一生——既有着永熙帝托孤的荣光,也有着蒙冤赴死的悲凉。他对着棺木躬身:“谢太保,你的兵符,我替你守着;你的防务考,我替你推行;你的心愿,我替你完成。”

这时,管家领着一个穿素衣的孩童走进来,那是谢渊的幼子谢允。孩子刚被接到京里,还不知父亲已逝,看见棺木,怯生生地拉着李仁的衣角:“李叔叔,我爹呢?秦叔叔说他去守北疆了。”

李仁蹲下身,忍着泪,指着供案上的兵符:“你爹是大英雄,他去守更重要的地方了。这是他的兵符,以后你要像他一样,拿着它守护江山。”谢允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摸了摸兵符,“我知道,爹说过,兵符是用来保护百姓的。”

刘玄走过来,摸了摸谢允的头:“孩子,以后有我们在,不会让你受委屈。你爹的学问,我教你;你爹的风骨,你要学。”他看向李仁,目光坚定,“我们不仅要为谢渊昭雪,还要让他的精神传下去。”

百官依次上前祭拜。吏部尚书李嵩、礼部尚书王瑾等人,站在人群末尾,神色尴尬。李仁瞥见他们,没有说话——他知道,三法司的卷宗已经呈上,用不了多久,这些依附魏进忠的奸佞,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祭拜完毕后,李仁走到灵堂外,秦飞跟了上来:“李侍郎,陛下派太监来传旨,说三日后亲自来忠烈祠祭拜谢太保,追赠的‘忠烈公’金印,已经在铸造了。”李仁抬头望向天空,正午的阳光刺眼,却让他觉得无比清明。

他想起昨夜刑场的寒夜,想起谢渊颈血溅落的瞬间,想起自己攥着佩刀的颤抖。那时他以为天要塌了,如今才明白,忠良的血从不会白流——它会浸透冻土,滋养出公道的花;它会照亮黑暗,唤醒沉睡的良知。

玄夜卫的校尉来报,魏进忠在天牢中已供认不讳,连带着李嵩收受黄金、王瑾挪用祭祀银两的事,都一并招了。李仁点点头,没有太多意外——当民心倒向忠良,当证据摆在眼前,再坚固的权网,也终会被撕开。

他重新走进灵堂,跪在谢渊的棺前,深深叩首。“谢太保,”他轻声说,“德胜门的烽火还在,北疆的寒风还吹,但你的忠魂,已经安了。以后的路,我们陪你走。”供案上的香烛燃得正旺,烟气袅袅上升,像谢渊从未远去的身影,笼罩着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江山。

灵堂外,百姓的哭声渐渐变成了低语,学子们的书声再次响起,与忠烈祠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在正午的阳光中,久久回荡。

片尾

寒夜的刃,曾斩落忠良的颈;破晓的光,终照清蒙尘的心。德佑三年的那个庚申夜,刑场冻土吸尽的血,是谢渊“致君尧舜”的赤诚,是李仁“守土安邦”的执念,也是百姓藏在袖中未敢哭出声的哀思。那半块磨圆的兵符,记着永熙帝的托孤,记着宣府卫的烽火;那本泛黄的《北疆防务考》,写着边军的寒衣,写着粮饷的斤两;那包旧棉絮,裹着赈灾的暖意,裹着民心的重量。魏进忠的铁镣锁不住真相,李嵩的笙歌盖不住哭声——当谢渊的牌位入忠烈祠的那一刻,寒夜终散,丹心不灭,就像德胜门的晨光,总会穿透迷雾,照亮江山。

卷尾

大吴官制设玄夜卫掌监察,置三法司主刑狱,立内阁辅朝政,本为“制衡”二字,却曾因权奸弄权而失序,因忠良舍身而复位。谢渊之忠,非独忠君,实忠天下——他拒黄金、劾贪腐、守北疆,官至太保仍怀“冬衣加絮”的细碎之心;李仁之义,非独念旧,实念苍生——他持法刃而心泣血,藏罪证而蹈险途,监斩台上仍守“官身需全”的律法之刚。

此二人证:朝堂之清明,不在仪仗之盛,在贤臣之骨;江山之安稳,不在疆域之广,在初心之纯。谢渊的幼子终会知晓父亲的荣光,李仁的笔墨终会载入史册,而那“守土”佩刀的铭文、忠烈祠前的香火,都在诉说一个亘古不变的理:官帽可弃,初心不可负;生命可殒,丹心不可凉。这,便是大吴江山最坚实的根基,也是代代相传的魂魄。

那老妇捧着棉絮上前,轻轻放在棺木旁,哽咽道:“谢大人,您看,天放晴了,那些坏人都要遭报应了。”几个穿着儒衫的学子也走上前,对着棺木行跪拜礼,高声念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谢渊当年在国子监讲学时,对他们说过的话。

李仁看着这一幕,眼眶又热了。他想起昨夜刑场的寒星,想起谢渊颈血溅在冻土上的闷响,想起自己攥着“守土”佩刀时的颤抖。那时他以为天塌了,以为忠良的血只能白流,如今才懂,谢渊说的“民心是根”从不是虚言——这满城百姓的哀思,就是最硬的骨头,最亮的光。

秦飞走到他身边,低声道:“李侍郎,三法司那边传来消息,魏进忠供出了李嵩、王瑾收受他贿赂的证据,陛下已经下旨,将他们革职查办,抄没家产。”李仁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德胜门——城楼的轮廓在晨光中清晰起来,像谢渊挺直的脊背。

“谢太保当年说,德胜门是大吴的门户,守好它,就守好了百姓。”李仁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如今门户干净了,他也该瞑目了。”他抬手,轻轻拂去棺盖上的一片落叶,仿佛怕惊扰了棺中人的安眠。

送葬的队伍继续前行,百姓们自发地跟在后面,从刑场一直延伸到忠烈祠的方向。有人提着粥桶,给送葬的人递上热粥;有人举着白纸灯笼,灯笼上写着“忠烈”二字,在晨光中依旧醒目。李仁走在棺木左侧,每一步都走得沉稳,像当年跟着谢渊在德胜门巡城时一样。

路过玄夜卫北司时,张启带着一众文勘房的官吏在路边跪拜,手里捧着那卷证明谢渊清白的文书。“谢太保,罪证已明,奸佞伏法,您的忠魂,当昭日月!”张启的声音洪亮,震得路边的树叶沙沙作响。

李仁停下脚步,对着张启等人拱手:“诸位辛苦了。谢太保若知,定会感念你们的赤诚。”他想起昨夜张启在书房递给他文书时的眼神,那是和谢渊一样的、对江山的执念——正是这份执念,才让冤屈得以昭雪,让忠魂得以安宁。

回到忠烈祠时,正午的阳光正好。李仁亲手将谢渊的牌位放进祠中,牌位上“忠烈公谢渊”五个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他站在牌位前,将那半块兵符放在供案上,又把《北疆防务考》摊开,放在兵符旁。

“谢太保,”李仁躬身行礼,声音带着释然的颤抖,“您的兵符,我替您守着;您的防务考,我替您践行;您的幼子,我会教他读书习武,让他知道,他的父亲,是大吴最硬的骨头。”供案上的香烛燃得正旺,烟气袅袅,像谢渊从未远去的身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