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963章 奸慝猬集而鸱张兮,肆逼宸居之堂皇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朝纪事》载:彼时,诏狱署提督徐靖、镇刑司提督魏进忠、玄夜卫指挥使周显,以及总务府总长石崇等,竟联翩而上书于朝堂。书中条陈缕析,罗织谢渊以 “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 三大罪款,言辞切切,力请帝王萧桓速正典刑,以肃朝纲。

是时,徐靖一党羽翼渐丰,已然盘根错节。其党羽之间,官官相护,沆瀣一气。六部之中,诸多亲信亦纷纷跟风附和,趋炎附势。而三法司,碍于其势,竟莫敢置喙,噤若寒蝉。金殿之上,但见此党声威赫赫,大有逼宫之势,朝堂氛围,剑拔弩张。

帝王萧桓,彼时复位未稳,根基尚浅,面对此等汹汹之势,内心本已动摇。经此数人联手攻讦,权衡利弊之下,遂决然下诏,定于明年秋后,将谢渊处死。此诏一出,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史评

《通鉴考异》曰:徐党此番联攻之举,绝非一时兴起之念,实则为权力闭环之下的必然结果。徐靖执掌诏狱,手握刑狱大权;魏进忠掌控镇刑司,主管刑罚事宜;周显统领玄夜卫,负责宫廷安保;石崇主掌总务府,总揽诸事。此四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时日已久。党羽之间相互庇护,致使律法难施,纲纪废弛。

谢渊其人,功勋卓着,威名远扬,已至功高震主之地步。且其兼掌军政监察之要职,犹如拦路虎,成为徐党等人图谋大权之阻碍。故而,徐党不惜罗织罪名,处心积虑,必欲除之而后快。

帝王萧桓,复位之初,皇位未固,忌惮徐党羽势之盛,唯恐朝局因之动荡,危及自身皇权。权衡再三,终弃忠良,以求自保。此非萧桓一人之过也,实乃封建官僚体系与皇权体制共生相伴之恶疾。在这一体系之下,权力倾轧,党争不断,忠奸难辨,致使朝政昏暗,国运堪忧。此恶疾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所能根除,实乃封建王朝之痼疾也。

金殿罹劫赋

伊盛世之赫奕兮,忽金殿之逢殃。

晨钟铿尔以扬响兮,隐惊雷之蓄藏。

奸慝猬集而鸱张兮,肆逼宸居之堂皇。

乃构织夫罪辜兮,欲秽忠良之贞刚。

累砌乎虚词兮,觊摇瑶墀之崇庄。

彼忠良之耿介兮,陷谗谮而罹伤。

叹王道之芜秽兮,哀邪佞之充厢。

官官相庇而结党兮,固若铁壁之坚刚。

言言如镞以诛心兮,毒逾虿尾之锋芒。

政令乖舛而悖理兮,朝纲淆乱而弗张。

惜哉太保之明哲兮,立千秋之殊勋。其志壮而情笃兮,心炯炯以照云。奈奸邪之构陷兮,竟为倾颓之垫尘。勋业飘飏于逝水兮,空遗浩叹于苍旻。

吾心忡而难弭兮,瞻昊天而涕零。愿拨翳障以见旭兮,复熙皞之休明。期圣君之察断兮,殄奸慝而正典刑。还乾坤之朗朗兮,永佑家国之安宁。

太和殿内,晨阳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映出一片冷冽的光。早朝的钟声刚刚停歇,余音在殿宇间回荡,却未能驱散空气中弥漫的剑拔弩张。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绯色、青色、绿色的官袍整齐排列,看似肃穆有序,实则暗流涌动,每一道目光都带着试探与戒备,聚焦于御座之上的萧桓,也聚焦于那些即将发难的徐党核心人物。

徐靖身着从二品绯色官袍,腰束玉带,步履沉稳地踏入殿门。他目光锐利如鹰,扫过两侧百官,与站在前列的镇刑司提督魏进忠、玄夜卫指挥使周显、总务府总长石崇等人交换了一个隐晦的眼神。昨夜李德全入宫向萧桓施压的消息,已通过宫中心腹连夜传递到他们手中,得知帝王心思已动,几人当即敲定计策:借早朝百官齐聚之机,联手上书,以雷霆之势将谢渊的 “罪状” 公之于众,形成众意难违的局面,断绝萧桓的退路,也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徐靖心中早有盘算:谢渊身为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掌全**政与监察大权,功高震主,又素来刚直不阿,屡次弹劾徐党成员擅权乱政,早已成为他们夺权路上的最大障碍。若不趁此次机会将其彻底扳倒,待其出狱,必当清算旧账,届时徐党苦心经营的权力网络将毁于一旦。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急切,表面维持着镇定,静待朝会开场,指尖却不自觉地摩挲着袖中的奏折,那上面罗列的 “罪状”,虽多为罗织伪造,却被他编排得环环相扣,看似无懈可击。

魏进忠站在徐靖身侧,尖细的脸颊上带着一丝阴鸷的笑意。他掌镇刑司,统辖天下密探,深知舆论的威力。为了构陷谢渊,他早已命人在京师内外散布流言,将 “通敌”“谋反” 的罪名反复渲染,如今朝野上下人心浮动,正是乘胜追击的最佳时机。他瞥了一眼站在文官列中的内阁首辅刘玄,见这位老臣眉头微蹙,神色凝重,心中暗自发笑:刘玄虽为三朝元老,深得先帝信任,却无实权,如今六部皆为徐党亲信掌控,他纵有护谢渊之心,也无力回天。

周显身为玄夜卫指挥使,直属于帝王,本应制衡各方势力,却早已暗中依附徐党。他深知萧桓复位后的权力焦虑,也明白徐党如今的势焰熏天,依附徐党既能保全自身,更能借机扩大玄夜卫的权势。他手中握着一份所谓的 “边军密报”,实则是伪造的北元异动消息,准备在关键时刻抛出,以 “江山安危” 逼迫萧桓下定决心。他目光扫过殿外,心中暗忖:今日过后,谢渊将成阶下囚,徐党权势将更盛,而自己的地位也将愈发稳固。

石崇身为总务府总长,掌国库调度,早已将部分军需账目篡改,用以佐证谢渊 “私挪军需” 的罪名。他看着手中的账目副本,心中毫无愧疚,只想着待谢渊倒台后,能进一步掌控户部,将国库财富更多地纳入徐党囊中。他与徐靖等人形成的权力闭环,早已将律法制度踩在脚下,官官相护之下,他们早已无所畏惧。

百官之中,非徐党成员皆神色忐忑,低头不语。他们深知徐党的手段狠辣,昨日刑部尚书周铁因请求参与谢渊案会审,险些被徐靖弹劾罢官,今日无人敢轻易出头。殿内的寂静,并非敬畏,而是恐惧,是对官官相护、强权压人的无声反抗,却又无能为力。

萧桓端坐御座之上,龙袍加身,却感受不到丝毫暖意。昨日御书房的挣扎与动摇,此刻仍在心头萦绕,李德全的狠话与谢渊的功绩反复交织,让他心绪难平。他看着下方整齐排列的百官,目光掠过徐靖、魏进忠等人,心中早已明白,今日的早朝,注定不会平静,一场针对谢渊的逼宫,已箭在弦上。

内阁首辅刘玄站在文官之首,心中焦灼万分。他深知谢渊的忠勇与清白,也清楚徐党的阴谋与野心。昨夜他已连夜草拟奏疏,想为谢渊辩冤,却苦于无确凿证据,又怕激怒徐党,牵连更多忠良。此刻他看着徐靖等人胸有成竹的模样,心中暗叹:大吴江山,难道真要毁于这官官相护的党争之中?

晨阳渐渐升高,照亮了殿内的匾额,“建极绥猷” 四个大字庄严肃穆,却与殿内的暗流涌动形成鲜明对比。萧桓抬手示意朝会开始,声音沉重:“众卿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徐靖便应声出列,一场酝酿已久的逼宫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陛下!臣有本启奏!” 徐靖应声而出,快步走到殿中,躬身跪地,手中高高举起一卷奏折,声音铿锵有力,穿透殿内的寂静,直抵御座之上。他刻意提高声调,让殿内每一位官员都能清晰听闻,目的便是先声夺人,形成舆论压迫。

萧桓看着跪地的徐靖,心中一沉,早已预料到的发难还是来了。他缓缓抬手:“徐卿平身,有事但说无妨。” 语气平静,却难掩眼底的复杂情绪,有不耐,有忌惮,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挣扎。

徐靖起身,却依旧手持奏折,目光扫过殿内百官,沉声道:“陛下,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谢渊,身负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三大罪状,证据确凿,臣等已三番五次呈禀陛下。如今朝野上下人心浮动,边军将士议论纷纷,京中百姓流言四起,若再迟延不办,恐生变数!恳请陛下速下决断,将谢渊明正典刑,以安民心、固边防!”

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如同重锤敲击在百官心头。“通敌谋逆” 四字,更是诛心之罪,足以让任何臣子身首异处。徐靖刻意停顿,观察着萧桓的神色,也观察着百官的反应,见无人敢反驳,心中愈发笃定,继续说道:“陛下,谢渊自掌兵部与御史台以来,权势日盛,百官皆唯其马首是瞻,已然功高震主。更有甚者,他暗中勾结北元,私通书信,意图谋逆篡位,此等大逆不道之举,若不严惩,何以彰显国法威严?”

他将手中奏折高高举起:“陛下,此乃谢渊与北元私通的密信副本,其上字迹虽经模仿,但墨痕、纸张皆有迹可循,诏狱署已多方核验,确为谢渊府邸流出。更有诏狱署文书指证,曾亲眼见谢渊亲信传递密信,此等铁证,不容辩驳!” 实则,这份密信早已被徐靖等人伪造,所谓的 “核验” 不过是官官相护下的自圆其说,所谓的 “证人” 也早已被屈打成招。

萧桓的眉头拧得更紧,徐靖口中的 “密信”,与秦飞密报中提及的伪造密信如出一辙。他心中清楚,这份 “铁证” 疑点重重,可徐靖此刻在金殿之上公然发难,背后必有魏进忠、周显等人撑腰,若当场质疑,便是与整个徐党为敌。他想起昨日御书房的犹豫,想起复位的艰难,心中的挣扎愈发剧烈:若承认密信为伪造,徐党必然发难,朝局动荡;若默认其真实性,便是牺牲谢渊,寒天下忠良之心。

徐靖见萧桓神色微动,却未反驳,知道帝王心中的天平已在倾斜,继续趁热打铁:“陛下,谢渊不仅通敌谋逆,更借巡抚晋豫赈灾之机,私挪军需粮饷,中饱私囊。据总务府核查,当年赈灾粮款应有白银百万两,实际发放不足八十万两,其余款项皆被谢渊及其亲信克扣,用于购置田产、豢养私兵。边军将士忍饥挨冻,而谢渊却富可敌国,此等行径,比通敌叛国更甚!”

这番话纯属捏造,当年谢渊赈灾,不仅未克扣粮款,反而散尽私财,秦飞的密报中也提及谢渊府邸所用皆为晋豫麻纸,从未有过奢靡之举。可徐靖言之凿凿,又有石崇手中的 “账目” 佐证,在官官相护的网络下,这些谎言竟显得如此 “真实”。

百官之中,有人面露疑虑,却无人敢出声反驳。徐党的势力早已渗透六部,玄夜卫与镇刑司的密探遍布朝野,稍有不慎便会被罗织罪名,打入诏狱。这种沉默,是对强权的畏惧,也是对公道的失望。

萧桓闭上眼,脑海中闪过谢渊赈灾时的场景:麻衣布鞋,面黄肌瘦,却依旧奔走在灾区一线,百姓为其立生祠,香火不绝。这些画面与徐靖的指控形成强烈反差,让他心中一阵刺痛。可他又想起李德全的话,想起徐党的势力,想起复位的艰难,心中的愧疚渐渐被恐惧压制。

徐靖见萧桓不语,继续说道:“此外,谢渊结党营私,培植亲信,遍布六部与边军。兵部侍郎杨武、都督同知岳谦等人,皆为其心腹,唯其马首是瞻。如今谢渊入狱,其党羽仍在暗中串联,意图劫狱救逆,若不将谢渊处死,斩断其党羽根基,日后必成大患!” 他刻意提及岳谦、杨武,意在扩大打击范围,彻底清除异己。

萧桓睁开眼,目光落在徐靖身上,心中已有了初步的决断,却仍在拖延:“此事事关重大,谢渊乃开国功臣之后,又有安邦定国之功,不可仓促决断。徐卿且退,容朕再议。”

徐靖深知,今日绝不能给萧桓拖延的机会,当即再次跪地:“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谢渊一日不除,朝堂一日不宁,民心一日不安!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所列罪状句句属实,若有半句虚言,甘受凌迟之刑!” 他以死相逼,便是要断绝萧桓的退路。

徐靖话音刚落,总务府总长石崇便应声出列,手持一卷账目,快步走到殿中,与徐靖并肩跪地,高声道:“陛下,徐提督所言句句属实!臣这里有当年晋豫赈灾的粮饷账目副本,及边军军需调度记录,皆可佐证谢渊私挪款项、中饱私囊之罪!”

石崇身为总务府总长,掌国库调度与军需分发,本应恪尽职守,却早已沦为徐党的帮凶。他手中的账目,皆是篡改伪造而成,将正常的粮饷损耗、运输成本全部算在谢渊头上,硬生生造出 “克扣百万两” 的假象。他深知,在官官相护的体系下,只要徐党众人相互印证,这份伪造的账目便能成为 “铁证”。

萧桓示意内侍接过账目,展开细看。只见账目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粮饷的收支情况,每一笔 “克扣” 都标注得 “清晰明了”,甚至有 “证人” 签字画押。可萧桓细看之下,发现账目上的墨痕深浅不一,明显是分多次篡改而成,部分日期与实际调度时间不符,这些破绽与秦飞密报中提及的密信破绽如出一辙。

他心中愈发清楚,这是徐党精心策划的阴谋,可他却无力戳破。三法司早已形同虚设,刑部尚书周铁被排挤,大理寺卿被打入诏狱,都察院御史被罢官,无人能出面核验账目的真伪。而徐党势力庞大,若强行反驳,只会引发更大的动乱。

石崇见萧桓细看账目,心中暗自得意,继续说道:“陛下,此账目乃总务府存档原件副本,经户部尚书刘焕复核,确有异常。当年谢渊巡抚晋豫,以‘赈灾急需’为由,紧急调运粮饷百万两,却只向总务府报备发放八十万两,剩余二十万两去向不明。臣派人核查谢渊及其亲信的田产资产,发现其在晋豫、京师等地购置田产数十顷,宅邸三座,这些财富,皆来自克扣的赈灾粮款!”

这番话纯属无稽之谈,谢渊一生清正廉洁,家中并无多余田产,秦飞的密报中也提及这一点。可石崇言之凿凿,又有 “户部复核” 作为幌子,在百官面前,竟显得证据确凿。户部尚书刘焕站在列中,面露难色,却不敢反驳 —— 他早已被徐党胁迫,若不配合,便会被罗织罪名,步谢渊后尘。

“陛下,” 石崇继续说道,“边军军需调度记录显示,谢渊掌兵部期间,多次以‘加强边防’为由,调拨大量甲胄、兵器,却未按规定分发至边军各镇,而是囤积在京郊私宅附近,意图不明。如今北元蠢蠢欲动,边军却缺乏足够的军备,此皆为谢渊所致!若不严惩谢渊,追回被克扣的军需,边军将士心寒,恐难再为朝廷效命!”

他刻意强调边军的困境,将北元的威胁与谢渊的 “罪状” 绑定,直击萧桓的软肋。萧桓深知,边军是王朝的屏障,若军心涣散,北元趁机入侵,后果不堪设想。这份恐惧,让他心中的天平再次倾斜。

百官之中,都督同知岳谦听得怒火中烧。他曾与谢渊并肩守安定门,深知谢渊对边军的重视,每次军备调拨都亲力亲为,确保分发到位,从未有过囤积私藏之举。他想出列反驳,却被身旁的吏部尚书李嵩用眼神死死压制,李嵩低声警告:“岳将军三思,莫要自误。” 岳谦紧握双拳,指节泛白,却只能强忍怒火,心中满是屈辱与不甘。

萧桓看着石崇,又看了看列中的岳谦,心中暗忖:岳谦是谢渊一手提拔,若谢渊真有谋反之心,岳谦必然知情,甚至参与其中。若此时为谢渊辩冤,会不会引发岳谦等人的异动?这份猜忌,让他对谢渊的最后一丝信任,也渐渐消散。

石崇见萧桓神色变幻,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继续说道:“陛下,臣所言句句有凭有据,账目、人证、物证俱全。谢渊的罪行,早已激起天怒人怨,若陛下再不决断,不仅边军将士心寒,天下百姓也将失望。臣恳请陛下速下圣旨,将谢渊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他再次叩首,声音铿锵:“臣愿与徐提督一同以项上人头担保,所列罪状绝无虚言!若有半句虚假,臣等甘受国法严惩,株连九族!” 这种以死相逼的姿态,既是做给萧桓看,也是做给百官看,意在彰显徐党 “证据确凿” 的底气,进一步压迫萧桓做出决断。

萧桓深吸一口气,心中的挣扎几乎要将他撕裂。他知道谢渊是无辜的,却无力反驳徐党的指控;他想保谢渊一命,却又怕引发朝局动荡。帝王的权力,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官官相护的网络,早已将他裹挟,让他身不由己。

“陛下!臣有补充!” 魏进忠尖着嗓子,快步出列,跪倒在徐靖、石崇身旁。他身为镇刑司提督,统辖天下密探,最擅长罗织罪名、渲染恐慌,此刻开口,便是要将局势进一步推向极端。

魏进忠的声音阴恻刺耳,如同鬼魅,让殿内不少官员不寒而栗。他说道:“陛下,镇刑司近日查获重大案情,谢党余孽仍在暗中串联,意图劫狱救逆!据镇刑司密探禀报,兵部侍郎杨武、都督同知岳谦等人,多次秘密会面,商议如何利用京营兵力,突袭诏狱署,救出谢渊,而后拥兵自重,逼迫陛下退位!”

这番话纯属捏造,杨武、岳谦虽为谢渊亲信,却始终忠于朝廷,从未有过谋逆之举。可魏进忠言之凿凿,仿佛亲眼所见,他继续说道:“陛下,镇刑司已抓获数名谢党亲信,经审讯,他们已供认不讳,承认受杨武、岳谦指使,联络旧部,购置兵器,只待时机成熟便动手。此等叛逆之举,若不及时遏制,京中必将大乱,陛下的帝位也将岌岌可危!”

他刻意提及京营与诏狱署,意在暗示谢党的势力已深入京师防务,让萧桓心生恐惧。萧桓深知,京营是京师的屏障,若京营被谢党掌控,后果不堪设想。这份恐惧,让他对谢渊的愧疚再次被压制。

魏进忠继续煽风点火:“陛下,这些谢党余孽仗着谢渊未死,心存侥幸,四处散布流言,诋毁陛下圣明,说陛下‘念私恩、废国法’,‘复位名不正言不顺’,意图煽动民心,制造动乱。如今京中百姓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若再留谢渊性命,便是给了他们兴风作浪的把柄,届时内外勾结,北元趁机南下,大吴江山恐将不保!”

他将谢党的 “作乱” 与北元的入侵绑定,进一步放大恐惧,让萧桓明白,牺牲谢渊并非个人恩怨,而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存续。这种偷换概念的手段,在官官相护的体系下,显得格外有效。

萧桓的目光扫过列中的杨武、岳谦,见两人神色悲愤,却不敢辩解,心中的猜忌愈发强烈。他想起复位时的艰险,想起南宫囚居的屈辱,对 “动乱” 二字格外敏感。魏进忠的话,如同毒刺,精准刺入他心中最脆弱的角落。

“陛下,” 魏进忠继续说道,“镇刑司密探还发现,谢渊在狱中仍不安分,多次与狱卒勾结,传递消息,指示其党羽行事。若不将其速速处死,夜长梦多,恐生变数。臣恳请陛下即刻下旨,将谢渊凌迟处死,诛灭九族,以绝后患!” 他刻意提出 “凌迟处死,诛灭九族”,看似狠辣,实则是为后续的 “让步” 做铺垫,让萧桓觉得 “秋后处决” 已是宽大处理。

百官之中,内阁首辅刘玄再也忍不住,出列躬身道:“陛下,魏提督所言恐有不实!谢渊一生忠勇,杨武、岳谦皆是国之栋梁,断无谋逆之举。镇刑司的审讯多有刑讯逼供之嫌,所获供词未必可信。恳请陛下交由三法司会审,查明真相,再做决断,切勿轻信一面之词,错杀忠良!”

这是早朝以来,第一位敢公开为谢渊辩冤的官员。刘玄的话,如同惊雷,打破了殿内的沉默。徐靖等人脸色一变,魏进忠当即反驳:“刘首辅此言差矣!镇刑司审讯严格,依法办事,绝无刑讯逼供之事。谢党罪证确凿,何须三法司会审?刘首辅如此维护谢渊,莫非也与谢党有所勾结?”

这番话杀机毕露,意在威胁刘玄,让他知难而退。刘玄心中一凛,却依旧坚持:“陛下,三法司会审乃《大吴官制》所定,重大案件必经此程序,方能确保司法公正。谢渊一案疑点重重,若不会审,恐难服天下人心。臣愿以太傅之职担保,谢渊绝非谋逆之人,恳请陛下三思!”

萧桓看着刘玄,心中满是矛盾。他深知刘玄的忠诚,也明白三法司会审的重要性,可徐党的势力太过强大,若同意会审,便是与徐党彻底决裂。他犹豫片刻,最终还是说道:“刘卿所言有理,可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议。”

魏进忠见萧桓仍在犹豫,心中暗怒,却不敢直接反驳,只能继续施压:“陛下!时间紧迫,谢党余孽随时可能动手!若因刘首辅一言而延误时机,引发大乱,谁能担此罪责?臣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速下决断!”

“陛下!臣有本启奏!” 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出列,躬身跪地,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他掌玄夜卫,直属于帝王,其话语的分量远超其他官员,此刻开口,便是要给萧桓最后的一击。

周显手持一份密报,高声道:“陛下,玄夜卫北司密探传来消息,北元已得知谢渊入狱之事,认为我朝内部不和,君臣离心,已集结兵力于边境,蠢蠢欲动,随时可能南下入侵。边军密报,宣府卫、大同卫等地已发现北元骑兵踪迹,劫掠边境村落,边军将士压力巨大。”

这份密报半真半假,北元确实有南下之意,但并非因谢渊入狱,而是趁大吴朝局动荡之际谋取利益。周显刻意将北元的入侵与谢渊入狱绑定,意在让萧桓明白,处死谢渊是稳定朝局、震慑外敌的必要手段。

萧桓心中一紧,边患是他最忌惮的问题之一。复位以来,边军虽有谢渊整顿,实力有所提升,但北元仍虎视眈眈,若此时爆发战争,大吴未必能稳操胜券。他接过密报,细看之下,发现密报中并未提及北元入侵与谢渊的直接关联,心中已有疑虑,却不敢深究。

周显继续说道:“陛下,北元素来欺软怕硬,若我朝迟迟不处置谢渊,北元必将误以为我朝内部不和,君臣离心,从而更加肆无忌惮。为江山社稷计,为边军安危计,谢渊必须死!只有将谢渊明正典刑,才能彰显陛下的威严,震慑内外敌对势力,让北元不敢轻举妄动,也让边军将士安心戍边。”

他将处死谢渊与震慑外敌、稳定军心绑定,进一步拔高了 “牺牲谢渊” 的意义,让萧桓觉得这是帝王的 “必要之选”。这种话术,精准抓住了萧桓 “江山为重” 的心理,让他难以拒绝。

“陛下,” 周显补充道,“玄夜卫南司已加强边境侦查,发现北元使者曾与谢党余孽有过接触,虽未查明具体内容,但足以证明谢渊与北元早有勾结。若不将谢渊处死,一旦北元入侵,谢党余孽在内部响应,内外夹击,大吴江山恐将危在旦夕!” 这番话纯属捏造,玄夜卫南司偏向徐党,其密报多为伪造,目的便是进一步坐实谢渊 “通敌” 的罪名。

萧桓的目光扫过列中的宣府卫副总兵李默,见李默面露迟疑,却不敢反驳,心中的疑虑再次被恐惧压制。他深知,边军将士的军心至关重要,若因谢渊一案导致军心涣散,北元入侵便如入无人之境。

周显见萧桓神色动容,继续说道:“陛下,臣身为玄夜卫指挥使,直属于陛下,深知江山社稷的重要性。谢渊的存在,已成为我朝最大的隐患,若不及时清除,必然后患无穷。臣愿与徐提督、魏提督、石总长一同担保,处死谢渊后,朝局必能稳定,边患必能缓解。恳请陛下速下圣旨,以安天下!”

他以帝王亲信的身份担保,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也让萧桓明白,若拒绝徐党的请求,便是失去了这部分亲信的支持,帝位将更加不稳。

百官之中,刑部尚书周铁出列,躬身道:“陛下,周指挥使所言密报疑点重重,北元入侵与谢渊一案并无直接关联。谢渊掌兵部期间,整顿边军,加固边防,北元多年不敢南下,足见其对边军的掌控力。若处死谢渊,边军将士心寒,反而可能引发军心浮动,不利于边防稳定。恳请陛下三思!”

周铁的话,句句在理,却难以撼动徐党的压力。魏进忠当即反驳:“周尚书此言差矣!谢渊与北元勾结,边军将士早已心寒,若不处死谢渊,才是真正动摇军心!周尚书如此维护谢渊,莫非也受其蒙蔽,或是与谢党有所牵连?”

周铁脸色一变,却依旧坚持:“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皆为江山社稷着想,绝无偏袒谢党之意。恳请陛下交由三法司会审,查明真相,若谢渊真有通敌谋逆之举,臣愿与谢渊同罪!”

萧桓看着周铁,心中满是复杂。他知道周铁的忠诚,也明白他的担忧,可徐党的压力如同泰山压顶,让他无法喘息。他深吸一口气,心中的决断越来越清晰:牺牲谢渊,以换取朝局稳定与边军安宁,这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周铁的话音刚落,吏部尚书李嵩便出列,躬身跪地:“陛下,周尚书此言差矣!谢渊罪证确凿,无需三法司会审。徐提督、魏提督、周指挥使、石总长所言句句属实,皆为江山社稷着想。如今朝野上下,皆盼陛下速下决断,处死谢渊,以正国法。若陛下再拖延,恐失民心,失军心,悔之晚矣!”

李嵩身为吏部尚书,掌文官任免大权,早已将吏部打造成徐党的 “后花园”,其话语的分量不言而喻。他的表态,意味着整个吏部都站在徐党一边,进一步强化了 “众意难违” 的局面。

紧随李嵩之后,礼部尚书王瑾、工部尚书张毅等徐党亲信官员纷纷出列,跪倒在地,齐声附和:“恳请陛下处死谢渊,以正国法!” 一时间,大殿内跪倒一片,黑压压的身影连成一片,声势震天,形成了众口铄金的态势。

礼部尚书王瑾说道:“陛下,谢渊通敌谋逆,违背天道人伦,若不严惩,何以维护朝廷礼制?先帝陵寝祭祀,需彰显皇权威严与国法公正,谢渊的罪行若不清算,便是对先帝的不敬,对礼制的践踏。恳请陛下速下决断!” 他将谢渊的 “罪行” 与朝廷礼制、先帝尊严绑定,进一步拔高了处死谢渊的 “政治意义”。

工部尚书张毅补充道:“陛下,谢渊掌兵部期间,多次要求工部加急制造军器,却未按规定验收,导致部分军器质量不合格,边军将士因此伤亡者不在少数。此等漠视将士生命、滥用职权之举,罪该万死!恳请陛下处死谢渊,以告慰阵亡将士在天之灵!” 这番话纯属捏造,工部军器制造皆有严格的验收流程,谢渊从未干预,张毅此举不过是跟风附和,讨好徐党。

百官之中,非徐党成员皆面露惊惧,纷纷低头不语,甚至有部分官员见势不妙,也跟着跪倒在地,加入附和的行列。他们并非真心认为谢渊有罪,而是畏惧徐党的势力,怕被牵连,只能选择明哲保身。这种随波逐流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逼宫的态势。

萧桓看着下方跪倒一片的百官,听着此起彼伏的 “处死谢渊” 的呼声,心中的压力愈发巨大。他深知,帝王的权力虽至高无上,却也需要百官的支持,若失去多数官员的支持,帝位便会岌岌可危。徐党此刻营造的 “众意难违” 的局面,让他明白,处死谢渊已是人心所向(实则是官官相护下的强权压迫),若再拒绝,便是与整个官僚体系为敌。

内阁首辅刘玄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悲凉。他知道,大吴的官僚体系已被徐党腐蚀,官官相护之下,公道难寻,忠良蒙冤。他想再次出列反驳,却被身旁的吏部侍郎张文拉住,张文低声道:“首辅大人,大势已去,莫要再争,以免引火烧身。” 刘玄长叹一声,只能无奈退下,心中暗叹:忠良难存,天道不公。

萧桓的目光扫过列中的岳谦、杨武,见两人虽未跪倒,却神色悲愤,双拳紧握,心中暗忖:若谢渊真有反心,其党羽此刻定会有所异动,而非如此隐忍。这份疑虑,让他心中的愧疚再次浮现,却很快被 “众意难违” 的压力压制。

“陛下!” 徐靖见时机成熟,再次高声叩请,“百官之心,天意所向,恳请陛下即刻下旨,将谢渊明正典刑!若陛下再迟疑,臣等愿长跪不起,直至陛下应允!” 他带领着跪倒的百官,齐声高呼:“恳请陛下应允!恳请陛下应允!”

呼声震彻殿宇,如同潮水般涌向御座,让萧桓难以喘息。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谢渊的功绩与冤情,闪过永熙帝的嘱托,闪过百姓的请愿,心中一阵刺痛。可他又想起复位的艰难,想起南宫的屈辱,想起徐党的势力,想起北元的威胁,心中的决断最终战胜了愧疚。

大殿内的呼声此起彼伏,徐党的逼宫之势已达顶点,而以刘玄、周铁、岳谦为代表的忠良之臣,仍在做最后的挣扎,却终究无力回天。

内阁首辅刘玄再次出列,躬身道:“陛下,百官呼声虽高,却多为徐党亲信跟风附和,并非真正的民心所向。谢渊一生忠勇,为大吴立下不世之功,若仅凭罗织的罪名便将其处死,恐寒天下忠良之心,日后无人再敢为朝廷效命。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交由三法司会审,查明真相,再做决断!”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试图唤醒萧桓心中的公道。可萧桓此刻已被徐党的压力裹挟,心中的决断已定,只是淡淡说道:“刘卿不必多言,朕已有考量。”

刘玄还想再说,却被萧桓抬手制止:“刘卿乃三朝元老,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勿要因个人私恩而忽视朝局稳定。谢渊的罪行,已有徐卿等人担保,证据确凿,无需再议。” 这番话,既是对刘玄的警告,也是对自己的自我安慰。

刑部尚书周铁见状,再次出列:“陛下,三法司会审乃《大吴官制》所定,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关键程序。谢渊一案疑点重重,密信、账目皆有破绽,若不会审,恐难服天下人心。臣愿亲自督办此案,三日内定能查明真相,恳请陛下给谢渊一个辩白的机会,也给天下忠良一个交代!”

周铁的话,句句恳切,却难以撼动萧桓的决心。魏进忠当即反驳:“周尚书此言差矣!谢渊罪证确凿,何须辩白?三法司早已形同虚设,若交由周尚书督办,无非是拖延时间,为谢渊脱罪。陛下若轻信周尚书,恐生变数!”

萧桓看着周铁,心中满是复杂。他知道周铁的公正,也明白三法司会审的重要性,可他不敢冒险。徐党的势力遍布朝野,若周铁查案受阻,甚至遭遇不测,朝局只会更加动荡。他最终还是说道:“周卿的心意,朕已知晓。但此事事关重大,不宜拖延,三法司会审之事,日后再议。”

都督同知岳谦再也忍不住,出列跪地:“陛下!谢渊大人忠勇无双,一生为国为民,断无谋逆之举!臣与谢渊大人并肩作战多年,深知其为人,他若有反心,臣第一个不答应!恳请陛下明察秋毫,放过谢渊大人,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

岳谦的声音带着悲愤,眼中满是血丝。他想起与谢渊并肩守安定门的日夜,想起谢渊整顿边军的辛劳,想起谢渊清正廉洁的品格,心中的屈辱与不甘难以抑制。

徐靖见状,厉声呵斥:“岳将军好大的胆子!竟敢公然为谋逆之人求情,莫非你真与谢渊勾结,意图谋反?陛下,岳谦此举,足以证明谢党势力庞大,若不速速清除,必成大患!恳请陛下将岳谦一并拿下,打入诏狱,严刑审讯!”

岳谦怒视徐靖:“徐靖!你血口喷人!谢渊大人一生清白,我岳谦光明磊落,岂容你罗织罪名!” 他起身欲与徐靖理论,却被身旁的侍卫拦住。

萧桓看着岳谦,心中的猜忌再次浮现。他想起李德全提及的 “谢渊忠诚不够绝对”,想起谢渊复位时的 “中立” 态度,心中的愧疚再次被压制。他沉声道:“岳卿退下!朕知道你与谢渊情谊深厚,但国法面前,人人平等,谢渊的罪行已有定论,你不必再为其求情,以免引火烧身。”

岳谦看着萧桓,眼中满是失望与悲愤:“陛下!您怎能如此糊涂!谢渊大人是大吴的栋梁,杀了他,便是自毁长城!北元若趁机入侵,谁来领兵御敌?朝局若动荡,谁来稳定民心?陛下!”

萧桓心中一阵刺痛,却依旧硬起心肠:“放肆!朕的决断,岂容你质疑!来人,将岳卿带下去,闭门思过,若无朕的旨意,不得出宫!” 侍卫上前,架起岳谦,岳谦挣扎着,高声呼喊:“陛下!三思啊!杀谢渊者,必失天下!” 声音渐渐远去,殿内一片死寂。

刘玄、周铁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悲凉。他们知道,最后的努力也已失败,谢渊的命运已定,忠良的挣扎在官官相护的强权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百官之中,再无人敢出列求情,只剩下徐党成员的得意与非徐党成员的沉默。

殿内的死寂被漏壶的滴答声打破,每一声都像是敲在萧桓的心上。他看着下方跪倒的徐党官员,看着列中沉默的百官,看着刘玄、周铁眼中的失望,心中的挣扎与愧疚达到了顶点,却最终被帝王的理性与恐惧压制。

他深知,自己今日的决断,将会背负千古骂名,将会寒天下忠良之心,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可他别无选择,复位的艰难、徐党的势力、朝局的动荡、北元的威胁,如同四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在封建帝王的逻辑中,江山社稷的存续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的良知与臣子的忠良,都必须为皇权的稳固让路。

萧桓缓缓起身,龙袍在晨光中泛着冷硬的光泽,他的目光扫过殿内百官,声音沉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平身。” 跪倒的徐党官员纷纷起身,眼中满是期待与得意。

“谢渊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罪行累累,证据确凿,” 萧桓的声音平静,却字字冰冷,“朕念其曾有安邦定国之功,不忍处以极刑,亦不忍株连无辜。现朕决意,判谢渊斩立决,缓至明年秋后执行。其党羽若能迷途知返,不再与朝廷为敌,朕可既往不咎;若仍执迷不悟,继续兴风作浪,朕定当严惩不贷,株连九族!”

这个决断,看似是 “宽大处理”,实则是萧桓在徐党的逼迫与自己的愧疚之间做出的妥协。“秋后执行” 既给了徐党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一丝喘息的时间,或许他心中仍存有一丝希望,盼着秦飞、张启能在这段时间内找到确凿证据,为谢渊昭雪。

徐靖等人心中虽不满意 “秋后执行”,更希望谢渊立刻被处死,但见萧桓已做出决断,也不敢再逼迫,只能躬身领旨:“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他们深知,只要谢渊被定罪,秋后执行不过是时间问题,期间若秦飞、张启查案有所突破,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应对。

百官之中,刘玄、周铁等人面露悲愤,却不敢反驳。他们知道,这个决断一旦做出,便难以更改,谢渊的命运已定,大吴的公道,也在这一刻被皇权与强权碾压。

萧桓看着徐靖等人得意的神色,心中一阵刺痛,却只能硬起心肠,继续说道:“徐靖,朕命你负责看管谢渊,严禁其与外界接触,防止其党羽劫狱。魏进忠,朕命你彻查谢党余孽,务必将其连根拔起,稳定京中局势。周显,朕命你加强边境侦查,督促边军做好防御,防止北元入侵。石崇,朕命你核查国库收支,确保军需粮饷足额发放,安抚边军将士之心。”

他将后续事务一一安排给徐党核心人物,既是对他们的信任,也是对他们的制衡。他深知,徐党势力庞大,若不加以利用,便会成为威胁,若过度打压,便会引发动乱。这种相互利用、相互制衡的手段,是帝王的权术,也是他无奈的选择。

徐靖等人齐声领旨:“臣遵旨!” 心中满是得意,他们知道,经此一事,徐党的势力将更加稳固,朝政将进一步被他们掌控。

萧桓的目光再次扫过殿内百官,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此事已定,众卿无需再议。即日起,各司其职,稳定朝局,安抚民心,若有懈怠者,朕定当严惩。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齐声跪拜,声音洪亮,却难掩其中的复杂情绪。徐党成员意气风发,忠良之臣满心悲凉,中立官员则如释重负。

萧桓转身,快步走出太和殿,龙袍的下摆扫过金砖地面,留下一道冰冷的痕迹。他不敢回头,不敢看刘玄、周铁等人的眼神,不敢面对自己心中的愧疚。御座之上的权力,此刻显得如此沉重,如此冰冷,让他难以承受。

第九节 诏下朝野,震动四方

早朝结束,萧桓的圣旨很快便通过内侍传到诏狱署、镇刑司、玄夜卫等机构,随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遍京师乃至全国各地。“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谢渊通敌谋逆,判明年秋后处斩” 的消息,如同惊雷,在朝野上下引发巨大震动。

京师之内,百姓听闻消息,纷纷涌上街头,聚集在宫门外请愿,焚香祈福,请求萧桓收回成命,还谢渊清白。他们深知谢渊的功绩与品格,当年青木之变,谢渊坚守京师,救万民于水火;晋豫赈灾,谢渊清查贪腐,活万民于危难。这样一位忠良之臣,竟被罗织罪名,判处死刑,百姓心中满是悲愤与不解。

“谢大人是忠臣啊!陛下怎能杀忠臣!” “徐党奸佞,构陷忠良,陛下明察秋毫!” “恳请陛下释放谢大人,诛杀奸佞!” 请愿的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京师上空。可这些呼声,却难以传入萧桓耳中 —— 徐党早已命镇刑司密探封锁宫门,驱散请愿百姓,稍有反抗便以 “谢党余孽” 论处,投入诏狱。

诏狱署内,谢渊听闻圣旨,神色平静,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有一丝淡淡的失望。他早已料到徐党的阴谋,也深知萧桓的处境,却没想到帝王最终还是选择了牺牲忠良。他想起自己一生的追求:“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想起永熙帝的嘱托,想起百姓的期盼,心中一阵感慨:“江山为重,忠良为轻,封建帝王,终究难逃此劫。”

他并未为自己辩解,也未怨恨萧桓,只是对前来传旨的徐靖说道:“徐大人,我谢渊一生清清白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大吴。你等罗织罪名,构陷忠良,日后必遭天谴!望你等好自为之,莫要再为祸朝廷,残害百姓。”

徐靖闻言,冷笑一声:“谢渊,事到如今,你还嘴硬!明年秋后,你便会身首异处,你的忠良之名,也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他心中满是得意,却未察觉谢渊眼中的平静与悲悯。

镇刑司内,魏进忠接到圣旨后,立刻下令加大对谢党余孽的清查力度。玄夜卫与镇刑司的密探遍布京师,四处抓捕与谢渊有过交集的官员、将领、亲友,一时间,京师人人自危,风声鹤唳。不少无辜之人被牵连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被迫承认 “谢党” 身份,京中一片黑暗。

边军之中,将士听闻谢渊被定罪,纷纷上书鸣冤,请求萧桓收回成命。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大同卫总兵等边军将领,联名上书,言 “谢大人整顿边军,加固边防,恩威并施,将士皆愿为其效命。若杀谢大人,将士心寒,恐难再为朝廷戍边”。可这些上书,都被徐党拦截,未能送达萧桓手中。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听闻消息,心急如焚。他深知谢渊的清白,也掌握了密信、账目伪造的部分证据,却因徐党的阻挠,未能及时上报。如今谢渊已被定罪,他只能加快查案速度,试图在明年秋后之前找到确凿证据,为谢渊昭雪。他暗中联络被贬京郊的张启,约定在暗中传递证据,却不知徐党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他们自投罗网。

内阁首辅刘玄回到府中,闭门不出,痛心疾首。他深知,谢渊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大吴王朝的悲剧。徐党的势力将更加庞大,官官相护的风气将更加盛行,律法制度将进一步崩坏,大吴的江山,已在风雨飘摇之中。他提笔写下一道奏疏,再次为谢渊辩冤,却深知这道奏疏大概率会石沉大海。

萧桓回到御书房,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心中满是愧疚与疲惫。他听到宫外百姓的请愿呼声,听到边军将士的鸣冤上书(虽未全部送达),心中一阵刺痛。他拿起案上秦飞之前递来的密报,再次细看,密信的破绽、账目的疑点,都清晰可辨,可他却无力回天。

他知道,自己今日的决断,将会成为历史的污点,将会被后世唾骂为 “昏君”。可他别无选择,在封建帝王的体制下,他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他闭上眼睛,心中默念:谢渊,若有来生,朕定不负你;若有机会,朕定会为你平反昭雪。

谢渊被定罪的消息传遍朝野,表面上看,徐党大获全胜,朝局趋于稳定,可实际上,暗流依旧涌动,这场关乎忠奸、皇权、国运的棋局,并未结束。

徐党内部,虽暂时取得胜利,却也并非铁板一块。徐靖、魏进忠、周显、石崇四人,虽因共同的利益勾结在一起,却也各有私心,相互提防。徐靖想独掌军政大权,魏进忠想扩大镇刑司的势力,周显想巩固玄夜卫的地位,石崇想掌控国库财富。谢渊倒台后,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已悄然拉开序幕。

吏部尚书李嵩见徐党内部矛盾渐显,开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试图在徐党内部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他利用吏部任免大权,将更多亲信安插在关键岗位,同时暗中联络部分中立官员,为日后的权力斗争做准备。

忠良之臣并未放弃希望。内阁首辅刘玄虽闭门不出,却暗中联络六部中的正直官员,收集徐党构陷谢渊的证据,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为谢渊辩冤。刑部尚书周铁则利用刑部的职权,暗中保护被牵连的无辜之人,尽量减少冤案的发生。

都督同知岳谦被闭门思过期间,并未消沉,而是暗中联络京营中的正直将领,巩固京营的控制权,防止徐党趁机渗透。他深知,京营是京师的屏障,也是日后为谢渊昭雪的重要力量,绝不能落入徐党手中。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与文勘房主事张启,仍在艰难地查案。秦飞利用玄夜卫北司的密探网络,避开玄夜卫南司的监视,暗中调查伪造密信、账目背后的人员;张启则在京郊驿丞任上,继续研究密信的墨痕、纸张痕迹,试图找到更多破绽。他们深知,时间紧迫,若不能在明年秋后之前找到确凿证据,谢渊便会性命不保。

北元方面,听闻谢渊被定罪,果然加快了南下的步伐。北元可汗集结重兵,驻扎在边境,频繁劫掠边军哨所,试探大吴的边防实力。边军将士因谢渊被定罪而军心浮动,防御能力有所下降,边境局势日益紧张。

萧桓深知边境的危急,却又不敢轻易启用岳谦、杨武等谢党亲信,只能派遣徐党成员前往边境督战。可徐党成员多为文官,不懂军事,且贪图享乐,克扣军饷,导致边军将士更加不满,边防局势愈发严峻。

御书房内,萧桓看着边境传来的急报,心中满是焦虑。他意识到,牺牲谢渊并未换来预期的稳定,反而导致军心涣散、边患加剧。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决断,心中的愧疚愈发强烈。他再次想起秦飞的密报,想起谢渊的功绩,开始暗中支持秦飞的查案,希望能找到证据,为谢渊昭雪,同时稳定军心。

徐党察觉到萧桓的变化,开始加大对秦飞、张启的打压力度。魏进忠下令镇刑司密探全力搜捕秦飞、张启,周显则命玄夜卫南司监视秦飞的一举一动,试图阻止他们查案。一场围绕着 “证据” 与 “真相” 的生死较量,在暗中悄然展开。

京师的百姓并未放弃请愿,只是改变了方式,通过焚香、诵经等方式,为谢渊祈福,表达对徐党的不满。这种无声的反抗,虽未能直接改变谢渊的命运,却也让徐党的统治不得安宁,让萧桓心中的愧疚难以平息。

这场棋局,从御书房的心理博弈,到金殿之上的逼宫对决,再到如今的暗流涌动,早已超出了个人恩怨的范畴,成为了忠与奸、公与私、皇权与公道的终极较量。谢渊的生死,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关乎大吴的国运,关乎封建王朝的制度困局。

明年秋后,谢渊是否会被处死?秦飞、张启能否找到确凿证据?徐党能否最终掌控朝政?萧桓能否幡然醒悟,为谢渊昭雪?这些问题,如同迷雾,笼罩在大吴的上空,让这场棋局充满了未知与变数。而无论结局如何,谢渊的忠勇与清白,终将被历史铭记,徐党的奸佞与残暴,终将被钉在耻辱柱上,封建王朝的制度困局,也终将留下深刻的历史警示。

片尾

金殿之上的逼宫对决落下帷幕,萧桓的一道圣旨,将谢渊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徐党以官官相护为网,以罗织罪名为刃,以朝局动荡为胁,最终迫使帝王牺牲忠良,换来了暂时的权力稳固。这场对决,无关是非曲直,只关乎权力博弈,尽显封建官僚体系的黑暗腐朽与皇权体制的无奈困局。

忠良的挣扎、百姓的请愿、边军的鸣冤,在强权面前皆苍白无力,而谢渊的定罪,并非棋局的终结,只是更凶险博弈的开端。边境的狼烟、徐党的内斗、秦飞的查案、帝王的愧疚,都将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交织碰撞,推动着大吴的命运走向未知的结局,而那道因牺牲忠良而生的裂痕,早已深入王朝的根基,难以弥合。

卷尾

谢渊一案,是封建王朝官官相护与皇权焦虑交织下的必然悲剧。徐靖、魏进忠等人借镇刑司、诏狱署、吏部、总务府的权力闭环,罗织罪名,构陷忠良,将律法制度沦为私器,尽显封建官僚体系的黑暗腐朽。

萧桓因复位未稳的权力焦虑,畏党羽之势,惧朝局动荡,终在百官逼宫之下牺牲忠良,暴露了封建帝王 “江山为重” 的宿命抉择与制度困局;谢渊的蒙冤,是忠良之士功高震主的历史轮回,他的刚直不阿与赫赫功勋,在皇权猜忌与权臣构陷面前不堪一击,成为封建制度缺陷的牺牲品。

而刘玄、周铁的挣扎,秦飞、张启的查案,百姓的请愿,则彰显了公道自在人心的永恒真理,即便在强权高压之下,对正义的追求也从未停歇。这场金殿逼宫,不仅是谢渊的个人悲剧,更是封建皇权体制的深刻缩影 —— 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官官相护便会滋生蔓延,公道便会为皇权让步,忠良便会沦为权柄博弈的筹码。

而谢渊的定罪,并未终结这场博弈,边境的危机、徐党的内斗、帝王的愧疚,都将成为推动历史的力量,留下振聋发聩的警示:唯有破除官官相护的沉疴,健全权力制衡的机制,坚守司法公正的底线,方能让忠良不蒙冤、公道不缺席,方能让王朝长治久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