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890章 谁挥巨剑裁昆仑,欲挽银河涤甲瘢

卷首语

《大吴通鉴?边事纪》载:“奉天殿议于科密约案未决,宣府卫副总兵赵承业(石崇心腹,素掌宣府卫前军调度)戎装闯殿 —— 甲胄沾京郊黄土(非张家口黑褐土),声嘶力竭奏:‘于科旧部于张家口哗变,聚众数千,执刀盾占驿站,号 “迎回于将军、清君侧”,斥候探得欲攻万全卫!’

帝桓览奏震怒,龙椅扶手鎏金纹被攥出浅痕。镇刑司副提督石崇即刻出列,叩请速派军镇压:‘此必于科暗中传信指使!科在狱仍不思悔,煽动旧部乱边,欲逼陛下释己;若不速剿,恐叛军勾连瓦剌,北疆危矣!’

太保谢渊旋即驳之,言‘承业昨日辰时离京返宣府,按驿路规制,快马需两日夜程方能抵宣府,张家口距宣府又需半日;承业今日辰时即携哗变报至殿,其间仅一日,斥候往返传递、核查情状皆不及,时机显伪’;昌顺郡王萧栎亦附议,奏请‘遣于科旧参将李诚(素得边军信任,曾随科守大同卫)为使,携科狱中手书(嘱旧部 “守边勿乱,待辨清白”)赴张家口安抚查情;宣府总兵周武率两万军援万全卫,严令 “非叛军攻城不得接战”,既防边乱蔓延,又免错杀忠良’。

未逾三刻,一‘传报兵’(实为石崇指使诏狱卒假扮,身伤为伪造)持染血密报闯殿,伏地哭奏:‘万全卫西城门遭叛军猛攻,外城已破,守兵伤亡过半,守将乞陛下速援!’石崇复请镇压,言‘再迟则城破、边军溃’;谢渊仍主查,谏‘传报兵不能答万全卫守将姓名、戍边规制,伤迹亦非战创,恐为伪报’。

帝桓权衡良久,乃下旨:‘周武率军两万援万全卫,严守 “非攻不战”;李诚携于科手书、兵部勘合赴张家口,许便宜行事;赵承业暂留京,由玄夜卫看管,待查其报虚实。’

时赵承业实奉石崇密令:伪奏哗变,欲借镇压之名除于科旧部(皆为边军精锐,素察石崇私通瓦剌事)、构陷谢渊‘纵叛误国’;吏部尚书李嵩以‘吏部铨选边将需速定’为由促镇压,隐承业与石崇私交;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则伪称‘北司密探报叛军与瓦剌勾连’,助崇构陷。旧党构陷之网自中枢(密约案)延及边地(伪叛),欲借边乱动摇社稷根基,帝桓虽察其迹,却因旧党掣肘边饷、掌控部分边军,暂未深究,实乃大吴朝边地与中枢交织之危局。”

奉天殿惊传边警(伪报骤至乱朝纲),张家口伪叛藏奸(心腹弄权谋忠良),旧党借乱谋权(构陷延及边军),三者环扣,皆为天德朝 “中枢奸佞乱政、边地忠良受困,帝权妥协护奸” 之险,社稷安危悬于一线。

长城

燕山万仞截云根,秦皇驱石筑龙蹲。

飞堞直凌天狼目,危垣高矗汉月魂。

刁斗传霜侵甲冷,烽烟连漠蔽天昏。

秦碑蚀藓埋幽愤,汉燧凝尘锁旧痕。

曾闻胡笳逐雁落,亦见戍客对灯言。

白骨堆边月如线,黄沙尽处风犹奔。

谁挥巨剑裁昆仑,欲挽银河涤甲瘢。

千古兴亡皆入目,长风为我荡关门。

奉天殿的金砖泛着冷光,香炉里的细烟缠成一缕,飘在群臣头顶。于科密约案的争论刚歇,绯袍文官们还在低声商议张启的核验结果 —— 虽已证密约伪造,石崇却以 “查无实据” 搪塞,萧桓也未深究,只说 “再议”,此刻殿内的肃穆本就带着几分压抑。忽闻殿外传来 “噔噔” 的马蹄声 —— 不是朝会应有的仪卫步声,而是急促的戎装踏地声,带着边地的尘土气,撞碎了这脆弱的平静。

“陛下!大事不好!” 宣府卫副总兵赵承业掀帘闯殿,甲胄上的铜片碰撞作响,肩颈处沾着未干的黄土,甚至还挂着半根枯草,刻意营造出 “星夜奔袭报急” 的模样。他单膝砸在金砖上,动作太急险些栽倒,双手高举过顶,声音带着刻意练过的嘶哑:“张家口急报!于科旧部聚众数千哗变,占了驿站,还喊着‘迎回于将军、清君侧’的口号!宣府卫的斥候说,他们已经开始清点驿站的粮草,似要攻万全卫,再逼陛下释放于科!”

殿内瞬间死寂,连香炉的烟都似凝住了。萧桓坐在龙椅上,冕旒上的珍珠猛地晃动,他攥紧扶手,鎏金纹饰硌得掌心发红,声音里满是震怒 —— 这震怒半是真半是演,既怕边军真乱,更怕旧党借乱生事:“于科还在诏狱待审,戴着重镣,连探视都受限,他怎会传信出去?!是他旧部忘了边军的规矩,还是有人在背后挑唆?!” 话音落下时,龙椅的扶手被他捏出细微的痕,目光却悄悄扫过石崇,见石崇眼底闪过的得意,心里已明了七八分。

赵承业趴在地上,头埋得更低,声音却更清晰,字字句句都往于科身上引:“陛下,叛军多是于科当年带出来的‘大同锐卒’,对科忠心耿耿,说不定是科在入狱前就留了密信,让旧部伺机而动!这些人战力极强,宣府卫现有兵力不足,恐难抵挡!若不尽快派军镇压,万全卫一失,宣府门户大开,瓦剌若从黑石岭出兵,京城都得受威胁!” 他说着眼眶泛红,挤出几滴眼泪,垂在身侧的手却悄悄摸向袖中 —— 那里藏着石崇今早派人塞给他的密信,上面写着 “需哭求镇压,咬死于科主使,逼谢渊表态,若谢反对,就说他护着于科”,此刻每一句说辞,都精准踩在密信的指令上。

绯袍列中,李嵩悄悄给石崇递了个眼色,随即咳嗽一声,吸引群臣注意;玄裳列里,秦飞挺直脊背,手按在腰间佩刀上,摆出 “随时可领兵平乱” 的姿态 —— 按旧党约定,他们要借这场 “哗变”,把谢渊拖进 “纵容叛军、包庇于科” 的罪名里,若能趁机收编边军,更是意外之喜。谢渊站在文官首列,眉头拧成疙瘩,指尖掐着朝笏的边缘:赵承业昨日还在京城,随石崇参加了镇刑司的私宴,席间石崇还拍着他的肩说 “明日回宣府,多盯着于科旧部”,怎么今日一早就出现在奉天殿,还带来了 “哗变” 的消息?这路程,快得不合常理,分明是早有预谋。

“陛下!此必是于科暗中指使无疑!” 石崇从武将列中快步出列,玄色官袍的下摆扫过金砖,带起一阵风,刻意制造出 “急切护驾” 的姿态。他躬身时,目光刻意扫过谢渊,语气里满是 “忧心忡忡”:“于科被查时,臣就察觉他神色不对,似有后手!如今他旧部哗变,喊着‘迎回于将军’,不是他指使是谁?科在狱中专挑边军旧部探视,说不定就是在传递消息!他这么做,一来逼陛下释放他,二来借边军乱局,削弱谢大人掌的兵部权 —— 谢大人与于科私交甚密,昨日还在为科的密约案辩解,说不定早就知道哗变的事,只是瞒着陛下!”

这番话既咬定于科,又暗指谢渊,一箭双雕。石崇抬起头,盯着萧桓,声音拔高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臣请陛下命赵总兵即刻回宣府,统领宣府卫与京营驰援的兵马,全力镇压叛军!再下旨将于科重镣加身,关进诏狱最深的囚室,禁止任何人探视,断他传信的路!至于于科的旧部,凡是参与哗变的,一律按谋逆论处,杀一儆百!这样既能平边乱,又能绝后患,免得夜长梦多!” 他的话里藏着三层算计:一是借镇压除于科旧部,断谢渊在边军的助力;二是重囚于科,让他再难翻身;三是栽赃谢渊,若谢反对,就坐实 “包庇” 的罪名。

赵承业立刻附和,膝行半步,头磕得金砖 “砰砰” 响:“陛下!石大人所言极是!臣愿领军镇压,三日之内定平乱!只是宣府卫兵力不足,需调京营副将秦云的五千兵马支援,方能确保万无一失!秦云将军是周显大人的人,一向听谢大人的话,若有他相助,既能平乱,也能让谢大人放心,免得旁人说谢大人不关心边事!” 他故意提秦云,明着是 “请援”,实则是把周显、谢渊都绑进来,若秦云去了,石崇正好借 “不听指挥” 的罪名除掉,进一步削弱忠良势力。

“不可!” 李嵩从文官列中出列,看似劝阻实则推波助澜,语气 “公允” 得让人挑不出错:“秦云将军掌京营防务,京城安危系于他身,不可轻动。臣以为,可调玄夜卫北司的两千缇骑,由秦飞大人统领,随赵总兵驰援 —— 缇骑战力强,又归陛下直接统辖,不会受旁人掣肘,还能查叛军与于科、谢大人的联系,一举两得!秦飞大人忠诚可靠,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秦飞立刻接话,单膝跪地:“臣愿往!定协助赵总兵平乱,查出于科通敌、谢大人包庇的证据,呈给陛下!” 旧党三人一唱一和,把 “镇压”“囚于科”“查谢渊” 的流程都定好,只等萧桓点头,仿佛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谢渊看着这一幕,心里冷笑 —— 石崇、李嵩、秦飞这是要借边军哗变,把朝堂、边军、玄夜卫的权都攥在手里,还要把他和于科都置于死地!他往前半步,刚要开口反驳,就见萧栎先出列,目光落在赵承业身上,语气带着审视,句句都戳在要害上:“赵总兵,你昨日辰时离京,从京城到宣府卫,按最快的驿路算,快马需两日夜路程,就算你换马不换人,不眠不休,也该明日才到宣府卫,怎么今日就能拿到张家口的哗变消息?张家口距宣府卫还有半日路程,斥候查探、报信再找到你,至少需一日,你这消息来得也太快了些吧?”

萧栎的话像盆冷水,浇得殿内的燥热瞬间退去。赵承业脸色一白,眼神慌乱地躲闪,手指抠着金砖的缝隙,磕巴着辩解:“臣…… 臣离京后,走的是近路,没走驿路!在半路遇到宣府卫的斥候,他说哗变刚爆发半个时辰,就立刻赶来报信,臣怕陛下着急,就快马加鞭赶回京城,连宣府卫都没进……”

“近路?” 谢渊接过话头,声音掷地有声,目光扫过赵承业紧绷的脸,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京城到宣府卫的近路,是去年才修的山道,因冬季积雪,上个月就已封路,兵部有文书记录,你怎会走得通?就算你走得通,斥候从张家口到半路,至少需一日路程,你昨日辰时离京,今日辰时就到殿,算下来你与斥候相遇时,哗变才发生不到两个时辰。张家口到宣府卫的斥候驻地,快马需一个时辰,斥候察觉哗变、上报给你,再赶去半路遇你,前后不过三个时辰 —— 这么短的时间,连叛军的人数、动向、武器都查不清,你怎么能确定他们‘占驿站、要攻万全卫’?还能说出是‘于科旧部’?”

他走到殿中,指着赵承业甲胄上的尘土,语气带着嘲讽:“你甲胄上的土是京城到宣府卫半路的黄土,颜色偏黄,还带着京城附近特有的细沙;可张家口的土是黑褐的,因靠近草原,还带着草屑 —— 赵总兵,你敢让工部尚书张毅大人验验你甲胄上的土吗?验一验,就知道你到底去没去张家口附近!” 赵承业瞬间僵住,手不自觉地摸向甲胄,指甲掐进掌心 —— 他根本没去张家口,甲胄上的土是离京前特意在京郊沾的,没想到谢渊连土的颜色、成分都知道,这破绽实在太大,让他无从辩驳。

“更何况,于科旧部都是边军精锐,当年随于科在大同卫抗瓦剌,雪夜守城墙时,连冻饿三日都没叛过,怎么会因为于科被查就哗变?” 谢渊的语气里满是恳切,转向萧桓,字字句句都带着对边军的信任,“陛下,边军将士最重忠义,他们随于科守边疆、杀外敌,为的是大吴的安稳,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若贸然镇压,杀的是忠良,寒的是所有戍边将士的心!石大人说于科指使,可于科在诏狱里,连纸笔都需玄夜卫看守,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报备,怎么传信出去?秦飞大人说北司有密探报,可密探是谁?报信在哪里?拿出来给群臣看看!这背后定有蹊跷,需查清楚再做决断,不能凭赵总兵一面之词就定边军的罪!”

石崇脸色沉了下来,厉声打断,语气带着刻意的 “愤怒”:“谢大人这是在为于科辩解,还是在质疑陛下的判断?!边军哗变已是事实,若等查清楚,万全城都丢了,北疆都乱了,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你与于科私交甚密,当年你还把江南贡纸送给他儿子,如今于科旧部哗变,你处处维护,说你没私心,谁信?!” 谢渊毫不退让,目光与石崇对峙,声音铿锵:“臣担得起查清楚的责任,却担不起错杀忠良、逼反边军的责任!石大人若真为边军着想,就该支持查真相,而非急于镇压!你这么急着定案,是怕查出来什么?” 两人的争执让殿内再次陷入僵局,群臣的目光都落在萧桓身上,等着他做决断,却没人敢多说一句 —— 谁都知道,皇帝的心思,才是最关键的。

萧栎见萧桓眉头紧锁,手指在御案上无意识地轻叩,知道他在 “怕旧党借乱生事” 与 “怕错杀忠良寒边军心” 间犹豫,更怕彻底得罪旧党,断了边饷来源。便上前一步,躬身奏道:“皇兄,谢大人所言有理,石大人的担忧也并非无据。臣有一议,可两全:第一步,遣于科旧参将李诚为使,赴张家口安抚 —— 李诚是永熙帝时的老边将,随于科守大同卫五年,与于科旧部相熟,说话有分量,他去既能安抚将士,又能查清楚哗变的真相,若真是有人挑唆,也能及时澄清;第二步,命宣府总兵周武率两万军驰援万全卫,但严令‘只守不攻’,若叛军真攻卫城,再防御不迟,若只是虚张声势,也免得伤了边军和气。”

他顿了顿,补充道,特意加重 “稳妥” 二字,给萧桓台阶:“李诚是岳峰将军的旧部,忠勇可靠,去年守德胜门时,还曾冒死击退瓦剌小股袭扰,陛下也夸过他‘识大体’;周武治军严明,素来不偏不倚,不会被赵承业、石大人影响,也不会听谢大人的私令,只听陛下的旨意。这样一来,既防了哗变蔓延,又能查真相,不会寒了边军的心,也不会让旁人说陛下偏听偏信。” 萧栎的提议既考虑了石崇担心的 “边乱”,又顾及了谢渊怕的 “错杀”,更暗合萧桓 “维稳” 的心思,让他有理由暂时搁置旧党的 “镇压” 提议。

刘焕从文官列中出列,附议道,语气带着谨慎:“陛下,萧郡王的提议可行。户部刚给宣府卫拨了三万石粮,若真哗变,粮草还没来得及被叛军控制,周武将军带军驰援,既能护粮草,又能守卫城,一举两得。李诚使者的粮草、马匹、通关文牒,户部可立刻调拨,确保他今日午时就能出发,不会延误时机。” 王瑾也点头,顺着刘焕的话补充:“臣以为,可让李诚带于科的家书去 —— 于科在诏狱里写过几封家书,都是劝旧部‘守边勿乱,待陛下查明真相’,臣已让人抄录备份,若李诚带上这封信,更能安抚叛军,也能证于科无哗变之心。”

萧桓的脸色渐渐缓和,指尖不再敲击御案,沉吟着点头,语气带着 “公允”:“这提议可行。李诚…… 朕记得他,去年冬天雪大,他还亲自给边军送过棉衣,确实可靠。周武治军严,也不会贸然动兵。就按萧栎说的办,李诚午时出发,周武即刻领兵驰援,赵承业暂留京中,由玄夜卫看管,待李诚查回真相,再做处置。” 石崇见萧桓倾向安抚,心里急了,刚要再请战,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传报兵浑身是血地闯进来,衣服上的血渍还在往下滴,手里举着染血的密信,声音嘶哑得像破锣:“陛下!张家口急报 —— 叛军…… 叛军已经开始攻打万全卫了!守将派人突围送信,说叛军攻势很猛,西城门的外城已经破了,守兵伤亡过半,再不来援兵,城就守不住了!”

传报兵的声音像炸雷,在奉天殿里回荡。他手里的密信上,血渍还在往下滴,落在金砖上,晕开一小片暗红,看得群臣心惊 —— 这血一半是鸡血,一半是他自己划破手臂弄的,刻意营造出 “浴血突围” 的惨状。内侍接过密信,用绢帕擦去表面的血,呈给萧桓 —— 密信上的字迹潦草,还带着颤抖,是石崇让幕客模仿守将的笔迹写的,上面写着 “叛军持刀盾、带云梯攻西城门,外城已破,守兵死伤惨重,请求陛下速派援兵,若迟,万全卫必失!”

萧桓看着密信,脸色瞬间又沉了下来,指尖捏着信纸,指节泛白 —— 他知道这密信大概率是假的,却不能当众戳穿,否则会显得他 “不恤边军”。石崇立刻抓住机会,再次出列,膝盖重重砸在金砖上,声音比之前更高,带着 “声泪俱下” 的急迫:“陛下!事已至此,不能再等了!万全卫若失守,宣府卫就完了,宣府卫一失,瓦剌就能长驱直入,京城都危险!李诚去安抚,来回至少需三日,等他查回真相,万全城早没了!请陛下即刻下旨,命赵总兵、秦飞大人率军镇压,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万全卫!再不下令,边军就真的乱了,到时候就算想挽回,也来不及了!”

李嵩、秦飞也跟着附和,李嵩走到殿中,语气带着 “痛心疾首”:“陛下,谢大人还在说‘查真相’,可万全城都快没了,守兵都在浴血奋战,这时候再查,就是对边军将士的不负责任!谢大人一心维护于科,难道就不顾北疆的安危了吗?臣请陛下三思,若边军乱了,后果不堪设想!” 秦飞则跪在石崇旁边,语气带着 “忠诚”:“臣愿率缇骑即刻出发,与赵总兵汇合,三日之内定平乱!臣愿立军令状,若平不了乱,甘受军法处置!只求陛下别再犹豫,救救万全卫的守兵!” 旧党三人围着萧桓施压,语气里满是 “再犹豫就亡国” 的急迫,把所有责任都推到谢渊 “主查” 的提议上,仿佛谢渊再反对,就是 “通敌叛国”。

赵承业也跟着哭求,额头磕得金砖都红了,声音带着 “绝望”:“陛下!万全卫的守兵都是臣的兄弟,他们跟着臣守边多年,不能就这么死了!臣愿领兵去救他们,就算战死在万全卫,也心甘情愿!求陛下下旨,让臣去吧!” 他趴在地上,肩膀一抽一抽的,像是真的急着去救战友,实则心里在笑 —— 这封 “血报” 是石崇让他的亲信伪造的,守将根本没突围,所谓 “攻万全卫” 都是假的,就是为了逼萧桓下镇压令,只要萧桓点了头,他就能借镇压之名,除掉于科的旧部。

谢渊看着这一幕,心里虽急,却仍保持镇定。他走到传报兵面前,蹲下身,仔细看他身上的伤 —— 伤口都在手臂、腿上,都是皮外伤,没有一处是致命伤,且伤口边缘整齐,不像是战伤,倒像是故意划的。谢渊伸手想碰伤口,传报兵却下意识地往后缩,眼神慌乱。谢渊心里更确定是假的,语气平静却带着威严:“你说你是从万全卫突围出来的,那你说说,万全卫西城门的守军统领是谁?去年冬天给西城门送棉衣的是哪个千户?守将的副将姓什么?这些都是边军公开的事,你若真从万全卫来,不可能不知道。” 传报兵眼神慌乱,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手不自觉地往后缩 —— 他根本不是万全卫的兵,是石崇找的诏狱卒假扮的,只知道 “攻万全卫” 的假消息,哪知道这些细节。

“你答不上来,是因为你根本不是万全卫的传报兵!” 谢渊的声音陡然提高,目光如刀般盯着传报兵,“万全卫西城门的统领是于科旧部张勇,去年冬天送棉衣的是宣府卫千户王进,守将的副将姓刘,这些事,只要是万全卫的兵,都能答上来!你连这些都不知道,还敢说自己是从万全卫突围出来的?!你老实说,是谁让你伪造军情,来骗陛下的?!”

传报兵被谢渊的气势吓得浑身发抖,“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磕着头求饶:“臣…… 臣不是故意的,是赵总兵让臣这么说的!赵总兵说,只要臣按他说的做,就给臣五十两银子,还能让臣的家人免服徭役…… 臣知道错了,求陛下饶了臣!” 他一边说,一边指向赵承业,把所有责任都推了出去。

赵承业脸色瞬间惨白,猛地起身想踹传报兵,嘴里喊着 “你胡说!我根本不认识你!是你自己想骗赏钱,还敢污蔑我!” 却被谢渊拦住。谢渊看着赵承业慌乱的脸,冷笑道:“赵总兵,现在你还有什么话说?这‘血报’是假的,‘攻万全卫’也是假的,你就是想借假边乱,骗陛下下镇压令,好除掉于科旧部,帮石崇扫清障碍!你以为找个假传报兵,就能瞒天过海吗?”

石崇见状,忙上前辩解,语气带着 “愤怒”:“谢大人别血口喷人!这传报兵说不定是被叛军吓坏了,才记不清!就算他是假的,也不能证明张家口没有哗变!赵总兵忠心耿耿,怎么会伪造军情?谢大人你这是为了维护于科,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吗?!” 他一边说,一边给李嵩、秦飞使眼色,让他们帮忙辩解。

李嵩立刻接话:“陛下,石大人说得对,不能凭一个假传报兵,就否定张家口可能有哗变!边军之事,非同小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若真因这个假传报兵,耽误了平乱,后果不堪设想!” 秦飞也附和:“臣以为,可先派赵总兵回宣府卫探查,若真有哗变,再镇压不迟;若没有,再治赵总兵的罪也不晚。这样既不会耽误事,也能还赵总兵一个清白。”

“是不是假的,派李诚去查就知道了!” 谢渊转向萧桓,语气坚定,带着一丝恳求,“陛下,李诚午时就要出发,最多三日就能查回真相!若真有哗变,再派军镇压也不迟;若没有,就是有人伪造叛军,想借朝廷的手杀忠良!臣愿立军令状,若李诚查不清真相,臣愿与于科同罪,接受任何处置!只求陛下再等三日,别让忠良蒙冤,别让边军寒心!”

萧桓看着跪在地上的传报兵,又看看争执的群臣,心里已经有了判断 —— 传报兵是假的,赵承业确实在撒谎,石崇就是幕后主使。但他也怕,万一真有小规模哗变,李诚去晚了,真的演变成大乱;更怕彻底得罪石崇、李嵩,他们掌控着宣府卫的边饷,若断了边饷,边军真的会乱。萧桓沉吟片刻,终于下旨,语气带着 “折中”:“传朕旨意:宣府总兵周武率两万军驰援万全卫,只许守,不许主动进攻,若遇叛军,先问清缘由,再做处置;于科旧参将李诚,即刻携带于科家书、兵部文书,赴张家口安抚叛军、查明真相,午时准时出发;赵承业暂留京城,由玄夜卫看管,不许与外人接触,待李诚查回真相,再做处置;传报兵伪造军情,杖责三十,流放边疆。”

旨意落下,石崇虽没拿到 “镇压” 的令,却也松了口气 —— 至少赵承业只是被看管,没有被立刻定罪;谢渊松了口气,至少李诚能去查真相,于科暂时安全;萧栎看着萧桓,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妥协,皇帝还是在护着旧党,这场博弈,远没结束。

玄夜卫将赵承业带到诏狱审讯室时,他还在挣扎,喊着 “臣是冤枉的,是谢渊陷害臣!是那个传报兵污蔑臣!陛下一定会还臣清白的!” 他知道石崇会救他,更知道皇帝不会真的治他的罪 —— 毕竟他手里还握着宣府卫部分边军的调度权,皇帝需要他稳住边军。

周显坐在审讯桌后,手里拿着从赵承业袖中搜出的密信,信纸已经展开,上面是石崇的笔迹,写着 “伪作哗变,逼谢渊请战,若不成,就假攻万全卫,借镇压除于科旧部,事成后保你升宣府总兵”。周显将密信推到赵承业面前,声音冷得像冰:“赵总兵,你还要狡辩吗?这是从你袖中搜出的,石崇的笔迹,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已经核验过,字迹、印鉴都没错,你还有什么话说?”

赵承业盯着密信,脸色瞬间灰败,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 他没想到,自己藏得这么紧的密信,还是被搜出来了。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心里抱着侥幸:“这…… 这是石大人让臣保管的,臣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臣只是个武将,不懂这些阴谋诡计,是石大人骗了臣!臣也是受害者!” 他开始装傻,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石崇身上,却不敢说石崇的坏话,怕石崇报复他的家人。

“你为什么要帮石崇伪造哗变?” 周显继续追问,语气带着威压,“是石崇用你的家人威胁你,还是给了你好处?你老实交代,或许陛下还能从轻处置你。” 赵承业的心理防线松动了些,趴在桌上,声音带着委屈:“是…… 是石崇用我妻儿威胁我!他说若我不帮他,就把我妻儿抓进诏狱,还说事成之后,让我升宣府总兵…… 臣也是没办法,才答应他的!臣知道错了,求陛下饶了臣,饶了臣的家人!” 他断断续续地说着,把石崇的计划全盘托出,却刻意隐瞒了自己主动参与的细节,把自己塑造成 “被迫从犯”。

周显让人记录下赵承业的供词,签字画押,然后拿着供词去见萧桓。萧桓看着供词,眉头紧锁,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语气带着敷衍:“赵承业虽有错,却也是被石崇胁迫,情有可原。密信…… 就当没看见吧,石崇是旧臣,手里还握着宣府卫的边饷调度,若真治他的罪,边军的粮草就没人管了,北疆会乱的。赵承业先继续看管,别让他再接触外人,等李诚查回真相,再说吧。” 周显看着萧桓,心里清楚,皇帝这是要护着石崇,赵承业也不会真的被定罪,所谓的 “看管”,不过是做做样子。

李诚接到旨意后,立刻收拾行装,带着于科的家书、兵部文书,还有周显派来的两名暗卫(伪装成随从),准备午时出发。出发前,谢渊特意找他谈话,语气郑重,带着一丝无奈:“李将军,你此去不仅要安抚将士,还要查清楚哗变的真相 —— 若真有叛军,看看他们是不是于科旧部;若没有,就查是谁在伪造叛军,背后有没有石崇的人。只是…… 陛下对旧党多有顾忌,就算查出真相,也未必会严惩他们,你需多留点心,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证据,别让石崇的人害了你。”

李诚躬身应道:“谢大人放心,臣定不辱使命!于将军待臣有恩,臣绝不会让他的旧部被冤枉,也会保护好自己。就算陛下不严惩旧党,臣也要查清楚真相,还于将军和边军一个清白。” 他翻身上马,马鞭一挥,带着随从疾驰而去。路上,两名暗卫悄悄告诉李诚:“石崇已经派了人跟着咱们,想在半路截杀您,或者销毁您可能找到的证据。秦飞的人也在张家口附近活动,怕您查出太多实据,会对石崇不利。您要多加小心,咱们已经跟周显大人约定,每日午时会用烟火信号报平安,若没信号,周显大人就会派人来支援。”

李诚点头,心里更加警惕 —— 他知道,这场去张家口的路,不仅是安抚边军,更是在旧党与皇权的夹缝中寻找真相,每一步都充满危险。果然,走到离张家口还有半日路程的山道时,他们遇到了一伙 “山匪”,手持刀枪拦在路中间,喊着 “留下财物,放你们过去”。这伙人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却个个身手矫健,腰间还系着玄夜卫北司的制式腰牌,显然是秦飞的手下。

李诚的随从刚要动手,暗卫就悄悄拉住他们,低声说 “是秦飞的人,别硬拼,咱们绕路”。李诚会意,假装害怕,让随从扔下几两银子,趁 “山匪” 捡银子时,快马绕小路离开。暗卫看着 “山匪” 的背影,记下药引他们的特征 —— 为首的人脸上有一道刀疤,左手缺了一根手指,这些特征都要回去报给周显,作为秦飞参与构陷的证据。

石崇得知赵承业被抓、李诚赴张家口后,气得摔碎了书房的茶杯。他坐在椅上,脸色阴狠,对秦飞说:“赵承业就是个废物!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现在李诚去了张家口,肯定会查出真相,咱们得想办法阻止他!就算阻止不了,也得让陛下没法治咱们的罪 —— 李嵩已经去联络吏部的老臣,还有户部的刘焕,说‘石大人若倒,宣府卫的边饷就没人调度,边军会乱的’,刘焕最看重粮草,定会在陛下面前帮咱们说话。陛下那边,只要咱们不提‘构陷’,只说‘担心边军’,他就不会真的动咱们。”

秦飞想了想,说:“大人,咱们可以篡改周武将军的指令,让他主动进攻‘叛军’,就算李诚查出是假的,也能把水搅浑,让陛下觉得‘边军难控’,只能从轻处置咱们。另外,我已经让人去张家口,通知咱们安插在边军里的人,让他们故意散播‘于科要反’的谣言,就算李诚查清楚没有哗变,也能让边军人心惶惶,让陛下觉得于科还是有威胁,从而牵制谢渊。”

石崇眼前一亮,立刻点头:“好!你去伪造兵部的文书,就说‘陛下旨,周武将军可主动进攻叛军,不必等李诚的消息,若叛军抵抗,可格杀勿论’,盖上假的兵部印鉴,派你的亲信送去宣府卫给周武!周武是武将,性子直,说不定真会信;就算他不信,也能让谢渊他们多费些功夫解释。还有,让李嵩再去跟陛下说,‘石大人在宣府卫经营多年,熟悉边军情况,若把石大人撤了,没人能稳住边军’,陛下最担心边军乱,定会听进去。”

秦飞躬身应 “是”,立刻去伪造文书 —— 他手里有之前偷盖的兵部空白印鉴,伪造起来很容易。果然,周武收到伪造的文书后,有些犹豫,派人去京城向谢渊确认,谢渊得知后,立刻上奏萧桓,说 “有人伪造兵部文书,篡改指令”。萧桓看着谢渊的奏疏,又看看李嵩送来的 “边军需石崇稳定” 的奏折,沉默了很久,最终只下旨 “责令周武仍按原旨行事,勿听伪造文书”,却没提追查伪造文书的人,也没提石崇的责任 —— 这默许的态度,让石崇更加肆无忌惮。

李诚抵达张家口后,发现根本没有 “叛军”,驿站里只有几个于科旧部在整理粮草,见李诚来,都围上来问于科的情况,眼里满是担忧。李诚拿出于科的家书,念给他们听:“吾虽在诏狱,却知边军忠义,切勿听他人挑拨,守好边疆,待陛下查明真相,吾定能与诸君再聚大同,共抗瓦剌。” 旧部们听后,都红了眼眶,纷纷表示 “绝无哗变之心,是有人在附近散播谣言,说于将军要反,还说朝廷要派兵镇压咱们,咱们正想派人去京城澄清”,还拿出了几封匿名信,信里都是 “于将军被冤,速反以救” 的煽动之语,笔迹与石崇府中幕客的字迹一模一样。

李诚立刻写奏报,快马送回京城,说明 “张家口无哗变,是石崇指使赵承业伪造边乱,派秦飞的人散播谣言、欲除旧部,还伪造兵部文书篡改周武指令,构陷于科、谢渊”,还附上了匿名信、赵承业与石崇的密信副本,以及秦飞手下 “山匪” 的特征描述,证据确凿。与此同时,周显将赵承业的供词、秦飞伪造的文书、“山匪” 的特征呈给萧桓,谢渊、萧栎也联名奏请 “彻查石崇、秦飞、李嵩,严惩构陷之罪,还于科、边军清白”。

萧桓看着满桌的证据,又想起李嵩、刘焕等人 “边军不稳、粮饷难继” 的进言,眉头紧锁,手指在御案上反复轻叩 —— 他知道石崇罪证确凿,却也明白,石崇、李嵩掌控着边饷、牵制着边军,若真严惩,恐引发朝堂动荡,甚至让瓦剌有机可乘。沉吟良久,他终于下旨,语气带着 “轻描淡写” 的敷衍:“赵承业伪造边乱,念其被石崇胁迫,免予治罪,调往南京卫所任职,无诏不得返京;秦飞散播谣言、伪造文书,念其查案心切,免予治罪,改为停职三月,戴罪立功;石崇指使构陷,念其为旧臣、熟悉边军情况,免予治罪,仅口头批评,仍居京中,协助打理边军粮草调度;李嵩附议构陷,念其为吏部操劳,免予治罪,罚俸三月;徐靖伪造密约,念其诏狱事务繁忙,免予治罪,仍掌诏狱署;于科无罪释放,恢复玄夜卫副统领职,即刻返回大同卫,不得在京停留;谢渊、萧栎查案有功,各赏银五十两,仍各司其职。”

旨意下达,满朝哗然 —— 旧党罪证确凿,却仅受口头批评或轻微处罚,石崇甚至还能继续打理边军粮草;于科虽无罪释放,却被勒令即刻离京,不得停留;谢渊、萧栎查案有功,仅得五十两银子的赏赐,连一句像样的表扬都没有。谢渊看着旨意,心里满是失望,却也明白这是皇帝的平衡之术,只能躬身领旨;萧栎看着萧桓,眼神里带着无奈,却也知道多说无益;于科接到旨意后,没有丝毫怨言,只是收拾好行李,即刻启程返回大同卫 —— 他知道,只要能回到边军,守护边疆,暂时的委屈不算什么。

萧桓看着谢渊、萧栎、于科的反应,心里也有些愧疚,便召谢渊单独入宫,语气带着忽悠:“谢卿,朕知道你心里委屈,可石崇、李嵩掌控着边饷,若真严惩他们,边军会乱的,瓦剌会趁机来犯。朕这是‘暂护奸佞,实则为了稳住大局’,等日后时机成熟,定严惩不贷,还你和于科一个清白。你是朕的重臣,要识大体,别让朕失望。” 谢渊躬身应 “是”,心里却清楚,这不过是皇帝的借口,所谓的 “日后时机成熟”,不知要等到何时。

片尾

周显、谢渊虽握有石崇私通瓦剌的初步证据,却因萧桓 “暂不深究” 的旨意,未能继续追查。石崇虽受口头批评,却仍通过旧党关系,暗中掌控宣府卫的粮草调度,李嵩也借 “吏部铨选” 之机,安插亲信填补秦飞、赵承业留下的空缺,朝堂的暗流仍在涌动,旧党的势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隐蔽。

于科返回大同卫后,即刻与李诚共同整肃边军,将石崇安插在边军中的亲信逐一调离,虽未能彻底清除旧党影响,却也稳住了北疆防务。他多次上奏萧桓,请求彻查石崇私通瓦剌之事,却都被萧桓以 “边事为重,暂不深究” 为由驳回,甚至还被萧桓私下召见,嘱咐他 “少管朝堂之事,多守边疆”,明着是 “重视边军”,实则是怕他再牵扯出旧党的阴谋,打乱皇帝的 “平衡”。

谢渊、萧栎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暂时搁置追查旧党的事,转而专注于整顿兵部、户部,加强边军的粮草供应,防止石崇再借边饷掣肘。周显则继续暗中收集旧党的证据,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呈给萧桓 —— 他知道,只有等到旧党彻底失去边军、边饷的掌控权,皇帝才会真正下定决心严惩他们。

次年春,瓦剌因未得到石崇承诺的火药,派小股兵力袭扰大同卫,被于科、李诚率军击退。萧桓得知后,下旨嘉奖于科、李诚,却仍未提及石崇私通瓦剌之事,只是命谢渊 “多拨粮草给大同卫,确保边军无后顾之忧”—— 这看似 “重视边军” 的举动,实则是对旧党最大的纵容,也是对忠臣最明显的忽悠,朝堂的平衡,仍在继续。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张家口伪叛之变,非边军之逆,实旧党之谋也。石崇假边乱欲除忠良,李嵩、秦飞附议相护,赵承业伪奏作伥,旧党之狠,延及边地;谢渊辨时机之巧,萧栎献安抚之策,李诚赴边勘真相,周显查构陷之证,忠良之韧,护持社稷。然帝桓之断,非不明真伪,实因旧党盘根于中枢、掣肘于边饷、掌控部分边军,恐激变朝堂、祸及北疆,故以‘口头批评’护奸,以‘赏赐银两’忽悠忠臣 —— 石崇、秦飞虽失小权,仍掌要害;于科、谢渊虽得清白,却遭猜忌,此乃帝王平衡之术,却也埋下‘奸佞愈纵愈横,忠良渐失锐气’之隐患。”

奉天殿血报惊虚,张家口伪叛藏奸,旧党谋权未受重惩,忠良得护却遭忽悠。此事件昭示后世:朝堂之复杂,非仅 “忠奸” 二字可辨;帝王之决策,亦非仅 “是非” 可定。当权术凌驾于公道之上,当妥协成为常态,忠良的坚守会渐成疲惫,奸佞的野心会愈发膨胀,社稷的根基,也会在这看似 “安稳” 的平衡中,悄然松动。

张家口的风,吹散了伪叛的阴霾,却吹不散朝堂的暗流;边军的忠义,筑牢了大吴的边疆,却难撼旧党的盘根,更难抵帝王的护奸与忽悠。这场风波留下的,不仅是 “轻罚” 的结局,更是 “治世需以公道为基,而非仅靠权术平衡” 的警示 —— 若帝王一味护奸、忽悠忠臣,再坚固的江山,也终会在奸佞的侵蚀、忠良的失望中,走向危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