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887章 驿马嘶穿霜气骤,八百里尘飞铁走

卷首语

《大吴通鉴?朝政纪》载:“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与镇刑司副提督石崇,奉旨同赴大同卫核查火药失踪案。渊于废弃火药库焦土瓦砾中,得半燃木牌,刻‘工部乙字三号’—— 此为天德元年冬工部奉旨为大同卫特制的火药批次标记,京郊火器库所用皆为‘甲字’批次,恰与石崇三月前调运火药账册所载标记吻合。渊携《大同卫军器调运账册》(经办人署石崇名,目的地注‘京郊火器库’)呈随行户部主事,主事比对账册笔迹、木牌刻痕,录大同卫卒供词(证失火前有无标马车运火药离库),核验属实,立具《证据核验文书》。

八百里加急奏报抵京时,昌顺郡王萧栎持宗室联名折入御书房,折内附户部核查清单:石崇侄石涛强占京郊田产三百顷,其中宗室私产百二十顷、农户永佃田百八十顷;涛夺佃后转租粮商,年取三倍租银,农户失田流离,多赴通州漕运码头为工,复遭涛所派监工苛扣工钱,日仅得糙米半升。

帝桓览大同铁证与宗室折,忆石崇既往构陷忠良、秦飞北司纵私诸事,时李嵩持‘石崇为复辟功臣’奏疏请缓追责,秦飞遣北司密探截大同奏报(事败),皆为桓严拒。桓遂下旨:石崇即离大同卫回京待职,罢其核查权;玄夜卫暂由少保周显代管;石涛逮京收押,命户部尚书刘焕、刑部侍郎刘景彻查其贪腐。

此非仅火药、田产二证得获,实为‘帝断忠奸、朝局转明’之枢始 —— 大同瓦砾藏‘工部乙字三号’铁证,破崇之狡辩;宗室折页载三百顷田产民忧,揭涛之暴虐;奉天殿旨罢崇收涛,初破旧党护奸之网,大吴朝拨乱反正之局,自此启。”

大同瓦砾凝焦痕藏铁证,宗室折页录田亩载民忧,奉天殿旨斥奸佞破阴霾,三者环扣,皆为大吴朝扫旧党、复清明之关键伏笔。

大同查火行

黑瓦堆烟焦骨瘦,乙字痕深嵌铁绣。

谢郎袖卷军册旧,指叩残垣问火后。

玄袍汗透强张口,“旧木无凭” 语还抖。

账页朱印洇血透,工部标红岂容谬?

驿马嘶穿霜气骤,八百里尘飞铁走。

京阙风传宗室奏,三百顷田血痕皱。

石家郎醉金樽酒,农户饥肠啃草秀。

龙案拍时雷破漏,“唤回崇贼收涛首!”

周郎佩印提玄绶,夜卫刀光寒透牖。

寒星初透阴霾后,一点清光照帝囿。

大同卫废弃火药库的废墟上,风卷着焦味掠过,黑色的瓦砾被晒得发烫,踩上去能感受到余温透过鞋底传来。谢渊戴着粗布手套,指尖扒开堆叠的瓦砾,每动一下,都有细碎的炭粒簌簌落下,沾在他的官袍下摆上,像泼了一层墨。随行的兵部吏员和户部主事站在不远处,目光紧紧跟着他的动作 —— 他们知道,能否找到火药证据,全在此刻。

石崇站在废墟边缘,玄色官袍的袖口被风掀起,露出里面绣着的暗纹。他盯着谢渊的背影,喉结不自觉地滚动,心里既慌又恨 —— 三个月前,他私运火药给瓦剌后,特意让人纵火烧了火药库,本以为能销毁所有痕迹,却没想到谢渊会执着于这片废墟。“谢大人,这废墟烧了快三个月,哪还有什么证据?” 石崇开口,声音刻意放得轻松,却掩不住一丝颤抖,“不如咱们去查大同卫的军器账,或许能找到线索。”

谢渊没回头,指尖继续在瓦砾中摸索,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石大人,账册可以造假,可烧不掉的痕迹,才是真证据。” 他顿了顿,指尖突然触到一块硬物,不是瓦砾的脆感,而是木质的韧感。谢渊心里一紧,放慢动作,小心地拨开周围的炭粒 —— 一块半燃的木板露了出来,边缘被火烧得卷曲发黑,中间却有清晰的刻痕,虽被烟熏得发暗,仍能辨认出 “工部乙字三号” 六个字。

“找到了。” 谢渊举起木板,转身走向石崇,阳光照在木牌上,刻痕的阴影清晰可见,“石大人,您三个月前从大同卫调走的五千斤火药,账册上写着‘运至京郊火器库’,可这‘工部乙字三号’的木牌,是去年冬工部专为大同卫定制的批次标记,京郊火器库用的是‘甲字’批次,您倒说说,这木牌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石崇的脸色瞬间变得比废墟的炭灰还难看,他盯着木牌,张了张嘴,却一时想不出反驳的话 —— 他忘了,工部给各地卫所的火药标记都是独有的,大同卫的 “乙字三号”,根本没法用 “旧木牌” 来搪塞。

谢渊没给石崇反应的时间,从袖中取出《大同卫军器调运账册》,翻到三个月前的那一页,递到户部主事面前:“大人请看,这一页记载着‘天德二年夏,调火药五千斤,标记工部乙字三号,经办人石崇,目的地京郊火器库’。” 他又将木牌递过去,“如今这标记的木牌出现在废弃火药库,说明火药根本没运去京郊,而是被人私运走后,纵火掩盖痕迹。”

户部主事接过账册和木牌,仔细核对 —— 账册上的字迹是大同卫军器房主事的亲笔,盖着卫所的红印鉴;木牌上的刻痕与账册记载的标记完全一致,甚至能看到刻痕边缘残留的火药粉末。“谢大人所言属实。” 户部主事抬起头,语气郑重,从袖中取出文房四宝,在事先准备好的《证据核验文书》上写下 “大同卫废弃火药库查获‘工部乙字三号’木牌,与石崇调运火药账册标记吻合,证据确凿”,然后盖上户部的印鉴,递给随行的吏员,“立刻封存,八百里加急送抵御书房。”

石崇看着文书上的 “证据确凿” 四个字,手指悄悄攥紧,指甲掐进掌心,疼得让他更清醒。“不过是一块木牌,怎么就能证明火药被私运了?” 石崇做最后的挣扎,声音提高了几分,“或许是火药库失火时,木牌没被运走,跟火药没关系!”

“石大人,” 谢渊冷笑一声,走到废墟中央,指着地面上残留的黑色印记,“您看这里,这些印记是火药泄漏后燃烧的痕迹,范围这么大,说明当时有大量火药存放在这里,而非账册上说的‘运走’。另外,大同卫的军卒说,失火前一晚,有三辆没有标记的马车从火药库离开,去向不明 —— 您敢说,那不是运火药的车?”

石崇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盯着地面,不再说话。他知道,证据链已经形成,再狡辩,只会显得更狼狈。

户部吏员拿着密封好的《证据核验文书》和木牌,快步离开废墟,直奔大同卫驿站 —— 八百里加急的驿马已经备好,只待文书到手,立刻出发。驿站外,两名玄衣人靠在墙角,目光盯着吏员的身影,正是秦飞派来的密探 —— 秦飞收到石崇的信,知道谢渊可能找到证据,便让密探在驿站附近埋伏,想截下奏报,拖延时间。

“大人,要不要动手?” 一名密探低声问,手按在腰间的刀上。另一名密探摇头,目光扫过驿站门口的驿卒 —— 驿站有大同卫的兵卒守卫,都是谢渊提前安排的可靠人手,硬抢只会打草惊蛇。“等他出了大同卫城,在偏僻路段动手,既能截下奏报,又不会被人发现。”

吏员骑马出了大同卫城,沿着官道疾驰。密探骑着快马,远远跟在后面,等待合适的时机。走到一处树林旁,密探对视一眼,催马加速,想绕到前面拦截。就在这时,树林里冲出几名穿着普通百姓衣服的人,拦住了密探的去路 —— 是周显派来的暗卫,谢渊出发前,周显就担心秦飞会派人阻截,特意安排暗卫随行保护奏报。

“你们是谁?” 密探喝道,拔刀相向。暗卫不说话,直接上前缠斗 —— 他们都是玄夜卫的精锐,比秦飞的密探更懂格斗技巧,没几个回合,就将两名密探制服,捆了起来,押往附近的卫所关押。

吏员听到身后的动静,却没回头,只是催马更快地向前 —— 他知道,奏报早一刻到京城,谢渊大人就多一分安全,大吴的朝局就多一分清明。

京城御书房外,萧栎捧着宗室联名折,站在廊下。折子里夹着户部核查的田产清单,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石涛强占的三百顷田产中,有一百二十顷是宗室私产,一百八十顷是农户的永佃田 —— 这些永佃田是农户祖辈传下来的,石涛以 “官府收编充军粮田” 为名强夺,却转租给粮商,每年收取的租金比官府赋税高三倍,农户失去田产,只能去通州漕运码头做苦力,还被石涛的监工克扣工钱,不少人连糙米饭都吃不饱。

“郡王,陛下还在跟李嵩大人议事,要不您先去偏殿等?” 内侍总管李德全走过来,语气带着关切。萧栎摇头,目光落在御书房的门帘上,语气平静:“我等无妨,奏报和折子都急,不能等。” 他心里清楚,谢渊的火药证据和宗室的田产折,必须同时呈给萧桓,才能让他彻底看清石崇的真面目 —— 单独一份证据,或许会被李嵩等旧党以 “证据不足” 搪塞过去。

半个时辰后,御书房的门帘掀开,李嵩走出来,脸色不太好看。见萧栎站在廊下,李嵩愣了愣,随即走上前,语气带着 “关切”:“郡王,您是来递折子的?可是为石涛的事?石崇是复辟功臣,石涛年轻不懂事,或许有误会,不如从轻发落,别伤了功臣的心。”

萧栎看着李嵩,心里冷笑 —— 李嵩这是怕石崇倒了,自己的旧党地位也保不住。“李大人,” 萧栎语气平淡,“折子里是户部核查的田产清单,有农户的供词,有地契副本,不是误会。陛下英明,会做出公正决断。” 李嵩碰了个软钉子,只能讪讪地离开,心里暗忖:等会儿奏报来了,一定要想办法让陛下暂缓处理。

萧栎走进御书房时,萧桓正坐在御案前,手里拿着一份奏折,眉头皱得很紧 —— 是李嵩刚递的,说 “石崇是复辟重要功臣,若因小事追责,恐寒了其他功臣的心”。见萧栎进来,萧桓放下奏折,语气带着疲惫:“栎弟,你来得正好,李嵩说要保石崇,你怎么看?”

“皇兄,先看这个。” 萧栎将谢渊的《证据核验文书》和木牌递过去,“谢渊大人在大同卫废弃火药库找到的,‘工部乙字三号’木牌,是石崇调运火药的标记,账册核验属实,火药根本没运去京郊,被私运走了。” 他又将宗室联名折放在御案上,“还有这个,石涛强占京郊三百顷田产,农户失产沦为漕工,被克扣工钱,通州百姓说‘宁遇北元,不遇石家’,皇兄可以看看农户的供词。”

萧桓拿起木牌,指尖摩挲着刻痕,又翻开账册,目光扫过 “石崇” 的签名,再打开宗室折,农户供词里 “没田种只能去码头扛粮,一天工钱不够买半升米” 的字句,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他想起之前石崇弹劾谢渊 “阻挠查抄”,想起秦飞在黑石岭的埋伏(周显密报),想起李嵩在漕运查抄时的阻挠,所有的妥协和犹豫,在这一刻轰然崩塌。

“李嵩说石崇是功臣,可功臣就能私运火药、纵容侄子强占田产、害百姓受苦吗?” 萧桓的声音渐渐提高,手指捏着奏折,指节泛白,“朕复位是为了护江山、护百姓,不是为了让功臣变成蛀虫!” 他猛地将两份文书拍在御案上,震得案上的茶杯都晃了晃,“传朕旨意:石崇即刻从大同卫回京城待职,不必再参与核查;玄夜卫暂由周显代管,秦飞协助周显,不得擅自调遣;石涛即刻收押,由户部尚书刘焕牵头,刑部侍郎刘景协助,彻查其贪腐之事!”

旨意刚拟好,李德全正要去传旨,李嵩又匆匆走进御书房,手里拿着一份吏部的文书:“陛下,不可!石崇掌镇刑司,熟悉旧党情况,若将他召回待职,旧党恐生乱;石涛是石崇的侄,若严惩,石崇必心寒,到时候玄夜卫北司的秦飞大人,怕是也会有异议。”

萧桓抬起头,目光冷冽地看着李嵩,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李卿,旧党乱不乱,要看朕是否护百姓、辨忠奸,不是靠纵容贪腐。石崇私运火药,关乎北境安危;石涛强占田产,害百姓失所,这不是小事,是重罪!” 他顿了顿,拿起宗室折里的农户供词,扔在李嵩面前,“你看看这些供词,农户连饭都吃不饱,你还在说‘从轻发落’,你的心,是被权欲蒙住了吗?”

李嵩被问得脸色发白,却仍不甘心:“陛下,石崇若倒,秦飞、徐靖等人怕是会……” “秦飞若敢有异,朕连他一起查!” 萧桓打断他,声音带着帝王的威严,“周显代管玄夜卫,会盯着秦飞的动向;徐靖在诏狱署的小动作,朕也知道,等石涛的案子查完,就轮到他!李卿,你若再为旧党求情,朕就先查吏部的铨选问题 —— 你门生张文在漕运查抄时拖延,你以为朕不知道?”

李嵩吓得浑身一哆嗦,再也不敢说话,躬身退了出去。御书房里,萧桓看着李嵩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 他知道,罢免石崇只是开始,旧党盘根错节,接下来的彻查,定会遇到更多阻力,但他不能退,为了大同卫的火药,为了通州的农户,为了大吴的江山。

李德全拿着圣旨,快步走出御书房,分四路传旨:一路去大同卫,命石崇回京待职;一路去玄夜卫衙署,命周显代管;一路去通州,命当地卫所收押石涛;一路去户部和刑部,命刘焕、刘景牵头查案。

周显接到圣旨时,正在玄夜卫衙署整理石崇的罪证 —— 他早就收集了秦飞协助石崇私运火药的密报,就等萧桓的旨意。“大人,要不要现在就控制秦飞?” 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问道。周显摇头,语气沉稳:“先代管玄夜卫,收走秦飞的调兵权,等谢大人的后续证据到了,再一并拿下,免得打草惊蛇。”

刘焕接到圣旨时,正在户部核查石涛的田产账册。“陈忠,你立刻带户部吏员去通州,协助卫所收押石涛,查封他的庄园和粮仓。” 刘焕下令,语气坚定,“记住,要保护好农户的供词和地契副本,不能让石涛的人销毁证据。” 陈忠躬身应 “是”,立刻召集人手出发 —— 他知道,这是扳倒旧党的好机会,绝不能出错。

通州卫所接到圣旨时,石涛正在庄园里喝酒,得知要被收押,当场掀了酒桌,想让家丁反抗。“石大人,陛下有旨,反抗就是抗旨,株连九族!” 卫所千户厉声喝道,身后的兵卒举起刀,家丁们吓得不敢动。石涛看着围上来的兵卒,脸色惨白,最终被戴上镣铐,押往京城诏狱。

大同卫驿站里,石崇正焦躁地等着秦飞的消息,想知道密探是否截下了奏报。突然,驿站驿丞走进来,手里拿着圣旨,躬身道:“石大人,陛下有旨,请您接旨。” 石崇心里一沉,有种不祥的预感,却还是强装镇定,跪下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镇刑司副提督石崇,赴大同卫核查火药,查案不力,着即刻回京待职,不必再参与核查;玄夜卫暂由周显代管,钦此。” 宣旨太监的声音落下,石崇愣在原地,半天没反应 ——“查案不力” 只是借口,他知道,谢渊的证据肯定到了京城,萧桓已经开始怀疑他了。

“公公,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石崇起身,拉着宣旨太监的手,语气带着恳求,“臣还在查火药的去向,再给臣几天时间,定能查个水落石出!” 宣旨太监抽回手,语气冷淡:“石大人,陛下的旨意已下,您还是尽快收拾行李,回京待职吧,别让杂家为难。”

石崇看着宣旨太监离开的背影,双腿一软,瘫坐在椅子上。他突然想起谢渊举起木牌时的眼神,想起户部主事核验证据时的郑重,想起秦飞密探可能失败的消息 —— 所有的侥幸,在这一刻彻底崩塌。“完了…… 都完了……” 石崇喃喃自语,指尖颤抖着拿起茶杯,却没拿稳,茶杯摔在地上,碎成几片,像他此刻的处境。

京城吏部衙署里,张文接到李嵩的密信,得知石涛被收押,刘焕、刘景要查案,立刻召集吏部吏员:“石涛的案子涉及宗室田产,按规制需要先核查地契的真伪,你们把所有相关的地契档案都调出来,仔细核对,一天核对不完就两天,务必不能出错。” 他知道,只要拖延时间,就能给石崇串供的机会,或许还能找到 “地契伪造” 的借口,帮石涛脱罪。

刘焕很快得知了张文的小动作,立刻带着户部吏员赶到吏部:“张大人,陛下有旨,石涛的案子要尽快彻查,地契的真伪,户部已经核查过,有农户的供词和旧地契副本佐证,不必再重复核对。” 刘焕将户部的核查文书放在张文面前,语气冷硬,“若是张大人再拖延,耽误了查案,臣就只能奏请陛下,派周显大人的玄夜卫来协助核查了。”

张文看着刘焕身后的户部吏员,又看了看文书上的户部印鉴,知道拖延不下去了,只能不甘地让吏员配合调阅档案。与此同时,秦飞在玄夜卫北司得知周显代管玄夜卫,收走了他的调兵权,吓得脸色发青 —— 他知道,自己协助石崇私运火药的事,早晚都会被查出来,只能悄悄派人给石崇送信,让他赶紧销毁证据。

谢渊在大同卫接到萧桓的旨意,知道石崇已被召回,心里松了口气。“杨武,你继续留在大同卫,查火药的去向,尤其是跟瓦剌的联系,找到人证物证。” 谢渊下令,语气坚定,“我先回京,配合周显大人,彻查石崇的党羽。” 杨武躬身应 “是”,目光里满是敬佩 —— 谢渊为了查案,不顾个人安危,这份坚守,让他深受触动。

萧栎在宗室府接到通州农户的感谢信,信里说 “石涛被收押,田产要还给我们了,终于能回家种地了”。萧栎看着信,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彻查旧党,还朝堂清明,还百姓安稳。

御书房里,萧桓看着谢渊送来的后续密报(大同卫军卒证实看到石崇的人运火药出城)和刘焕送来的石涛贪腐清单(贪污租金五万两),眼神变得越来越坚定。他拿起笔,在御案上写下 “彻查旧党,护我大吴” 八个字,墨汁透纸背,像在宣告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

风从御书房的窗棂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却驱散了之前的阴霾。奉天殿的阴影里,终于透出了一丝清明,而这丝清明,正因为忠良的坚守和帝王的明断,渐渐扩大,照亮了大吴朝的前路。

片尾

石崇回京后,试图与秦飞、徐靖串供,销毁私运火药的证据,却被周显的暗卫发现,证据被当场缴获。谢渊从大同卫带回关键人证(石崇的亲信,供述私运火药给瓦剌的细节),与之前的木牌、账册形成完整证据链。

萧桓下旨,将石崇、秦飞、徐靖打入诏狱,命周显、谢渊、刘焕、周铁组成专案组,彻查旧党。李嵩因包庇旧党、纵容张文拖延查案,被革去吏部尚书之职,贬为庶民;张文被押入刑部审讯,供出旧党更多贪腐细节。

石涛强占的田产全部归还农户,通州漕运码头的监工制度被废除,漕工的工钱提高三成。大同卫的火药虽未全部追回,却找到了瓦剌持有 “大吴工部” 印记火药的证据,谢渊据此调整边防部署,加强对瓦剌的防御。

朝堂上,旧党势力土崩瓦解,刘玄(内阁首辅)、谢渊、周显、刘焕等忠良重臣执掌要职,宗室与朝臣同心协力,大吴朝的朝局,终于从阴霾笼罩走向清明初透。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大同证现,实为大吴朝‘拨乱反正’之关键转折点。谢渊于焦土觅铁证,显忠良之坚守;萧栎聚宗室呈民忧,显宗室之担当;萧桓弃妥协断奸佞,显帝王之明断。旧党虽盘根,终难敌铁证如山、民心所向,李嵩之护、秦飞之阻、张文之拖,皆为徒劳。”

大同废墟的木牌刻着奸佞之罪,宗室折页载着百姓之苦,奉天殿旨破着旧党之网 —— 这场转折告诉后世:江山之固,不在权臣之强,而在忠良之守、帝王之明、百姓之信;朝局之暗,终难掩铁证之光,纵有旧党相护,纵有妥协犹豫,只要坚守正义,终能迎来清明。

谢渊的铁证、萧栎的民忧、萧桓的决断,终让大吴朝走出阴霾,而这场 “清明初透” 的转折,也为后世留下治道之启示:为官者当守初心护百姓,为君者当辨忠奸固江山,如此,方能让王朝长治久安,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大同证现留给大吴朝,也留给后世的最珍贵遗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