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玄桢记 > 第881章 祠匾藏锋隐祖像,塾册缝珍护儿郎

卷首语

《大吴通鉴?朝政纪》载:“天德二年秋,镇刑司副提督石崇深忌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掌军政、抑其私党,乃阴结吏部尚书李嵩,授意御史台二十名属官,谋于三日后早朝联章劾渊‘私匿于科党羽、暗通边镇’,欲借‘党附’罪夺其权、下其狱。

昌顺郡王萧栎察崇奸谋,恐渊遭构陷无措,乃选亲信阿福,易货郎装束,挑杂货担掩行迹,携蜡丸密信潜赴谢府。蜡丸刻缠枝莲纹,乃栎生母永熙帝贵妃陪嫁玉印范式,天下独一,以防伪冒。渊启丸得信,骤觉心沉,然未乱方寸 —— 盖其早察崇私调大同卫五千斤火药有异,已嘱大同卫军器官秘抄调运册副本,此册原件为崇匿毁,副本载‘京营防务官赵承业’实为虚构,押运兵丁签名皆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亲信冒代,乃崇挪用军器之铁证。

渊遂灯下疾抄三册,分藏险地:一匿家祠‘世笃忠贞’匾额夹层,借《大吴礼制》‘私祠非诏不得入’之规,避缇骑搜捕;二托于恪府亲信,盖恪昔年守德胜门时曾拒崇私请,与崇有旧怨,府中皆边军旧部,可防崇党窥伺;三缝子谢明国子监塾课《论语》封皮夹层,明为监生,国子监属礼部辖地,缇骑无帝诏不得擅入,最是隐秘。

此非仅寻常传信藏证之举,实为‘忠良相援、避祸谋存’之枢机。暗夜书斋烛火摇曳,映渊抄录铁证之谨、藏证之慎,亦映栎遣信之勇、护忠之诚 —— 烛影里,既有权斗环伺之险,更有忠义相托之韧。”

货担挑破暗夜寒露,蜡丸凝铸宗室赤诚,半册塾书缝藏铁证,三者环扣,互为犄角,皆为天德朝忠良渡厄续命之关键伏笔,未敢有半分轻忽。

怀志

货担挑灯穿陋巷,蜡丸沁透缠枝香。

密书展罢寒霜冽,铁证抄残烛泪长。

祠匾藏锋隐祖像,塾册缝珍护儿郎。

忠良岂惧奸邪虐,且待朝晖破夜茫。

萧栎府的偏院烛火彻夜未熄,亲信阿福正对着铜镜整理货郎装扮。他褪去平日的青布直裰,换上件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衫,领口缝着块补丁,头上戴顶旧毡帽,帽檐压得极低,遮住了眉眼间的精干。案上摆着一副杂货担,担子里码着针头线脑、木梳篦子,还有几串小儿玩的糖画,最底层的隔板下,藏着一张折成方块的字条,字条裹着三层油纸,外面封着枚蜡丸,蜡丸上刻着朵缠枝莲 —— 那是萧栎生母永熙帝贵妃的陪嫁玉印纹样,当年玉印随贵妃下葬,萧栎只留了这纹样的蜡模,全天下独此一份,绝无仿造可能。

“阿福,记住路线。” 萧栎走进偏院,穿着石青色常服,语气沉凝,“从府后巷出,走西街,过三圣庙,再拐进谢府后巷 —— 西街有玄夜卫的暗哨,你就说‘去给三圣庙的香火客送杂货’;谢府后巷有缇骑巡逻,半个时辰一次,你要在两次巡逻间隙把字条丢进后角门的砖缝里,砖缝里我提前放了片枯叶做记号。”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块木质货郎腰牌,递给阿福,“这是城西‘老杂货铺’的旧腰牌,玄夜卫查问时能应付,别露了破绽。”

阿福接过腰牌,塞进短衫内袋,又摸了摸担子底层的字条,确认稳妥:“殿下放心,小的记牢了 —— 丢完字条,从谢府后巷拐进东头的窄巷,那里有周显大人派来的玄夜卫暗线接应,不会被石崇的人盯上。” 萧栎点头,目光落在蜡丸上:“蜡丸印是给谢大人看的,他见了就知道是我派去的 —— 石崇最近在御史台安了不少人,消息传得快,你务必在子时前回来。” 阿福躬身应 “是”,挑起杂货担,担子上的拨浪鼓轻轻晃了晃,却没发出声响 —— 他早把鼓芯的木栓拔了,怕声音惊动缇骑。

走出偏院时,阿福回头看了眼萧栎,见萧栎正望着窗外的夜色,眉头微蹙。他知道,这次传信不仅是送预警,更是萧栎与谢渊之间的信任托付 —— 谢渊若信,便能保住火药证据;若不信,恐遭石崇毒手。杂货担的重量压在肩上,阿福深吸一口气,脚步轻快却沉稳地走进了夜色里。

西街的青石板沾着夜露,泛着冷光。阿福挑着杂货担,脚步放得极轻,每走几步就侧耳听动静 —— 萧栎说的没错,西街口果然有个玄夜卫暗哨,穿着短打,靠在墙根,手里把玩着一把短刀,目光扫过过往行人。阿福心里一紧,却仍装作镇定,推着担子慢慢走过去。

“站住!干什么的?” 暗哨上前一步,拦住阿福,手按在刀柄上。阿福放下担子,脸上堆起憨厚的笑,递上腰间的货郎腰牌:“官爷,小的是城西老杂货铺的,去给三圣庙的香火客送杂货 —— 庙里的师父订了些木梳和灯油,您看。” 他掀开担子上的布帘,露出里面的灯油和木梳。暗哨拿起腰牌看了看,又扫了眼担子,没发现异常,挥了挥手:“快点走,夜里不太平,别在外面晃悠。” 阿福连忙道谢,挑起担子,脚步更快地往前走,直到走出暗哨的视线,才松了口气 —— 第一步,险过。

过了三圣庙,就到了谢府所在的巷子。阿福放慢脚步,借着墙根的阴影往前走,果然看见巷口有两名缇骑巡逻,穿着玄色制服,腰间挂着刀,靴底蹭过青石板,发出 “沙沙” 声。他躲在一棵老槐树后,数着缇骑的步伐 —— 走一个来回要一炷香的时间,他必须在这段时间里把字条丢进砖缝。

等缇骑走远,阿福立刻挑着担子冲进后巷,脚步飞快地来到谢府后角门。后角门紧闭,门旁的砖缝里果然有片枯叶,他放下担子,假装整理货担,手腕看似无意地一斜,袖中的字条从油纸里滑出,悄无声息地掉进砖缝,他又用脚尖踢了点土盖住,确保不显眼。刚整理好担子,就听见远处传来缇骑的靴声,阿福立刻挑起担子,装作刚路过的样子,慢慢走出后巷,拐进东头的窄巷 —— 那里,周显派来的暗线正等着他,手里拿着一盏灯笼,灯笼上画着朵莲花,是接应的记号。

阿福走后没多久,谢府的老管家就提着个柴筐,从后角门出来。他是谢府的老人,跟着谢渊二十多年,从边军的亲兵到府里的管家,最是忠心可靠。谢渊早得了萧栎的密信,说 “子时前后有货郎送东西到后巷砖缝,让老管家以捡柴为由取回”,他便一直守在后角门内,听着缇骑的巡逻声,心里捏着把汗。

走到砖缝前,老管家假装弯腰捡柴,手指飞快地伸进砖缝,摸到了那张油纸裹着的字条。他把字条塞进柴筐底部的夹层里,又捡了几根枯枝,慢慢往回走。路过巷口时,缇骑正好巡逻过来,其中一个缇骑瞥了眼柴筐:“老东西,捡柴呢?里面没藏什么东西吧?” 老管家连忙陪笑:“官爷说笑了,就几根柴,府里灶冷,大人还等着烧火呢。” 缇骑踢了踢柴筐,没发现异常,骂了句 “快点走”,便继续巡逻。

回到府里,老管家直奔书房,连柴筐都没放,就推门进去。谢渊正坐在案前翻《军器账册》,案上的烛火快燃尽了,烛芯结了个灯花,他用手指轻轻弹了弹,灯花落下,火光又亮了些。“大人,东西取回来了。” 老管家把柴筐放在地上,从夹层里取出字条,递到谢渊面前。

谢渊接过字条,指尖刚触到蜡丸,就顿住了 —— 那缠枝莲的纹样他太熟悉了。当年萧栎生母贵妃还在时,曾赐过谢渊妻子一块缠枝莲纹样的锦帕,后来贵妃去世,这纹样便成了萧栎的私记。“是栎殿下派来的。” 谢渊低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释然,他用指甲轻轻刮开蜡丸,里面的字条展开,一行行字映入眼帘:“石崇拟于三日后早朝弹劾您‘私藏于科党羽’,已圈定二十名御史联名,御史多为李嵩门生,需早做准备。”

谢渊捏着字条,指节泛白。他太清楚石崇的算盘了 ——“私藏于科党羽” 只是幌子,石崇真正的目的是夺兵部的权。他身为太保兼兵部尚书,掌全**政,石崇早就想让玄夜卫插手军政,若这次弹劾成功,他被革职,石崇定会推荐自己的亲信接任兵部尚书,到时候军权、特务权都在石崇手里,萧桓的皇权也要被架空。

“二十名御史…… 李嵩果然在背后帮他。” 谢渊冷笑一声,李嵩是吏部尚书,掌文官考核,御史台的官员多是他提拔的门生,石崇能圈定二十人联名,定是李嵩在背后施压。他想起前几日,吏部侍郎张文递来的密报,说 “李嵩最近频繁召见御史,似在商议要事”,当时他还没在意,如今想来,竟是为了弹劾他。

“大人,要不要现在递折给陛下,提前辩解?” 老管家站在一旁,语气急切。谢渊摇头:“没用。石崇有李嵩的人在御史台,我的辩解折会被压下;就算递到陛下面前,石崇也会说‘谢渊心虚狡辩’,反而坐实了罪名。” 他走到窗前,撩开窗纱一角,看见巷口的缇骑还在巡逻,心里更沉 —— 石崇不仅要弹劾他,还派缇骑监控他,就是怕他通风报信,或销毁证据。

“唯一的办法,是找到石崇的罪证,在早朝上当众呈给陛下。” 谢渊转过身,目光落在书柜最底层,“石崇私调大同卫五千斤火药,调运册上的‘京营防务官’是虚构的名字,押运兵丁的签名是玄夜卫的人冒签的 —— 这是他的死穴,只要拿出这份证据,他的弹劾就不攻自破。” 老管家眼睛一亮:“大人早有准备?” 谢渊点头:“这份调运册我抄录了副本,藏在铁盒里,就怕有今日。”

谢渊走到书柜前,蹲下身,移开最底层的几本书,露出一块松动的木板。他撬开木板,里面藏着一个铁盒,铁盒上挂着把小铜锁,锁孔上有层薄锈 —— 这是他三个月前藏的,那时刚发现石崇私调火药,就预感会有麻烦。

打开铁盒,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册子,封面上写着 “大同卫火药调运副本”。谢渊拿起册子,翻到三个月前那一页,上面写着 “调火药五千斤,运至京郊火器库,经办人:京营防务官赵承业,押运兵丁:玄夜卫北司十人”。“赵承业这个名字,我查过兵部和京营的名册,根本没有这个人。” 谢渊指着 “赵承业” 三个字,对老管家说,“还有这十个押运兵丁的签名,我让杨武去玄夜卫查过,都是北司秦飞的亲信,他们那天根本没去大同卫,是冒签的。”

老管家凑近看了看,点头道:“这么明显的破绽,石崇也敢做?” 谢渊苦笑:“他仗着李嵩压着,秦飞掩护,以为没人敢查 —— 再说,这份调运册的原件在石崇手里,他早就销毁了,只留了副本在镇刑司,可镇刑司是他的地盘,谁也查不到。” 他顿了顿,摩挲着册子的纸页:“这副本是我让大同卫的老部偷偷抄的,大同卫的军器官是岳峰老将军的旧部,忠于朝廷,不肯帮石崇隐瞒,才把副本给了我。”

想起岳峰老将军,谢渊的眼神软了些 —— 岳峰是大同卫的老总兵,战死在瓦剌入侵时,他的儿子岳谦现在是都督同知,还在守着大同卫。“岳将军若在天有灵,也不会让石崇这么糟蹋大同卫的防务。” 谢渊轻声说,将册子放在案上,“现在,要把这份证据抄录三份,分藏三处,就算一处被石崇找到,还有另外两处能用上。”

老管家取来三张宣纸、一锭松烟墨,磨好墨,递给谢渊。谢渊拿起狼毫笔,蘸了墨,开始抄录证据。烛火摇曳,映着他的侧脸,他的字迹比往日更用力,墨汁几乎要透纸背,每写一个字,都像是在与时间赛跑 —— 三日后早朝,他必须在这之前藏好证据,否则一旦被缇骑搜走,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大人,要不要小的帮您抄?” 老管家见谢渊的额角渗出汗,语气心疼。谢渊摇头:“不用,这份证据只有我抄,字迹才对得上,日后陛下核验时才不会有破绽。” 他继续写着,写到 “赵承业” 和 “冒签” 处,特意用朱笔圈了出来,方便陛下一眼看清破绽。烛芯又结了个灯花,他吹了吹,灯光暗了暗,又很快亮起来,像他此刻的心情 —— 虽紧张,却仍有希望。

抄到一半时,窗外传来缇骑的咳嗽声,谢渊的手顿了顿,侧耳听了听,确认缇骑没靠近,才继续抄。“石崇的缇骑盯得紧,今夜怕是不会安生。” 谢渊低声说,“抄完后,你立刻去安排人送证据,别耽搁。” 老管家点头:“小的已经让府里的老仆老王备好车马,老王是边军出身,会些武艺,能应付路上的麻烦。”

终于,在子时过半时,三份证据抄录完毕。谢渊放下笔,手指有些僵硬,他揉了揉手指,又仔细核对了一遍,确认没有抄错,才将三份证据分开,准备藏往三处。烛火快燃尽了,老管家连忙换了根新烛芯,新烛芯点燃时,发出 “噼啪” 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谢渊拿起第一份证据,对老管家说:“走,去祠堂。” 两人提着灯笼,穿过庭院,来到府里的祠堂。祠堂里供奉着谢家历代先人的牌位,牌位前点着长明灯,灯光昏暗,映着墙上的家训:“忠君爱国,守正不阿”。

“祠堂是谢家的根,缇骑再大胆,也不敢擅闯祠堂搜捕 —— 按《大吴礼制》,官员家祠受祖宗庇护,非有帝诏,不得入内搜查。” 谢渊解释道,踩着一旁的木梯,爬上祠堂的供桌,伸手摸了摸匾额的背面。匾额是楠木做的,上面写着 “世笃忠贞”,背面有个小小的夹层,是他父亲当年建祠堂时特意留的,用来藏家族的重要文书。

他将第一份证据卷成细卷,塞进夹层里,又用一块小木片挡住,确保从外面看不出来。爬下木梯时,谢渊对着祖宗牌位躬身行礼:“列祖列宗在上,孩儿谢渊今日藏此证据,非为一己之私,实为护大吴边防,护忠良不被构陷 —— 若能度过此劫,孩儿定当重修祠堂,告慰祖宗。” 长明灯的火苗轻轻晃了晃,像是在回应他的祈祷。

走出祠堂时,老管家低声说:“大人放心,祠堂的钥匙只有小的和您有,缇骑就算想进来,也没钥匙。” 谢渊点头:“嗯,这第一份证据,是最稳妥的,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动它。” 两人提着灯笼,慢慢走回书房,庭院里的风声有些大,吹得灯笼的光忽明忽暗。

回到书房,谢渊拿起第二份证据,用油纸包了三层,递给老管家:“你让老王把这份证据送到于恪府,交给于恪的夫人,就说‘谢某借于夫人的《兵法》一用,看完自会奉还’—— 于夫人知道《兵法》的夹层在哪,会把证据藏好。”

老管家接过油纸包,有些疑惑:“于恪大人还在诏狱,于夫人会不会……” 谢渊打断他:“于夫人是岳峰老将军的女儿,忠勇得很,当年于恪被诬,她没少奔走,是个可靠的人。” 他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于恪与石崇有旧怨 —— 当年于恪在德胜门守将任上,石崇想让他私放玄夜卫的人进城,被于恪拒绝,石崇一直记恨他。这份证据在他府里,石崇就算猜到,也不敢轻易去搜 —— 于夫人若闹起来,会引朝臣非议,石崇不想把事情闹大。”

老管家明白了:“大人是想借于家与石崇的矛盾,互相牵制?” 谢渊点头:“没错,石崇现在只想安安稳稳弹劾我,不想节外生枝 —— 于家的事一旦闹大,陛下会怀疑石崇构陷忠良,反而对他不利。” 他看着老管家出门,心里默念:于夫人,拜托了 —— 这份证据,不仅是我的生路,也是于恪平反的希望。

老王接过油纸包,揣进怀里,换上一身夜行衣,从府后墙翻出去。他知道,于恪府在城东,路上要经过两道玄夜卫的暗哨,他必须小心 —— 谢大人的命,全在这份证据上了。

剩下最后一份证据,谢渊走到里屋。儿子谢明年方八岁,正在国子监附学,此刻已经睡熟,脸上还带着孩子气的稚气,怀里抱着一本《论语》—— 那是他明天要带去国子监的塾课本。

谢渊坐在床边,轻轻摸了摸谢明的头,眼中满是父爱。他拿起那本《论语》,翻开封皮,封皮是厚纸做的,他用小刀轻轻划开一道细缝,将第三份证据卷成细卷,塞进缝里,又用浆糊小心地粘好,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痕迹。“明儿去国子监,把这册《论语》带给先生,就说‘爹让先生帮着改改字,先生让抄哪段就抄哪段’。” 谢渊在谢明耳边轻声说,谢明迷迷糊糊地点了点头,又翻了个身,继续睡。

谢渊站起身,看着儿子的睡颜,心里有些发酸 —— 他不想让儿子卷入这场权力斗争,可眼下,只有国子监是最安全的地方。“国子监是文人圣地,按《大吴官制》,国子监由礼部管辖,缇骑无帝诏不得入内搜查。” 谢渊轻声自语,“先生是礼部侍郎林文的门生,林文是忠臣,会护住明儿,也会护住这份证据。”

走出里屋时,谢渊回头看了眼那本《论语》,心里暗暗发誓:等这场风波过去,一定带明儿去郊外玩,弥补他这些日子受的惊吓。书房的烛火还亮着,他走到案前,将那枚蜡丸收进贴身的荷包里 —— 这是萧栎的信任,也是他与萧栎之间,没说出口的同盟。

处理完三份证据,天快亮了。谢渊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鱼肚白,心里平静了许多。他知道,三日后的早朝,将是他与石崇的决战 —— 石崇有二十名御史联名,有李嵩、秦飞的支持;他有火药证据,有萧栎、周显、林文的暗中相助,还有于恪、岳谦这些忠良的支撑。

老管家端来一碗热粥,谢渊接过,慢慢喝着。粥很暖,驱散了一夜的寒意。“大人,老王回来了,说证据已经送到于恪府,于夫人收下了。” 老管家禀报。谢渊点头:“好,让老王歇着吧,这些日子辛苦他了。” 他放下粥碗,走到书柜前,重新锁好铁盒,将木板归位 —— 现在,只等早朝了。

巷口的缇骑换了班,新的缇骑开始巡逻,靴声依旧刺耳,却再也吓不到谢渊。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皇宫方向,心里默念:陛下,臣谢渊不负您的信任,不负大吴的百姓,定能揭穿石崇的阴谋,还朝堂一个清明。

阿福回到萧栎府时,天边刚亮。他向萧栎禀报了传信的经过,萧栎听完,松了口气:“谢大人是忠臣,定能妥善处理 —— 你先下去歇着吧。” 走出偏院,萧栎望着谢府的方向,嘴角露出一丝浅笑 —— 这场仗,他们不会输。

片尾

天德二年秋,三日后早朝。石崇果然率二十名御史联名弹劾谢渊 “私藏于科党羽”,李嵩在一旁附和,请求萧桓将谢渊打入诏狱彻查。谢渊从容出列,呈上藏在祠堂的火药证据,又请林文取出儿子塾课本里的副本,于恪夫人也派人送来于恪府的证据,三份证据相互印证,铁证如山。

周显趁机出列,呈上玄夜卫密报:“石崇私调火药,拟借北元之力扰乱边镇,秦飞冒签押运兵丁,李嵩压下弹劾疏,三人结党营私,罪证确凿。” 刘玄也奏请萧桓彻查,萧桓震怒,下旨将石崇、李嵩、秦飞打入诏狱,二十名御史革职查办。

谢渊冤屈得以昭雪,继续担任太保兼兵部尚书,主持兵部事务;于恪也因火药证据牵连出石崇构陷,得以平反,官复原职;岳谦因揭发石崇私调火药有功,升为大同卫总兵。萧栎因暗中传信、助力平冤,被萧桓赏赐 “忠勤宗室” 匾额,萧栎辞谢,只请求 “多拨粮草赈济江南流民”,萧桓准了。

谢府的缇骑撤走了,祠堂的匾额依旧挂着,谢明的《论语》还在国子监,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唯有那枚缠枝莲蜡丸,被谢渊珍藏在铁盒里,成了大吴忠良互护的见证。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暗夜传信,实为大吴朝‘忠良困厄而谋存,宗室安分而辅弼’之典范。萧栎遣亲信冒险传信,以蜡丸印为契,显‘逊帝护忠’之诚;谢渊临危不乱藏证,分匿祠、府、塾,显‘忠臣谋国’之智。石崇纠御史、结李嵩、纵秦飞,虽布权网,终难掩铁证;玄夜卫巡巷、缇骑围府、科党构陷,虽施苛计,终难撼忠义。”

货担挑过的暗巷已亮晨光,蜡丸印过的密纸已成史册,塾册缝过的证据终昭天下。这场暗夜传信告诉后世:国之忠良,不在权位之重,而在危局时能守本心、藏铁证、谋长远;宗室之责,不在权势之高,而在乱局时能避党争、递援手、护忠良;帝之明,不在一时之稳,而在能辨奸佞、纳忠言、伸冤屈,使铁证不埋,忠义不辱。

萧栎与谢渊的默契,林文与周显的助力,于恪与岳谦的坚守,终让大吴度过危局,亦为后世留下治道之启示:江山之固,在忠良互护;朝局之稳,在公正不偏;民心之安,在邪不压正。那枚缠枝莲蜡丸,不仅是传信的信物,更是大吴 “忠良不朽” 的象征,刻在暗夜的青石板上,刻在大吴百姓的心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