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和上高中的儿子一起成长 > 第四章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2021.8.31

昨天开家长会,老师就很清楚明白地把14,15岁孩子的特点描述出来了,很准确,很到位。

老师首先问大家,有没有觉得孩子这个暑假发生很大变化。我心里嘀咕着,很大变化谈不上,但是一直在斗争倒是真的,而且这个斗争形势是最近半年甚至一年来都是这样的,算不上最近的变化吧。

随后,老师就讲了这些孩子的特点。

首先,这些孩子都开始一点一点觉醒了,他们的眼睛越来越亮,能够看到很多东西。

我是深有体会的,儿子常常看穿我,甚至我只是在心里想到并没有说出来;有时,是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他已经看穿了两件事情的逻辑。比如,我常常为了有安全感,需要他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而有一件事情他不愿意做,我就会拿出另一件不相干的事情来威胁他,只是逼迫他听从。我自己都谙于此道,我原来是一点儿也不清楚的。可是,这个年轻人就要挑战我这个,让我现形。

其次,这个年龄的孩子常常把成人当作道德标本来评判。太准确了!

从过往的斗争过程中,我无时不刻地感受到儿子对我的评判,你这件事情做得对不对啦,你讲不讲理呀,你说过的事情你自己都没有做到,你说的和你做的不一样啦......不光对我,对所有人皆是如此。

我过往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但是呢,生活中事情很多很繁杂,人不是完人,谁能不忘记事情呢,结果就被儿子抓住小辫子来说。最后在他那里被说成是大部分事情都做得不好的人。虽然很难过,但这是他的看法,开始我还据理力争,后来发现争不过,算了,不争了,不好就不好吧,那是他此时的看法,权且这样吧。很无奈的接受,作为成人,作为家长,还是有自己觉得很没面子的事情。但是也只能接受,好吧,你现在是这么看。不去反驳他,而是接纳他这种看法。

但我这个还算好的,到爸爸那儿,惨喽,因为爸爸是个随口承诺的人,到处说要给什么什么,最后也没有几样能够兑现的。所以呢,儿子常常数落“爸爸那时候说要给我搭个玩具室的,我还设计了,后来也没有了”,“爸爸说带我去现场看球的,也没去”等等......然后爸爸呢,就是据理力争,说这个事情没做是什么理由,那个是什么原因,于是又被儿子看轻了,就是不服气。儿子曾经表示过,爸爸就是不承认,我就是和他争到底。

再次,这个阶段孩子不会有弹性,都是断言式的发言。这个也非常准确。

我儿子常常说全世界最糟糕的爸爸妈妈就是他的爸爸妈妈,别的家长都好。他认准的理就是那样的,都是死理,不可以改动。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灰色地带。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这个特点,两极性。他们就在两极之间动荡,没有中间。

还有,就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都很大,很夸张。

这个我也深有体会。“全世界最糟糕的爸爸妈妈”就很夸张。还有发生很多事情之后,他的反应会是天都要塌下来似的,或者我都活不下去了似的,挺极端的。

刚开始不理解,以为真的发生了什么天下大乱的事情,后来就知道了,事情不是大事,但他的感受确实是天要塌了,感情就是这么强烈!

--------------------------------------------------------------------------------------------------

那么针对这些特点,如何去工作呢?

老师们会从课程本身,从与孩子的链接上会和孩子们工作。我听到老师们讲到这个学期孩子学习的课程,我非常开心地看到这些课程是如何与孩子的两极性工作的。从课程本身,让孩子们去充分体验两极,也让他们去感受一下两极之中的中间地带。感受悲剧和喜剧,感受黑和白,感受凹和凸都是两极,然后两极之间的碰撞自然就产生了中间的地带。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接纳和引导”的方式。接纳孩子所处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和感受;引导孩子去看到其他的面向,不是强迫,而是邀请的姿态,去看到一些角度,不说教,不逼迫,还是感受和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去看到,去体会到。什么时候意识到呢?那就不做要求了,也许现在,也许将来某个时刻。从孩子的发展特点来看,通常会在将来。

--------------------------------------------------------------------------------------------------

家长要怎么应对呢?

要“体恤”他们,别急着指导他们,以倾听为主。

我喜欢老师用的“体恤”一词,是要站在孩子们的实际处境去着想。这一点对成人来说就很难。我自己有深深的体会,我也看到孩子爸爸就很难理解孩子所在的处境,这是很正常的。

要以倾听为主,这个也非常难,成人总是忍不住要去指导,生怕孩子不知道,将来学不会。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闭嘴。

如果不闭嘴会怎样?我记得当时老师说了两种情况,一种你和孩子意见一致,孩子本身就在很大情绪中,你和他一致,产生共鸣,会让情绪更加升级,不免会对事情产生过度反应;另一种你和孩子意见不一致,不免会让你们之间产生对抗。这两种都是不合适的方式。

所以能闭嘴还是闭嘴吧!

实在想做点什么,怎么做呢?家长能做的,就是罗列出孩子不曾看到的面向,是客观的称述,尽量中正、周详,帮助孩子看到事物的全貌,但不做分析,因为分析是在更高的年级才会发生。

这一点我也有体会。我记得有几次,儿子“当当当”地扔下一些事实来,我告诉他我看到的情况,就是客观地陈述,没有评判,只是描述事实。然后儿子说“好吧”,一种无奈的接受的口气,但是接受了。我觉得这个“好吧”就是他看到了事物的另一个角度,于是他接受了。

(这里我不免产生一些想法:就是孩子往往比成人更加能够接受,成人更加难,因为成人的习惯更加根深蒂固。而孩子,哪怕前一秒还是非常有情绪地夸张地描述他所看到的东西,但后一秒他也能接受“好吧”。这一点,我们确实要向这些年轻人学习。

人类的发展后浪推前浪,不断有年轻人出现,就是为了警醒我们这些老人吧!)

所以家长不要去贴标签,不要去定性,而是更有弹性地处理。

好吧,总结一下家长能做的:

“体恤”孩子所处的成长阶段,不指导,多倾听;不定性,有耐心;可以客观中正地帮助孩子看到事物的全貌。

这就是这一年我希望我能做到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