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 > 第67章 岳麓书院入学考试风云二

此时的徐子建等人并不知道自己等人已经成为了别人议论的焦点。

他们站在人群中排队等候入场,感受着周围学子们的目光,心中既有紧张,又有兴奋。

虽然知道自己即便考上了也会被李师道刷下来,不过徐子建紧紧握着拳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即便被刷下来也要做到第一名被刷下来。

徐达则有些紧张地看着徐子建,仿佛在从表哥身上汲取力量。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则显得比较淡定,他们经历过不少风浪,对自己的才学充满信心。

此时,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仿佛给他们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学子们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

他们有的在默默复习着书本上的知识,有的则在和身边的人交流着考试的经验。

而徐子建等人则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着考试的开始。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仿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

此时,书院周围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学子们得只能听到呼吸声和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考场内,给人一种温暖而又庄严的感觉。

考试开始了,时间由辰时(8点)到申时(17点)减掉吃饭上厕所时间,也就是差不多4个时辰(8个小时)这强度基本和县试差不多。

题目发下来后,同样和科举考试题目差不多。

诗,赋,论各一首。

以及论语十帖(10道填空题);春秋或者礼记墨义五条(5道简答题)。

由于时间有限策论只有一道。

学子们纷纷拿起笔,开始认真答题。

前面论语十帖和墨义五条,只要稍微熟读经义,都能答出来。

第一道诗是写一首关于济州春天的诗。

徐子建思索了一下在考试纸上写了一首清代王士祯的诗作。

《初春济南作》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这诗是清代王士祯和两个哥哥参加京都春闱路过济南时所做也算是应景。

第二道赋是写一篇秋赋,这一题难度不小,主要考平时积累,要是现写的话,就很考验个人功底了。

徐子建要不是有多出上千年的知识,否则现在就开始挠头了。

徐公明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这《秋兴赋》全文数百字徐子建写完后,时间就过了一个时辰,放下笔稍微休息一下,打量了一起来的的几个伙伴。

徐达则有些紧张地看着题目,努力回忆着自己所学的知识。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则显得比较从容,他们迅速地写下自己的答案,仿佛胸有成竹。

此时,考场内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仿佛是一曲美妙的乐章。

窗外,微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学子们加油鼓劲。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考场内只听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学子们都沉浸在答题的世界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第三道论,题目是为学,就是叫考生们写一下为什么而读书。

这种文章其实都是大同小异,要想写得出彩,只能从立意上下手。

既然那个李师道想对付自己,那就和他玩把大的,看他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刷下来。

徐子建提笔写下:《为学》

“为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徐子建花了一个时辰写下这篇《为学》,虽说是借用了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不过文章总体是徐子建自己写的,着实废了不少脑。

徐子建揉了揉脑袋打算休息一下,再做最后一道策论。

时间已经来到了午时,考了半天的学子们纷纷停下笔来,打算吃点东西再继续考试。

岳麓书院提供食物味道属实是一般,一碗水加上两个炊饼,想要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爱吃不吃。

徐子建随便对付了几口便将那炊饼放下。嗯这饼味道比家里厨娘做的差太远了,硬邦邦的估计是没放发酵粉。

最后一道策论是如何治理黄河。

历史上宋朝和黄河较劲了很多年,一直希望将向北流向辽国的黄河改回汉代的黄河的东方河道。

同样的也有意见不同的大臣觉得改流的话风险太大,而且对于国家财政压力也很大,一不小心就酿成大祸,还不如保持北流。

对于改道问题,自然也是争论不休。

可惜,一直到北宋灭亡都没有成功治理好黄河。

同样的作为和宋朝差不多的大周朝,同样也存在黄河水患。

后世能够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主要是康熙年间读靳辅治河之道,当时治理好后,黄河平静了100多年。

不过如今黄河的走向又和明清时期不同,明清时期,黄河改道跑到淮河口入海了,而大周朝黄河依旧在河北地区。

虽然位置不同不过同样可以借鉴。

徐子建在策论中写下《治黄河九疏》:

“欲治大河先治沙,然束水攻沙亦或是宽河滞沙皆为良策,可以治标也。

如何治本,双管齐下才是根本之道。

首先,可以在大河中上游建筑水坝,以控制黄河之水流量。

其次,可设河兵司,派遣专人治河,以厢军设河兵营以备不时之需。

其三疏通下游济水河道筑堤束水,以济水梁山泊之清水冲刷黄河之泥沙。

……”

全文洋洋洒洒一共千字,基本将黄河治理的精要写了出来。

当然徐子建也不是傻子,涉及到一些具体操作方面的时候他就使用了春秋笔法一笔带过。

总得给自己留点压仓的干货,若是有人想借着这篇文章升官那就看他徐子建答不答应了。

这治理黄河的策论花了他快一个时辰才写完,时间还剩一个多时辰,徐子建实在懒得等了,索性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选择提前交卷。

监考的书院老师有两人,一个叫严复一个叫蔡湘,都是济州岳麓书院里有名望的教授。

看着年纪轻轻就敢提前交卷,不由得有些好奇,要知道书院入学考试的题目量可是不少。

能够按时完成就不错了,属实没想到有人提前交卷!

两个考官对视了一眼打算看下,刚刚离去的少年是有真才实学,还是过来滥竽充数的。

大周朝科举“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

两人分别拿起徐子建的策和论看了起来,随后没过一会两人震惊地对视一眼,看着徐子建已经快要消失的背影不约而同感叹道:“此子大才,国之栋梁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