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550章 刘宋顾命大臣谢晦:王牌打工人的“职场翻车”全记录

序幕:一场充满遗憾的告别演出

公元426年的建康城,春寒料峭。刑场上,一位身着囚服却依旧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仔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对着监斩官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我年少时曾立志做国家栋梁,如今果然成了‘栋梁’——只是这栋梁今日要被砍了。”

这位临死前还能谈笑风生的,正是刘宋初年名噪一时的谢晦。他出身顶级门阀陈郡谢氏,曾是开国皇帝刘裕最倚重的谋臣,也是废立天子的顾命大臣,如今却成了待宰的囚徒。

刑场外围,他的女儿谢氏披头散发,哭喊着:“父亲为国栋梁,功在社稷,奈何一朝屠戮!”谢晦回头望了一眼,苦笑着吟出生命中最后一首诗:“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这位集才华与颜值于一身的贵公子,用他三十七年的人生,上演了一出刘宋版的“权力的游戏”。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看看这位“王牌打工人”是如何从职场巅峰一路滑落到刑场的。

第一幕: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职场新星”

场景一:名门之后的甜蜜烦恼

约公元390年,谢晦出生在东晋顶级豪门——陈郡谢氏。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那种“生在罗马”的人。谢家是什么概念?那是出了谢安、谢玄的超级豪门,淝水之战的主力选手。谢晦是谢安侄孙谢朗的后代,这身份放在当时,相当于一出生就自带家族信托基金,住着别墅,上着贵族学校。

《宋书》记载他“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翻译过来就是:颜值高、会说话、五官立体、头发乌黑亮丽。这要放在今天,妥妥的偶像练习生出道水准。不仅如此,他还“博涉多通,有文采”,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级人物。

不过,生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的乱世,名门之后也有自己的烦恼。当时流行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说的是皇族与世家大族共同治理国家。但这种合作关系相当微妙,稍有不慎就会翻车。谢晦的家族前辈们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他:站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下车。

场景二:初入职场的明智选择

谢晦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孟昶的建威府中担任中兵参军,相当于军区司令部的参谋。可惜孟昶没多久就去世了,谢晦面临再就业的选择。

404年,他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跳槽到刘裕公司。刘裕何许人也?当时东晋最大的实力派,后来的宋武帝。用今天的话说,谢晦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公司,跳槽到了即将上市的行业巨头那里,成了刘裕太尉府的参军。

这次跳槽展现了谢晦精准的眼光。刘裕是个实干家,不喜欢虚头巴脑的东西。谢晦凭借出色的文书能力和对典章制度的精通,很快在刘裕的团队中脱颖而出。

据说有一次,刘裕需要起草一份紧急文件,谢晦“须臾便就”,速度堪比今天的语音输入转文字。刘裕看完后大为赞赏:“你这写作速度,比我说话还快啊!”从此,刘裕府中的重要文件都交给谢晦处理,他成了老板的“头号笔杆子”。

第二幕:跟着老板打天下的日子

场景一:北伐路上的“首席秘书”

416年至418年,刘裕北伐后秦,谢晦随军参谋。这段经历相当于今天的“管培生轮岗”,从文职转向军政全能型人才。

在军中,谢晦依然主要负责文书工作,但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宋书》记载他“涉猎文义,朗赡多通”,刘裕每次征求他的意见,他都能“随问应答,无有窒滞”。用现代职场的话说,就是老板随便问什么,他都能对答如流,从不卡壳。

刘裕对这个年轻人越来越满意,曾经指着谢晦对别的将领说:“这个人啊,要是单独和他长谈,可能会被他忽悠得找不着北。”这话听着像是批评,实则是极高的赞誉——说明谢晦的口才和智慧已经达到了“洗脑”级别。

有一次,刘裕在军中大宴将领,酒至半酣,突然提出要考考谢晦的记忆力。他让谢晦背诵《史记》中的一段,谢晦不仅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能引经据典,分析当时的形势。刘裕大笑着对众人说:“你们看看,这就是我们军中的活字典!”

场景二:开国功臣的荣耀时刻

420年,刘裕终于“上市成功”——取代东晋,建立刘宋,成为宋武帝。作为创始团队成员,谢晦顺利拿到“期权”,出任中领军、散骑常侍等要职,封武昌县公,权倾一时。

中领军是什么概念?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兼中央警卫局局长,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担任的职位。散骑常侍则是皇帝身边的顾问,随时可以进宫见皇帝。

这时的谢晦,可谓走上了人生巅峰。三十出头的年纪,已经是国家核心领导层成员,要权力有权力,要地位有地位。如果当时有朋友圈,他的日常大概是:“今天又是和老板开会到深夜的一天”、“开国元勋的日常”……

但谢晦不知道的是,在权力巅峰待得越久,摔下来的时候就越疼。他曾经对好友王华感叹:“我如今位极人臣,却常常夜不能寐。”王华笑他矫情:“你这是幸福的烦恼。”殊不知,谢晦的预感是对的。

第三幕:从顾命大臣到“废帝专业户”

场景一:接受托孤的重任

422年,宋武帝刘裕病重,把谢晦、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四人叫到床边,上演了一出刘宋版的“白帝城托孤”。刘裕拉着太子刘义符的手,对四位大臣说:“以后这孩子就拜托你们了。”然后又单独对谢晦说:“朕即位之初,你说过陛下君临万国,三十年内不要担心天下不安,现在才过了不到十年,你可要兑现承诺啊!”

谢晦当时冷汗直流,心想:老板这是要我从“首席秘书”升级为“首席背锅侠”啊!

果不其然,刘裕去世后,年轻的刘义符即位,就是宋少帝。这位少年天子完全不像他爹,整天就知道玩耍,把朝政当儿戏。《资治通鉴》记载他“游戏无度,不务政业”,甚至在皇宫里开起了农贸市场,自己当商贩玩。

四位顾命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公司刚上市,cEo就这么胡闹,股价非崩了不可!

场景二:不得已的废立之举

经过密谋,四位大臣决定:换cEo!在这场政变中,谢晦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他兼任荆州刺史,虽然没去上任,但手里有兵权。为了准备废帝行动,他借口修缮府邸,把家人都送出去,在府内暗藏将士。

行动前一天,谢晦还特意去找好友王华密谈,试探口风。王华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意图,说:“你该不会是想学伊尹、霍光吧?”(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废立事件)谢晦大惊:“你怎么知道?”王华笑而不语。

第二天,政变成功,少帝被废。为绝后患,他们还杀害了可能对皇位构成威胁的庐陵王刘义真。然后迎立宜都王刘义隆为帝,就是宋文帝。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谢晦自以为是为国为民,却不知已经触犯了皇权最大的忌讳:今天你能废这个,明天是不是就能废那个?事后,谢晦还天真地对傅亮说:“我们这是学周公辅成王啊!”傅亮苦笑:“周公可没杀管叔、蔡叔。”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得谢晦透心凉。

第四幕:荆州任上的“求生欲表演”

场景一:主动外放求平安

宋文帝即位后,对谢晦等人表面尊重,内心忌惮。谢晦也心知肚明,于是主动请求离开中央,去他名义上管辖的荆州上任。宋文帝欣然同意,还给他加封卫将军、散骑常侍等头衔。表面上是升官,实则是把他调离权力中心。

临行前,谢晦与好友王华告别,不无担忧地说:“这一去,不知何时能再相见。”王华意味深长地回答:“但愿使君能安享晚年。”两人心照不宣,都知道这一别可能就是永诀。

到了荆州的谢晦,内心极度不安。他知道自己参与废立和杀害宗王的事情,迟早会被清算。于是开始了他的“求生欲表演”。

首先,他“深自矜许,以安危为己任”,到处宣扬自己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暗中加强武备,以防不测。最搞笑的是,他还上演了一出“辞职归第”的戏码,上书请求退休。这招以退为进,是想试探皇帝的态度。果然,宋文帝下诏挽留,言辞恳切地说:“荆州离不开你啊!”谢晦收到诏书,对身边人说:“看吧,皇上还是需要我的。”其实心里在打鼓:老板这是真心挽留,还是缓兵之计?

场景二:最后的安逸时光

在荆州期间,谢晦过了一段相对安逸的日子。他经常带着部下出游,一次看到山上的瀑布,忍不住感叹:“可惜啊,这地方要是放在建康,定是皇家园林中的胜景。”部下拍马屁说:“使君在何处,何处便是胜景。”谢晦大笑:“你这话说得,好像我是个移动景点似的。”虽是玩笑,却也透露出他的自得与不安。他知道,自己就像这瀑布,看似气势磅礴,实则无根之水,终有干涸之时。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谢晦还在荆州大力培植亲信,训练军队。他经常视察军营,对将士们说:“我们在荆州,就是要做朝廷的屏障。”私下里却对心腹说:“这些准备,但愿永远用不上。”

然而,该来的终究会来。

第五幕:起兵反抗与迅速败亡

场景一:清算的到来

426年,宋文帝终于出手了。他在皇位稳固后,下诏公布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杀害营阳、庐陵王”的罪状,决定清算旧账。消息传到荆州时,谢晦正在为儿子举办婚礼。听闻徐羡之自杀、傅亮被杀的消息,他手中的酒杯“啪”地掉在地上。

幕僚建议:“不如自缚赴京请罪,或有一线生机。”谢晦摇头苦笑:“我们这种参与废立的大臣,哪有请罪就能活命的?横竖都是死,不如拼一把!”于是他集结三万精兵,发布檄文,以“清君侧”为名,向建康进军。实际上,他自己就是皇帝要清除的对象。

在誓师大会上,谢晦慷慨陈词:“吾等受先帝托孤之重,今日被迫起兵,实为社稷存亡之计!”台下将士齐声响应,场面颇为壮观。但谢晦心里明白,这很可能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

场景二:军事上的惨败

谢晦虽然自诩韬略,但实战经验远不如他在文书工作上的造诣。他的对手是当年一起受命的檀道济,这位可是真正的名将,相当于当时的“军神”。出发前,谢晦还信心满满地对部下说:“檀道济是我老同事,他的用兵之法我都很熟悉,不足为惧。”

等到两军对垒,看见檀道济亲自率领的精锐部队,谢晦才发现自己想多了。人家的部队“旌旗蔽日,鼓声震天”,自己的荆州军还没开打就腿软了。更让谢晦崩溃的是,当时江面风大,他的舰队无法前进。谢晦仰天长叹:“天都要亡我吗?”幕僚小声提醒:“使君,不是天要亡你,是咱们逆风……”

最终,荆州军迅速溃败。谢晦企图北逃投奔北魏,但在途中被俘。曾经风度翩翩的贵公子,如今成了蓬头垢面的阶下囚。被俘后,谢晦还保持着一丝幽默感。押解他的将领问他:“使君何故反?”谢晦苦笑着回答:“我不是反,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报效国家,只是方式不太对。”

第六幕:历史评价——能力满分,情商零蛋

谢晦这人能力有多强?同时代的名将檀道济说:“入关十策,晦有其九”;史学家沈约评价他“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略规划能力满分,行政管理能力满分,执行力满分。放在现代职场,绝对是顶尖的coo人选。

但他有三个致命缺点:低估了老板的智商(以为文帝好拿捏);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手握重兵就能抗衡中央);误判了队友的忠诚(以为檀道济会和他统一战线)。

史学家裴子野一针见血:他倒不是真想当皇帝,就是舍不得放权。这在权臣界可是大忌——要么学司马懿硬刚到底,要么学张良急流勇退,卡在中间是最危险的。

谢晦的遭遇其实是门阀士族在皇权加强背景下的必然结局。南朝时期,皇权逐渐强化,不再需要完全依赖士族支持。谢晦还抱着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老皇历,殊不知时代已经变了。

第七幕:现代启示录

第一课:才华不能保证安全

谢晦的故事,堪称古代版“职场生存指南”的反面教材。他告诉我们:光有才华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审时度势。作为“王牌打工人”,谢晦的文书能力、口才、记忆力都是顶级的。但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过度参与老板的家事。废立皇帝这种事情,做得再好也是污点,迟早会被清算。

这就像今天的职场,能力再强,一旦卷入高层的权力斗争,往往成为牺牲品。谢晦若有微信签名,估计会是:“不站队,不背锅,安全第一。”现代职场人可以从谢晦的经历中学到:做好本职工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分内事”,什么是“分外事”。有些事情,碰了就是一身骚,哪怕你的初衷是好的。

第二课:功成身退的智慧

谢晦在刑场上的悲叹“保退无智力”,道出了无数功臣的心声:知道怎么建功立业,不知道如何安全退休。历史上懂得急流勇退的人都很聪明,比如范蠡、张良。谢晦的问题在于,他既想建功立业,又贪恋权位。在应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他选择了继续前进,最终走上不归路。

这对现代职场人的启示是:要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该表现时表现,该低调时低调,该退休时退休。否则,很可能从“王牌员工”变成“前员工”,而且还是不太光彩的那种。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很多人一味追求升职加薪,却忽略了“安全边际”。谢晦的故事提醒我们:职业生涯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懂得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退赛,同样重要。

第三课:门第与能力的悖论

谢晦出身名门,这给了他很高的起点,但也成了他的负担。他必须维护家族荣耀,必须在权力中心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压力可能让他无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这就像今天的“富二代”创业,既有资源加持,也有必须成功的压力。如何在继承与创新、守成与突破之间找到平衡,是个永恒的话题。现代社会中,虽然没有了世袭制,但家庭背景、教育资源等仍然对个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谢晦的经历告诉我们:优势可以借力,但不能依赖。最终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还是个人的智慧和选择。

第四课: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谢晦的失败,某种程度上也是团队协作的失败。作为顾命大臣集团的一员,他们虽然在废立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在后续的政治博弈中却未能形成合力。

徐羡之自杀,傅亮被杀,谢晦起兵,檀道济倒戈——这个曾经的政治联盟在危机面前土崩瓦解。这提醒现代职场人:团队合作不是一时的,而是需要持续维护的。特别是在面对危机时,更需要团结一致。

尾声:太行险路上的回望

谢晦被押赴刑场的路上,也许还会想起他刚投奔刘裕时的情景。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定能建功立业,光耀门楣。他确实做到了——官至封疆大吏,权倾一时;他也确实失败了——兵败被俘,身首异处。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谢晦的悲剧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所有身处权力旋涡者的共同命运。在皇权**的体制下,无论多么才华横溢,无论出身多么高贵,最终都难逃“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

如今,一千六百年过去了,建康城的繁华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谢晦当年镇守的荆州也已改名换姓。唯有他刑场上的那声叹息,依然在历史的回音壁上轻轻回荡,提醒着后人:权力这场游戏,从来都不是那么好玩的。

而谢晦的故事,也成了后世无数文学作品、影视剧作的灵感来源。如果他知道自己会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知是会感到欣慰,还是更加郁闷?也许,以他的幽默感,会笑着说:“罢了罢了,能给大家提供点娱乐,也算是我最后的贡献吧!”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谢晦的遭遇在历代王朝中不断重演。当我们笑谈古人之时,也不妨思考:在今天的职场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是否也会在功成名就之时,忘记了急流勇退的智慧?

谢晦用他的生命为我们上了一课:人生不只是要追求飞得多高,更要思考如何安全着陆。毕竟,再精彩的起飞,如果以坠毁告终,终究是一场悲剧。

这就是谢晦——一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贵公子,一个在权力游戏中奋力搏杀却最终败北的悲剧英雄。他的故事,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关于权力、才华与命运的永恒话题。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寒江寂寂映残霞,空忆当年帝子家。

九策曾扶刘宋祚,一麾终误楚天涯。

云昏建业旌旗断,血溅刑台鼓角哗。

千古同悲车笠誓,谁从青史辨龙蛇?

又:谢晦,出江左名门,初以文采动朝野,后执虎符镇荆襄。惜乎顾命托孤,竟成催命符箓;铁衣横槊,终作断戟沉沙。今调寄《金缕》,以龙剑霜戈写其英飒,以铜狄黍离吊其苍凉。建邺月冷,犹照汗青。全词如下:

铁幕垂天裂。忆当时、龙纹剑冷,凤池腥热。

三十年间横戈客,翻作黍离啼血。

叹玉树、终摧霜雪。

九锡尘飞铜狄泣,甚兰亭、顿化修罗穴?

建邺月,圆还缺。

漫将青史轻翻页。竟书尽、陈郡烟霞,太行危堞。

千卷浮名随流水,剩得寒芦呜咽。

更谁记、白衣雄杰。

莫问谢公身后事,看荒丘、锈戟沉沙屑。

江浪里,孤云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