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336章 南燕"首席风控官"封孚:乱世生存大师、幽默治国第一人

《七绝?咏南燕司徒封孚》

浪笑诸朝宦海浮,诙言翻作一身谋。

青州袖挽拦龙策,独拄南天不肯休。

五世纪初的某个阳光(或阴霾)天,南燕的开国老板慕容德,站在刚刚到手的青州城头,雄心勃勃地指着南方:“同志们!朕看彭城(今徐州)那地方风水不错,面朝大江,春暖花开,咱搬家去那当首都咋样?”底下文武百官瞬间集体患上“选择性失语症”,低头研究起自己的鞋尖花纹。空气安静得能听见皇帝的雄心在滋滋冒泡。

这时,一位胡子花白的老同志,慢悠悠地从人群中晃了出来。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老伙计唠家常”的语气说:“陛下您要去彭城?那指定行啊!您坐着豪华大船,顺着济水、泗水‘嗖’地一下,一天就能跑出去一千里地,潇洒得很!不过嘛……”他故意顿了顿,看着皇帝疑惑的眼神,“……您让咱青州这拖家带口的几十万老百姓咋办?他们可没船坐,只能靠两条腿在后面追着您跑。这场景,啧啧,不知道的还以为陛下您要‘单飞’彭城,把大伙儿都甩了呢!”

慕容德先是一愣,紧接着“噗嗤”一声,笑得差点从城墙上栽下去。得,这迁都的宏伟计划,就在这充满画面感的“单飞”段子里,愉快地泡汤了。

这位敢拿皇帝开涮,还能把皇帝逗乐的老同志,正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封孚。在堪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十六国超级大乱斗时代,封孚先生凭借其超高的情商、过硬的业务能力以及独特的“幽默谏诤法”,成功地在四个不同的“公司”(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担任过“高管”,最后在南燕这个小而精的“创业团队”里,成了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兼“首席段子手”,在史书上留下了既正经又带点喜感的一笔。

一、名门之后?不,是“乱世打工人”的自我修养

封孚同志,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老家昌黎郡封氏,标准的鲜卑慕容部铁杆盟友兼高级智囊团家族。他爷爷封弈,那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的“金牌合伙人”,官拜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兼军委主席),为慕容家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小封孚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帝王术、纵横策,妥妥的“官N代”,起点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然而,老天爷最爱开的玩笑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小封同学刚长成有为青年,准备好大展拳脚继承家业、光耀门楣呢,“哐当”一声!前秦的“大魔王”苻坚带着他的“百(十)万雄师”打过来了,前燕这艘大船说翻就翻。封少爷瞬间从“名门贵胄”变成了“前朝余孽”,家族产业(政治资本)一夜清零。

怎么办?生活还得继续啊!封孚同志充分展现了其“灵活就业”的生存智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就加入了前秦苻坚的“新公司”,端起新饭碗。估计他心里想的是:“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先混口饭吃再说!”

可这前秦的饭碗也没端稳多久。着名的“淝水之战”上演,苻坚在安徽被东晋谢安、谢玄叔侄一顿胖揍,输得连底裤都快没了。前秦帝国瞬间分崩离析,成了“诸侯创业孵化基地”。封孚一看:“嚯,这公司要黄!得赶紧找下家。” 目光敏锐的他,立刻锁定了从苻坚公司独立出来单干、在河北混得风生水起的慕容垂(后燕创始人)。凭借过硬的家世背景(毕竟祖上跟慕容家是世交)和真才实学,封孚顺利入职后燕,还混到了吏部尚书(相当于中组部部长兼人事总监)的高位。

然而,后燕这公司内部派系斗争激烈,cEo慕容垂一死,几个“太子爷”为了争家产打得头破血流。封孚觉得这环境太闹心,不利于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这时,他看中了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这位老兄眼光独到,带着一部分“精干团队”和“核心资产”(主要是军队和部分百姓),一路向南开拓新市场,最后在河南滑台(今河南滑县)宣布成立“南燕集团”,准备在山东半岛大展宏图。封孚毫不犹豫,卷起铺盖就跟着慕容德这位“新锐cEo”南下创业去了。

当慕容德终于在山东青州(今山东青州)站稳脚跟,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南燕政权时,我们的封孚同志,已经从当年昌黎郡的翩翩少年,熬成了两鬓斑白、经验丰富的“六旬老汉”。慕容德绝对是识货的老板,深知这位“四朝元老”的含金量,立刻大手一挥,任命封孚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主管行政),不久又升为尚书令(国务院总理),把国家日常运转的重担,交到了这位老成持重、又深谙“慕容家企业文化”的老臣肩上。漂泊了大半辈子的封孚,终于在青州城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终极归宿”和“舒适区”。

二、官场“泥鳅功”与“段子手”的自我修养:幽默是最高级的谏诤

封孚在南燕朝廷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不是他处理了多少公文,而是他那独树一帜的劝谏艺术。别人劝皇帝,动不动就是“臣冒死进谏”、“以头抢地尔”,搞得气氛紧张得像要上刑场。封老爷子偏不!他深谙“幽默是化解尴尬和表达反对的最高级形式”这一真理,堪称古代官场的“脱口秀大师”。他的谏言,往往包裹着段子的糖衣,内核却是严肃的政治智慧炮弹,精准投送,效果拔群。

案例一:“陛下,您这是要‘单飞’吗?”开篇那个阻止慕容德迁都彭城的经典案例,就是封氏幽默的巅峰之作。他没有直接说“迁都劳民伤财,动摇国本”这种大道理(皇帝可能听腻了),而是巧妙地描绘了一幅皇帝乘船“一日千里”,百姓拖家带口在后面“望船兴叹”、“累成狗”的滑稽画面。一句“岂非陛下独往乎?”(您这不是要自个儿飞了吗?),瞬间点出迁都计划脱离群众、不切实际的要害。慕容德在笑声中欣然接受,此计划永久搁置。这效果,比十个大臣跪着哭谏都强!

案例二:“陛下,您是要跟神仙抢房子住吗?”慕容德晚年,功成名就,难免有点追求“身后名”的想法。他想在青州建一座超级豪华、气派非凡的皇家宗庙(祭祖的地方),预算估计能吓死人。群臣一看皇帝兴致高昂,谁也不敢触这个霉头。封孚老爷子又出马了。他没有慷慨激昂地批评铺张浪费,而是用一种近乎“天真无邪”的好奇口吻问道:“陛下啊,您打算修的这庙,那叫一个雄伟壮观!不过老臣有个小小的疑问哈:等这庙修好了,您是打算自己搬进去住呢?还是让给列祖列宗的神灵们住啊?”(“陛下营构太广,恐非神明之意。” 史载其言虽稍异,但幽默讽刺之精髓一致)。这话问得,简直绝了!既点明了庙是给神住的,修得跟活人宫殿似的纯属浪费;又暗戳戳地提醒皇帝,您老人家还活得好好的呢,这么着急给自己修“阴宅”?慕容德再次被逗乐了,哈哈大笑之后,立刻下令:“行了行了,别修那么大,意思意思得了!” 一场可能的财政灾难和民怨,又被封老爷子一个段子轻松化解。

封孚的这种“幽默谏诤法”,在“文死谏,武死战”的悲情官场文化中,绝对是一股清流。他不靠撞柱子、抹脖子来刷存在感,而是用智慧和幽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正确意见。这本事,不是一般的高!堪称古代版的“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幽默化解固执。

三、老骥伏枥,“毒舌”遗言与精准预言

时间一晃到了公元405年(东晋义熙元年),南燕的“开国cEo”慕容德驾崩了,接班的是他侄子慕容超。这位新老板慕容超同志,年轻气盛,阅历尚浅,偏偏还特别喜欢听“甜言蜜语”。他把一个叫公孙五楼的马屁精(史载此人“奸佞倾险”)当成了心腹宝贝,各种提拔重用。

此时我们的封老爷子,早已位极人臣,官拜司徒(三公之一,荣誉最高官职),但已是风烛残年,病体缠身。眼看着自己辛苦参与建设的“南燕公司”可能要被“关系户”和“马屁精”带进沟里,老爷子急啊!躺在病榻上也不消停,发挥余热。

操作一:临终人事布局老爷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赶紧把可靠的老同事、心腹大臣叫到病床前开“临终战略会议”。他忧心忡忡地说:“那个公孙五楼,就是个祸国殃民的‘办公室毒瘤’!我死后,他肯定会更加肆无忌惮地祸害朝纲。你们几个,等我咽了气,务必联名上书给新皇帝,强烈建议把宗室里比较靠谱的慕容钟(慕容德的另一个侄子)请回来主持大局,取代公孙五楼那个小人!” 瞧瞧,都这时候了,封老爷子还在操心公司的人事安排,生怕自己一走,公司就乱了套。这敬业精神,感人肺腑!

操作二:最后的“毒舌”谏言慕容超虽然有点“昏”,但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他亲自跑到封孚病榻前,假装虚心求教:“老司徒啊,您是老前辈,经验丰富,给朕说说,这国家该怎么治理才好呢?”(“超嗣位,政出权嬖,多违旧章,孚言皆不用。”)封老爷子估计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这小子不是真心请教,但该说的话还得说。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开启了“毒舌”模式(当然,还是带着点黑色幽默):“陛下啊,您虽然继承了先帝(慕容德)这份偌大的家业(江山),但是呢……”老爷子喘了口气,“……老臣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您的天资(水平),恐怕还……还比不上先帝啊!”(“超嗣位,政出权嬖,多违旧章,孚言皆不用。临卒谓超曰:‘臣虽不逮先贤,然奉事累朝,位至台鼎。今天祚南燕,陛下虽天纵英武,然未若先帝。’”) 这话说得,简直是在新皇帝心口上“温柔地插刀”啊!潜台词就是:小伙子,你能力不行,悠着点!紧接着,老爷子还是给出了“药方”:“您要是真想坐稳这江山,就听我一句劝:亲近贤能的大臣,远离公孙五楼那种只会拍马屁的小人(‘亲忠正,远奸佞’),把朝廷内外的关系都理顺了(‘和内外’),这样或许还能保住咱这南燕的基业。” 这番临终谏言,既是忠告,也是警告,堪称封老爷子最后的政治遗嘱,充满了无奈和忧虑。

精准预言:一语成谶封孚老爷子眼睛一闭,腿一蹬,撒手人寰。他担心的事情,如同他精准的预言一般,分毫不差地上演了。慕容超把封孚的忠告当成了耳旁风,继续宠信公孙五楼。公孙五楼仗着皇帝宠信,专权跋扈,排除异己,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慕容超本人也是刚愎自用,还跑去招惹了当时最不该惹的狠人——东晋的“战神”刘裕。结果,刘裕正愁没理由北伐呢,慕容超自己送上门来。公元410年,刘裕大军压境,南燕国灭,慕容超被俘斩首。后世史家(比如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每每读史至此,无不扼腕叹息:“使封孚尚在,何至于此!”(要是封老爷子还活着,南燕哪能亡得这么快这么惨!) 封孚的去世,对南燕来说,就像抽走了顶梁柱,大厦的倾覆只是时间问题了。

四、历史评价——乱世中的“不倒翁”与“清醒者”

纵观封孚这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如何在乱世职场中优雅生存并实现价值”的教科书。在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政权如泡沫般生灭的十六国时代,能完整经历四朝(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并且都能身居高位、得以善终,最后还能赢得身后名的人,凤毛麟角!封孚绝对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职场锦鲤”兼“生存大师”。

他的同行们,命运可就坎坷多了:张宾(后赵石勒的谋主):才华横溢,呕心沥血,可惜英年早逝;王猛(前秦苻坚的“诸葛亮”):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同样早亡;无数谋士:或因谏诤被杀,或因站错队被灭,或因国亡而殉节……

对比之下,封孚的“履历”就显得格外“丝滑”和“智慧”。他不是愚忠,不会一棵树上吊死(前燕亡了投前秦,前秦崩了投后燕,后燕乱了跟南燕),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道理。但他也绝非毫无原则、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他投奔的,基本都是相对有作为、且与自身背景(鲜卑慕容部关联)契合的君主。一旦选定(尤其是最后效忠南燕慕容德),他便展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政治智慧,运用包括幽默在内的各种方式,尽心竭力地辅佐和匡正君主。

历史对他的评价,也相当正面且有趣——《晋书·载记》(唐朝官方修的十六国史):说封孚“清辩有才识”(头脑清晰,口才好,有真才实学);《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着):赞其“忠亮清正”(忠诚正直,清廉公正)。

最耐人寻味的评价来自北魏大佬崔浩(他本人也是顶级谋士):“若封孚者,乃燕之贤臣也。历事数主,皆能显名,非寻常之士可及。” 崔浩这句话分量很重,点明了封孚的核心价值:他是慕容燕政权(包括前、后、南燕)体系内难得的贤臣,而且能在伺候好几个老板的情况下,都能干出名声,留下好口碑,这种本事,一般二般的人真学不来!

在封孚身上,我们看到了乱世知识分子一种非常理性和务实的生存与发展模式——不愚忠,但讲原则:不为腐朽政权殉葬,但为认可的主君尽心;懂变通,但不失节:灵活转换阵营,但坚守基本的道德和政治底线;有智慧,更有方法:不仅有治国之才,更有劝谏之术,能用幽默化解冲突,达成目标。

他就像一棵根系发达的老树,任凭政权更迭的风暴如何猛烈,总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并努力为一方百姓撑起一片荫凉;他又像一条滑不溜秋却方向明确的泥鳅,在浑浊不堪的官场泥潭中,总能灵巧地避开漩涡暗礁,游向自己认定的目标。

五、尾声:青州夕阳下的智者背影

当青州城头的夕阳,最后一次温柔地拂过封孚苍白的须发,这位看尽四朝风云、宦海沉浮的老者,心中或许会掠过一生的剪影:从昌黎郡那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名门少年,到前秦、后燕辗转漂泊的“高级打工仔”,再到南燕庙堂上那位以幽默化解危机、以智慧守护一方安宁的“定海神针”。他的一生,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极致悲壮,也没有王猛“扪虱谈天下”的传奇色彩,但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坚守中变通,在变通中坚守,以幽默为盾,以智慧为矛——在五胡十六国那个大混乱、大撕裂的时代,活出了自己的从容、价值和风骨。

如果可以为他写个墓志铭,大概会是:“此处长眠者,封公讳孚。历四朝风雨,侍数主而显名。以诙谐化干戈,以智谋安黎庶。非愚忠之腐儒,乃乱世之醒者。其言犹在耳,其智耀青史。南燕失此公,遂倾于刘裕。呜呼!使封公在,大厦安倾?”

当历史的黄沙掩埋了南燕的宫阙,当金戈铁马的喧嚣归于沉寂,封孚的故事,如同一颗包裹着幽默糖衣的智慧之果,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让我们在会心一笑之余,感受到那份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坚守价值、善用智慧的永恒魅力。这条路,或许不够轰轰烈烈,但足够聪明,足够真实,也足够令人回味无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