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花开春来晚 > 第69章 欠粮

花开春来晚 第69章 欠粮

作者:吹尽狂沙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2 11:06:01

从省城到江永县,走国道和县道距离差不多五百公里,一路上还算顺利。

中午时分,刘圭仁让司机找个县城或者大点的镇停车,他请司机和小顾吃饭。

司机很敬业,为了快点完成任务,只是把车停在路边,吃刘圭仁买的包子就榨菜和兰花干对付一顿,顺便喝了两口酒提神。

当时没有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否则,以刘圭仁被斗怕的胆子,绝对不敢带酒上车。

早上8:30出门,开了近十小时,才到江永县城,小顾讲就算再开五十公里,晚上到达粗石江公社,也办不了事,还可能找不到睡的地方。

三人一合计,就在县政府招待所住下。登记住宿时,服务员要他们先去食堂就餐,去晚了,食堂可能会下班。来到食堂时,果然没有其他食客,服务员已经打扫卫生准备走人,见他们三人进来,很不高兴的样子。

刘圭仁买了餐票去窗口打菜,大师傅讲只有两个菜,爱吃不吃。为了招待好小顾和司机,刘圭仁低声下气请大师傅帮忙单炒两菜。

大师傅收了餐票,自顾自打好两盆菜,装上一盆大米饭往窗口一丢。对刘圭仁说:“端走吧,我下班了。”

解开围裙,大师傅洗了手,也不管刘圭仁,他真下班走了。

服务员看到刘脸色不好,也走过来一脸不悦地说:“嗨!怎么了,你们快点吃啊,我还等你们吃完才能下班。”

小顾和司机本来是房间洗漱和上厕所,下来一看,好像老刘和服务员扛起来了。他走过来问:“老刘,啥事啊?”

刘圭仁很不好意思地说:“现在就这两菜,我想请大师傅在单炒两菜,可他下班走了。”

小顾经常在外出差,知道政府招待所的德行,就宽慰道:“出门在外,有吃就行。”

说完,端起两碗菜就走。抱着试试的想法,刘正茂对服务员说:“同志,我给你两块钱,不要发票,你能帮我煎几个蛋吗?”

服务员看着也不回答,刘圭仁从兜里掏出一张女车工版两元钞票,服务员一把接过,说:“等下。”

进到厨房,服务员捅开炉火,从餐料房拿出五个鸡蛋打散煎好,盛在盘子里端到刘圭仁吃饭的餐桌,语气略微缓和点说:“你们快点吃吧!”

中午吃剩的榨菜和兰花干全部拿出来,三个人轮流对着军用水壶喝了几口酒,将就一顿饭,司机开整天车累了,先回房睡觉。

江永县城不大,只一条不长的主街,刘圭仁陪小顾溜达一段路,两人都感觉没什么可看的,不如回招待所休息。

第二天上午,直接开车找到公社知青办,工作人员查到刘阳云安置在树根塘大队知青点。

继续开车到树根塘大队部,是大队支书接待的小顾,得知是为刘阳云知青招工做外调,支书让人去地里通知刘阳云来大队部。

同时还让刘阳云所在生产队来人。小顾按外调流程,问关于刘阳云的问题,刘圭仁借口上厕所,出了大队部四处看看。

一圈转下来,这里给刘圭仁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穷!他也能理解,两省交界处,经济都不发达。他内心很愧疚,女儿小小年纪,在这里坚持了八年。

树根塘大队知青都是运动初期过来的,当时口号是:“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省城最前几批知青都是下放到最远最偏僻的地方,后来大家学乖了,下放到湖区最多。

有关系的就在省城附近安置。分批到树根塘的知青前后有二十多位。1970年后就没再来知青,被招工和擅自回城的知青共走了十来个。

今天知青扎堆在田间除草,刘阳云负责把别人堆在田梗上的杂草往箢箕里装,准备挑到粪堆里沤肥。

大队部工作人员站在老远问:“诶!请问刘阳云知青在这里吗?”

跟刘阳云一起下放的赵**知青回答:“在啊,你有事吗?”

“省城来了几个招工,支书要她去大队部。”工作人员这一嗓子,震动了所有知青,他们全部停下手里活计。

赵**一蹦起,喊:“阳云!阳云!听到没,招工来了,要你去大队部,快啊!”

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招工,刘阳云从没想到自己会被招工,她清楚自己家没关系,成分还不好。

所以工作人员喊话,她都没认真去听。男知青杨秋一拍刘阳云肩膀,说:“你傻站着干嘛?招工的来了,洗脚,去大队部。”

十几个知青全部不干活了,哗啦啦全部往大队部跑。刘圭仁站在大队部外面的坝子里,见一群男女青年跑过,跑在前面男知青见刘圭仁穿着干净的中山装,以为是招工干部,上来问:“叔叔,请问你那个单位的领导?”

刘圭仁不知了解情况,就问青年:“你们这是?”

刘阳云走在最后,她看到面前这人是他父亲,激动得扒开前面的知青,喊:“爸,你怎么来了?”然后眼泪不自觉哗哗涌出来。

知青们见刘阳云喊爸,知道错把她爸当成招工干部了。

看着眼前女儿,刘圭仁都有点不敢认。记忆中只有一米五高,头扎两条长辫子的小姑娘,变成面前这个黑瘦黑瘦,理成包菜头,比原来高了十几公分的女青年。要不是大模样没变,刘圭仁还以为换了个人。

强忍住眼泪说:“阳云,爸没本事,让你受苦了。”

开始问话的男青年杨秋也认出刘圭仁,他说:“刘叔,我家也是住在十二铺街,小时候我爸经常买你的香干吃。”

刘圭仁还是没认出这是那家街邻的小孩,刘阳云对他爸低声说:“爸,他是杨大川家三儿子。”

刘圭仁听刘阳云提示,才把杨秋跟街邻杨大川联系上。“你是大川的儿子,不好意思,变化太大,一时不敢认。”

“老刘,进来吧,支书有话跟你讲。”小顾在催刘圭仁进大队部。

领女儿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一群知青,刘圭仁进到办公室,拿出大重九香烟里外散一圈。恭敬地问:“支书,请问找我什么事?”

支书接过刘圭仁递来的香烟看一眼再夹在耳朵上,心里已经有个计较。

他说:“老刘,正好刘阳云也在,江麓机械厂要招刘阳云进厂工作,我们大队没有异议。这孩子在这里好些年,为人处事都没问题,但是根据生产队报来的记录,历年来她欠了生产队二百八十斤谷子。招工回城前,必须补上谷子我才能签字。”

知青出工工分低,一年下来分红时,大都欠生产队粮食。

刘阳云家每月都会给她寄点钱粮,按道理是不会欠队里账。主要是她心善,看到其他知青吃不饱又欠队里太多时,她就用自己的名义领粮。

队里知道她每月能收到钱,不怕她还不起。实际情况是生产队核算后,她只欠了几十斤粮。

支书看到刘圭仁开好烟,才胡说欠两百八十斤。

这种事,刘圭仁没处理过,他只好问:“支书,我没这么多粮票。”

小顾看出支书不怀好意,连忙打断刘圭仁的话,问:“支书,欠的谷子怎么折算成钱?”

站在外面看热闹的杨秋挤到办公室内,说:“上次一个知青走,欠的谷子按一百稻谷折算六十斤大米。”

支书白了杨秋一眼,怒道:“春耕农忙,你们还不去田里,在这瞎插话。”

杨秋往外走,还不忘来句:“我没讲错吧?”

小顾:“支书,我们是军工单位,事情很多,就按六十大米算,二百八十斤稻谷,合一百六十八斤大米。我们出差都不可能带这样多粮票,干脆折成钱,你看多少合适?”

这笔收入,支书收到也不会给生产队,属于他个人资产。他开口:“折钱,我还要去买黑市粮来填窟窿,黑市三毛五一斤,加上运费~~”。

“支书,感谢你高抬贵手,让我女儿顺利回城,我就按四毛钱一斤算给你,麻烦你买议价米填窟窿。”刘圭仁只要支书爽快签字,他愿意出点钱。

小顾本来还想还点价,见主家已同意就不好再说。

支书心里高兴,今天坐在家里能进帐几十也不错。

他伪善地说:“为知青服务是我份内的事。”刘圭仁数出六十八块钱交给支书,支书接过钱数一遍后,从胸兜取钢笔在调令上签字。

小顾拿过调令,客气地说:“支书,感谢你配合我们厂工作,今天还要到公社和县里签字,就不麻烦你了,那天到省城,去我们厂坐坐。

”支书:“你们是省城来的客人,到我家吃了中饭再走啊。”

小顾:“趁公社没下班,我们先去公社办事。”出了大队部,小顾对刘圭仁说:“老刘,你先去知青点整理好刘阳云的行李。我们开车去公社知青盖章,等下来接你们一起走。”

杨秋跟过来,对小顾说:“叔叔,公社那边没饭店,你们办好事后来知青点吃饭,我给你们搞野味吃。”

小顾比杨秋大不了几岁,但是杨秋会来事。

小顾愉快的说:“好,我们办完事就来,那就麻烦小兄弟。”

刘阳云悄悄拉着刘圭仁问:“爸,你身上没一点粮票吗?”

刘圭仁拿出二十斤省票,说:“都在这了。”

刘阳云从刘圭仁手里拿过十斤粮票,又从自己口袋翻出四块多钱,对赵**说:“**,你坐叔叔的车去公社,帮我买十斤米再打点酒。”

赵**接过钱:“好,我去办。”

刘圭仁忙拿出十块钱给赵**,说:“多带点钱”。

赵没接钱,说:“叔叔,钱够了!”

回树根塘知青点的路上,杨秋对几个男知青说:“今天都不出工了,你们去山上搞点肉食,别跑远了,中午就要用。”

四、五个男知青嬉笑着就往山上跑。知青点,女知青晓得刘阳云今天要回城,都过来帮打包行李,刘圭仁看到女儿只有一床烂被子,一张破蚊帐,其余就是面盆和木桶,他对女儿说:“这些都留下别带了,车上装不下,你带换洗衣服回去就行。”

杨秋见大家都在忙,他悄悄对刘圭仁说:“刘叔,你出来,我跟你讲点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