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盗墓:开局山出家成道士 > 第303章 那道诏书

盗墓:开局山出家成道士 第303章 那道诏书

作者:松柏常青888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2 10:42:19

“那震耳的声音是什么?”一位在建邺客栈的曹家使者魏峰从睡梦里惊醒了。他身边已有人——李阳和沈宇匆匆前来告知状况。

考虑他们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动,所以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提前收到诏封吴地新王喜讯而庆祝。李阳打趣地安慰魏峰,“这里的信息很容易泄露出去呢,既然孙大人这么急于庆贺,那您准备好仪式物品就好了!”

“是的…”沈宇附合着:“目前襄阳之战不太有利,关羽一把火烧毁三城对我们很不利。当前最重要的是获得当地势力支持,这次行动至关重要。”

听罢两人之言,魏峰微微点头,“那就一起前去吧!我们迎着钟声走向宫殿吧!带着那份代表‘汉廷’荣耀的大书,也为我的父亲挽回襄樊战场上的劣势—”

提到“汉廷尊贵吴侯”这个称号时,魏峰特意强调了几分,语气中透出讽刺与嘲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东吴朝会内再无悠扬雅乐演奏,因为关某人的进攻以及其快速攻破四座堡垒的事实(如果加上樊口则是五个)。这样的迅猛攻击对全堂官员而言无疑是强烈威慑。

场内的慌乱迅速弥漫开来:

- 官员们纷纷惊慌:“他来啦…来了…来了”

- \"关羽将军最为擅长急行及夺城…”

- \"朱成将已战败,接下来就要轮到我们自己面对关羽\"

毫无疑问地,这威胁动摇着整个政权的存在根基。那些素有“降敌”的名声的人此时也默不作声地注视着局面的发展。

封闭保守的家族长们则更显担忧:他们知道无论是何人物,一旦面对强大军事实力反击,则会表现异常猛烈!

关将军更是其中难缠的一类,尤其现在因儿子关系,变得更加机智谨慎。

针对于此次情况,以往赤壁投降者们竟同仇敌忾地主张坚决抵抗。

身处混乱之中的林渊,看到大家虚浮的承诺笑在心里,怎么在这种时候还说什么\"抵抗\"? 然而不论怎样想,孙某人最终还是只能把外调部队撤回到江南自保而已...

最明智的选择只有权衡损益最小的那个办法。很快,就有提议:

强大的世家之一赵家宗室长老说:“我们几大家虽有一些私属士兵,但这不是长久之计。需要有能力统领军队的人,非吕蒙莫属。”

这确实触及了

在这个慌乱的局面中,吕岱再次匆匆到来,带上了最新的军情报告。他踏入大殿时已经听到了孙权和几位谋士的对话。未及停歇,便立刻跪伏于地,颤抖着开口:“主公……吕蒙大都督无法率军增援了!”

“吕蒙大都督陷入埋伏,损失惨重,他自身也受了重伤,濒临绝境。贺齐将军还请求主公给予紧急援助。”

这突如其来的坏消息让孙权顿时哑口无言,仿佛内心即将崩溃,而一旁的众人更是面露惊恐。

---

随着局势急剧恶化,朝会上的急报接踵而至。长沙、江陵,还有关羽迅猛的攻势——每一处战场的细节被连续不断的斥候汇报出来。此时,不仅是孙权,所有在场的大臣们脸上也显得格外灰暗,仿佛失去了所有的信心。

长沙之战:面对千余守军,吕蒙大败,丁奉阵亡,五万军队折损过半;更严重的是吕蒙因吸入浓烟中毒已生命垂危。同时,在远方,关羽迅速突破了樊口,即将抵达柴桑。而在江陵,周泰遭遇敌军伏击而牺牲,使得东吴防线节节败退。益阳城中,朱桓未能抵挡住关羽突袭,导致全城沦陷。

整个东吴面临着生死存亡之际,远水显然已经解决不了眼前的近火。此时此刻,文武百官意识到问题已经到了危机时刻。孙权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焦虑,而周围人的心情亦是如出一辙。

众人大哗声渐起,似乎忘记了这仍是朝堂上,应该维持庄重的场合。有人抱怨说,如何抵挡突如其来的敌人?也有人认为派兵赴援也是徒劳。甚至有人说如果当年有周瑜和太史慈这样的名将还在就好了。听到这些名字反而让现在的孙权更加懊恼,因为他们若是尚存,恐怕也难挡这场危机的到来吧!

就在此时,鲁肃成为了大家心里的期望。于是他说了一句:“何须公瑾?若能唤回鲁子敬,他一定会为我们谋划退敌之计的。”

这话落在了周瑜子孙周循与周峻耳里,他们互换了眼色。周骏有意借此机会展示勇气承担抗击关羽的责任,但是却被哥哥周循轻轻拉住衣袖。“等等看。”

“等什么?”

“等等这些人继续送死一波吧!” 周循的话语虽然低得只有他们二人能听见,却透露出了对局面深思熟虑的计划。他知道这样可以借助敌人之力减少其他家族的力量对比,为将来行动做好准备。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果然不出所料,顾雍提出推举董袭担任统帅。他介绍了董袭在多年前斩断绳索使黄祖战舰失控,平定叛逆的战绩,并表示只要董袭出征便能打败关羽。尽管所有人明白这只是最后的奋力一搏,但这无疑是现在唯一可能的机会。

最后,顾雍还献上了自家兵力,并提议其子全琮随同董袭作战,以此来支持东吴抵抗关羽。

这场战斗,注定将是东吴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无论结果如何,都关系到未来的命运和发展。

公元239年,会场里气氛紧张而凝重。讲话的是吴郡显赫家族全柔。这位在汉灵帝时期便被举为孝廉,在董卓之乱后弃官回乡、归附家乡名门大族的族长,是首位站出来支持年轻领袖孙权的人。

随着他的话语落定,孙权的眼神顿时凝重起来,似乎突然想到了某种策略。“久闻全家有位名叫全琮的年轻人,少年英豪,文武双全。若是此次得胜,孤愿将长女许配给他,使两家结秦晋之好……哈哈,孙家女儿最欣赏青年才俊。”

此时东吴存亡关头,纵是心爱的女儿也需暂时放下不舍,以大局为重!

不仅如此,还有一层深意在于——吴国四大名门顾、陆、朱、张如今已失一姓,那么必定会有新势力崛起填补空缺。与孙氏联姻,无疑是难得的机会,简直是一步登上高峰!显然,孙权抛出这一诱人提议引发了正面反应:

“顾家愿意出三千部曲!”

“张家可派出八百部曲供君调遣!”

“我们孔家还有一位现役骑兵统领之子,拥有两千精兵愿听令!”

宋谦将军也不甘示弱:“我只有三百勇士但誓死辅佐统帅董袭抵御关羽!”

就这样,不单单吴郡四大家族积极响应,其他诸多中小家族也纷纷响应号召:有钱的献钱,有兵力的出军。短短时间内竟筹措了两万部曲,准备迎战。

其实这些望族更倾向孙权而非像关羽这样的猛将。孙权相对温和且懂得妥协并赋予他们极大自主权。

此刻,“哈哈,妙极……”看到群臣的踊跃表态,孙权愁云顿消,脸上露出笑意,随即说道:“大家都忠贞可靠啊!只要有诸位的支持,区区关羽岂足挂齿!”

他当即下令由驻守会稽的大将董袭率部镇守前方,并指派先锋部队迎战关羽……

然而就在此时,“天子诏书到——吴候接旨!”宫殿外,传来清晰而又威严的声音。

孙权与众臣一愣——天这么迟了?为何忽然送来天子诏书?

看清来人之后——原来是曹丕,一切似乎明了……

这是“那道诏书”。

按礼仪规定无论多么急迫都无法打断,尤其这次特别重要的册封仪式,正满足孙权多年来的愿望。不过现在看来此时刻读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伴随着整齐脚步声,曹丕带着刘祯和吴质迅速进入殿内宣布圣谕。

诏书中洋洋洒洒几百字尽显华丽词藻……简单说就是授予孙权吴王封号及权力。

这虽名义是汉帝诏书却明显有魏王意图,特别最后几句暗指服从魏王指令。这种文字处理手法含蓄却又明确地点出了吴王地位次于魏王的事实。若平时或许需要仔细推敲质疑但现在孙权没有那个心思……

当诏书读完并递向孙权之际,全场静默无比。

最终顾雍打破沉寂建议道:“如果五官中郎将无其它事务,则先行退下,我们仍有许多要事需商议。”

这场景令包括宣读者在内的所有人感到困惑。

——不是该欢呼庆祝新任吴王者嘛?

疑惑不解间,只见孙权淡淡回应道:“是否已念完?”,其语气平静至极毫无波动。稍作停顿,曹丕恭敬呈递文书。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一幕发生:全场依然纹丝不动……

僵持数十秒钟直到顾雍开口驱赶曹丕离开,整个宫廷依旧不见任何喜庆之情。孙权及其谋士显然并未接受这份封赏。

回到刚才问题,为何会如此冷漠相待呢?

答案很简单——在当前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保持灵活应变更重要;此外也不能因为此事刺激到刘备阵营特别是正值交战前夕。留有一条退路才是最保险的选择。

而此刻正在退出宫殿的曹丕内心十分挣扎。

——我错在哪了?

他明白这封“吴王”的封爵原本应该是梦寐以求的结果。

可是……

在这个关键时刻孙权清楚自己需要保留更多的变通空间。而另一边,曹丕满脸不甘不愿就此离开,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他转过身来问:“难道吴侯要拒接天子旨意?” 这显然是指责语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