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咱们说到,在众多科学家游说之下,罗斯福总统拍板,启动了那个叫“曼哈顿计划”的绝密项目,就是要赶在纳粹德国前头,把原子弹这个“大杀器”给造出来。
为了彻底干掉日本,美军司令部里,一群高级将领正围着沙盘,日夜不停地捣鼓一个名叫“没落行动”的计划。这名字听着就挺不吉利,而计划的内容,更是让人后背发凉。
简单说,“没落行动”就是俩字:登陆。直接派大军冲上日本本土,跟日本人面对面地干。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就在不久前,美军在冲绳岛打了一仗,那叫一个惨烈。小小的冲绳,美军伤亡了七万多人,日本人更狠,除了十多万军队,还有差不多十万老百姓也跟着送了命。那场仗,让美国人彻底见识了日本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劲头,连老百姓都拿着竹竿、菜刀往上冲。
冲绳都打成这样,要是真冲上日本本土,那得死多少人?当时的美国战争部算了笔账,结果吓了所有人一跳:美军的伤亡,可能会飙到一百万!这样的伤亡是美军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所以,这个“没落行动”虽然在计划,但谁都不想真去执行。整个计划分两步走,连行动代号都起好了。
第一阶段,叫“奥林匹克行动”,定在1945年11月1号。目标是日本最南边的大岛——九州。美军的算盘是,先从九州南边的三个地方——宫崎、盐屋湾和鹿儿岛湾——同时登陆,像一把大钳子,先把南九州给夹住。这几个地方地势平,跟大平原似的,抢下来就能立刻修机场。到时候,成百上千的B-29轰炸机就能从这儿起飞,直接给第二阶段的行动当“空中炮台”。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就是那个叼着玉米斗烟斗,总戴着墨镜的酷老头。海军那边,由尼米兹上将负责支援。美军准备砸进去14个师的兵力,很多都是刚从欧洲战场拉回来的老兵油子,战斗经验丰富得很。
第二阶段,叫“加冕行动”,计划在1946年3月1号发动。这一仗的目标,就是直捣黄龙,拿下日本的首都——东京。美军计划在东京南边的相模湾和东边的九十九里滨海滩登陆,从几个方向一起往里捅,把整个东京给包了饺子。为了这一票,美军准备了25个师的超级大军,除了美国兵,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英联邦国家的部队。这规模有多大?这么说吧,比历史上最有名的诺曼底登陆,还要大好几倍。这完全就是要用人山人海,一锤子把日本砸晕,彻底结束战争。
整个“没落行动”要是真打起来,美军陆海空三军加海军陆战队,动员的总人数能接近500万。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新墨西哥州沙漠里的一声巨响,给了美国人一个新的选择。一个能避免百万伤亡,但却更加恐怖、更加残忍的选择。
那个在新墨西哥州沙漠里炸响的“小玩意儿”,就是原子弹。当它的威力报告送到白宫的时候,所有人都明白,战争的天平,要变了。
为了让这个“小玩意儿”发挥出最大的效果,1945年4月底,一个特别的“目标委员会”悄悄成立了。这个委员会里的人,有穿着笔挺军装的将军,也有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他们的任务,听着简单,其实冷酷得吓人:给原子弹,挑一个“倒霉蛋”城市。
这可不是在地图上随手一指那么简单。委员会定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死亡标准”,那真是把军事、心理、科学算计到了骨子里。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心理冲击力。 目标必须是个大城市,是那种在全日本都有名气的地方。把它从地图上抹掉,才能给所有日本人心里来一次“大地震”,让他们从骨子里感到害怕,彻底瓦解他们抵抗的念头。这次轰炸,必须是一场“足够壮观”的表演,要让日本天皇到平民百姓,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曼哈顿计划的科学总监,大名鼎鼎的奥本海默,就明确反对搞什么不伤人的“警告性”演示。他觉得,在无人区炸一颗,日本人顶多觉得你放了个大炮仗,根本没用。唯一的办法,就是炸一个“由建筑构成的真实目标”,用血淋淋的现实,来传递信息。
第二条:军事价值。 这城市不能光是人多,还得有军事和工业上的重要性。比如,它是重要的军事指挥部、海军港口,或者是有很多兵工厂的地方。这样炸了它,美国可以说,我炸的是军事目标,不是滥杀无辜,在道义上能站得住脚。
第三条:评估效果。 为了能准确地看出原子弹到底有多牛,这个目标城市最好是“一张白纸”,也就是之前没怎么被常规炸弹轰炸过。这样,炸完之后,残骸就是原子弹威力的最直接、最纯粹的证据。这一点,其实跟当时负责对日战略轰炸的柯蒂斯·李梅将军有点冲突。李梅外号“冷战之鹰”,是个狠人,他的计划是开着B-29,用燃烧弹把日本所有大城市挨个“火化”一遍。所以目标委员会得赶紧下手,抢在李梅之前,找个“干净”的城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