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 > 第82章 大宁新局:暗流与曙光

大宁的胜利钟声余音未散,城中却并未被胜利的喜悦彻底冲昏头脑。朱权深知,这不过是漫长斗争中的一次小胜,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在王府的议事厅中,烛火摇曳,映照着朱权和一众幕僚凝重的面庞。

“此次虽击退敌军,但蒙古部落的野心绝不会就此熄灭,他们必然还会卷土重来。”朱权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打破了长久的沉默。

一位幕僚忧心忡忡地说道:“王爷,我们虽有准备,但兵力和物资储备仍显不足。而且,朝廷那边虽惩处了郭资等人,但难保不会有其他人暗中作梗。”

沈书瑶轻轻皱了皱眉头,开口道:“依我之见,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军事防御,另一方面也要在朝廷中稳固我们在朝中的地位。”

朱权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沈书瑶,眼中满是信任:“书瑶所言极是。只是朝堂局势复杂,行事需万分谨慎,切不可再陷入新的政治漩涡。”

就在众人商议之际,一名侍卫匆匆走进议事厅,呈上一封密信。朱权接过信,脸色瞬间变得更加凝重。信中提到,蒙古部落中一股更为强大的势力正在悄然崛起,他们不仅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还在暗中联络其他部落,意图再次对大宁发动大规模进攻。

朱权将信的内容告知众人,议事厅内顿时一片哗然。“王爷,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一位将领站起身来,急切地说道,“我们要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还要与周边卫所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共同抵御外敌。”

朱权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我们既要积极备战,又不能让朝廷误解我们有拥兵自重之嫌。一切行动,都要严格遵循朝廷规制。”

为了加强军事防御,朱权开始在大宁境内招募新兵。他亲自前往招募现场,向百姓们讲述大宁的局势和保卫家园的重要性。百姓们纷纷响应,一时间,报名参军的人数远超预期。朱权挑选出一批身体素质良好、意志坚定的青年,组成了一支新的军队。

在训练新兵的过程中,朱权严格按照朝廷的军事典制进行。他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将领担任教官,对新兵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每天清晨,军营中便响起了整齐的口号声,士兵们在教官的指导下,进行着队列、格斗、射箭等训练。朱权时常亲自前往军营视察,鼓励士兵们刻苦训练,为保卫大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沈书瑶也在为大宁的经济发展和物资储备忙碌着。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与周边地区的商人建立了更紧密的贸易合作。她积极推动大宁的商业发展,鼓励商人开展多样化的贸易活动。在她的努力下,大宁的贸易市场更加繁荣,物资储备也日益充足。

为了提高大宁的防御能力,朱权决定对大宁的城墙进行加固和扩建。他组织了大量的工匠和民夫,日夜赶工。在施工过程中,朱权严格要求工程质量,确保城墙能够抵御敌人的攻击。他还在城墙上设置了更多的了望塔和防御工事,加强了大宁的城防力量。

在政治方面,朱权虽不敢贸然与朝中大臣书信往来拉帮结派,但他更加注重自身言行举止,在每次向朝廷呈交的奏章中,不仅详细汇报大宁的军事、民生情况,还会巧妙地提及大宁对巩固大明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不二,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争取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对大宁的支持与理解。

然而,就在大宁积极备战的同时,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的朝廷局势依旧稳定,朱元璋虽已步入暮年,但依旧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朝中大臣们敬畏于他的威严,权力斗争的暗流隐藏得更深,不敢轻易浮出水面。

这一年,明朝与蒙古的局势也呈现出复杂态势。彼时,鞑靼部在蒙古草原东部占据着广袤的牧场,其首领实力较强,麾下控弦之士众多,时常侵扰明朝边境,对大宁等地构成直接威胁;瓦剌部则在西部不断发展壮大,虽与鞑靼部矛盾重重,但在对抗明朝这一问题上,偶尔也会与鞑靼达成默契。年初,朱元璋下令宋晟、刘真等将领率军出塞巡逻备边,明军与鞑靼部在大宁以北的一些关隘发生小规模冲突。明军凭借精良的火器和严明的军阵,多次击退鞑靼的试探性进攻,但鞑靼骑兵机动性强,打完就撤,难以彻底剿灭。

朱权深知大宁在边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军事动态,积极响应朝廷的边防政策,加强大宁的防御部署,随时准备配合朝廷的军事行动。他派遣多支斥候小队深入草原,密切监视鞑靼和瓦剌的动向,一旦发现有大规模军队调动,立刻回报。

而朵颜三卫,自洪武年间设立以来,与明朝的关系一直微妙复杂。他们时而接受明朝的招抚,协助明朝戍边;时而又因自身利益需求,与其他蒙古部落有所往来。在这一年,朵颜三卫内部对于是否要协助大宁防御也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大宁的安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若大宁沦陷,蒙古部落激进势力壮大,他们的领地安全也将受到威胁;另一部分人则担心协助大宁会得罪其他蒙古部落,影响自身的生存空间。最终,朵颜三卫采取了一种较为暧昧的态度,既没有明确拒绝大宁的求助,也没有大规模出兵协助,只是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巡逻,保持着对局势的观望。

朱权察觉到了朵颜三卫的态度变化,他明白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朵颜三卫身上。于是,他继续加强与周边卫所的联系,与辽东、宣府等地的卫所达成了互助协议,约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相互支援。同时,他还派遣使者深入蒙古部落,了解他们的内部情况和动向,试图分化瓦解那些对大宁有威胁的势力。

随着大宁防御力量的不断增强,蒙古部落中原本企图进攻大宁的势力也有所忌惮。他们多次商议联合行动,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进攻方案。每次商讨都会因为利益分配、出兵策略等问题陷入僵局,进攻大宁的计划也被一再推迟。

在大宁城内,朱权和沈书瑶也在不断完善大宁的治理。沈书瑶协助朱权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防止贪污**现象的发生。她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朱权对这些措施十分赞赏,并积极推行。

朱权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性,他在大宁城内大力推广道学和文学。他亲自撰写道学着作,举办文化讲座,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学习。在他的倡导下,大宁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百姓的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尽管大宁在朱权和沈书瑶的努力下逐渐走向繁荣,但朱权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只要蒙古的威胁还存在,大宁就不能放松警惕。他继续密切关注着朝廷的政策变化和蒙古的动向,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一天,朱权收到了朝廷发来的一份公文,要求各地藩王汇报自己的军事力量和防御情况。朱权明白,这是朝廷对藩王的一次常规检查,但他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立即组织幕僚,详细整理大宁的军事资料,包括军队数量、武器装备、防御工事等,如实向朝廷汇报。

在汇报中,朱权还特别强调了大宁在边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自己为保卫边疆所做出的努力。他表示,大宁将始终遵循朝廷的命令,积极配合朝廷的军事行动,为维护大明的稳定和安全贡献力量。

朱元璋收到朱权的汇报后,对大宁的防御工作表示满意。他深知朱权在大宁的治理上尽心尽力,也看到了大宁在边防中的重要战略价值。于是,他下令赏赐朱权一些物资和武器,以表彰他的功绩,并鼓励他继续加强大宁的防御。

朱权收到赏赐后,深感荣幸。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保卫大宁的决心,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决定进一步加强大宁的军事训练和防御建设,提高大宁的综合实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宁在朱权和沈书瑶的精心治理下,成为了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朱权和沈书瑶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然而,朱权并没有被眼前的繁荣所迷惑。他知道,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蒙古的威胁始终存在,朝廷的政策也可能发生变化。他和沈书瑶继续为大宁的未来谋划着,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