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 > 第6章 “烽火大宁:危机四伏下的坚守

炽热的夏日笼罩着大宁,阳光肆意烘烤大地,矿山开采在朱权的精心安排下稳步推进。彼时,蓝玉案刚落下帷幕,朝廷局势波谲云诡,大宁也被卷入这复杂的政治漩涡之中。

一日,朱权正在王府书房处理事务,闷热的天气让他本就烦躁的心愈发不安。蓝玉案的余波、北元的威胁,像沉重的大山压在他心头,总觉得平静表象下暗藏危机。

“王爷,”王府侍卫匆匆走进书房,单膝跪地,焦急禀报道,“大宁城外哨岗发现可疑人员,形迹诡秘,疑似北元奸细。”

朱权闻言,眉头紧皱,心中暗忖:“北元果然不死心,又来窥探。如今蓝玉案刚过,朝廷对藩王和军队管控更严,行事必须万分谨慎。”他沉声道:“加强城防戒备,务必将奸细一网打尽,不可让他们破坏大宁安宁。审讯时严格依照《大明律》,不可有丝毫差错,以免授人以柄。”

“遵命!”侍卫领命而去。

朱权起身,在书房踱步沉思应对之策。此时,沈书瑶走进来,看着他忧虑的神情,轻声说:“王爷,北元此番举动恐怕不简单,我们得早做准备。如今朝廷局势微妙,大宁一举一动都要格外小心。”

朱权点头:“瑶儿,你说得对。大宁虽有一定防御力量,但还远远不够。我打算再组织一次军事演练,检验应变能力,只是练兵和用人要避开蓝玉旧部,以防朝廷猜忌。”

沈书瑶微微颔首:“王爷深谋远虑,不过这演练之事还需周全考虑,避免引起朝廷不必要的猜疑。”

朱权轻叹:“我明白,可如今局势紧迫,大宁安危才是首要。”

就在朱权筹备军事演练时,朝廷传来消息,朱元璋对大宁动向尤为关注,特派钦差大臣前来巡查。朱权心中忐忑,蓝玉案后朝廷对藩王猜忌加深,此次钦差大臣前来,不知是福是祸。

“王爷,”王府长史忧心忡忡,“这钦差大臣突然前来,我们该如何应对?”

朱权沉思片刻,缓缓道:“一切照旧,以礼相待。我们行事光明磊落,无需担忧。但言语和行动务必更加谨慎,不可提及蓝玉案,也不能让钦差大臣抓到把柄。”

几日后,钦差大臣抵达大宁。朱权率领王府官员出城迎接,以最高礼仪接待。在王府中,朱权恭敬汇报矿山开采、军事防御等事务进展,着重强调用人和练兵遵循朝廷法度,与蓝玉旧部毫无关联。

钦差大臣微微点头,目光锐利扫视众人,言辞谨慎道:“皇上对宁王殿下的忠诚和努力十分关注,大宁地处北疆要地,关乎国家安危,殿下切不可有丝毫懈怠。如今朝廷刚经历蓝玉案,殿下更要谨言慎行。”

晚宴上,众人举杯共饮,气氛看似融洽,实则暗流涌动。朱权时刻留意钦差大臣言行举止,试图探寻朝廷真实意图,然而对方始终未透露太多实质内容。

晚宴结束后,朱权回到书房,心中愈发不安。他对沈书瑶说:“这钦差大臣来意不明,我总觉得朝廷对我仍有疑虑。蓝玉案后,朝廷对藩王管控明显加强,我们必须小心行事。”

沈书瑶安慰道:“王爷不必过于忧虑,只要我们一心为大宁、为朝廷,终究会得到皇上认可。”

朱权苦笑着摇头:“话虽如此,但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

接下来的日子,钦差大臣在大宁四处走访,查看矿山开采,深入军营观察士兵训练。朱权主动邀请他一同视察军营,详细介绍士兵日常训练科目和成果,再次表明用人公正,与蓝玉案无关。

在军营中,钦差大臣见士兵们在酷热下刻苦训练,不禁露出赞许之色。朱权趁机说:“大人,大宁地处北疆,时刻面临北元威胁,这些士兵为保家卫国不敢有丝毫懈怠。且我用人向来谨慎,绝无违规之举。”

钦差大臣微微点头:“殿下治军有方,本大臣看在眼里。只是大宁诸事,还需殿下继续用心,莫要辜负皇上期望。”

随着接触增多,钦差大臣对朱权在大宁的作为有了更深入了解。他看到朱权为解决百姓水源问题亲自奔波,看到城中百姓对朱权的拥护,心中渐渐有了判断。

一日,钦差大臣找到朱权,态度诚恳地说:“殿下,初到大宁时,本大臣确实带着诸多疑虑。但这些日子所见所闻,足见殿下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大宁百姓的关爱。本大臣定会如实向皇上禀报。”

朱权连忙拱手致谢:“多谢大人明察,大宁的安宁离不开朝廷支持和百姓信任,本王定当不负皇上所托。”

在军事演练筹备过程中,朱权遇到困难。夏日炎热,士兵训练易中暑,物资消耗快。同时,大宁周边河流因高温水量减少,影响农田灌溉,百姓忧心忡忡。

“王爷,”负责物资调配的官员焦急禀报道,“如今物资消耗过快,水源不足,这军事演练怕是难以如期举行。”

朱权眉头紧锁,心中纠结。他心想:“若推迟演练,恐无法及时应对北元威胁;若强行举行,又会加重百姓负担。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快解决,不可拖沓,才符合陛下以猛治国的理念。”

沈书瑶看着朱权为难的样子,说道:“王爷,要不先暂停演练,集中精力解决水源和物资问题。百姓是大宁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才能无后顾之忧。”

朱权思索良久,最终点头:“你说得对,百姓为重。传令下去,暂停军事演练筹备,全力解决水源和物资问题。务必高效行事,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于是,朱权召集王府的典宝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机构共同商议。典宝所负责筹备开采所需贵重器具,典仪所安排祭祀仪式确保开采顺利,工正所组织工匠加快工程进度。各机构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在朱权统筹下有序开展工作。

朱权组织王府官员和地方百姓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他下令在城内挖掘新水井,安排工匠修缮和拓宽灌溉渠道,引远处河水灌溉农田。期间,朱权亲自前往农田查看灌溉情况,安抚百姓情绪。

“乡亲们,大家莫要惊慌,本王定会带领大家度过难关。但朝廷法度森严,办事需高效,还望大家配合。”朱权站在田边大声说道,“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百姓纷纷跪地叩谢:“多谢王爷!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就在朱权全力解决水源和物资问题时,北元奸细再次行动。他们趁大宁城内人心惶惶,企图制造混乱,破坏城内治安。然而,朱权早有防备,安排大量侍卫和巡检司弓兵巡逻。

一天夜里,几名奸细在城内仓库纵火,企图引发恐慌。但他们的行动很快被发现,侍卫和弓兵迅速赶到现场,将奸细团团围住。

“束手就擒吧,你们已无路可逃!”一名侍卫大声喝道。

奸细见势不妙,妄图负隅顽抗。双方展开激烈搏斗,最终奸细被全部制服。朱权得知消息后,下令严加审讯,务必查出背后主谋和行动计划。

审讯后得知,这些奸细受北元重要将领指使,企图破坏矿山开采和军事防御。朱权意识到北元威胁迫在眉睫,必须尽快加强大宁防御力量。

朱权依照《大明律》对奸细的严苛条文,下令将为首奸细立即斩首示众,其余从犯也受到严厉惩处,以此震慑潜在敌人。

此时,朝廷钦差大臣也了解到了大宁的情况。他对朱权在解决水源和打击奸细方面的表现表示赞赏,并表示会如实向朝廷汇报。

“宁王殿下,”钦差大臣说道,“此次大宁之事,足见殿下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我定会在皇上面前为殿下美言。”

朱权连忙致谢:“多谢大人,这都是本王分内之事。大宁的安宁离不开朝廷支持和百姓信任。”

随着水源问题缓解和奸细事件平息,大宁逐渐恢复往日平静。朱权再次筹备军事演练,这一次更加注重细节,力求完美。

演练前夕,朱权召集将领开会。他神色严肃地说:“此次演练关乎大宁生死存亡,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展现大宁军威和实力。大家可有信心?另外,切记我们一举一动都在朝廷注视下,不可有任何违规行为。”

“有!”将领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

演练当日,大宁城外校场军旗飘扬,士兵整齐列队。朱权身着戎装站在高台上,注视台下士兵,心中满是期待与紧张,期待士兵展现强大战斗力,又紧张是否会有意外。

随着朱权一声令下,演练正式开始。步兵方阵步伐整齐向前推进,骑兵方阵如闪电从侧翼包抄,火器方阵发射强大炮火,震撼大地。

烈日高悬,酷热难耐。火器手手中火铳因高温烫手,部分零部件受热膨胀,射击精准度大受影响,炮弹纷纷偏离目标。前排长枪兵汗水不断涌出,迷住双眼,体力快速流失,持枪手臂微微颤抖。

朱权站在高台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焦急。他立即传令:“让士兵每隔半个时辰轮换休息,营帐内准备好盐水和藿香正气散,务必保证士兵体力!此事必须迅速执行,不可拖延。”

沈书瑶凭借精湛医术,迅速组织随军女医在军营设立多个临时医疗点。她亲自指导女医识别中暑、晒伤症状,传授应对方法。对中暑士兵,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喂服解暑汤药;对晒伤士兵,涂抹草药药膏。同时,沈书瑶格外重视水源卫生,安排专人每日检查军营用水,加入特殊草药净化水质,防止疫病传播。

突然,一阵急促马蹄声传来,一名传令兵匆匆赶到台下跪地禀报道:“王爷,大宁边境发现北元军队动向,疑似有大规模进犯迹象!”

朱权闻言心中一惊,暗忖:“难道北元趁我们演练发起进攻?”他迅速做出决策,下令:“停止演练,全军进入战斗准备!一切行动依照战时条例,违抗军令者军法处置!”

将领们纷纷领命,士兵迅速调整阵型准备迎敌。朱权深知这场战斗是对大宁防御力量的真正考验,他必须冷静应对,带领大宁军民守护这片土地。

“王爷,”沈书瑶匆匆赶来,神色担忧,“北元来势汹汹,我们该如何是好?”

朱权看着远方,目光坚定:“瑶儿,莫要惊慌。大宁军民同心,定能击退北元。传令下去,各部队按预定防御计划坚守阵地,等待援军。违令者斩!”

此时,大宁百姓得知北元进犯消息,纷纷拿起武器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军队守城。集市商户关闭店铺,捐赠家中物资支援前线。城中妇女在沈书瑶号召下组成后勤队伍,为士兵送水送饭、缝补衣物,在城中各处安抚民心,让百姓不要慌乱。

“王爷,我们虽然不懂打仗,但愿意为大宁出份力!”一位老商户说道。

朱权感动不已:“多谢乡亲们!有你们支持,大宁定能安然无恙。但战事紧急,大家务必听从指挥,不得擅自行动。”

北元军队逐渐逼近大宁,战场上硝烟弥漫。朱权站在城墙上指挥战斗,看着士兵奋勇杀敌,心中充满自豪。然而,北元军队攻势猛烈,大宁防线一度吃紧。

“王爷,敌军火力太猛,我们快顶不住了!”一名将领焦急说道。

朱权眉头紧皱,暗自思索:“不能被动防守,必须想办法扭转局势。”突然灵机一动,对将领说:“传令下去,让骑兵部队从侧翼迂回,袭击敌军后方补给线。火器方阵集中火力,压制敌军进攻。退缩不前者,按军法严惩!”

将领领命而去。不一会儿,骑兵部队如猛虎冲向敌军后方,敌军阵脚大乱。火器方阵发挥强大威力,炮火轰鸣,北元军队进攻势头被遏制。

大宁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一直保持贸易往来和防御默契。此次北元进犯,朱权迅速派使者前往各部落。部落内部对是否支援大宁产生分歧,年轻勇士渴望参战获取荣耀与战利品,部分长老担忧卷入战争危及部落安宁。

朱权的使者向部落首领详细说明大宁与各部落休戚与共的关系,若大宁沦陷,北元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们。部落首领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支援大宁。一些部落提供大量牛羊、毛皮等物资补充大宁军队给养;有些部落派出精骑与大宁骑兵协同作战;还有熟悉草原地形的部落成员为大宁军队提供北元军队动向情报,协助制定作战计划。

此外,朱权也关注到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他暗中派遣精明使者,带着珍贵的丝绸、瓷器等中原特产前往女真部落。使者向女真部落首领表达大宁希望互通有无、共保边疆稳定的意愿。女真部落虽未直接参与此次战斗,但与大宁达成初步贸易协定,并表示未来若大宁有难,愿意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持。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朝廷援军赶到。原来是钦差大臣回朝后如实禀报大宁紧急情况,朱元璋立即派遣精锐部队支援。

“王爷,援军到了!”一名士兵兴奋喊道。

朱权大喜:“太好了!传令下去,全军出击,务必将北元军队彻底击退!奋勇杀敌者战后重赏,临阵脱逃者斩!”

在援军配合下,大宁军队士气大振,发起全面反攻。北元军队见势不妙纷纷撤退,大宁军民成功击退进犯。

战场上硝烟散去,朱权看着疲惫却满脸笑容的士兵和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大宁的安宁来之不易,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爷,我们胜利了!”沈书瑶激动说道。

朱权点头:“是啊,这是大宁军民的胜利。这场战斗让我们明白,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但战后诸事繁杂,我们仍不可松懈。”

战后,朱权立即着手大宁的重建与发展规划。他组织百姓修复被战火破坏的房屋和城墙,减免受灾百姓赋税,鼓励恢复生产。在农业上,引入新的耐旱作物品种,推广先进灌溉技术;商业方面,重新规划集市,鼓励商户扩大经营,与周边地区加强贸易往来。为确保政策高效执行,朱权制定严格奖惩措施,执行得力的官员给予升迁和赏赐,消极怠工者严惩不贷。

朱权深知文化的力量,利用自己对道学的深厚理解,在大宁城内举办盛大祈福法会。法会上,朱权亲自讲解道学经典中关于安宁、和谐的理念,安抚百姓情绪,凝聚人心。同时,组织王府乐师创作鼓舞士气的音乐,在城中奏响,让百姓感受生活希望。

朱权与沈书瑶等心腹幕僚日夜商讨,制定大宁长期发展战略。军事上,持续加强军队训练,打造精锐边防军;民生领域,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投入,计划在大宁各地增建社学和医馆;外交层面,进一步巩固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联盟,定期互通使者,开展联合贸易和军事演习。

在向朝廷报备王府官员任免时,朱权详细撰写官员履历、政绩和任用理由,用快马将公文送至京城。朝廷收到后,吏部和礼部联合审查,一般半个月到一个月给出回复。若朝廷对人选有疑虑,会要求朱权补充材料或重新举荐。对于大宁军事行动的物资调配,朝廷派遣专门监察官员监督,军费开支需提前报备预算,战后提交详细账目审核。

同时,朱权与其他藩王也有了更多互动。他与燕王朱棣常有书信往来,交流北方防务与练兵心得。朱棣在信中分享自己在北平的军事部署经验,朱权则向他请教应对朝廷猜忌的方法,二人相互支持,共同应对来自朝廷和外敌的压力 。而对于某些行事高调、妄图扩充势力的藩王,朱权则保持距离,暗中观察,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维护大宁的稳定发展。

一日,朱权收到岷王朱楩的来信,信中朱楩对大宁的繁荣表示羡慕,言语间透露出想要效仿朱权在封地发展军事和经济的想法。朱权沉思许久,提笔回信,在信中详细阐述大宁发展的艰难历程,提醒朱楩要因地制宜,同时要时刻注意朝廷的态度,不可操之过急。

“瑶儿,大宁的未来全系于我们之手,切不可有丝毫懈怠。”朱权对沈书瑶说道。

沈书瑶坚定点头:“王爷放心,我定会全力协助您,让大宁越来越好。”

大宁在朱权的带领下,逐步走向繁荣稳定,成为明朝北疆坚不可摧的屏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