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丑颜谋世:医女风华倾天下 > 第81章 大宁风云:危机与谋变

自上次击退蒙古部落联军后,大宁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期。朱权全身心投入到大宁的建设与巩固之中,力求在贸易和军事防御上实现质的飞跃,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危机。与此同时,一位名叫沈书瑶的女子也在大宁崭露头角。沈书瑶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沈毅曾在朝中担任要职,却遭政敌陷害,被卷入一场莫须有的贪污大案。在那艰难岁月里,沈书瑶与兄长沈书禹挺身而出,凭借着聪慧果敢和坚韧不拔,四处奔走搜集证据,穿梭于官场的复杂关系中,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甚至多次陷入险境,才终于找到关键线索,成功为父亲平反。这场磨难不仅让沈书瑶饱尝世间冷暖,更磨炼了她的心智,让她对官场的复杂黑暗有了切身体会,也积累了应对复杂局面的丰富经验。

朱权在处理军事事务时,对朝廷规制的遵循可谓谨小慎微。就拿军事演习来说,从拟定演习计划开始,他便组织幕僚反复研讨,详细考量演习的规模、目的和时间安排,随后撰写极为详尽的上书,不仅阐述军事行动的必要性,还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份上书呈递给朝廷后,他会安排专人密切关注朝廷的动向,随时准备应对询问。在军事指挥体系整顿方面,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制定都要经过多轮商议,不仅要征求麾下将领的意见,还要参考朝廷过往的军事典制。改革方案形成奏章后,需经过当地监察官员的初步审核,再层层上报。等待批复的过程中,朱权时刻担忧改革措施是否符合朝廷的战略布局,多次向朝中亲信打听消息,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在贸易方面,沈书瑶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对大宁的了解,为朱权提供了诸多极具价值的建议。她提议优化市场布局,规范商户经营区域,促进贸易有序进行。在监管贸易税收时,协助制定详细的税收管理制度,对每一笔交易严格登记审核,杜绝偷税漏税现象。她积极拓展贸易渠道,利用父亲昔日的官场人脉,为大宁牵线搭桥,与周边地区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往来,使得大宁贸易市场日益繁荣,税收收入大幅增加。不过,她参与这些事务时,始终保持低调,仅在幕后为负责官员提供建议,所有行动都通过官方渠道实施,绝不越雷池一步。即便如此,她的行为还是引来了一些非议,毕竟在当时,女性参与此类事务仍属罕见。沈书瑶深知这一点,所以行事更加谨慎,努力用实际成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大宁努力发展的同时,蒙古部落的局势并不乐观。1395年,北元势力在明朝的多次打击下分崩离析,内部矛盾丛生。瓦剌、鞑靼等部落各自为战,为了有限的草原资源和势力范围纷争不断。尽管如此,仍有部分部落中的激进势力觊觎大宁的财富和土地,他们暗中联络,试图集结力量发动袭击,但由于部落间积怨已久,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始终难以形成紧密且大规模的联军。每次商议联合行动时,都会因分配战利品、出兵人数等问题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在悄然升温。郭资等人虽不敢公然针对朱权搞阴谋,但对大宁的发展壮大心有忌惮。他们表面上遵循朝廷规制,与朱权保持着恭敬的交往,暗地里却在一些政策执行和事务处理上,给大宁使绊子。比如,在大宁申请物资补给和贸易政策扶持时,郭资等人利用职务之便,拖延审批流程,还在朝中散布一些模棱两可的言论,暗示大宁发展中存在的所谓“隐患”,试图误导其他大臣对大宁和朱权的看法。不过,这些小动作都在朱元璋遍布朝堂的监察体系下有所记录,只是朱元璋暂时按兵不动,欲将幕后情况彻底摸清。

在大宁城内,朱权和沈书瑶察觉到朝廷中的异样氛围。朱权深知,仅凭大宁自身的发展成果和百姓的支持,很难彻底消除朝廷对他的疑虑。他决定亲自前往京城,向朱元璋当面陈述大宁的真实情况,化解朝廷的误会。沈书瑶则留在大宁,凭借自己在当地积累的人脉和对政务的熟悉,协助维持大宁的稳定秩序。她通过与当地士绅和商户沟通交流,安抚民众情绪,确保城内的正常运转。

朱权带着大宁的重要官员和商户代表,以及记录大宁发展成果的详细奏章、自己的诗词和道学研究心得,踏上前往京城的道路。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到达京城后,立刻向朱元璋请求觐见。

在奉天殿上,朱权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大礼,开始详细汇报大宁的情况。他展示了大宁在贸易和军事防御方面取得的成果,呈上百姓和商户的联名信,表达对他治理大宁的认可与支持,还分享了自己的诗词创作和道学感悟。朱权言辞恳切地说:“陛下,大宁地处北疆,是大明重要防线。臣自就藩以来,兢兢业业,致力于大宁的繁荣稳定。此次击退蒙古部落联军,全赖陛下英明领导和大宁军民共同努力。臣治理大宁的每一步都遵循朝廷规制,不敢有丝毫僭越。同时,臣也不忘修身治学,期望能为大明文化兴盛贡献力量。”

朱元璋认真听取朱权的汇报,对大宁的成绩表示肯定。因早已知晓郭资等人的小动作,便借此询问朱权看法。朱权坦然回答:“陛下,臣听闻朝中有些关于大宁的不实言论。臣一心为大明江山社稷,绝无任何不轨之心。大宁的发展离不开朝廷支持,臣愿意接受朝廷任何调查和监督。臣平日醉心学问,积极钻研军事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大宁,为陛下分忧。”朱元璋看着朱权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疑虑进一步消除,说道:“朕已知晓一些情况,你且放心回去,朕自会处理。大宁的防御至关重要,你切不可掉以轻心。”

朱权在京城期间,积极与正直大臣交流,解释大宁真实情况,争取支持。这些大臣对朱权的为人和能力有所了解,愿意在朝廷为他说话,抵制郭资等人的小动作。在他们帮助下,朝廷对朱权的质疑声逐渐减弱。

然而,就在朱权在京城努力化解危机时,大宁遭遇新危机。几个蒙古部落中的激进势力,经过长时间秘密谋划,趁着朱权不在大宁,发动了小规模的联合袭击。他们避开大宁正面防线,绕道从侧翼山区偷袭。负责侧翼防御的明军将领一时疏忽,未能及时发现敌军动向,导致防线被突破,但敌军规模有限,只是对大宁周边造成骚扰,尚未能直逼大宁城下。

沈书瑶得知敌军来袭,心急如焚。她迅速联络兄长沈书禹,沈书禹当时已在地方任职,凭借自身能力也积累了一定人脉。两人凭借在城中的人脉和对政务流程的熟悉,迅速协助守军组织城内百姓进行防御准备。她与当地官府密切配合,动员城中青壮搬运石块、准备箭矢,协助士兵加固城墙。同时,凭借父亲和兄长昔日的人脉关系,向周边府县请求支援物资,以解大宁燃眉之急。尽管她积极参与,但始终保持低调,所有行动都通过官府渠道有序进行。沈书瑶还想起父亲曾提及的一些应对边境危机的策略,将其整理成建议提供给守军将领,为防御计划增添了不少实用思路。但她清楚自己身份敏感,每次提出建议都会通过中间人与将领沟通,避免直接接触。

面对小规模但骚扰不断的敌军,沈书瑶意识到仅凭城内守军和百姓难以长期应对。她一方面派出精锐骑兵,趁夜色突出重围向周边卫所求援;另一方面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向其他地区传递大宁遇袭的消息。同时,她还将情况迅速写成文书,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给朱权。

周边卫所接到求救信和烽火信号后,立刻组织兵力前来救援。但由于距离较远,援军需要时间赶到。这段时间里,大宁的防御压力逐渐增大。敌军虽人数不多,但行动灵活,不断对大宁周边进行袭扰。

沈书瑶看着紧张的局势,心中焦急万分。她向守军将领建议收集城内火药,制作简易炸药包。当敌军再次来袭时,明军将炸药包投向敌军,巨大爆炸声和冲击力让敌军阵脚大乱,暂时击退敌军,为大宁争取到一些喘息时间。

在京城的朱权得知大宁被袭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立刻向朱元璋请旨返回大宁指挥作战,并详细汇报了大宁的防御计划和应对策略,等待朱元璋批准。朱元璋同意他的请求,并命令他带领京城部分精锐部队前往救援。朱权带着援军,日夜兼程赶回大宁。一路上不断催促士兵加快行军速度,心中只有尽快赶回大宁拯救百姓和将士的念头。

当朱权率领援军赶到大宁时,正好与前来救援的周边卫所军队会合。朱权迅速组织联军,对来袭的蒙古部落激进势力形成包围之势。他亲自率领骑兵冲锋在前,鼓舞士兵士气:“将士们,我们为保卫家园而战,为大明尊严而战!不能退缩,一定要让敌人有来无回!”士兵们齐声高呼,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

蒙古部落激进势力没想到明军援军来得如此之快,陷入慌乱。在朱权的指挥下,联军成功击退敌军。在追击敌军过程中,朱权发现敌军的一处临时营地。他决定趁敌军慌乱,对营地发动突袭。带领一支精锐骑兵,悄悄绕到营地后方,突然发起攻击。营地内敌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明军猛烈攻击下,敌军死伤惨重,营地内物资和武器被明军缴获。

经过几天追击,明军终于将来袭的蒙古部落激进势力彻底赶出大宁境内。大宁城再次迎来胜利,百姓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朱权和沈书瑶回到王府,虽疲惫不堪,但脸上洋溢着欣慰笑容。

然而,这场胜利并未让朱权和沈书瑶放松警惕。他们知道,蒙古部落虽暂时败退,但不会善罢甘休,未来还会有更严峻的挑战。同时,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依然存在,郭资等人可能还会有小动作。

为应对未来危机,朱权和沈书瑶开始制定更完善的防御计划和发展策略。在军事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宁防御工事,在边境地区修建更多堡垒和烽火台,形成严密防御体系。计划扩充军队规模,招募更多士兵,加强训练,提高军队整体素质。每次军事行动和军队扩充计划,朱权都会提前向朝廷详细汇报,等待批复。在贸易方面,沈书瑶继续凭借自己的见识和人脉,为官府出谋划策,协助拓展贸易渠道,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加大对贸易市场监管力度,确保贸易公平繁荣。她深知自己身份受限,所以在参与贸易事务时,仅以提供书面建议的方式参与,由官府官员出面执行。

在内部管理方面,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杜绝贪污**现象。组织有识之士对大宁各项制度进行全面审查和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朱权亲自选拔年轻有为的官员充实到各个部门,为大宁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在大宁城内开设学堂,传授道学、文学知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宁在朱权和沈书瑶努力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贸易市场商人们交易活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军营中士兵训练刻苦,军事技能日益精湛;学堂里学子们朗朗读书声不断,文化氛围愈发浓厚;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安居乐业,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平静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一天,朱权收到一封密信。信中透露,郭资等人虽不敢公然作对,但仍在一些政策执行上对大宁设置障碍,试图阻碍大宁发展,同时蒙古部落中仍有部分势力在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朱权看完信后,脸色凝重。他知道,大宁即将面临新的危机,他和沈书瑶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保卫大宁的安全和稳定。

朱权立刻召集沈书瑶和麾下重要将领、官员商讨应对之策。在会议上,众人纷纷发表看法。一位将领愤怒地说:“郭资等人如此行事,我们应立刻向朝廷揭发,让陛下严惩!”朱权沉思片刻后说:“向朝廷揭发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依靠朝廷。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同时,我们要通过外交手段,与周边部落加强沟通交流,分化蒙古部落中的不稳定势力。而且,所有行动都要严格遵循朝廷规制,不能给郭资等人留下把柄。”沈书瑶也在一旁补充道:“王爷所言极是,父亲和兄长在官场的经历让我深知其中复杂。在获取朝廷支持方面,我和兄长会利用旧关系,小心翼翼地试探。我们会尝试通过一些间接方式,传递我们的诉求,同时搜集郭资等人的线索,为揭发他们做准备,但一切都要以不违背朝廷规矩和不暴露自己为前提。”

经过激烈讨论,众人最终制定详细应对计划。在军事方面,朱权下令加强边境防御力量,增加巡逻次数,密切关注蒙古部落动向。组织士兵进行紧急训练,提高战斗技能和应变能力。所有军事行动安排都详细记录,准备随时向朝廷汇报。在政治方面,朱权安排亲信官员,联合朝中正直大臣,收集郭资等人违规的证据。沈书瑶和沈书禹则利用在京城和地方的旧识,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侧面打听郭资等人的不法行为。他们将收集到的零散线索整理后,通过可靠的中间人转交给朱权的亲信官员,为呈递给朱元璋的奏章提供有力支撑。在外交方面,朱权派人前往周边部落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寻求支持与合作。通过展示大明的文化魅力和繁荣景象,孤立蒙古部落中的激进势力,削弱其影响力。

为加强大宁防御,朱权决定在大宁城内进行全面动员。召集城内百姓,向他们说明当前形势和危险。激励百姓团结一心,共同保卫大宁:“乡亲们,我们的敌人不仅来自外部,还有朝廷中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在政策上对我们使绊子。但我们不会屈服,要为大宁的和平与繁荣而战!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是参军入伍,还是为军队提供物资支持,都是对大宁的贡献。同时,我们要守护好我们的文化传承,让后世子孙铭记我们的坚守。所有行动,我们都会遵循朝廷的命令和安排,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百姓纷纷响应朱权号召,踊跃报名参军,为军队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

在紧张备战过程中,朱权和沈书瑶密切关注朝廷动态。随着调查深入,朱权等人收集到越来越多郭资等人违规的铁证。而朱元璋也通过自己的情报网络,对郭资等人的行为了如指掌,只待时机成熟便雷霆出手。

朱权和沈书瑶意识到时间紧迫,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朱权安排朝中可靠官员,将整理好的郭资等人违规证据呈递给朱元璋,详细揭露他们的行为。朱权留在大宁,继续指挥防御工作。

朱元璋收到证据后,龙颜大怒,立即下令彻查郭资等人。郭资及其党羽被迅速控制,经过审讯,他们的罪行被一一查实。朱元璋下旨严惩郭资等人,以儆效尤。

朱权继续加强大宁防御工作,等待可能到来的蒙古部落袭击。他明白,即使朝廷能处理郭资等人的问题,蒙古部落的威胁依然存在。只有彻底击败蒙古部落中的不稳定势力,才能确保大宁的长治久安。

终于,蒙古部落中部分激进势力再次蠢蠢欲动。他们虽未能组织起大规模联军,但仍纠集了一股力量,试图对大宁进行骚扰性攻击。朱权早已做好充分准备,指挥大宁军队和百姓严阵以待。

战斗打响后,敌军发动攻击。他们试图利用灵活的行动对大宁周边进行袭扰,但明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严密的巡逻体系,迅速发现敌军动向。朱权亲自在城墙上指挥战斗,鼓舞士兵士气:“将士们,我们为保卫家园而战,为大明尊严而战!不能退缩,一定要让敌人有来无回!同时,要牢记我们的行动是为了守护朝廷的边疆,遵循朝廷的意志!”士兵们齐声高呼,奋勇杀敌。

在朱权指挥下,明军充分发挥优势,利用城墙防御工事和先进武器,一次次击退敌军进攻。随着战斗持续,敌军进攻陷入僵局。他们士兵伤亡增加,士气低落,而明军凭借顽强意志和出色战斗技能,坚守阵地。

朱权看到敌军破绽,果断下令反击。明军打开城门,骑兵和步兵涌出,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朱权亲自率领骑兵冲锋在前,挥舞长枪,鼓舞着士兵们的斗志。士兵们看到王爷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在明军反击下,敌军防线崩溃,开始撤退。

朱权下令乘胜追击,务必将敌军彻底赶出大宁境内。明军一路追杀,将敌军赶出大宁。这场战斗以明军胜利告终,大宁再次保卫了安全和尊严。

战斗结束后,大宁城内一片欢腾。百姓涌上街头,庆祝胜利。朱权和沈书瑶感到无比欣慰,他们知道,经过这场战斗,大宁将迎来一段更稳定的发展时期。但他们也清楚,朝廷中的政治斗争和蒙古部落的威胁依然存在,未来仍需谨慎应对,一切行动以朝廷规制为准则,守护好大宁这片土地。

而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朵颜三卫始终保持着微妙的态度。当大宁遭受攻击的消息传来,朵颜三卫内部进行了激烈的商讨。他们深知,大宁的安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若大宁沦陷,蒙古部落激进势力壮大,他们的领地安全也将受到威胁;但出兵相助又涉及与明朝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潜在风险。最终,在权衡利弊后,朵颜三卫派出了一支规模适中的骑兵部队,以协助维护边境稳定为由,参与到大宁的防御作战中。在战斗中,朵颜三卫的骑兵充分发挥其机动性强的特点,配合明军进行迂回包抄,在关键时刻给予敌军沉重打击。战后,朱权对朵颜三卫的协助表示感谢,并按照约定给予了一定的物资赏赐和利益承诺,维持着双方这种既合作又相互防备的微妙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