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 > 第164章 名动西北,誉满文坛!!

这并没有结束!

这场由作品本身引发的震撼,很快就转化为一场席卷大西北的文化风暴。

次日,

《西北日报》在头版显着位置刊发专题报道:《黄土地走出的文学奇才——记农民作家刘青山》。

标题下方配着一张黑白照片:一个瘦削的年轻人站在麦田里,手里捧着本破旧的笔记本。

报道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记述了刘青山的成长轨迹:

在漏雨的土坯房里,就着煤油灯读书到深夜……

十年寒窗,三年不知肉味……

直至去年,都没有一双完好的鞋,一条不打补丁的裤子……

等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配发的评论文章,作者是西北着名作家杜鹏程。

这位以《保卫延安》闻名全国的作家动情地写道:

“读完刘青山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在延安窑洞里写作的自己。”

“这个年轻人的文字里,流淌着西北作家特有的厚重与朴实。《狗日的粮食》中对农村生活的刻画,让我想起了柳青笔下的梁生宝,但又有属于新时代的锐利与锋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的赞歌》中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陕西文学最宝贵的传统。从‘延讲’时期到现在,我们始终坚信,文学要扎根人民,反映时代。”

“刘青山的创作实践,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

杜鹏程在评论结尾深情寄语:“作为西北文学界的老兵,我欣喜地看到黄土地又孕育出这样一位文学新人。”

“他的出现,让我们对西北文坛的未来充满信心!”

“希望他能保持这份赤子之心,继续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

这篇评论立即在整个西北省引发强烈反响……

省广播电台全天滚动播报相关新闻,并计划制作专题节目地区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各中小学组织学习刘青山作品。

西北大学中文系连夜召开教研会议,决定将《一代人》《回答》《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光的赞歌》这五首诗列入当代文学教材。

在西北大学的家属院里,

黄文秀捧着报纸感叹道:“杜老这番话,等于是给青山颁发了西北文坛的通行证啊!这下子,他们都应该庆幸,我抢先一步把青山给招安到了作协,也不至于被人说碌碌无为、尸餐素位……”

……

正月十八一大早,

弯河村口就来了四辆吉普车,轰轰轰的,气势很足,场面壮观。

县委主任杨天兴亲自带队,后面跟着地区文联的同志、宣传部的干部和省报的记者。

“额的老天爷!”

正在井台打水的王秀英手一抖,水瓢‘扑通’掉进了井里。

她踮着脚往村口张望,突然扯着嗓子喊起来:“快来看啊!小汽车!四辆!四辆小汽车呦!!”

即使她不喊,其他人也看见了。

四辆汽车排成一列,卷着黄土疾驰,很是吸引眼球。

随着四辆汽车驶进村子,这就像往油锅里泼了瓢冷水,整个弯河村顿时都炸开了锅。

“啥?来了四辆车?”

老孙头正在喂猪,闻言连猪食瓢都扔了,撒腿就往外跑,来到村里大路上后一看,他激动的差点打摆子。

“娘咧!!自打盘古开天地,咱弯河啥时候来过这么多小汽车?真排场啊!”

村东头的老光棍李二狗此刻也在这里,他正蹲在墙根晒太阳,看到这一列小汽车,他眼珠子都差点掉出来。

“指定是来找老刘家的青山的!昨儿个县里来人就说要登报表扬他!”

“额昨天在刘金贵家听广播,好像广播里也表扬青山哩……”

“娘哩!这也太厉害了,老刘家这回是要上天啊?”

“哎,你们说这些来的都是谁啊?从哪儿来的?有没有大官?”

“啧啧啧……”

李春生拍着大腿直咂嘴,“你们看那车牌,白底红字,省里的车!后面那辆还是'陕A'打头呢!”

“嘶——”

众人顿时齐齐倒吸了一口凉气,脸上露出惊恐之色。

省里来的大官?

娘呦——

“青山这小子真出息了,连省里都惊动了!”

“你说青山会不会被调到省里去?”

“有可能啊,听说他写的文章连燕京的大领导都夸好呢!”

“真的?”

“燕京哪个大领导?是中央的不?”

村里几个小媳妇也挤在一起咬耳朵,你一言,我一语,说的热火朝天,越来越玄乎。

杨天兴此时心里也非常高兴,他早就笃定刘青山这后生是个难得的人才,甚至是天才,至少是文学这一领域是个天才。

他坚信,

刘青山日后绝对会有大出息,飞黄腾达、扬名立万那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时间竟然会这么快!!

快的令他不敢置信,难以想象!

距离他和刘青山认识到现在为止,这才有多长时间?

满打满算,也就三四个月而已。

三四个月前,

他还普普通通,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拉着板车在县城招待所门口和经理推销他的知了猴。

看上去一切都平平无奇,没什么值得注意的。

这就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村少年,想靠着卖点知了猴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割一斤肉吃,买个西瓜。

可三四个月后呢?

他已经名动西北、誉满文坛!!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他是万万不会相信这么离谱的事情的……

昨天上午他就接到地区通知,说今天要来弯河见见这位渭南地区的天才作家,昨天中午又接到地区文联的电话,下午则是又接到了《西北日报》的电话……

当他了解完具体情况,

特意找来《延河》和《西北日报》看了之后,杨天兴高兴的哈哈大笑,笑声里充满了畅快,他早已经将刘青山看作是自家后辈,看到连《西北日报》都在头版专题报道了刘青山。

杨天兴知道这小子已经腾飞了……

他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既视感,与有荣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