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历史大乱炖,我打造华夏千古城 > 第507章 瑰宝年轻时

看展,一般来说,除去本身爱好艺术的,绝大部分参与者,就图个拍照打卡朋友圈,友友们快看,今日我又被艺术熏陶了,我真高级。

还有一部分,是扬名的,不管是抬人还是被人抬,要的就是个人抬人的过程。

比如展馆瓷砖有水,一脚踩出个印子,一圈老大爷上来举着相机对着瓷砖咔擦咔擦,说这脚印踩出有齐白石的虾的影子,在这场景,啥都得捧一捧,这样能显着自己。

(硬币真事,我踩的。)

但是吧,大宋这次搞的,比较不一样,原作者亲自在自己的作品旁做解说员,没见过这阵势吧?

印刻展区,不仅能看,甚至,连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印都被朝廷征了,带过来给你印,体验够爽吧?

展出内容也是丰富的很。

比如现在游客就在对着范宽的《岳阳楼图》傻眼。

有懂行的拿着个平板一点一点的对照。

满脸的震惊。

不震惊不行啊。

这玩意现在在湖南社科图书馆!

再夸张点,是不是故宫一件你一件啊?

你的这份,还没有明代朱凯和吴麟的题字!

震惊的不是真不真,而是又真又假,看年份,一眼假,看笔迹细节,分毫不差,没有人能临摹成如此,除非冷军提毛笔了。

要不是看得出是画的,游客们还以为是照片打印出来。

如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米芾的字,《三帖卷》,赵佶亲自跑去三家搞出来的。

赵佶虽然前场失意了,被祖宗摆了一道,但入了展厅内场,瞬间就如鱼得了水,各种作品那叫一个如数家珍,最关键的是,看画是一回事,讲画又是一回事,能不能有词出来评说是最关键的。

“这叔晦帖,李太师帖和张季明帖,三帖风格那是洒脱飘逸,二王知道吧?此书极近二王风采,又更近王献之风骨……巴拉巴拉,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干干净净,没有后人印,乃朕亲自去找出来的!别的地儿你都看不到如此原版的!

说实话,去拿的时候,人家那叫一个舍不得啊,别人的帖子也就随便了,米芾的字他们是真的用心藏着啊!不过嘛~

朕一幅亲笔字下去,都乖乖奉上了。

嘿嘿……要么说朕还是有点本事的呢?”

“哎呀,就是可惜,现世的三贴所在……不过!你们相信朕!朕自来景区后,那是痛定思痛,往后必当励精图治,重整河山,复燕云,踏辽东!跨海干倭!”

在祖宗面前表决心没有用,趁着这次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得在游客面前立个痛改前非的人设了,总不能一世在景区做底层牛马吧?

游客们听着赵佶洋洋洒洒自信飞扬的介绍着作品,把这字说的多好多好,大宋一绝,顺便自我宣传一波。

再看看这作品,想了想现存的地方,东京国立博物馆……真希望这幅是真的……

同样的,还有被中村不折在1919年买走的,蔡襄《楷书谢赐御书诗表卷》,赵祯当时拿出这副字时,知道现今所在,气的是七窍生烟,想必大宋的倭国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

李公麟的《五马图》,每匹马都有黄庭坚题字,学白描的人,在课上肯定知道这作品,确立白描画中的标志。

知晓此画所在的游客们,心里默默来了一句:爱新觉罗某仪王八蛋。

一众大宋员工看着游客们在一幅幅作品面前唏嘘感慨,好好的展,成了国宝怀念。

怎一个悲字可言说?

除了作者不在场的作品,更多的则是景区员工这几日新写的,虽然是更加新的货,却也是几十年的功底。

有作品被人夸,也有作品被人蛐蛐的。

“哇,王介甫,你的字认真的吗?呃……不是说不好啊,是你这个是不是写的有点歪了?”

“对,虽然我不懂字啊,但这排版好像都不咋好看。”

王安石此时,却是全然没有心思听游客说的什么。

抱着个轻薄本,正在办大宋的公。

游客一见这不搭理人的?都好奇了起来。

“嚯,这算是敬业还是不敬业呀?介甫公忙啥呢?”

凑过去一看,是密密麻麻的朝廷收支表格。

看着这令人头皮发麻的表格,游客的上班ptSd都快出来了。

王安石也反应过来,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小过分了,不情愿的把视线离开屏幕。

当他搞清游客们的疑惑时,脸上的表情很是无奈。

“第一,我觉得我的字挺好的,不好的科举都过不去,第二,我很忙……”

意思就是,能看懂就行了,差不多得了,还要他排的和艺术作品一样?

想啥呢?还要不要行政效率了?

赵佶找他求字他都是从自己以往写过的公文里翻出来几幅,现写都没空。

实用为主,就是王安石的风格,或者说,那叫“无法之法”,一般人学不来,主要是一般人也没他这个忙活的。

这话还是苏轼说的,后半句是:然不可学。

对比起来,没那么忙的苏轼那边,就赏心悦目多了。

虽然此时的他的书法还没到宋四家时的水平,还没到《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的高度。

但意气风发的年纪,写出的字也随着其人一般,轻快许多,称作:字划风流韵胜。

风格的形成还得到乌台诗案之后,不过苏轼一点不慌,不能成为历史上那个苏轼,新的苏轼的字也未必不能再成一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苏哥,你不是还没经历吗?咋还自己抄自己了呢?”

游客看着苏轼写下的作品,发出了疑问。

这文章大家都学过,开局就写着元丰六年,可苏轼的设定年代是嘉佑年呀?

石锤了,苏轼也当文抄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