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名义:祁同伟组织送媳妇啦 > 第27章 政法楼的钟声

名义:祁同伟组织送媳妇啦 第27章 政法楼的钟声

作者:澜疏水润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2 07:57:58

2005 年春分后的第一个清晨,祁同伟的越野车驶入汉东大学政法系老校区。

晨雾未散的梧桐道上,石砖缝里的野草沾着露水,远处教学楼的钟声穿过三十年树龄的香樟,恍惚间与 1992 年他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报到的场景重叠 ——

那时他是青石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口袋里装着高育良教授写的《刑法学笔记》复印件。

政法楼前的青铜獬豸雕塑依旧威严,只是基座上的 \"公平正义\" 四字被新漆描过,红漆未干处落着几片梧桐絮。

祁同伟站在台阶上,望着三楼那扇永远亮到深夜的窗户 —— 高育良的办公室,窗帘还是当年的藏青色,窗台上的文竹已从盆栽长成蓬勃的绿瀑。

十年前他常抱着作业本蹲在门前等老师批改,此刻手心里还留着当年敲门时的温度。

\"同伟来了?\"

熟悉的中音从身后传来,高育良穿着洗旧的灰蓝色中山装,腋下夹着牛皮纸袋,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学者特有的敏锐。

\"听说你在汉江省搞的 ' 法律明白人 ' 制度,成了基层治理的范本?\"

他递过纸袋时,祁同伟注意到袋口露出半本《汉东大学学报》,刊首正是高育良的文章《基层法治的知识谱系建构》。

祁同伟接过纸袋,触到里面硬壳笔记本的棱角 —— 那是 1996 年高育良送他的研究生入学礼物,扉页上 \"致本科毕业论文优秀获得者祁同伟\" 的题字仍清晰如初。\"

老师当年在本科论文答辩时说我的《农村法治现状调查》' 带着青石村的露水 ',\" 祁同伟跟着走进办公室,目光落在墙角的旧书架上。

1995 年他借阅的《法社会学导论》还夹着褪色的书签,\"现在想来,那露水是乡亲们的眼泪和期待。\"

办公室还是记忆中的模样:逼仄的空间里,书架从地面摞到天花板,《汉东省司法案例汇编》1995 年卷还摆在显眼位置,书脊上有祁同伟当年画的三角符号 —— 那是孤鹰岭剿毒案的相关卷宗。

高育良指着窗边的藤椅,椅面补丁上的针脚出自师母之手:\"你研究生论文《青石村地区法治生态调查》的初稿,就是在这把椅子上改了七遍。\"

祁同伟摸着案头的《软暴力犯罪案例精解》,书角卷起处贴着高育良的批注:\"第三章证据链分析可引入哈贝马斯沟通理论。\"

老师总是这样,哪怕对早已毕业的学生,也保持着学术上的严苛:\"要不是老师当年坚持让我补修社会学课程,在城东派出所调解菜市场纠纷时,恐怕连商户的经营心理都摸不透。\"

\"法治不是慈善,是较真。\"

高育良摆摆手,从书架抽出本泛黄的《万历十五年》,书脊上的标签显示这是 1994 年购入的初版,\"黄仁宇说 ' 世间已无张居正 ',可你在汉江的作为,倒让我想起书中的 ' 数目字管理 '。

2000 年梁群峰提前退居二线,不只是因为年龄,更因为他试图掩埋的,是法治的良心。\"

高育良忽然望向窗外的政法楼广场,年轻学生们正围着獬豸雕塑讨论。\"

1998 年我申请去汉东省司法厅挂职,\"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万历十五年》的书脊,\"那时想建立全省司法案例数据库,培训基层法治联络员......\"

祁同伟抬头,看见老师镜片后的目光飘向远方,那是学者对实践的渴望。\"后来梁群峰说 ' 高校教师应专注学术 ',\" 高育良笑了笑,声音轻得像叹息。

\"其实我明白,他是怕我把基层法治的火种带进官场,烧穿某些人的权力遮羞布。\"

他忽然转身,从书架取出份泛黄的手稿《基层法治实践大纲》,封面落款是 \"1999 年春\":\"这是我为挂职准备的方案,现在看来,你在汉江省做的,比我当年设想的更扎实。\"

祁同伟看见手稿里画着的 \"物证箱\" 草图,与他后来在省厅推行的设计几乎一致。

两人在獬豸雕塑前驻足时,晨雾正被阳光驱散。

高育良望着祁同伟肩章上的银星,忽然说起 1999 年博士论文答辩:\"你在结论里写 ' 基层执法是流动的法律教科书 ',当时评审组里有人觉得太感性。\"

他笑了笑,\"现在看来,感性里藏着中国法治的真问题 —— 就像梁群峰不懂,篡改档案改得了职级,改不了老百姓心里的秤。\"

祁同伟想起在汉江省推行的 \"物证箱\" 计划,每个箱子里都有他手绘的证据链图谱,正是当年高育良要求的 \"理论可视化\":\"基层民警需要的不是法条堆砌,是把法理学变成菜市场的秤杆。\"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婚姻状况栏的空白突然发烫 —— 那是梁群峰式官僚永远无法理解的基层温度。

高育良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指着雕塑的独角:\"獬豸辨是非,先辨人心。2000 年我带师母去孤鹰岭调研,老支书拉着我的手说,没有了那些可怕的毐 品交易,大家生活都不像之前的小心翼翼。\"

高老师的声音低下来,\"后来梁群峰被问责,不是因为打压你,是因为他试图让法治向权力低头 ——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幼稚。\"

正午的阳光穿过银杏叶,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光影。

高育良忽然说起汉东政法大学的新校区规划,眼神里带着学者的憧憬:\"明年要建基层法治研究中心,想请你当特聘研究员。\"

他从纸袋里又掏出本书,是哈耶克的《法律、立法与自由》,\"这本书的译者是你师母,她总说你是 ' 行走的法治案例库 '—— 是研究中国法治生态的珍贵标本。\"

祁同伟翻开扉页,师母的钢笔字秀雅工整:\"同伟:记得本科时你总在食堂画法律流程图,连打饭阿姨都认识你。法治的温度,就在那些皱巴巴的纸页里。\"

想起师母当年偷偷塞给他的粮票,想起高育良为他争取到的研究生保送资格,他忽然觉得,眼前的教授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法治路上的守护者。

\"个人生活也要有规划。\"

高育良忽然转换话题,语气里带着长辈的关切,\"当年梁群峰打压你,试图让你对法治失去信心,可你在孤鹰岭种下的法治种子,如今在汉江开花结果。\"

他指了指祁同伟的右肩,\"现在组织上要求全面发展,不是苛责,是希望你能在更高平台上,让梁群峰们明白:真正的法治人,既能在基层扛住打压,也能在庙堂守住初心。\"

\"其实我当年羡慕过你在孤鹰岭的实践,\" 高育良忽然说,声音里带着少见的怅惘,\"学者总在书斋里构建法治模型,却忘了真正的法治模型,藏在你这样的基层执法者的鞋底和笔尖。\"

他望向远处的行政楼,那里曾是他递交挂职申请的地方,\"如果当年能踏入官场,或许能从顶层设计上避免梁群峰式的权力滥用......\"

祁同伟听懂了老师未说出口的遗憾。

那个在课堂上讲解 \"程序正义\" 的教授,内心深处始终藏着实践法治的抱负。\"老师,您现在建基层法治研究中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 ' 官场 ',\" 他轻声说,\"而且是更需要学者的 ' 官场 '—— 用理论为实践铸剑。\"

高育良笑了,拍了拍祁同伟的肩膀:\"所以才让你当特聘研究员,把汉江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模式。当年我没走完的路,你正在用脚步丈量。\"

越野车发动前,祁同伟摇下车窗,将高育良送的《万历十五年》放在副驾驶座,阳光恰好照亮书中夹着的《基层法治实践大纲》手稿复印件。

\"陈书记最近在汉江推行 ' 法治强省 ' 战略,\" 他望着仍站在獬豸雕塑前的老师,声音特意放得清晰,\"新建的基层法治研究中心若能接入全省司法数据平台......\"

高育良的镜片闪过微光,这位曾在课堂上剖析《大明律》与基层治理关系的教授,立刻听懂了学生的言外之意。

\"听说陈书记在中央党校提过你的 ' 秋风行动 ',\" 他忽然走近车窗,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钢笔 —— 那是 1995 年祁同伟送他的教师节礼物,\"学者若能为执政者提供实践智库,也算另一种 ' 致君尧舜上 '。\"

祁同伟点头,没有再说下去。两人都明白,在梁群峰事件后,汉东和汉江省委对基层法治人才的渴求,恰为高育良的学术抱负提供了新的通道。

\"下个月研究中心成立时,\" 他加重语气,\"陈书记可能会亲自过问 —— 毕竟,汉江省的 ' 法律明白人 ' 数据,现在每天都摆在他的办公桌上。\"

高育良退后两步,望着越野车驶离的方向,嘴角微微扬起。

祁同伟没有明说的是,上周在省委汇报时,他已将高育良的《基层法治的知识谱系建构》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呈给陈光明书记,而书记阅后特意批注:\"请育良教授来汉江讲讲基层法治的 ' 知' 与 ' 行'。\"

驶出校区时,祁同伟从后视镜看见高育良正低头翻看《基层法治实践大纲》,苍老的手指在 \"物证箱推广计划\" 的草图上停留许久。

他想起陈书记曾说:\"高校学者若能跳出书斋,法治建设便有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引擎。\"

此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对老师的推荐不必直白,陈书记办公室案头那本折角的《法理学导论》,以及高育良手稿里与汉江实践高度重合的 \"法治联络员制度\",早已是最好的推荐信。

车载收音机传来汉东省新闻:\"省委今日召开法治建设座谈会,邀请汉东政法大学专家参与顶层设计......\"

祁同伟关掉收音机,嘴角泛起微笑。

高育良镜片后藏着的官场抱负,终将以学者特有的方式实现 —— 不是手握权柄,而是让法治理论成为执政者的指南针,正如他在汉江省让法律成为百姓的护身符。

离开前,高育良塞给祁同伟一个信封,里面是汉东政法大学基层法治研究中心的聘书:\"下个月的成立仪式,希望你能来分享 ' 秋风行动 ' 的经验。\"

教授的手在聘书上停顿,\"中国法治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某个人的提拔,而是靠千万个像你这样的基层执法者,把被权力揉皱的法条,在老百姓的灶台上展平。\"

祁同伟握着聘书,忽然想起 1995 年第一次听高育良讲课,教授在黑板上写下 \"徒法不足以自行\",然后转身说:\"真正的法治,在每个执法者的眼睛里,在每个百姓的灶台上。\"

此刻,阳光正照在政法楼的匾额上,\"汉东政法大学\" 六个大字闪着温润的光,像极了高育良镜片后的目光 —— 严厉中带着期许,冷峻里藏着热望。

越野车驶离校区时,祁同伟从后视镜里看见高育良正站在獬豸雕塑前,中山装的下摆被风吹起,手里的教案纸沙沙作响。

他知道,这位在梁群峰打压下仍坚持为他奔走的教授,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步入官场、大展法治抱负的火焰。

而这份未竟的理想,正通过祁同伟在汉江省的实践,在基层执法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车载收音机响起午间新闻,汉东省即将启动 \"法治乡村建设\" 试点,播报员提到的 \"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正是祁同伟在汉江省的经验转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