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陛下快认错吧,您孙女是千古一帝 > 第275章 另一种人生(61)

封建社会数千年来,一直是‘士农工商’的社会格局。

士居首位,商人则为末流。

历朝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犹如紧箍咒一般,死死限制着商人们。

纵然商人们通过经营,坐拥万贯家财,社会地位连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农都不如。

反观是士,也就是读书人,社会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有钱的商人在没钱的读书人面前啥也不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读书意味着能做官,科举入仕当了官,便是人上人。

官府审案有个专用名词叫‘遇贼生金’。

看字面就不难看出,这词的意思是遇到贼人就能发财。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贼不是偷钱的吗?怎么遇到贼人还会发财?

所谓的‘遇贼生金’,其实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

假如某个地方出了盗匪贼子,负责办案的官员不是先派人出去抓捕,而是第一时间将所在地区的有钱人家都给查一遍。

看谁家有钱,就说这家窝藏贼犯,与土匪有勾连,然后不由分说去抓人。

如果这家的主人有眼色,第一时间送上大笔钱财去孝敬,就能很快被放出来。

反之,要是这家的人不识趣,不懂得眉眼高低,等待他的就是各种恐怖的刑罚,等到遭不住了,还是得乖乖送钱来。

即便是再有钱的商人,经过这么几次折腾,也会很快返贫。

这就是封建社会制度之下,商人的真实处境,富而不贵,社会地位极低,最后只能沦为官老爷的提款机。

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很多贪官的十万雪花银,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

贪污只占一小部分,敲诈勒索、威逼利诱,巧立罪名,逼迫交钱才是真正的收入大头。

当然,这些当官的,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对当地的富户下手,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户人家没有人科举入仕。

若是家里有人读书,哪怕只有一个举人,官府的人也不敢这般肆无忌惮。

正因如此,很多商人发迹之后,才会不惜一切培养家里的人科举入仕,也好保护自家财富不被贪官污吏搜刮殆尽。

然而,很多朝代为了防止官商勾结,动摇国本,严禁商人的子孙参加科举考试。

其实,对商人管束最严格的就是明朝。

朱元璋痛恨商人不事生产,却掠夺走了社会大量的财富,不仅不许商人的子孙科举入仕,还将商人打入贱籍。

明朝户籍制度严格,将人分为良籍和贱籍,商人属于贱籍,与戏子、娼妓等同。

万万没想到,与大明毗邻的大虞,居然不歧视商人,更不限制商人子女考公做官。

虽说大虞有奇葩的种姓制度,但汉人属于天子第一等。

此外,大虞的经商环境也是好得出奇,女帝完成了土地改革,按照种姓制度不同划分土地,产权收归国有,严禁买卖交易。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地,在这里生活的人不仅有很强的幸福感,还有极高的购买力。

若是能成为大虞的公民,不仅没有各方面的限制,还能成为高种姓。

从最低贱的商人,一跃之间成为无数低种姓羡慕的高种姓人上人。

这样的诱惑,换做任何一个商人都招架不住。

这群商人在大虞待了不到一个月,他们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大虞的公民。

重农抑商上千年,商人受尽歧视,这样的日子,他们受够了。

有机会成为高种姓贵族,他们绝不可能错过。

商人重利,不似文人士大夫恪守礼教传统,才不在乎皇帝是男是女。

就在这群商人激动火热地准备拖家带口搬来大虞居住时,蓝绫一纸禁令,击碎了他们的美梦。

大明皇帝限制女性,大虞女帝就限制男性,严禁外来的男子成为大虞人。

这群商人顿时急了,各种花钱打听,看看能不能通融。

负责这一块的人是卢芳,遗憾的告诉他们,想要外来者想要成为大虞公民,除非有大明女性一起入籍。

这样的条件,根本不可能做到,除非朱元璋解除禁令。

商人不甘心,想着偷偷搬过来。

卢芳却告诉他们,大虞有着十分完善严密的户籍制度管理,想钻空子,门儿都没有。

外来者超过了逗留的时间,分分钟给你驱逐出境。

另外,卢芳还暗戳戳告诉这群商人,女帝禁令是针对朱元璋发的,是朱元璋歧视女性在先,她才不许大明男性加入大虞。

商人们一听,气得破口大骂。

什么臭要饭、泥腿子、放牛娃,连带着老朱家的祖宗十八代都给问候了一遍。

突如其来的解禁,犹如一滴落入热油锅中,瞬间让商人沸反盈天。

一座小桥流水的苏式园林风格的府邸内。

“你说什么?皇帝下旨解除了禁令?”

一位拥有万贯家财的木材商人李老爷,腾地从黄花梨太师椅上站起来,脸上难掩震惊之色。

“是,老爷。”

“真的假的,你没骗我吧?”

“奴才不敢!”

报信小厮哆嗦着身子。

“哼,谅你也不敢骗本老爷!”

李老爷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老菊花,褪下手中的羊脂玉扳指,丢给小厮:“老爷今儿高兴,这个赏你了!”

“谢老爷,谢老爷!”

报信小厮千恩万谢,愈发殷勤伺候,各种好话框框砸。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去过大虞的其他商人家里。

确定朱元璋真的解除了禁令,商人们震动不已。

不少大商人当机立断,让家人和心腹清点财物,甩卖资产,准备举家前往大虞。

一时间,大虞成了无数商人的朝圣之地。

赶往边境的商人与其家人,犹如洪水般,一茬接着一茬。

值得一说的是,由于商人们的骚动,大举甩卖。

部分原先囤积了大量粮食,准备大发一笔的奸商,也不打算赚最后一个铜板,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将手里的粮食卖出去。

此举,倒是打压了居高不下的粮价,缓解了南方的灾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