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美食与远方:小夫妻的全国漫游记 > 第87章 琼库什台的「手工奶疙瘩·五月廿六」

一、晨雾里的山野穿行

汽车碾过碎石路的声响惊醒了山谷的寂静。李可佳把羊毛围巾往脖子里紧了紧,指尖触到围巾边缘的穗子——那是昨天古丽努尔送的,靛蓝色的毛线里掺着银白色的驼毛,在晨雾里泛着柔和的光。骆梓淇抱着相机趴在车窗上,镜头里,远处的杉树林像被揉皱的绿纸,层层叠叠堆在山坡上,山顶的积雪被云雾缠绕,时隐时现如飘动的哈达。

“前面就是乌孙古道的入口。”开车的哈萨克族司机别克指着前方石堆,“千年前乌孙人赶着马群迁徙,就从这条道翻山。你看那石头——”他踩了脚刹车,李可佳凑近看见石堆缝隙里嵌着块磨得发亮的马骨,边缘还留着啃咬的痕迹,“牧民说这是祖先留下的‘路标’,让后人知道路在哪里。”

车继续前行,晨雾渐渐散去,阳光从云隙里漏下来,在草甸上画出明暗相间的格子。路边的野草莓开着白色小花,李可佳伸手摘下一颗未成熟的青果,指尖立刻染上淡淡的果香,混着空气中越来越浓的奶香——转过最后一道山弯时,琼库什台的村落忽然撞进眼帘:原木搭成的房子散落在坡地上,屋顶盖着蓬松的草甸,像戴了顶毛茸茸的绿帽子,房檐下挂着成串的奶疙瘩,在风里轻轻摇晃。

二、牧民居里的初遇与准备

别克把车停在一户木房前,雕花的木门上挂着个铜铃,门轴“吱呀”一声响,走出位戴花毡帽的老奶奶。她脸上的皱纹像草原上的车辙印,笑起来时,眼角的褶皱里盛着阳光:“阿依夏木汗奶奶,这是来学做奶疙瘩的客人。”别克笑着打招呼,老奶奶拉着李可佳的手往屋里带,掌心的老茧蹭过她手腕,带着温热的触感。

屋里弥漫着发酵的奶香味。土灶上的铜壶“咕嘟咕嘟”响,阿依夏木汗奶奶揭开木盖,乳白色的鲜奶正翻着细浪,热气裹着奶香扑在李可佳脸上,她忍不住凑近——那味道比昨天的马奶更浓郁,带着点淡淡的酸,像夏天晒暖的青草堆。“先做发酵引子。”老奶奶从木柜里拿出个羊皮袋,“这是去年留的‘艾日克’,奶酒的发酵种。”她往鲜奶里舀了勺深褐色的液体,筷子搅动时,奶面上泛起细小的泡沫,像撒了把碎星星。

骆梓淇蹲在灶台旁拍照,镜头扫过墙上的老照片:年轻时的阿依夏木汗奶奶穿着红裙,站在马旁微笑,身后是连绵的雪山——照片边角泛着黄,却依然能看见她腰间系着的银质奶桶挂钩,和现在挂在灶边的那个一模一样。“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老奶奶指着挂钩,银饰在阳光里闪了闪,“以前牧人走到哪儿,奶桶就挂到哪儿,奶疙瘩是路上的干粮,也是草原的‘存钱罐’。”

三、奶渣揉制:指尖的草原密码

鲜奶发酵了整整一上午。正午的阳光透过木窗格子,在地面投下菱形的光斑,李可佳戴着棉布手套,捏起一团凝乳——手感像揉湿了的棉花,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乳清顺着指缝滴进木盆,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别戴手套,用手揉。”阿依夏木汗奶奶忽然握住她的手腕,扯下手套,“奶疙瘩要沾着人的热气,才知道草原的温度。”

裸手触到奶渣的瞬间,腥气混着微酸的奶香涌进鼻腔。李可佳皱了皱眉,指尖却感受到细腻的颗粒——那是蛋白质凝结的纹路,像草原上的羊肠小道。老奶奶示范着用掌心搓揉,奶渣在她手里渐渐成团,“看,要像揉马鬃一样,顺着劲儿来。”她掌心的纹路里嵌着奶渍,搓动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不一会儿,掌心就出现个光滑的奶疙瘩,像颗剥了壳的核桃。

骆梓淇举着相机绕到她身后,镜头里,李可佳的头发被炉火烧得微卷,鼻尖沾着点奶渣,双手在木盆里翻动,奶渣从指缝漏下时,阳光正好穿过窗棂,在她手背镀了层金边。背景是木墙上挂着的冬不拉,琴弦在微风里轻轻颤动,远处的草甸从木窗望出去,像块被揉软的绿绸缎,一直铺到雪山脚下。“记得当年王洛宾来这儿,”阿依夏木汗奶奶忽然说,“他看我妈做奶疙瘩,说这是‘草原的奶酪诗’,还把揉奶渣的声音写进了歌里。”

四、晾晒时光:风与阳光的合奏曲

奶疙瘩揉好时,已是下午申时。阿依夏木汗奶奶带着李可佳走到屋外,木架上的晾绳早已经备好——麻绳上缠着彩色的毛线,据说是用来驱赶麻雀的。“要选朝南的绳,让阳光先吻到奶疙瘩。”老奶奶踮脚挂起第一串,奶疙瘩晃悠着,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李可佳学着她的样子,把奶疙瘩穿进棉线,指尖的奶渍蹭到绳上,立刻留下浅黄的印子,“等晒干了,这印子会变成草原的‘记号’。”

骆梓淇站在草坡上取景,镜头里,李可佳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她踮脚挂奶疙瘩的动作像在跳一支缓慢的舞,背后的草甸随着山势起伏,绿浪一直涌到天边,晾绳上的奶疙瘩星星点点,像撒了把未化的冬雪。字幕在画面角落浮现:「奶疙瘩的酸,是草原浓缩的夏天」——此刻的阳光正穿过奶疙瘩的缝隙,在李可佳手背投下斑驳的光点,像草原把自己的温度,悄悄揉进了每一颗奶疙瘩里。

“以前放牧时,我们把奶疙瘩装在皮袋里,”阿依夏木汗奶奶坐在木门槛上,掏出块晒干的奶疙瘩递给李可佳,“骑马走一天,饿了就咬一口,越嚼越香,连口水都是甜的。”李可佳咬下一小口,硬邦邦的奶疙瘩在舌尖慢慢化开,先是微酸,接着涌出浓郁的奶香,像把夏天的阳光嚼碎了,混着草原的风,一起咽进了肚子里。她忽然明白,为什么老奶奶坚持不用手套——这双手揉进的不只是奶渣,还有牧人对季节的感知,对土地的敬畏,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指尖上的草原密码。

五、暮色中的味觉传承

夕阳把晾绳染成金红色时,奶疙瘩在风里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李可佳坐在木廊上,看阿依夏木汗奶奶用羊毛线给新做的奶疙瘩打结,线尾系着颗蓝色的玻璃珠,“以前我的奶奶会在绳头挂驼铃,风吹过,铃声和奶疙瘩的响声,就是草原的‘天气预报’。”老奶奶忽然指着远处的云,“看那片铅灰色的,今晚要下雨,奶疙瘩得提前收进屋。”

果然,入夜后雨点就“噼里啪啦”打在木屋顶上。李可佳抱着收回来的奶疙瘩,闻着上面沾着的雨前青草香,忽然发现每颗奶疙瘩的形状都不一样——有的被揉成椭圆,像小羊的眼睛;有的带着指腹的纹路,像地图上的河流。骆梓淇把相机凑过来,镜头里,奶疙瘩上的水珠在灯光下闪着光,像缀了串微型的星星。

“明天晾干了,带些回去吧。”阿依夏木汗奶奶往她手里塞了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奶疙瘩,还有一小袋“艾日克”发酵种,“下次做的时候,记得用刚挤的鲜奶,揉的时候想着草原的太阳,奶疙瘩就不会酸过头。”李可佳捏着布包,指尖触到布料上的针脚——老奶奶下午趁她晾奶疙瘩时缝的,边角绣着小小的奶桶图案,针脚歪歪扭扭,却带着暖烘烘的温度。

雨声渐歇时,木屋里的奶香又浓了起来。李可佳嚼着一块半干的奶疙瘩,听着窗外的风声和远处的牛铃,忽然觉得这味道不再只是简单的酸甜——那是鲜奶在陶罐里发酵时的咕嘟声,是掌心揉奶渣时的温热,是晾绳在风里摇晃的影子,更是无数个像阿依夏木汗奶奶这样的牧人,把日子揉进奶疙瘩里,让草原的夏天,永远藏在一颗小小的奶疙瘩里,等着被远方的人,用舌尖轻轻唤醒。

窗外,琼库什台的夜渐渐深了,晾绳上的奶疙瘩还在轻轻晃动,像在数着草原的星辰,也数着那些在时光里代代相传的、关于味道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