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心理咨询室 > 世事皆荒唐

心理咨询室 世事皆荒唐

作者:寒寺敲钟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2 05:07:05

此后一月,我每日辰时入宫教朱祁镇念书。两岁的孩童坐在特制的高椅上,总爱用朱瞻基赐的金镇纸敲我受伤的手指。

\"先、生。\"他奶声奶气地学舌,\"忠、孝、怎、么、写?\"

我握着他的小手临帖,闻到他衣领上的龙涎香里混着孙贵妃惯用的苏合香。窗外东厂番子来回走动,我总是感觉他们的靴底总沾着新鲜的血渍。

这天正教《千字文》,朱祁镇突然指着窗外喊:\"弟弟哭!\"我顺着望去,只见才一岁出头的朱祁钰被太监径直拖着经过庭院,红袍上沾满泥渍——那是他最后一次穿皇子服色。

\"殿下看错了。\"我合上窗棂,\"那是风吹枯枝的声音。\"

傍晚出宫时,王瑾在夹道拦住我:\"陛下口谕,明日不用来授课了。\"他递上个锦盒,\"这是赏你的。\"

盒中静静躺着胡皇后的金凤簪,簪尖还带着暗褐色的血痂。我抬头时,正看见几个太监抱着朱祁钰的衣物往焚化处走,其中一件小袄上还绣着\"长命百岁\"。

......

通政司的邸报接连传来消息:胡氏九族尽诛,牵连官员二百余;孙贵妃父兄加官进爵;朱祁镇被明称为大皇子,只待孙妃坐上后位,便可册立为太子。而我在朝会上越来越沉默,只在下朝时常见张辅站在汉王府旧址前发呆。

这日散朝,张辅突然拦住我的轿子。他官袍下露出半截丧服,手里攥着块焦黑的木牌——是汉王灵位的残片。

\"昨日...赵王二女儿死在浣衣局了。\"他声音嘶哑,\"临死前一直喊冷,狱卒就把她按进热水缸里...\"

我胃里突然翻涌,趴在轿窗上干呕起来。张辅一把扣住我手腕:\"现在你满意了?用胡家百余口换来的'恩典'?\"

轿帘落下时,我瞥见他在抹眼睛。这个在战场上肠子流出来都不皱眉的老将,此刻哭得像个孩子。

......

宣德三年最后一次见朱瞻基是在西苑。他正在教朱祁镇射箭,孩童的小弓上缠着明黄丝绦——那是从朱祁钰衣袍上拆下的。

\"爱卿近日清减了。\"朱瞻基递来一杯酒,\"可是怨朕?\"

我望着酒液中自己扭曲的倒影:\"臣不敢。只是...胡氏幼儿才岁余。\"

朱瞻基突然大笑,笑声惊起飞鸟:\"爱卿啊,你可知当年靖难之役,方孝孺十族里有多少孩童?\"他扳过朱祁镇的小脸,\"朕的太子,不能有任何隐患。\"

回府路上,我绕道去了刑场。胡氏父兄的血渗进青石缝里,已经长出暗绿的苔藓。一个老乞丐在捡碎骨,说是能治疟疾。

当夜我做了个梦。梦见朱高煦站在饮马坡的冰原上大笑:\"小子,现在知道什么叫'最是无情帝王家'了吧?\"

醒来时枕畔湿透。案头摆着明日大朝会的奏章,墨迹未干处写着:\"臣请致仕。\"

寅时的更鼓刚敲过两响,东厂番子便破门而入。王瑾抖开明黄绢帛,尖细的嗓音刺破夜色:\"陛下口谕,李大人即刻入宫。\"

乾清宫的铜兽香炉腾起袅袅青烟,朱瞻基没出现,反倒是王瑾正站到主位上,把玩一叠密信。我跪在御案前三丈处,看见最上面那封赫然是北征时番子给朱瞻基的密信——\"张辅泄密私通\"六个字被朱笔重重圈起。

\"李大人看看这个。\"王瑾扔来名册,密密麻麻的红圈裹着汉赵二王几百余口家眷的姓名,\"昨夜浣衣局又死了两个郡主。\"

我盯着\"朱静瑶\"三个字,想起那女孩曾在京城汉王府找我要饴糖。她的血手印还留在名册边缘,像朵干枯的梅花。

\"臣...遵旨。\"

卯时的朝会格外肃杀,朱瞻基以身体抱恙为由退居幕后,孙贵妃倒是坐在了龙椅旁边的椅子上。

我站在殿中央,手中笏板压着三司会审的奏章:\"臣参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十二条大罪,礼部尚书杨溥十一条重罪!\"

\"血口喷人!\"顾佐的象牙笏板砸在地上,\"陛下!李安如这是要...\"

\"顾大人去年收的扬州瘦马。\"我掏出本账册,\"可是用通州粮仓的亏空银子买的?\"账册最后一页粘着片染血的指甲——来自昨夜又一个暴毙的粮道主事。

杨士奇突然出列:\"陛下!臣请...\"

\"杨阁老。\"台上的孙妃慢悠悠打断,\"令郎在南京国子监的差事,还顺心么?\"

大殿死寂中,我瞥见张辅站在武官队列末尾。他官袍下露出半截丧服,手里攥着块焦黑的木牌——是昨夜浣衣局烧死的赵王家眷的灵位。

......

散朝后,我在宫墙夹道堵住张辅。他眼角不知何时新添的刀疤还在渗血:\"昨夜瓦剌细作突袭大同,死了三十守军。\"他猛地扯开衣襟,露出心口箭伤,\"这位置,和当年汉王中的箭一模一样。\"

我递过密信:\"皇上要你明日启程镇守宣府。\"

张辅突然狂笑,震得墙头积雪簌簌而落:\"他是要我在野地里被万箭穿心!\"笑声戛然而止,他盯着我袖口的血渍,\"今日早朝庭杖而死的那个言官,他女儿才十四...\"

\"驾!\"马鞭破空声打断对话。王瑾带着东厂番子疾驰而过,马鞍旁挂着个啼哭的幼童——是顾佐刚满月的嫡孙。

......

宣德五年的第一场雪落下时,我已将六部尚书换了四人。朱祁镇在奉天殿玩着新制的玉圭,那玉料原是胡皇后棺椁上的镇魂璧。

\"李师傅!\"孩童举着染血的《论语》跑来,\"父皇说忠臣就要像你这样!\"

我翻开被朱批涂改的\"仁\"字章节,感觉每一页都粘着弹劾我的奏折残片。窗外,杨士奇正被锦衣卫拖过宫道,他手中紧攥的《孟子》撕破了一角,露出\"民为贵\"三个字。

当夜,王瑾送来密匣。打开是半枚带血的虎符,与张辅当年调兵的令符严丝合缝。附笺上朱批凌厉如刀:\"宣府军哗,卿自决断。\"

......

宣府城墙上的冰棱泛着血光。张辅独坐箭楼,脚下堆着七具瓦剌斥候的尸首。\"这是第十三次袭营。\"他扔来支狼牙箭,\"和当年射杀汉王的箭矢同一匠造。\"

我展开圣旨:\"皇上要你弃守宣府。\"

\"弃守?\"张辅突然掀翻酒坛,烈酒浇在城墙积雪上,\"他是要放瓦剌人直扑大同!\"酒液融化的雪水下,赫然露出埋着的火雷引线——正是北征时汉王改进的配方。

“去年皇帝把二王家眷全部迁往大同,说是与晋王府一同祭祀先祖,实则是......这两年二王的家眷莫名死了太多,尤其是嫡系,小子,你给皇帝做了这么久的刀,到头来,你护住了什么?”

回京路上,我在居庸关驿站收到急报:张辅抗旨死守宣府,遭瓦剌围困。

......

日子过的很快,朱瞻基派了万余大军驰向大同方向,我现在什么都不能做,只能祈祷张辅和大同都能坚持到援军赶到的时候。

现实总是跟想象有区别,我回京之后接到了最后的消息,张辅力战,却没能阻止瓦剌的脚步,幸好被亲兵带着掏出了战场,正往京城送,而援军到达大同的时候却是晚了一点,城已破,城内人十不存一,虽说瓦剌人最终被全数斩杀,但大同在烧杀抢掠之下已算是一座空城了。

捏着八百里加急的军报,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宣纸上 “张辅重伤,大同城破,血流漂杵” 十二个字像重锤砸在胸口,墨迹未干处还洇着暗红印子,不知是血还是朱砂。

“大人,英国公的车架已快到西直门外。” 亲卫的声音带着颤音。我踉跄着冲出门,赶到城门口时,雪地上的车辙印里渗着点点暗红,车轮碾过的积雪被染成诡异的粉色。

车厢内,张辅浑身缠着浸血的布帛,左胸铠甲被穿透,伤口周围的皮肤泛着青紫色 —— 是瓦剌毒箭的痕迹。他忽然睁眼,浑浊的眼球里布满血丝:“别白费力气…… 皇帝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我撕开他的衣襟,敷上从辽东带来的金创药:“瓦剌斥候供认,他们绕开明军主力,直扑大同。” 指尖触到他后背的旧疤,与我锁骨处的箭伤位置惊人相似,“整个北境几万大军镇守,为何偏偏让瓦剌骑兵穿透防线?”

张辅突然剧烈咳嗽,咳出的血沫里混着碎冰碴:“你看军报的火漆印 —— 是孙贵妃兄长的私印。” 他抓住我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肉里,“援军在路上兜了三个圈子,等他们到大同,黄花菜早凉透了。”

窗外传来马蹄声,王瑾的尖细嗓音穿透风雪:“李大人,陛下宣召,即刻入宫。”

乾清宫内,朱瞻基正在翻看通政司新送来的邸报,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爱卿可知,瓦剌人在大同杀了多少人?” 他突然抬头,目光扫过我腰间的玉佩,“刚好,汉赵二王的余孽,这下算是清净了。”

我盯着他案头摊开的舆图,大同城的标记被朱砂圈得通红,旁边用小字批注:“永绝后患”。喉间突然泛起腥甜,却只能低头叩拜:“陛下洪福齐天,瓦剌贼寇已被全歼。”

“全歼?” 朱瞻基轻笑,“此刻朕的面前,不也还有一个吗?” 他扔来半幅残破的绣帕,是朱宁静原来扔给我擦汗的,她死后我一直保存在府中书房里,“爱卿说,该怎么处置?”

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面上却只能保持恭谨:“陛下明断。”

退朝时,暮色已合。我绕道去了锦衣卫诏狱,在最底层的水牢里见到了十几个老卒。都是朱高煦旧部,他们蜷缩在角落,浑身冻得发紫。

“大人……” 他们认出我,眼中燃起希望,“救救我们……”

话未说完,牢外传来脚步声。我猛地转身,王瑾带着几个缇骑冷笑而立:“李大人真是菩萨心肠,不过陛下说了,斩草要除根。” 他抬手示意,缇骑手中的水火棍砸向这些老卒。

我下意识拔剑,却在剑尖抵住王瑾咽喉时怔住。老太监脖子上的刀疤微微抽动,听说是永乐朝靖难遗孤刺杀皇子的时候替朱瞻基挡刀留下的。

“李大人想抗旨?” 王瑾盯着我颤抖的手腕,“别忘了,您还有几百亲军遗孤,他们现在虽然苦,但至少能活着。”

水火棍落下的闷响像根细针扎进太阳穴。我望着这些人渐渐僵硬的身体,突然想起北征时那个攥着半块饼的少年兵,想起胡皇后临终前的绝笔:不顺天,当殒命。

三日后,张辅在府中苏醒。我去看他时,他正盯着墙上的《大明舆图》,指尖划过宣府到大同的防线:“知道为什么皇帝留我一命吗?” 他突然冷笑,“因为瓦剌人还在,他需要我这杆老枪替他守边关。”

我摸着腰间重新拼合的玉佩,碎玉硌得掌心生疼:“大同的幸存者,全被东厂灭口了。”

张辅猛地捶打桌案,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飞溅:“当年饮马坡,汉王替他挡住的不是箭,是良心!” 他突然抓住我的手,将一枚令牌塞进我掌心,“这是汉王旧部的调令,拿着它,或许能护你一命。”

令牌上 “煦” 字的暗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我轻笑一声:“国公爷,这调令,早就没用了,这两年来,您跟武安侯距离越来越远,武安侯已将自己毫无保留的献给皇权,您却还有着些许良心,而且这两年越发的重。

您原来教导我,让我不要把侠气带到官场上,可您其实也没有将其甩在脑后,我们都是有良心的人。但武安侯不同,在他决定彻底效忠新皇之后,便再没这些顾虑,所以,汉王的私密旧部,早就被他跟锦衣卫连根拔起了,前两天,王瑾还在诏狱给我演了出杀鸡儆猴。王瑾现在执掌东厂,却能随时行走于锦衣卫诏狱,这世道真是荒唐。”

我突然想起朱瞻基说过的话:“方孝孺十族里的孩童,朕的太子不能有隐患。” 原来在皇权面前,所有的忠诚与热血,终究只是棋盘上的棋子,随时可以弃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