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 > 第124章 于志宁的终极大招

小兕嘿嘿一笑,说:

“于志宁,这位老兄,可不是一般的角色呀!他可是北周时期那位牛拜的太师于谨的曾孙!

得,这得多有面儿啊!不过,你别看他家族底子硬,当年隋朝末年,这老兄也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人物。

他只不过混迹在冠氏县当了个小县令,真正的官场内那些人瞧不上他的。”

紫岸插话:

“可不是嘛,那个时候就像个隐形人似的,名气小得和草一样,谁也不在乎他。

可这位大哥,眼看隋朝末年闹得天翻地覆,局势动荡不安,他想,‘不行,这样下去我得赶紧找个出路。’

于是,一拍屁股,直接辞职回家种地去了。想当年,风头一时无两的他,结果成了土里土气的农夫!”

小兕笑着晃了晃大脑袋:

“嘿,说起来也挺逗的,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也是缘分,他碰上了木头哥哥——两个人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告诉你哦,我的暮哥哥来头可是大得很,他的来路可比这个小县令的帽子风光多了!”

紫岸问道:“哦?木头哥哥究竟是谁的化身呢?”

小兕嘴角一勾,露出一抹神秘的笑。

紫岸抬了抬眉:

“咱们先说617年,李渊在晋阳起义,真是气吞山河,刀枪空中舞!这可算是历史上的大事件,整个江山都要迎来大变动。

于志宁一听到这事儿,立即就颠儿呀颠儿呀,跑到长春宫去找李渊。

也不知怎么回事,李渊一眼就看中了他,不像昨晚上说的那个李密看不上的人。

李渊说,‘这小子有点意思,不错,来来来,来做我的记室,跟着殷开山他们一起给我出谋划策!!’”

小兕听到曾经的爷爷的故事,一脸好奇:

“你看,一号爷爷李渊这眼光,瞅着一个小县令当个记室,结果他就翻了身,风光得不行,绝对看一眼就给他开了光了。”

紫岸继续道:

“只是,这还只是个开始!

到了李渊称帝那年,没记错的话,李渊喜滋滋地称帝,改元唐朝,成了唐高祖,儿子李世民也被封了个秦王。

他一高兴了,于志宁也跟着沾了光,立马就成了天策府的从事中郎,还兼职个文学馆学士呢!”

小兕做了个夸张的动作:

“你看,原本一个给老百姓看门的小县令,瞬间变成了文学馆学士,咱们这位于志宁蜀黍,可真是凭运气加本事,‘逆袭’了!”

紫岸笑着点头:“是啊,跟对了人,做好了事,就会光环加身!

不过呢,到了626年,武德九年,你一号阿耶李世民这小子,北鼻无奈也好,狼子野心也罢,直接发动了那个‘玄武门之变’,一举把李渊给挤下了皇位,自己登基!

几个月后,李世民直接做了皇帝,成了大名鼎鼎的唐太宗!”

安定兕直了直腰说:

“哎哟,咱的一号阿耶嘛!!不过,说实话,我跟阿耶相处的那些日子里,慢慢发现,哎,真不是他的地位或者财富打动了我。

你看啊,人相处久了,总会有点儿感觉。

不是他高高在上的皇位吸引了我,而是他那种踏实、真诚,

还有那么多公主,那么多皇子,那么多国事,依旧能有对我满满的善意,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紫岸点点头,带着几分感慨:

“你这话说得有点道理。皇帝的位子可真是‘高高在上’,但是能在那个位置上,保持着对人真诚和善意的人,可真不多了。”

小兕做了个夸张的动作,双手一摊:

“说来也是,天策府、文学馆这些地方,那可都是‘学霸’阵营了,里头个个都能倒背如流三千诗,搞得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都快背不动了。

不过,于志宁蜀黍,凭着点儿小聪明和那份不服输的劲头,居然也在那堆书呆子里混得挺好,居然还得了个不错的职务。

说明他还是很有后劲的,过得比当小县令时光鲜了不少!”

安定兕突然一拍脑袋:

“我想起来了!当时和里脊哥哥一起聊到这事儿的时候,我才知道。

640年(贞观十四年),太子李承乾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奢侈放纵成风,真是‘不务正业’的典型代表!

于是呀,于志宁就为此写了二十卷《谏苑》,大力劝谏。

结果唐太宗一看,哇,这手下真有两下子,于是赏了黄金十斤,绢帛三百匹,又让他兼任太子詹事,真是'三百匹的福利'!”

安定兕眉头微皱:

“嗯,里脊哥哥说他还记得后续。到了641年(贞观十五年),于志宁就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孝,真是‘孝字当头’。

结果唐太宗觉得他这事做得不够‘妥’,于是把他‘夺情起复’,让中书侍郎岑文本去宣谕。

还说,‘哎呀,别老去追溯历史,咱这也得注重‘传宗接代’啊!’”

紫岸笑着接道:

“对,于志宁也只好忍痛复职了。可是,李承乾这个‘大少爷’还是不改作风,在农忙时节居然命人建造曲室,沉溺于歌舞,真是‘忙得只剩舞蹈’!

于志宁再次进谏,说道,‘如今的东宫是隋朝时候修建的,那时就有人说奢侈豪华,怎能再继续雕雕琢琢,‘换了个样,才算新’吗?’”

安定兕说:“对,当时里脊哥哥忍不住笑了,说李承乾这大少爷,根本不听!不仅如此,还任用了许多宦官一同作乐。

于志宁再次进谏,说,‘宦官身心不健全,善于阿谀逢迎,像是‘会曲线救国’。

依仗主子权力作威作福,凭借上下打点制造祸端,早晚会‘重蹈覆辙’,造成‘朝堂大乱’。’”

紫岸眉头一挑:

“当时,李承乾听了更不高兴了,竟然直接就找刺客刺杀于志宁!

不过,刺客居然没下得了手,怕伤了这位‘忠臣’,才放了他一条生路!”

安定兕叹了口气:

“真是有点让人捏一把汗。后来,唐太宗直接废了李承乾,给他降了个‘低配版’庶人身份,东宫官员都被‘清除’,

我都记得,唐太宗阿耶还特别抚慰他,说,‘我听说你劝了不少次,可李承乾偏偏不听你的劝告,最后才落到这步田地。’

不久后,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

做到了‘选人不看属相,任职不看星座’!”

紫岸一边写诗一边说:

“是啊,太子一换,位置又稳了。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成为高宗。

于志宁改任侍中,加封光禄大夫、燕国公,成了宰相,表面上看是‘升职加薪’了!还监修国史,可见他的影响力可不小!”

安定兕回忆起李明达的记忆:

“可不是嘛,651年(永徽二年),洛阳李弘泰居然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一听,立马命人‘行动’,斩了李弘泰。

于志宁却从旁劝道,‘春季不宜行刑,诬陷谋反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按照律法,等秋分后再判决吧,‘等风来’,更稳妥’。”

紫岸露出一副‘他很聪明的模样’:

“高宗采纳了,于是就延迟了刑期。

不久之后,于志宁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还兼了个太子少师。

木头哥哥提到:

“你们瞧,贞观三年,也就是629年,那时候于志宁大哥可是风生水起的。

他突然从一个四品小官,直接被唐太宗升到中书侍郎,真是当时的‘一夜成名’!

唐太宗那会儿办了个小型宴席,邀请了一大堆大臣。

吃到一半,太宗老爷子突然觉得缺了点什么,转头问旁边的人:

‘志宁人呢?’旁边的宰相赶紧答道:‘哦,得召见三品以上的官员,志宁只是个四品小官,没在邀请名单上。’\"

小兕忍不住插话:

“哎呀,这太宗可真是个‘有点偏心’的爷爷啊,想起一个四品小官就要喊来。

难道志宁大哥是在宴席上唱了首歌,才引起太宗注意的?”

木头哥哥继续:

“太宗一听,顿时觉得不对劲,马上说:‘那赶紧的,把志宁也叫过来!’

于是,不仅让他参加宴会,还给他升了官,封了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还给了个黎阳县公的头衔。

所谓‘官运亨通’,一下子‘飞黄腾达’就是有方法的!”

紫岸一脸得意:“哎呦嘿,这不就是典型的‘走旁门左道’升级?

想当年我在唐初四杰文艺圈混的时候,也是这种待遇,不是吗?!”

小兕无奈:“紫岸哥哥,别总拿你自己当例子好不,这可是历史事件!

看,接下来,贞观九年,635年,朝廷打算搞个天子七庙,大家都说得从西凉武昭王李暠开始。

这时候,于志宁又跳出来反对,说李暠并没有打下大唐的江山,所以不赞成这个提议。”

木头哥哥说:“你看,这时候的志宁大哥已经不是单纯当个官员了,‘敢说不’却又能明哲保身的的代名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