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罗国的初冬,阳光带着暖意洒满田野。月牙河畔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金黄一片,像铺了层厚厚的锦缎。徐农官站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一株稻穗,数着饱满的谷粒,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花。
“敖风督查,你看这双季稻,一亩地少说能收六石!”徐农官的声音里带着激动,他种了一辈子田,还是头回见云罗有这么好的收成。
敖风蹲下身,轻轻拨开稻穗,指尖拂过饱满的谷粒,眼眶有些发热:“徐老,这都是您的功劳。若不是您带来稻种,教我们法子,哪有这样的好收成。”
“这可不是老夫一个人的功劳。”徐农官拍着他的肩膀,“你带人修的水渠、乡亲们起早贪黑的照料,少了哪一样都不成。你看,李大叔正带着人脱粒呢,咱们去看看。”
打谷场上,李大叔吆喝着乡亲们用新做的脱粒机脱粒,机器转动的声音嗡嗡作响,金黄的稻谷像瀑布一样落进麻袋里。张奶奶带着几个妇人忙着筛谷、扬场,尘土飞扬中,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丰收的喜悦。
“敖风兄弟,徐老,快来尝尝新米!”张奶奶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白米饭走过来,热气腾腾的米饭散发着清香,“这米啊,比瑞国的珍珠米还糯!”
敖风接过碗,舀了一勺放进嘴里,软糯香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他忽然想起在瑞国国子监吃的第一顿饭,那时的他满心抵触,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在云罗的土地上,吃着瑞国的稻种长出的粮食,心里竟如此踏实。
“好吃!”徐农官吃得津津有味,“这米啊,得给陛下和娘娘送些去,让他们也尝尝云罗的收成。”
“说得是!”李大叔擦了擦汗,“我这就挑最好的稻谷,装十袋,让石勇送去瑞国!”
石勇正在帮赵老根搬运酒坛,闻言笑道:“没问题!正好阿禾说要给娘娘们送新绣的帕子,我一并带去。”
阿禾脸颊微红,手里的帕子上绣着瑞云纹和焰灵花,两种图案缠绕在一起,格外好看。她小声道:“就是……就是不知道娘娘们会不会喜欢。”
“肯定喜欢!”张奶奶笑着打趣,“咱们阿禾的手艺,比云罗最巧的织娘都好,瑞国的娘娘们见了,定会夸你。”
丰收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云罗各地。市集上更是热闹,乡亲们用新米换瑞国的红糖,用多余的粮食换农具,瑞国的商贩也带来了更多的绸缎、胭脂,说是要赶在年前备足货。
钱老板的绸缎铺前挤满了人,云罗的姑娘们都想扯块新布做过年的衣裳。他正忙着算账,王织娘提着一篮新绣的荷包走进来,笑着说:“钱大哥,这是给你准备的,过年时带在身上,图个吉利。”
荷包上绣着一对鸳鸯,针脚细密,颜色鲜亮。钱老板接过荷包,脸都红了,挠着头道:“织娘,我……我想跟你说个事。开春后,我想请媒人去你家提亲,你……你愿意吗?”
王织娘脸颊绯红,低下头,轻轻“嗯”了一声。周围的顾客都鼓起掌来,打趣道:“钱老板,可得请我们喝喜酒啊!”
“一定一定!”钱老板笑得合不拢嘴,“到时候用最好的焰灵花酒招待大家!”
这桩跨邦婚事很快成了市集上的美谈。敖风听说后,特意送来一对新做的木梳,笑着说:“钱老板,王织娘,这是我托瑞国的工匠做的,祝你们永结同心。”
钱老板接过木梳,感激道:“多谢督查。我还想着,等成亲后,把铺子扩大些,一半卖瑞国的绸缎,一半卖云罗的织锦,让大家都看看,瑞国和云罗的手艺能合到一块儿去。”
敖风点头:“好主意!我支持你。等农技学堂的新校舍盖好,我还想在旁边开个织锦坊,请王织娘当师傅,教大家新的织法。”
王织娘眼睛一亮:“真的?那太好了!我正想把云罗的织法和瑞国的苏绣结合起来,说不定能织出更好看的花样。”
瑞国都城的后宫里,苏婉正和兰妃、柳妃整理石勇送来的新米和帕子。阿禾绣的帕子格外精致,兰妃拿起一块,赞道:“这孩子的手艺真不错,比宫里的绣娘都不差。”
“听说钱老板要和王织娘成亲了,还是敖风督查做的媒呢。”柳妃笑着说,“这可真是桩美事,瑞国和云罗的人结为夫妻,往后就是一家人了。”
苏婉点头:“是啊。我已经让人备了些贺礼,一匹云锦,一对玉镯,算是咱们的一点心意。等他们成亲那天,再派个信使送去祝福。”
正说着,李德全走进来,笑着说:“娘娘,陛下让奴才来问问,云罗送来的新米,要不要让膳房煮些尝尝?徐农官还特意写了信,说这米适合做八宝粥,营养得很。”
“好啊。”苏婉笑道,“让膳房多煮些,给各宫都送点,也让大家尝尝云罗的丰收味道。”
御书房里,林羽正看着敖风送来的秋收总结。奏折上写着,今年云罗的粮食总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百姓们不仅够吃,还存下了不少,打算开春后多种些经济作物,和瑞国做更多的生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