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浮生重启录 > 第6章 残年数归期

浮生重启录 第6章 残年数归期

作者:信手闲书聊东西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2 02:51:18

老王走后的第七天,我收到两个儿子的联名律师函,要求撤销捐赠协议,分割八十万存款。

信纸上的红章比当年的豆浆桶还刺眼,让我想起1988年冬天,刘强偷拿了卖豆腐的钱买游戏机,被老王打了手心,他哭着说“再也不惹爸妈生气”。

现在他的签名,比游戏机的按键还要冷硬,旁边是小伟的潦草字迹:“她肯定藏了私房钱”,还附了《民法典》第1063条复印件,夫妻共同财产的条款被红笔圈住,像个血窟窿。

养老院的银杏叶开始落,我坐在长椅上数落叶,一片、两片,像极了儿子们每月准时的两千块转账,现在却停了三个月。

张芳来过一次,没戴银镯子,说“小伟赌博欠了债,房子要被抵押”,她蹲下来帮我捶腿,指甲在我小腿上按出的印子,和当年在小伟家时一样深——那时她刚拿到我们给的十万块结婚钱,转眼就买了金镯子。

“李奶奶,您有包裹。”小陈递来个牛皮纸箱,里面是老王的旧物:磨得发亮的记账本、补了三次的棉鞋、还有那串穿了二十年的钥匙。

记账本最后一页写着:“2025年5月,给老婆子买双新棉鞋,别再穿补丁的。”

墨迹被水洇过,像滴在豆腐上的酱油,再也擦不掉。

我摸着那双棉鞋,鞋跟的补丁还在,只是没了老王的体温,变得冰凉。

钥匙串上挂着菜市场的门钥匙,现在豆腐摊早没了,换成了连锁超市,卖着包装好的豆浆,却没了当年的豆腥味。

夜里我翻看着老王的记账本,每一页都记着卖豆腐的收入和支出,1998年9月5日:“强子学费两千,卖豆腐收入两千五,结余五百”;2005年10月10日:“伟子结婚十万,借了两万,下月还”。

字迹从工整到潦草,最后一页的“买新棉鞋”,笔画歪歪扭扭,像他最后握笔时的颤抖。

现在他走了,留下我一个人,数着银杏叶,数着儿子们的律师函,数着棉鞋里再也藏不住的孤单。

立春前夜下了雨,养老院的走廊漏雨,水滴在瓷砖上敲出碎玉般的响,像极了1987年夏夜,我们在豆腐摊搭的塑料布下听雨,两个儿子缩在怀里数雨点。

现在塑料布早烂了,儿子们的怀抱也凉了,只有漏雨的走廊,还记着当年的温度。

我在储物柜发现半块发霉的豆干,是张芳上次带来的,说是“自己做的”,其实包装上印着超市的标签。

豆干的霉点让我想起老王最后一次住院时,手上的针孔感染化脓,而儿子们忙着在病房外算存款,没人注意到他疼得发抖的手。

“李奶奶,您有快递。”小陈递来个皱巴巴的信封,邮戳是“江城大学”,里面掉出张照片:刘强穿着蓝格子衬衫站在教学楼前,领口磨得发白,和去年在他家里看见的那件一模一样。

照片背后是陌生的字迹:“师母,这是刘学长在校庆时的照片,他说让您别担心。”

眼泪突然掉下来,打湿了照片上的蓝格子。想起1998年秋天,刘强拿着江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豆腐摊前蹦跳,说“妈,等我毕业赚大钱,让您住楼房”。

现在他的“大钱”,是从老母亲的存款单上撕下来的碎片,而他的“楼房”,容不下一双带补丁的棉鞋。

夜里我翻出所有存款单,在台灯下一张张数:给孙子的十万,给孙女的十万,剩下的二十万夹在老王的记账本里,收款人写着“江城养老院”。

台灯的光忽明忽暗,像极了我们当年用的煤油灯,在每个磨豆子的凌晨,照亮泛着白沫的豆浆。

那些存款单上的数字,曾经是我们的希望,现在却成了儿子们争夺的对象,就像豆腐摊前的顾客,都想多拿一块,却没人在意磨豆子的辛苦。

雨水顺着窗台流下来,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痕迹,像流泪的脸。

我把照片放进铁皮箱,和旧信、工资条放在一起,那些泛黄的纸张,记着儿子们曾经的笑脸和承诺,却抵不过现实的风雨。

棉鞋放在床边,鞋跟的补丁在灯光下若隐若现,那是三个男人的旧物拼成的,现在他们都走了,只剩下我,和一双补了又补的棉鞋,在漏雨的走廊里,数着残烛的影子,等着天明。

火车在暮色中启动,硬座车厢里飘着方便面的咸腥味,混着窗外稻田的泥土气。

我把老王的纸条贴在掌心,体温渐渐洇开墨迹:“下辈子,咱不磨豆子了,就坐在桥头看风景,谁也不欠。”

对面坐着个抱孩子的中年妇女,孩子脚上穿着我织的那种毛线鞋,鞋头绣着歪扭的笑脸——和小伟当兵时信里画的一样。

“阿姨,您去哪?”

她看见我攥着的车票,“北京啊?那地儿冷,得穿厚棉鞋。”

我摸摸口袋里的新棉鞋,鞋跟处没再缝夹层——这次,钱都换成了硬座票和止痛片。

鞋底垫着从老王记账本上撕下来的硬纸壳,1985年的字迹硌着脚心:“强子第一次叫‘妈’,伟子会爬了。”

这些字像针,扎得脚底发疼,却比儿子们的冷脸温暖。

车窗外的香樟树越来越小,像极了老王最后一次在养老院门口对我笑,轮椅上的身影缩成个黑点,就像我们卖了二十年豆腐,最后只剩锅底的一层焦糊。

广播响起《送别》时,泪水突然掉在车票上,把“无座”两个字晕成一团,就像这辈子的亲情,终究是场站不稳的漂泊。

棉鞋静静地躺在座位底下,鞋跟处的补丁在晃动的灯光下若隐若现,那是用三个男人的旧物拼成的——丈夫的白衬衫、大儿子的校服、小儿子的秋裤,每一针都缝着希望,却每一针都漏着心寒。

火车碾过铁轨的声音,像极了当年推豆腐车的吱呀声。

我知道,这双暖了二十年的棉鞋,终于结了霜,而鞋跟里藏着的,不再是血汗钱,而是一张泛黄的纸条,和无数个磨豆子的凌晨,豆浆表面结的那层豆皮——薄如蝉翼,却裹着一辈子的热与凉。

当火车驶入隧道,黑暗中我摸着鞋底的硬纸壳,上面的字迹早已模糊,却像刻在心里,永远擦不掉。

这一路,霜雪还会落,棉鞋还会冷,但有些东西,在岁月的磨盘里,早已碎成了渣,混着豆腥味,成了一辈子的痛。(本卷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