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浮生重启录 > 第2章 平阳雨

浮生重启录 第2章 平阳雨

作者:信手闲书聊东西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2 02:51:18

建元二年的雨来得格外急,我缩在廊下,看着母亲用袖口替我擦去脸上的雨水。

她指尖的温度混着皂角香,让我想起她怀里常揣的那块桂花糖。

远处传来丝竹声,平阳公主的宴饮又开始了,那些穿着华服的贵人不会知道,廊下的阴影里,藏着两个连鞋都穿不上的孩子。

\"阿弟,别盯着那些马车看。\"母亲轻声说,把我往她怀里拢了拢。

她身上的粗布衣裳已被雨水浸透,我却觉得比府里的锦被还暖和。

忽然有辆装饰华美的马车从面前经过,车帘掀起一角,露出个戴金步摇的女子,我听见母亲倒吸一口凉气,指尖掐进我的肩膀。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而母亲曾是她最宠信的侍女。

至于我父亲……母亲从不愿提,只说他是平阳县的小吏,早已娶了妻室。

我摸着腰间磨旧的玉佩,那是他唯一留给我的东西,双鱼衔环的纹样,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

七岁那年,母亲带着我离开平阳府,搬到了长安近郊的村子里。

她每日替人浆洗缝补,我便跟着村里的少年们学骑射。

有次我用弹弓打下一只麻雀,母亲看见后却落了泪,她说:\"阿弟,莫要学这些杀生的本事,平平淡淡过一辈子不好吗?\"

可我偏不。

每当夜深人静,我就拿出那块玉佩对着月光看,总觉得上面的双鱼会游进我的梦里,带我去某个辽阔的地方。

十四岁那年,我在市集上看见一队羽林军经过,为首的将军骑着高头大马,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我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原来这才是我该走的路。

母亲终究没能拦住我。

建元三年,姨母卫子夫被封为夫人,舅舅卫青也成了建章监。

消息传来时,母亲正在院子里晒衣裳,竹竿\"啪\"的一声断成两截,她望着天边的云,许久才说:\"阿弟,去长安吧,莫要像娘一样,困在这方寸之地。\"

我至今记得初入未央宫的那日。

椒房殿的墙壁红得灼眼,姨母穿着织金翟衣,腕上的玉镯相撞发出清响。

她摸着我的头说:\"去病,以后跟着舅舅好好学本事,莫要让人看不起咱们卫家。\"

话音未落,便有宦官来报,说陛下召舅舅和我去宣室殿。

殿内焚着沉水香,武帝斜倚在榻上,手里卷着竹简。

他上下打量我时,我能感觉到那目光像刀刃般锋利。\"听说你擅长骑射?\"

他忽然开口,我看见案几上摆着一副良弓,正是匈奴单于常用的那种角弓。

\"回陛下,臣略通一二。\"我握紧了腰间的佩刀,那是舅舅送我的成年礼。

武帝忽然笑了,他起身取过弓,递给我:\"听闻匈奴人以射雕为能,朕这里有只木雁,你且射来看看。\"

木雁挂在殿角,距我足有三十步。

我深吸一口气,搭箭、拉弓、瞄准,指尖忽然想起母亲缝补时的动作。

弓弦发出清越的声响,羽箭破空而去,正中木雁咽喉。

殿中传来一片惊叹,我看见武帝眼中有火光跳动,那是我从未见过的神采。

\"好!\"他拍着我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我险些站不稳,\"卫氏有子如此,何愁匈奴不灭!\"

那日他留我们用膳,席间不断问我关于骑战的想法。

我说起在村里见过的胡人商队,说起他们的弯刀和马术,他听得极认真,甚至让近侍把我的话都记在简上。

离开宣室殿时,舅舅忽然叹了口气:\"去病,陛下看重你是好事,但伴君如伴虎,日后行事切莫太张扬。\"

我望着未央宫高耸的飞檐,只觉得胸中热血翻涌——张扬又如何?

若不能在这天地间痛快厮杀,活着又有何意义?

那年冬天,我开始跟着舅舅在灞上练兵。

雪落在甲胄上结成冰,我却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舅舅教我排兵布阵,教我如何看星象辨方位,可每当他说起《孙子兵法》时,我总是忍不住走神。

那些竹简上的字太过晦涩,哪里比得上在沙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杀?

\"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次我忍不住说出这话,舅舅手中的竹简顿了顿,抬头看我时目光复杂,\"你啊,倒真像陛下年轻时的样子。\"

后来我才知道,武帝年轻时曾微服出过长安,在市井间与人争斗,也曾梦想着率大军踏平匈奴。

建元六年,匈奴再次犯边。

我在演武场上看见探马送来的战报,上面的血字还未干。

那天我骑马在训练场上来回奔驰,直到战马累得口吐白沫。

舅舅把我拦下来时,我看见他眼中有忧虑,也有一丝赞许:\"明日随我进宫,陛下要召见你。\"

未央宫的麒麟殿里,武帝铺开舆图,指尖划过阴山山脉:\"去病,你可愿随大将军出征?\"

我看见舆图上用朱砂标出的匈奴王庭,只觉得心跳得厉害。

十七岁的少年,终于等到了能握刀的时刻。

\"臣愿往!\"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殿内回响,像出鞘的刀,清越而锋利。

武帝点头,忽然从案头拿起一卷兵书递给我:\"此去凶险,多看看书,莫要轻敌。\"

我接过时,看见封皮上\"孙子兵法\"四个字被磨得发亮,想来陛下曾无数次翻阅。

走出宫殿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

舅舅走在我身侧,忽然说:\"明日去平阳府看看你母亲吧,她这些日子总在念叨你。\"

我望着天边的火烧云,想起母亲上次见我时,往我包袱里塞了十个炊饼,说路上饿了吃。

那时我嫌沉,偷偷扔了五个,如今却有些后悔。

平阳府的门庭已不如从前热闹,我站在门口,听见里面传来琴瑟之声。

通报姓名后,门房的眼神有些古怪,直到母亲匆匆赶来,我才发现她鬓角竟添了许多白发。

\"阿弟,你穿这甲胄真威风。\"她伸手想摸我的脸,却在触到甲胄时又缩回手,像怕弄脏了什么宝贝。

那天她做了我最爱吃的羊肉羹,絮絮叨叨地说村里的事,说邻家的阿姊嫁了个好人家,说门前的槐树又粗了一圈。

我望着她眼角的皱纹,忽然想起小时候她背着我在雨中跑,泥浆溅在她裙角,她却只顾着用衣袖替我挡雨。

\"娘,我要去打匈奴了。\"我忽然开口,碗里的汤泛起涟漪。

母亲的手一抖,汤匙掉进碗里,溅起的汤汁烫了她的手。

她却不觉得疼,只是盯着我,眼里有恐惧,有担忧,最后化作一声叹息:\"去吧,记得活着回来。\"

离开时,她塞给我一个布包,说是祈福用的香囊。

我走出府门才打开,里面除了香草,还有块碎成两半的玉佩——是我小时候摔碎的那块双鱼佩,她竟一直留着。

夜里回到府中,我翻出武帝赐的《孙子兵法》,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窗外的月光很亮,像极了村里晒谷场的月光。

我摸出那块碎玉佩,忽然想起母亲缝补衣裳时的样子——原来有些东西,碎了就是碎了,即便拼起来,也再回不到从前。

第二日清晨,我跟着舅舅的大军出了长安城。

城门下挤满了百姓,有人往我们怀里塞干粮,有人举着酒坛要敬将军。

我骑着马经过,忽然看见人群里有个穿粗布衣裳的妇人,鬓角微白,正对着我笑。

是母亲。她手里举着个布包,我知道里面是她新做的炊饼。

我想下马去接,却听见前方传来号角声。

舅舅在马上向我招手,我只得夹紧马腹,任由战马踏碎满地晨光。

身后传来母亲的呼喊,被风撕成碎片。

我不敢回头,怕看见她眼里的泪,怕自己会调转马头,回到那个有槐树和炊饼香的村子。

可我更怕,怕自己这一生都困在长安的围墙里,像那只被射中的木雁,再也飞不上蓝天。

马蹄声渐急,我摸了摸腰间的碎玉佩,忽然想起武帝说的话:\"去病,你要做朕的刀,直插匈奴心脏的刀。\"

好吧,那就做刀吧,即便这刀会伤了别人,也会伤了自己,至少,它曾在阳光下闪耀过,曾在大漠的风里呼啸过。

这一年,我十七岁,即将踏上人生第一场真正的战役。

我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荣耀还是死亡,只知道,有些路,一旦踏上,就再难回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